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植物病理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植物病理学报
植物病理学报

彭友良

双月刊

0412-0914

zwblxb@cau.edu.cn

010-62732364

100193

中国农业大学植保楼406室

植物病理学报/Journal Acta Phytopathologica Sinica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为专业学术性刊物。反映中国植物病理科学的研究水平和发展方向。栏目有研究论文、研究简报、综述及讨论、博士学位论文摘要。读者对象为农业科学及生物科学的教学、科技人员。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辽宁省稻瘟病菌群体交配型分布及育性差异

    闫晗陈立杰韩涛董海...
    679-686页
    查看更多>>摘要:稻瘟病菌在田间具有丰富的多态性.在辽宁省5个粳稻主产区采集并分离了 336株稻瘟菌单孢菌株,并对其交配型分布和育性能力差异进行了检测,分析稻瘟病菌的变异机制.通过PCR技术检测交配型,发现所有供试菌株均属于单一交配型MAT1-2,群体遗传中出现了显著的交配型偏离现象.采用对峙培养杂交法,与标准菌株P9(MAT1-1)配对检测育性能力,发现所有供试菌株的平均可育性菌株比例为37.50%,平均形成子囊壳38.8个,可育菌株比例整体偏低,存在地域性分布规律,稻瘟病菌群体育性可能受积温影响.本研究首次明确了辽宁省稻瘟菌交配型分布和育性能力地域性差异.鉴于交配型的单一和可育菌株的缺乏,辽宁省粳稻主产区田间流行的稻瘟菌多是无性繁殖构成群体.

    辽宁省稻瘟病菌交配型育性

    重庆地区辣椒疫霉生理小种组成和群体遗传多样性分析

    张世才张基林段敏杰杨小苗...
    687-701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研究采用平板对峙培养、鉴别寄主灌根接种和微卫星分子标记等方法,对2019和2020年采集自重庆市的66株辣椒疫霉(Phytophthora capsici)进行交配型、生理小种组成和群体遗传多样性分析.交配型检测结果显示A1交配型有13株,A2交配型有53株.生理小种鉴定结果显示42株P.capsici中有11株race1、28株race2、1株race3和2株race6(超级毒性小种).利用6个已报道的微卫星分子标记位点对所有P.capsici菌株进行群体变异分析,共计获得59个不同的基因型;来自重庆地区11个P.capsici地理群体的有效等位基因数Ne为1.786~2.881,期望杂合度He为0.352~0.577,Shannon-Wiener指数H为1.242~2.079,多态标记百分率为83.33%~100%,群体之间的基因交流频繁(Nm=0.133~7.680),总群体的遗传分化处于中等水平(FST=0.113).以上结果表明P.capsici在重庆各区县的遗传变异程度不同,总群体内杂合子过剩,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各地理群体的交配型组成、固定系数以及Hardy-Weinberg平衡和连锁不平衡检验提示重庆地区P.capsici可能同时存在无性和有性繁殖.AMOVA分析结果显示遗传变异主要来自群体内部.主成分分析(DAPC)表明重庆地区P.capsici菌株间存在明显差异,可划分为2个类群.Structure分析显示重庆地区P.capsici可能来自两个不同的祖先群体.上述有关重庆地区P.capsici有性生殖、生理小种组成和群体遗传结构等方面的研究结果为该地区辣椒疫病的防控奠定了基础.

    辣椒疫霉生理小种遗传多样性群体结构

    颠茄茎基腐病病原鉴定、生物学特性及防治药剂室内筛选

    鹿秀云商俊燕高驰苏振贺...
    702-712页
    查看更多>>摘要:2022年5月,在石家庄市农林科学研究院的颠茄试验田中发生了一种由颠茄茎基部腐烂引起整株死亡的新病害.为有效了解和防治该病害,本研究针对该病害开展了病原分离鉴定、病原生物学特性研究和防治药剂室内筛选试验.通过形态特征鉴定和rDNA-ITS序列分析以及柯赫氏法则回接试验,将该病害鉴定为由瓜果腐霉(Pythium aphanidermatum(Eds)Fitzp.)引起的颠茄茎基腐病,为国内首次报道.生物学特性研究表明,该病原菌菌丝生长、孢子囊产生、卵孢子形成的最适温度分别为35 ℃、25~35 ℃和35 ℃;最适pH分别为7.0~9.0、7.0~8.0和10.0;同时明确了其最适光照条件和培养基;瓜果腐霉菌丝生长和孢子囊产生的最适碳源分别为可溶性淀粉和葡萄糖,最适氮源分别为硝酸铵和脲.选用9种常用化学杀菌剂和1种微生物杀菌剂对P.aphanidermatum进行室内毒力测定,结果表明:35%精甲霜灵FS、250 g·L-1嘧菌酯SC、98%噁霉灵SP和100 g·L-1氰霜唑SC对瓜果腐霉菌丝的生长具有较明显的抑制作用,EC50值分别为1.619、2.069、37.463和49.484 μg·mL-1,为指导生产上颠茄茎基腐病合理用药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

