首页期刊导航|植物保护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植物保护学报
植物保护学报

彩万志

双月刊

0577-7518

zbxb@cau.edu.cn

010-62732528

100193

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农学与生物技术学院

植物保护学报/Journal Acta Phytophylacica Sinica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中国科协主管、中国植物保护学会主办的综合性学术期刊,创刊于1962年,1986年挂靠在中国农业大学。它始终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开展学术交流,为实现农业现代化服务”的办刊宗旨,严格执行国家有关新闻出版方面的政策和法规,重视编辑出版方面的国家标准和国际标准的实施,不断提高刊物质量,并注意加强与国内外的信息交流。刊登了大量植物保护学科各方面,包括农作物病害、虫害、草害、鼠害、农药等,信笺应用或与应用联系较紧密的未曾发表过的研究论文、文献综述及研究简报等。为传播科技信息、推动我国乃至世界的植物保护学科发展和国民经济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苹果蠹蛾对高效氯氟氰菊酯的抗性现状、机制及治理策略

    刘雨茜胡超马尧鞠迪...
    269-277页
    查看更多>>摘要:苹果蠹蛾Cydia pomonella属鳞翅目卷蛾科,是全球仁果类水果种植地区最重要的果树害虫之一,也是我国重大农业入侵物种,对全球水果生产造成严重威胁。当前主要采用高效氯氟氯氰菊酯等杀虫剂对苹果蠹蛾进行防治,杀虫剂的频繁使用导致其对高效氯氟氰菊酯产生了抗性。针对苹果蠹蛾对高效氯氟氰菊酯的抗性问题,该文综述了全球苹果蠹蛾种群对高效氯氟氰菊酯的抗性现状,指出由编码细胞色素P450(cytochrome P450,P450)、羧酸酯酶(carboxylesterase,CarE)和谷胱甘肽S-转移酶(glutathione S-transferase,GST)的解毒酶基因过表达导致代谢能力增强是其最普遍的抗性机制,提出合理的抗性治理策略,并对苹果蠹蛾的绿色防控进行展望。

    苹果蠹蛾高效氯氟氰菊酯解毒酶靶标抗性抗性监测

    生物农药白僵菌杀虫剂的研发进展

    农向群王广君王以燕李梅...
    278-293页
    查看更多>>摘要:生物农药在植物保护和生态维护中的作用越来越受到重视。白僵菌Beauveria spp。是昆虫病原真菌的典型代表,经长期大量地研究、发掘和试验,逐渐发展成为一类重要的生物杀虫剂。该文从研发白僵菌杀虫剂的角度,对其分类鉴别、菌种选育、大量培养与发酵生产、产品制剂化与规范化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提出研发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从菌种基因层面及与植物互作角度对提升产品功效进行展望,以期为促进白僵菌杀虫剂的研发提供参考,也为其他杀虫真菌的研发提供有益借鉴。

    真菌杀虫剂白僵菌鉴定菌种选育规模化培养真菌农药制剂

    农田微塑料及混合污染物对蚯蚓影响的研究进展

    高佳楠张硕吕绍旗张志伟...
    294-301页
    查看更多>>摘要:微塑料作为一种新兴污染物,其污染已成为全球广泛关注的热点环境问题。特别是农田土壤中微塑料污染对食物链和陆生生态系统构成了潜在威胁,微塑料及其与其他污染物的混合作用对蚯蚓造成了一系列不利影响,包括体重减轻、运动能力下降、生存率降低和免疫力减弱等。此外,微塑料与污染物的混合暴露干扰了蚯蚓的肠道微生物平衡,引发其细胞水平上的氧化应激和DNA损伤。该文从研究对象、试验设计、微塑料及混合污染物的类型和浓度等方面综述了关于微塑料及混合污染物对蚯蚓生长和生理影响的研究进展。同时,提出了未来研究需进一步标准化研究方法以增强结果的可比性,加强田间条件下对微塑料污染的系统评估,关注微塑料对蚯蚓的长期影响,以期为环境保护和土壤污染治理提供参考依据。

    蚯蚓微塑料农业土壤复合污染

    核盘菌自噬相关基因Ss4TG5和SsATG8的功能分析

    刘勇张宇宇付艳苹谢甲涛...
    302-313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究自噬在核盘菌Sclerotinia sclerotiorum致病过程中的作用,利用酵母Saccharomyces自噬相关基因(autophagy-related gene,ATG)编码的蛋白序列比对核盘菌基因组,获得核盘菌假定ATG,并以核盘菌1980菌株为出发菌株,基于同源重组的原理对假定ATG进行敲除和回补,并测定不同突变体的生长表型和致病能力。结果表明,从核盘菌基因组中比对到2个ATG,分别命名为SsATG5和SsATG8,两者在核盘菌致病过程中均上调表达。SsATG5和SsATG8敲除突变体在菌丝生长、产草酸和侵染垫形成方面与野生型菌株无明显差异,但SsATG5敲除突变体在离体拟南芥Arabidopsis thaliana叶片上的致病力显著下降了约40%,在活体拟南芥植株上的致病力显著下降了约80%,同时SsATG5回补突变体恢复了正常的致病力。表明SsATG5参与了核盘菌的致病过程,证实自噬在核盘菌致病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核盘菌SsATG5SsATG8自噬致病力侵染垫

