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外建筑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外建筑
中外建筑

蒋涤非

月刊

1008-0422

c-oa@vip.sina.com;csucoa@163.com

0731-84117537

410007

长沙市曙光中路185号

中外建筑/Journal Chinese and Overseas Architecture
查看更多>>本刊于2003年6月全新改版,全方位、多视角触及建筑领域;发布权威信息,宣传建筑成就,推介学术成果,探索建筑新路;为优秀建筑作品提供展示舞台,为业内人士评定职称发表论文提供平台。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探寻"市井之魂"——长沙市太平老街历史文化街区空间营造

    赵子游李政
    78-84页
    查看更多>>摘要:太平老街作为长沙市的文化象征,历经"文夕大火"与现代化的挑战,仍保留了原有的市井生活和地方特色.面对"千城一面"和"假古董"现象,其文化独特性的维护显得尤为重要.通过高德开放平台的地理信息服务,对太平老街进行了区域现状分析,为文化保护提供了数据支持.通过问卷调查与街区成员的深入访谈,揭示了文化活动和街区组织在促进文化传承与增强街区凝聚力方面的重要作用.太平老街丰富的故事与居民的积极互动不仅增强了归属感,也为长沙文化的持续发展注入了新活力,展示了有效的文化保护策略抵抗文化同质化的重要性.

    历史文化街区城市更新市井文化营造策略

    基于多源数据的杭州市主城区城市中心体系识别研究

    魏薇年钊辰
    85-90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城镇化进程趋于稳定的今天,城市需要通过内部功能的优化和调整以适应新的发展环境,由量的扩张转向质的提升,以更好地体现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城市中心体系是城市的骨架系统,深入认识城市中心体系对推动存量空间优化具有重要现实意义.研究以业态、活力和开发强度3个方面为依据,以杭州市主城区为例,通过对研究区内POI公共设施兴趣点、微博签到数据和建筑与用地数据等进行筛选、统计和空间集聚性识别,得出各自的识别结果并综合叠加,识别出杭州市主城区城市中心体系的空间分布特征,并进一步探讨了城市总体规划设定发展目标的具体实施情况.

    城市中心体系多源数据地理信息系统总体规划杭州市

    基于多源数据的湘潭县乡村发展活力识别及提升路径

    林冬蔚向云波
    91-97页
    查看更多>>摘要:乡村发展活力是推动乡村振兴的核心要素之一.基于夜间灯光、POI、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等多源数据,从资源活力、生产活力、生活活力和生态活力4个维度,选取20个指标构建乡村发展活力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测算和分析乡村发展活力的综合水平.研究发现:(1)湘潭县乡村发展活力水平的空间差异显著,呈现出"东北高、西南低"的空间分布格局;(2)湘潭县乡村发展活力指数在空间关联上存在正的空间依赖性,表现出高值集聚或低值集聚现象;(3)结合乡村发展活力与乡村各项指标优劣势情况开展乡村活力类型研究,将乡村活力提升的类型分为4类.最后,从乡村活力类型入手,为湘潭县乡村发展活力提升提出相应的策略,以期为乡村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一定的借鉴.

    乡村发展活力多源数据活力识别提升路径湘潭县

    新内生视角下传统村落耦合协调度研究——以浙江省典型传统村落为例

    夏雨张越潘哲澄
    98-102页
    查看更多>>摘要:新内生理论为传统村落协调发展提供了新的理论视角.以浙江省典型传统村落为研究对象,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和地理探测器,分析了2011年、2016年和2021年的数据,评估了村落的耦合协调水平,揭示了时空特征及关键影响因素,并提出了针对性的发展策略,为传统村落协调发展提供了科学依据,同时也拓展了新内生理论在中国传统村落背景下的应用,具有显著的理论意义.结果表明:(1)村落耦合协调度呈现东北部高西南部低的空间格局,且随时间变化不大.2011-2021年村落耦合协调度整体呈下降趋势;(2)从村落失调类型来看,内生—外生失调型村落有5个,分布较为分散,主要分布于浙江西南部;(3)技术人力、政策推动、人口社会、文化资源等影响因子对传统村落耦合协调发展有着较强的影响.

    新内生理论传统村落耦合协调度地理探测器浙江省

    废弃工业建筑价值研究——以津市市热电厂为例

    李圣杰向言词
    103-107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津市市热电厂为研究对象,针对当地的工业文化和人们的需求,对废弃工业建筑的价值进行评价,并提出提升策略.研究分为3步首先对热电厂废弃工业建筑的现状进行分析,构建废弃工业建筑要素分类体系,对废弃工业建筑进行分类解析;然后分析废弃工业建筑的价值,并对其构建价值评价体系;最后利用层次分析法(AHP)和Yaahp软件,计算得出废弃工业建筑价值各指标的权重值,分析价值权重值高低的原因,总结出对其价值提升影响较大的要素因子,并提出有效合理的价值提升策略.