    颠茄茎基腐病病原菌鉴定瓜果腐霉生物学特性毒力测定

    云南茉莉花病毒种类初步鉴定及CMV茉莉花分离物CP基因序列分析

    张天毅余代宏曹玉莲鲁慧...
    713-725页
    查看更多>>摘要:2021-2022年在云南省玉溪市和昆明市采集95份表现为花叶、黄化、褪绿、环斑嵌纹等症状的茉莉花病毒病叶片样品,利用菜豆金色花叶病毒属(Begomovirus)、黄症病毒属(Luteovirus)、马铃薯卷叶病毒属(Polerovirus)、马铃薯X病毒属(Potexvirus)、马铃薯Y病毒属(Patyvirus)、烟草花叶病毒属(Tobamovirus)、幽影病毒属(Umbravirus)等病毒属的通用引物以及黄瓜花叶病毒(cucumber mosaic virus,CMV)、茉莉花叶伴随病毒(jasmine mosaic-associated virus,JMaV)、茉莉 C 病毒(jasmine virus C,JaVC)、茉莉 H 病毒(jasmine virus H,JaVH)、茉莉 T 病毒(jasmine virus T,JaVT)、烟草线条病毒(tobacco streak virus,TSV)等病毒的特异性引物,对茉莉花进行上述病毒的RT-PCR检测.发现侵染云南省玉溪市元江县和昆明市呈贡区的茉莉花病毒有JaVT、JaVH、JMaV、JaVC和CMV五种,检出率分别为60.00%、57.89%、15.79%、13.68%和6.32%,JaVT和JaVH是侵染云南茉莉花的优势病毒;这5种病毒在元江县和呈贡区的茉莉花样品中均检测到,优势病毒均为JaVT和JaVH,但呈贡区的病毒检出率均低于元江县.病毒大多以复合侵染的形式对茉莉花产生危害,5种病毒共有11种复合侵染类型,JaVC和CMV通常与JaVH、JaVT等病毒复合侵染,JaVH+JaVT复合侵染类型检出率最高,为26.32%.本研究首次在茉莉花上发现了 CMV的感染,为了探明云南CMV茉莉花分离物与来自其他地区和寄主植物CMV分离物的分子变异和系统发育情况,将获得的CMV茉莉花分离物(CMV-YYJMLH)的CP基因序列(GenBank登录号:OQ870529)与GenBank中报道的其他35个CMV分离物CP基因序列进行比对分析,其核苷酸序列一致性为77.17%~99.09%,其中CMV-YYJMLH与CMV云南辣椒分离物(GenBank登录号:MT786689)的一致性最高,为99.09%.将不同来源的CMV分离物CP基因序列构建系统发育树,结果显示,CMV-YYJMLH分离物属于亚组I中的IB亚组,该分离物与CMV云南辣椒分离物亲缘关系最近.这是国内外首次报道CMV侵染茉莉花,也是JaVT在云南首次被发现的正式报道.

    茉莉花病毒鉴定黄瓜花叶病毒系统发育分析

    灰葡萄孢分泌蛋白BcSGP1的功能研究

    宋宣同聂晓飞王紫瑶毕凯...
    726-737页
    查看更多>>摘要:由灰葡萄孢(Botrytis cinerea)引起的灰霉病害可造成农作物严重减产,而分泌蛋白在灰葡萄孢的侵染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但迄今为止,对灰葡萄孢分泌蛋白功能和作用机理的研究仍有待进一步的深入.本研究从灰葡萄孢侵染时期的分泌蛋白组中筛选到1个分泌蛋白BcSGP1,该基因在灰葡萄孢侵染期上调表达.将BcSGP1基因敲除后,基因敲除转化子的致病力降低,但生长速度、产孢量和抗逆性没有变化.通过农杆菌注射法在本氏烟草叶片中瞬时表达BcSGP1后能引起叶片坏死,并且其诱导植物坏死的活性依赖于植物中的类受体激酶BAK1,但不依赖于类受体激酶SOBIR1.此外,BcSGP1还能诱导植物对灰葡萄孢的抗病性.以上结果表明,BcSGP1是一个致病相关分泌蛋白,并参与诱导植物的抗性,在灰葡萄孢与植物互作中起着重要作用.研究结果增强了对灰葡萄孢致病机制的理解,为灰霉病害的有效防治提供理论依据和基因资源.