    小麦条锈病生防菌株的筛选、鉴定及其防治效果

    肖珂雨贾瑞敏杨利飒马青...
    314-323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获得对小麦条锈病具有生防潜力的菌株,通过土壤稀释法和皿内拮抗法分离筛选对小麦条锈菌Puccinia striiformis f。sp。tritici(Pst)有良好拮抗作用的菌株,基于形态学观察、生理生化特性和16S rDNA系统发育分析对其进行分类鉴定,测定其抑菌活性、抑菌谱及生防特性,并通过盆栽试验进一步验证其生防潜力。结果显示,筛选出1株菌株XH可以显著抑制Pst夏孢子萌发,结合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特征将其鉴定为直丝紫链霉菌Streptomyces rectiviolaceus;菌株XH发酵滤液对Pst夏孢子的萌发抑制率为94。36%,致死率达91。53%,且该菌株对测试的7种常见植物病原菌均有抑制作用,可以分泌淀粉酶、蛋白酶、纤维素酶和嗜铁素,具有固氮作用;盆栽试验结果显示,菌株XH的菌体悬浮液和发酵滤液可显著降低小麦叶片的Pst侵染量,对小麦条锈病的防治效果分别为54。26%和67。22%。表明菌株XH作为小麦条锈病生防菌株具有较好的开发应用潜力。

    小麦条锈病鉴定直丝紫链霉菌抗菌活性生物防治

    小麦茎基腐病防治药剂及抗病品种的筛选

    付燕子朱运启王峭朱立林...
    324-333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获得防治小麦茎基腐病的有效药剂和抗病品种,测定12种杀菌剂对小麦茎基腐主要病原菌假禾谷镰孢菌Fusarium pseudograminearum的室内毒力、对小麦生长的影响及对小麦茎基腐病的室内防治效果,并鉴定144份小麦品种(系)对茎基腐病的抗性。结果表明,12种杀菌剂对假禾谷镰孢菌均有一定的抑制效果,其中15%氰烯菌酯·5%己唑醇的抑制率最高,EC50为0。002mg/L,其次是6。6%嘧菌酯·1。1%咯菌腈·3。3%精甲霜灵、25g/L咯菌腈和430 g/L戊唑醇,EC50分别为0。016、0。069和0。099 mg/L。12种杀菌剂拌种处理对小麦出苗、株高、根长和鲜重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尤其对出苗率影响最大,其中15%氰烯菌酯·5%己唑醇处理的出苗率最低,为30。41%。15%氰烯菌酯·5%己唑醇拌种处理的防治效果最好,为70。43%;其次是430 g/L戊唑醇和25 g/L咯菌腈·37。5 g/L精甲霜灵,防治效果分别为56。34%和53。34%。在供试144份小麦品种(系)中,仅3份对小麦茎基腐病表现为中感,其余141份均表现为高感,无免疫和抗病品种。综上,目前防治小麦茎基腐病时建议选用15%氰烯菌酯·5%己唑醇等杀菌剂进行拌种处理,但应严格控制药剂用量,以防影响小麦出苗。

    小麦茎基腐病药剂毒力测定植株生长品种抗性防治效果

    贝莱斯芽胞杆菌ZF145抑菌物质提取方法比较及成分鉴定

    曾先锋覃诗扬谢学文石延霞...
    334-341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明确贝莱斯芽胞杆菌Bacillus velezensis菌株ZF145中可有效抑制黄瓜角斑病病原菌扁桃假单胞菌流泪致病变种Pseudomonas amygdali pv。lachrymans的主要物质,采用冻干法、酸沉法、絮凝法、萃取法和铵沉法提取菌株ZF145发酵液中的抑菌物质,通过室内盆栽试验验证粗提物对黄瓜角斑病的防治效果,综合比较不同方法的提取效果,并通过高效液相色谱-质谱(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HPLC-MS)联用技术鉴定粗提物中的抑菌物质。结果表明,絮凝法最适用于贝莱斯芽胞杆菌菌株ZF145发酵上清液中抑菌物质的提取,通过絮凝法提取的粗提物对扁桃假单胞菌流泪致病变种的抑菌圈直径达到19。50 mm,对黄瓜角斑病的盆栽防治效果为42。85%,且粗提物中的主要抑菌物质为C13~C16的surfactin同系物,浓度和纯度均为最高,分别为2。77g/L和69。28%。表明本研究优化的絮凝法可用于芽胞杆菌发酵液中抑菌物质的提取。