    废弃工业建筑价值评价层次分析法价值提升

    国内外热环境的研究热点及进展趋势——基于CiteSpace的可视化分析

    袁媛陈平
    108-115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Web of Science和中国知网中文数据库,利用CiteSpace统计分析工具,对国内外热环境的相关研究文献的研究人员、机构、关键词、研究热点等进行可视化分析,以此准确把握国内外热环境领域的研究热点和趋势,为开展相关研究提供思路和方法.基于可视化分析总结归纳出3个主要的研究热点:室内热环境与人体健康、热环境与公共空间、行为管理研究.另外,应继续完善和丰富室内热环境的相关研究,通过研究综述从宏观层面上分析整体文献研究特征,以期为建筑热环境的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CiteSpace可视化分析热环境热舒适知识图谱

    虚实结合的课程实验教学改革探索——以"古典园林建筑设计"课程为例

    曹晔洪泉杨成羚罗浙君...
    116-121页
    查看更多>>摘要:探索古建筑设计实验教学中虚实结合的有效路径.以"古典园林建筑设计"课程为对象,利用虚拟仿真交互平台和校园内3处亭子进行实验教学,采用了3种虚实结合的方式:虚实递进(先在虚拟平台进行预实验,然后对3处亭子进行现场调研,再回到虚拟平台进行详细学习)、虚实互补(虚拟平台和3处亭子的结构做法相互补充)和虚实对比(对比虚拟平台和3处亭子结构做法的差异性),帮助学生从时间和空间维度理解古典园林建筑结构的多样性和丰富性,强调结构"可能性"的宝贵,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创新思维以及对地域文化的鉴赏力.旨在为建筑类相关课程的数字化教学改革提供参考.

    教学改革虚实结合古典园林建筑虚拟仿真亭榭

    智能建造战略驱动高校土木类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改革的研究

    刘冰峰张贤超
    122-126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国家智能建造战略的推动下,深入剖析土木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路径,旨在系统性地审视当前土木类专业人才培养的现状与问题,结合行业发展需求,全面总结多层次、多维度的育人探索和教学改革策略.采用文献综述、案例分析及实证调查,系统总结改革路径.结果显示:优化课程体系、强化实践教学、建设高水平师资队伍及深化产学研合作对于提升学生创新与实践能力具有明显作用,可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拓宽就业渠道,对推动智能建造战略具有重要意义.

    智能建造教学改革学科交叉产学研制度优化

    长江中游流域红色遗产时空分布特征及保护发展研究

    尚伟韩杨
    127-130页
    查看更多>>摘要:长江中游流域拥有众多红色资源,是长江红色文化和革命精神的重要载体.以长江中游地区的湘鄂赣三省为研究区域,从时间和空间分析角度探究红色遗产的演变进程.研究发现:(1)时间分布上,呈现先增长后下降趋势且不同阶段差异性较大,从旧民主主义过渡到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遗产数量占比从14.7%增加到78.7%;(2)空间形态分布上,以点状空间形态为主,占总遗产的近九成,遗产整体分布呈现南多北少、东多西少的态势;(3)遗产主要分布于城市等级较低的欠发达地区,遗产分布与城市等级无明显关系.研究结果为长江中游流域红色遗产保护与红旅规划研究提供了数据支撑和理论依据.

    长江中游流域红色遗产时空演变遗产分布旅游发展

    基于社会网络分析的晋北传统村落空间形态特征——以明清助马堡村为例

    李浩石谦飞
    131-136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究明清晋北地区传统村落的社会结构与其空间特征的内在联系,对村落保护与规划提出建议,以明清时期的助马堡村为研究对象,基于文献阅读与实地调研,采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与建筑学、城乡规划学等多学科相融合,对传统村落进行定量与定性分析,构建村落内民俗关系和业缘关系两种社会结构的可视化网络模型,厘清两种社会结构的生成原因并探究其对村落精神生活与村落空间形态的影响.结果显示:社会结构由最初的血缘与地缘两种关系,发展为多种社会结构,以不同的重要程度在助马堡村并存,新的社会结构对村落空间布局起到了正向影响,空间秩序由有序向无序发展.

    社会网络分析传统村落空间形态助马堡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