    灰葡萄孢分泌蛋白BcSGP1致病力

    基于遗传多样性和选择消除分析挖掘禾谷镰孢致病相关基因

    甄金鹏柳健虎曹宏哲邢继红...
    738-745页
    查看更多>>摘要:近年来,由禾谷镰孢(Fusarium graminearum)侵染引起的小麦赤霉病、玉米茎腐病和穗腐病频繁发生,造成严重的农作物产量损失.为了解禾谷镰孢的遗传多样性以及挖掘其致病相关基因,本研究利用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NP)技术,对93份来自世界不同地区的禾谷镰孢进行群体遗传分析和选择消除分析.利用基因组分析工具箱(Genome Analysis Toolkit 4,GATK4)对这些禾谷镰孢的全基因组重测序数据进行处理,获得了 3,817,652个SNP标记.基于SNP获得的系统发育树、主成分分析(PCA)及群体遗传结构分析结果,将这些禾谷镰孢分为3个类群.基于选择性降低,对类群1和类群2进行选择消除分析,结果发现类群1受到的选择压力更大.在群体多态性(θπ)和群体分化指数(Fst)两者交集的前5%区域确定了 70个受选择区域,依据基因组位置信息获得了 76个蛋白编码基因.进一步通过KEGG通路富集分析,以及候选基因在禾谷镰孢.寄主植物互作过程中的转录水平分析,初步确定了其中8个基因(FGSG_05447、FGSG_05610、FGSG_10272、FGSG_10313、FGSG_01353、FGSG_05545、FGSG_10858 和 FGSG_12745)与禾谷镰孢的致病性密切相关.研究结果为揭示禾谷镰孢致病机理以及小麦和玉米相应抗性品种的选育奠定了基础.

    禾谷镰孢单核苷酸多态性进化树主成分分析遗传结构选择消除

    茉莉酸合成基因正向调控番茄对晚疫病的阶段性抗性

    江玉霞代丽丽薛晓婧于悦...
    746-755页
    查看更多>>摘要:由致病疫霉(Phytophthora infestans)引起的晚疫病严重危害番茄的产量和品质.番茄对晚疫病存在阶段性抗性,但具体抗性机制尚不清楚.本研究以番茄品种"小汤姆"为供试材料,发现该品种幼苗期(株龄4周)比成株期(株龄8周)更抗晚疫病.利用RNA测序和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富集并验证了幼苗期番茄茉莉酸(Jasmonic acid,JA)生物合成途径中AOS1、AOS2和AOC等基因的转录水平显著高于成株期植株.植物激素检测结果也显示,番茄叶片中JA含量在幼苗期显著高于成株期.在本生烟叶片中瞬时表达AOS1、AOS2、AOC等基因均增强了烟草对晚疫病的抗性,表明这些JA合成相关基因的表达水平和植物对晚疫病的抗性水平之间呈正相关.体外喷施茉莉酸甲酯(Methyl Jasmonate,MeJA)能提高番茄植株对晚疫病的抗性,而喷施JA合成抑制剂DIECA则使番茄更感晚疫病,进一步证明了 JA正向调控番茄对晚疫病的抗性.上述结果表明,JA合成相关基因的差异表达在番茄对晚疫病的阶段性抗性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本研究为利用阶段性抗性防治番茄晚疫病提供了重要依据.