    贝莱斯芽胞杆菌黄瓜角斑病絮凝法防治效果抑菌物质

    糖苷水解酶基因FvGH16-2参与拟轮枝镰孢菌生长发育及致病性

    任志国刘宁陈悦孙蔓莉...
    342-351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明确糖苷水解酶16(glycoside hydrolase,GH16)家族基因在拟轮枝镰孢菌Fusarium verti-cillioides生长发育和致病过程中的作用,利用生物信息学分析软件对其GH16家族成员进行鉴定,采用转录组分析及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对GH16家族成员在不同培养温度下的表达水平进行检测,并通过遗传转化法对家族成员FvGH16-2基因进行敲除及回补,分析其在拟轮枝镰孢菌生长发育及致病过程中的作用。结果显示,在拟轮枝镰孢菌基因组中共鉴定到23个GH16家族基因,其中FvCH16-2、FvCH16-4和FvCH16-12等多个上调表达基因与病菌的生长和抗逆性相关。敲除FvGH16-2基因导致拟轮枝镰孢菌的生长速率及产孢能力降低,细胞壁完整性受损,对H2O2更加敏感,同时对玉米籽粒和茎秆的致病力减弱。表明FvGH16-2基因在拟轮枝镰孢菌生长发育和致病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是拟轮枝镰孢菌细胞壁完整性和致病性所必需的。

    糖苷水解酶家族拟轮枝镰孢菌玉米病害基因表达功能分析

    复合微生物菌肥KMM减缓苹果再植病害机制

    于松涛张铭一陈蕊李波...
    352-360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揭示木美土里复合微生物菌肥(Kimidori microbial manure,KMM)促进再植苹果树的生长及减缓苹果再植病的作用机制,采用土壤常规农业化学分析法和Illumma MiSeq高通量测序技术比较分析KMM和常规有机肥(对照)处理后再植苹果树的生长指标、理化因子、根际土壤酶活性以及细菌群落结构和功能的变化。结果表明,施用KMM后,果树的株高增长率、干径增长率、叶绿素含量、分枝个数和分枝长度等生长指标均显著升高,有机质含量显著增加,中性磷酸酶、脲酶、蔗糖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均显著提高,同时增加了再植土壤细菌群落的丰富度和多样性。从采集土壤中分离得到51株细菌并进行盆栽试验,其中经KMM-15、KMM-37和KMM-50菌株处理后海棠苗叶绿素含量、株高、茎粗均显著提高,经鉴定这3株菌株为贝莱斯芽胞杆菌Bacillus velezensis。表明春秋2次施用KMM提高了土壤有机质含量和酶活性,并重塑了根际土壤中细菌群落结构,进而缓解苹果再植病害发生程度,促进果树生长。

    苹果再植病害复合微生物菌肥KMM生物防治IllummaMiSeq高通量测序细菌群落结构

    砜吡草唑与嗪草酮复配应用于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田的效果评价

    高兴祥冯克张国福杨素梅...
    361-368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明确小麦Triticum aestivum田新型除草剂砜吡草唑与嗪草酮复配应用于大豆Glycine max-玉米Zea mays带状复合种植田的可行性,在温室内采用Gowing法测定砜吡草唑与嗪草酮复配的联合作用类型,并通过盆栽法测定两者复配制剂80%砜吡·嗪草酮水分散粒剂(water dispersible granule,WDG)的杂草防除谱以及对大豆和玉米的安全性。结果显示,砜吡草唑与嗪草酮复配防除禾本科杂草马唐Digitaria sanguinalis和稗Echinochloa oryzicola的联合作用类型属于增效作用;对阔叶杂草苘麻Abutilon theophrasti和龙葵Solanum nigrum的联合作用类型属于加成作用。80%砜吡·嗪草酮WDG对6种禾本科杂草马唐、稗、牛筋草Eleusine indica、狗尾草Setaira viridis、虎尾草Chloris virgata、大狗尾草Setaira faberii和4种阔叶杂草马齿苋Portulaca oleracea、青葙 Celosia ar-gentea、铁苋菜Acalypha australis、反枝苋Amaranthus retroflexus 的防除效果均很好,其 GR50在 6。1~21。6 g(a。i。)/hm2之间,GR90在16。3~50。5 g(a。i。)/hm2之间,对苘麻和龙葵的防除效果略差,其GR50分别为 53。3 g(a。i。)/hm2和 25。4 g(a。i。)/hm2,GR90分别为 282。1 g(a。i。)/hm2和 96。7 g(a。i。)/hm2,低于其田间推荐剂量300~360g(a。i。)/hm2,且该药剂对玉米和大豆的安全性都很高,在玉米与马唐、稗、牛筋草、马齿苋、青葙及铁苋菜这6种杂草之间的选择性指数均大于13。6,在大豆与这6种杂草之间的选择性指数均远大于28。5。表明砜吡草唑完全可与嗪草酮复配应用于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田的杂草防除。

    砜吡草唑嗪草酮联合作用类型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防除效果安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