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政治思想史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政治思想史
政治思想史

高建

季刊

1674-8662

zzsxszz@163.com

022-23766325

300387

天津师范大学兴文楼B306室

政治思想史/Journal Teaching and Learning in Secondary SchoolCHSSCDCSSCI
查看更多>>本刊以研究中学(初三为主)各科教法改革和学法改革,探索检测学生科学文化素质的手段和方法,促进中学教学改革和考试改革,为全国推进素质教育服务。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公共性的身体之维:以天下—政治为中心的探索

    李宸方雷
    1-18页
    查看更多>>摘要:孔子所说的"天下"是一种对公共性的隐喻,标记出政治发生的场域.天下—政治的"无外"原则,是在国家边界和政治边界上同时成立的.不同于依赖权力系统的国家边界,政治边界以公共性为内核,是基于"人—身"联结的方式而确立的.以心灵和肉体二元对立为内容的身体二分法从未被孔子接受,孔子是把人的身体作为完整的、具备感通能力的身体,置于"人—身"联结之中的.因此,身体性关联而非通常的普遍意志或普遍利益成为公共性的基本样式.天下—政治是在身体性关联的基础上扩展而成的,有高度、广度和深度.

    天下公共性身体天下—政治

    北宋时期"异论相搅"思想及其实践影响

    王智临
    19-34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抑制臣权膨胀,北宋自赵匡胤开始全面推行重文抑武方针,同时探索了一套包括"异论相搅"在内的"驭臣宝训",以防范诸臣"万口同议"而为非."异论相搅"思想的政治实践,不仅令庆历新政草草收场,更成为熙宁变法进程的严重阻碍.反对派借"异论相搅"之名,通过"三不足""游宴会"等流言、王安石借《淮南杂说》表达"异志""不臣之心"的文字狱等手段打击变法派,导致王安石二次罢相,变法失利."异论相搅"虽有强化皇权之利,但也令宋王朝党争不断,极大动摇了统治根基.

    "异论相搅"熙宁变法"驭臣宝训"祖宗之法

    从显赫政绩到高贵德性:西塞罗尊严思想研究

    冯飞
    35-53页
    查看更多>>摘要:与现代主流观点相比,西塞罗版本的"尊严",静态地看是"高阶"的,动态地看是"向上"的.早期西塞罗主要在政治领域使用"尊严"概念,在古典共和框架下发展了一种追求卓越政治成就的"优绩主义";晚期西塞罗以人的内在德性修养为着眼点论证"尊严"的配享资格,合乎逻辑地导出了一种推崇理性自律和人格升华的"至善主义".从取向上看,西塞罗的"尊严"概念更加突出道德义务,同免于无理干涉的个人权利诉求没多少关联.

    西塞罗政治思想尊严思想政治功绩道德义务

    正义与神意——自然状态学说视野下的普鲁塔克与伊壁鸠鲁派之争

    肖训能
    54-70页
    查看更多>>摘要:作为古典政治哲学传统的坚定捍卫者,普鲁塔克与其思想语境中的伊壁鸠鲁派发生了激烈的思想论争.依循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传统,普鲁塔克批判了伊壁鸠鲁派笔下自然状态中的人性论和政治生活中的约定性正义观,并以对"人的自然政治性"和"神意"的双重确信和维护,意图将神圣正义设立为人世正义的标准和模范.在普鲁塔克的设想中,统治者是神在地上的形象,也是法律的活化身;他们应当在哲人的帮助下,通过模仿神及其神法,让理性成为法律的准绳,从而为人世的政治生活奠定正义和德性的根基.

    普鲁塔克伊壁鸠鲁派自然状态正义神意

    如果没有立法者会如何?——论卢梭的《日内瓦政府史》

    克里斯托弗·凯利曾誉铭
    71-86页

    平等主义amour-propre的证成困境——对新康德主义卢梭研究的一项评述

    党成孝
    87-104页
    查看更多>>摘要:对amour-propre的阐述是卢梭批判不平等的基础,它被视为一种过度的社会性自爱,表现为对自身优越得到承认的渴求,是不平等的首要心理动机.近来,研究者重估了这一概念,认为它仅是一种欲求平等道德尊重的无害自爱,并且由于与平等主义政治构成内在呼应,卢梭的道德和社会理论能在amour-propre下得到统合.这一解释成为近年卢梭研究中影响极大的范式.但其对amour-propre内涵的重估无法得到文本支持,以此为基础串联卢梭的理论还将导致逻辑上的不连贯.因此,有必要恢复对此概念的合理理解,并由此思考卢梭理论的整体性.

    卢梭自尊自爱新康德主义

    论梁启超对卢梭公意思想的摄取、改造与否弃

    李健
    105-120页
    查看更多>>摘要:作为卢梭民主思想的重要概念,公意满足了梁启超推动中国政治由专制转向民主的现实需要,一度被梁启超推崇为现代政治分析的基本范畴.然而,由于思想跨文明传播不可避免的翻译失真问题,梁启超在摄取公意范畴的同时,误解并改造了这一概念,这最终促使他基于现实政治,转而对公意展开批判,力图揭示公意范畴存在的理论困境.由此可见,作为人类政治文明发展的常见现象,政治文明互鉴的效果受思想者的文本译介与现实关切深刻影响.

    梁启超卢梭公意思想文明互鉴

    以"政治"为规范:非常态政治任意性难题破解

    耿直
    121-135页
    查看更多>>摘要:施米特提出的关于"非常态政治"的论述,及其带来的政治开端任意性后果,对规范政治理论的基础构成了巨大的挑战.以施米特为代表的唯意志论者无法从根本上解决政治开端任意性问题,这是因为施米特错误地预设了"政治规范"与政治的"常态"和"非常态"之间的关系.新方案提出,即使是"非常态政治",亦存在着由"政治"这种活动本身所定义的"引导性规范".这种规范能够引导非常态政治在适当条件下向常态政治转变,并为常态政治中"常规性规范"的订立提供基础.由此,常态政治并不需要依赖于非常态政治的存在,而是建立在政治这种人类活动的基础之上.

    非常态政治政治开端任意性政治的概念引导性规范

    从财产的生产到财产的耗费——巴塔耶的耗费财产观探析

    孙子豪
    136-148页
    查看更多>>摘要:作为当代法国的重要思想家,巴塔耶常被贴上"后现代"的标签.不过,在《被诅咒的部分》这一著作中,巴塔耶尝试以"耗费"或"消耗"为中心概念来展开自己的理论体系.在他看来,耗费是人类的基本活动和最终归宿,我们应当由财产的生产转向财产的无意义耗费.巴塔耶试图以财产的耗费来凸显个体的自由与内在性,使个体摆脱物的统治.不过,由于巴塔耶没能看到财产生产的积极意义,他只在耗费的具体形式中去寻找人类解放的希望,这最终使得他的解决方案陷入了意义贫乏的尴尬境地.

    《被诅咒的部分》巴塔耶财产观耗费

    正常化时代中"法权利"的状况与可能性——福柯的法权利思想研究

    叶晨阳
    149-164页
    查看更多>>摘要:福柯对于法权利的激烈批判并不意味着对法权利的否定;相反,通过他的谱系学视野,法权利作为某种被相对化了的权力形式,仍旧保持着有效性,特别是在规训和正常化的时代中,法权利对于福柯而言,仍旧带有一种批判和抵抗的功能.但是,这种批判和抵抗,并不能从旧的法权利的意义上,即基于主权与普遍主体的真理的意义上来理解;相反,它们与福柯关于法权利的新构想,即基于特殊主体之真理的特殊权利相联系.

    福柯法权利新权利谱系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