    番茄晚疫病阶段性抗性茉莉酸AOSAOC

    猕猴桃溃疡病菌中PilZ结构域类蛋白在致病力和运动性上的功能研究

    马嘉冰杨明明赵颖嘉谭云晓...
    756-768页
    查看更多>>摘要:含PilZ结构域蛋白是目前最大的一类c-di-GMP受体,但该类受体在猕猴桃溃疡病菌(Pseudomonas syringae pv.ac-tinidiae,Psa)中的功能及其作用机制都未见报道,揭示其在Psa中的功能及调控机制,为猕猴桃溃疡病的防治提供新思路.首先对Psa M228进行全基因组分析及序列比对,对PilZ结构域蛋白进行鉴定及c-di-GMP结合保守位点分析;同源重组法构建单基因缺失突变体,叶盘真空渗透、软琼脂平板和生长曲线测定法分别测定突变体与野生型的致病力、运动性及生长速率差异;qRT-PCR测定T3SS和鞭毛相关基因的转录量分析PSA_2195是否对Psa的致病力和运动性存在转录调控.结果显示Psa M228中共有8个含PilZ结构域蛋白,其中PSA_2195和PSA_1975没有与c-di-GMP结合的保守基序RxxxR和(D/N)xSxxG.8 个含 PilZ 结构域蛋白存在功能分化,与野生型 M228 相比,△Psa_1116、△Psa_2195、△Psa_2203、△Psa_762、△Psa_4490和△Psa_4763的致病力显著减弱,△Psa_2195、△Psa_762、△Psa_1116和△Psa_3989的泳动和群集运动能力显著减弱,生长速率之间没明显差异.其中,PSA_2195通过在转录水平上调控鞭毛合成、T3SS等相关基因影响Psa的运动性和致病性.总而言之,本研究对Psa M228中的8个含PilZ结构域蛋白功能进行了系统研究,并重点揭示了 PSA_2195调控运动性和致病性的分子机制.

    猕猴桃溃疡病菌PilZ结构域致病力运动性

    水稻恢复系'雅恢2115'含有抗稻瘟病基因Pib

    胡小红李恒进石军李德强...
    769-776页
    查看更多>>摘要:稻瘟病对水稻生产具有毁灭性的危害.选育和利用抗病品种是控制稻瘟病最经济有效且环保的方法.明确抗病品系的抗病基因将有利于选育新的抗病品种及品种合理布局.'雅恢2115'是广谱高抗稻瘟病的优良恢复系,前期研究表明其中含有抗瘟基因Pi2.为了鉴定'雅恢2115'中其他抗瘟基因,本研究利用对Pi2单基因系致病的稻瘟菌菌株M14Ga089和'丽江新团黑谷/雅恢2115'的F2代群体进行抗瘟基因定位分析.结果发现F2代群体的抗/感比率符合3∶1的显性单基因分离比,表明'雅恢2115'对菌株M14Ga089的抗性由1个显性基因控制,将其命名为Pir2115-1(t).通过极端隐性群体法将Pir2115-1(t)基因定位到第2号染色体RM6307和RM208之间,该区域包含一个已克隆的抗瘟基因Pib.基因表达分析发现在'雅恢2115'中Pib受稻瘟菌侵染高度诱导表达,序列分析发现'雅恢2115'中Pib编码的蛋白质序列与已报道的Pib完全一致,表明'雅恢2115'中含有Pib.本研究结果将为'雅恢2115'在育种中的运用及其组合的品种布局提供重要依据.

    水稻恢复系稻瘟病抗病基因

    稻田土壤中稻曲病菌厚垣孢子的越冬能力研究

    吕秋实赵心雨阳欣黄福旦...
    777-786页
    查看更多>>摘要:稻曲病菌(Villosicla vavirens)可侵染水稻引发稻曲病,目前对于V.virens是以菌核还是厚垣孢子越冬存在争议.2021和2022年,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的一处稻田均发生了较严重的稻曲病.本研究于2021年10月-2022年11月对该稻田中V.virens的菌核和厚垣孢子进行持续监测,并检测了厚垣孢子的萌发能力,以明确V.virens的越冬方式.结果显示,5次采集的稻田土样(每次在田埂和田内分别随机选取9个采样点),除2022年1月和5月从田埂采样点采集的土壤样品中未镜检观察到厚垣孢子外,其余都至少有1个采样点的土样可镜检到厚垣孢子.进一步利用巢式PCR进行分子检测,所有田内和田埂采样点中,都至少有1个采样点的土样可检测到V.virens.23 ℃和4 ℃条件下稻曲球厚垣孢子的存活期分别约为7和13个月.4 ℃条件下保存6个月后,土样中的厚垣孢子仍有萌发能力.2021年10月-2022年10月经田间调查以及对采集的土样进行镜检,均未发现菌核,仅于2022年11月9日从稻曲球上检查到菌核,菌核携带率仅为3.14%.因此,判断本研究采样的稻田2021年V.virens以厚垣孢子形式在土壤中越冬,并作为主要初侵染源引发次年的稻曲病.

    稻曲病菌越冬厚垣孢子菌核稻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