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学生物教学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学生物教学
中学生物教学

梁秋英

月刊

1005-2259

029-85308009

710062

陕西师范大学(中学生物教学)编辑部

中学生物教学/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主管、陕西师范大学主办的一份中等教育类教学期刊。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基于ADDIE模型的研学旅行活动设计研究——以宜兴市番茄小镇生态农业调查为例

    陶维军
    37-40页
    查看更多>>摘要:研学旅行作为一种普通高中实践育人的新型教育方式,与以"学"为中心的ADDIE模型有着较高的契合度.以宜兴市番茄小镇生态农业研学活动为例,在秉承安全性、教育性、实践性和趣味性的原则下,按照ADDIE模型的分析、设计、开发、实施、评估5个阶段,系统化地进行研学活动设计,最大限度地利用研学资源,达成较为理想的学习成效.

    ADDIE模型高中生物学研学旅行活动设计

    初中生物学学科育德的实践途径和思考

    杨涌
    41-43页
    查看更多>>摘要:学科育德既是学科教学的重要部分,也是学科教学的重要功能.通过介绍生物学科进行学科育德的意义,结合教学实例重点探讨初中生物学课程教学中借助实验研究的科学史、引入社会热点问题、进行跨学科融合等实践途径,并就生物学学科育德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进行思考和分析,对一线教学提出建议.

    初中生物学学科育德实践途径

    一例由学生疑问引发的探究学习活动

    聂常青
    44-46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进行基因分离定律教学时,有学生认为:孟德尔对一对相对性状分离现象的解释不够严谨,测交实验也只能证明参与受精作用的含显性基因的配子与含隐性基因的配子比例为1:1,如果花粉粒萌发率或花粉管生长速度有差异,则F1产生的分别含显、隐性基因的配子比例未必是1:1.面对学生对经典与权威的质疑,抓住时机、因势利导,引领学生进行一系列探究学习活动,使学生在相信基因分离定律正确性的同时,提高学习能力和学习兴趣.

    性状分离测交花粉粒萌发花粉管生长探究学习

    微生物分离与筛选的4种"圈法"

    张潇贺楚楚苗茵喻娟娟...
    47-49页
    查看更多>>摘要:探讨了微生物分离与筛选的4种重要方法:抑菌圈法、透明圈法、变色圈法及生长圈法.这些方法通过不同的机制形成独特的圈状结构,实现对目标微生物的有效分离与筛选.比较分析了各方法的原理、应用场景及优势,并探讨了它们在教材和试题中的应用情况,旨在为相关教与学提供参考.

    微生物分离和筛选抑菌圈法透明圈法变色圈法生长圈法

    制备单克隆抗体过程中有关B淋巴细胞的问题释疑

    蒋世禄刘永生张红专
    50-52页
    查看更多>>摘要:人教版高中生物学新教材对单克隆抗体的制备过程进行了重新编排和绘图,很多师生对制备单克隆抗体过程中B淋巴细胞存在疑惑.针对疑惑,分析了与骨髓瘤细胞融合的B淋巴细胞的种类、与浆细胞的关系等问题,以帮助师生加深对制备单克隆抗体过程的理解.

    多克隆抗体单克隆抗体B淋巴细胞浆细胞杂交瘤细胞

    基于STEAM理念的项目式学习模式构建——以"研发与营销一款天然杀虫剂"为例

    覃艳妮
    52-54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研发与营销一款天然杀虫剂"为例,介绍基于STEAM理念的项目式学习的基本特征:项目选择源于现实生活,项目设计体现跨学科思维,项目实施注重真实体验,项目评价关注过程与结果.并构建以"问题驱动—项目实践—成果交流—项目评价—项目修正"为基本流程的STEAM理念项目式学习模式.

    STEAM项目式学习问题驱动项目实践成果交流项目修正

    项目式学习从"浅层"到"深度"的实践探索——以"防治校园飞絮"为例

    王晔许鑫崔颖
    55-58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初中生物学项目式学习的教学实践中存在"浅层化"倾向,难以实现深度的项目式学习.以"防治校园飞絮"跨学科项目式学习课例中实践活动的设计迭代过程为例,探索项目式学习中实现深度学习的路径.实践表明:通过逆向设计策略,聚焦素养目标和驱动问题解决,设计挑战性学习任务、创设开放性学习环境是实现项目式学习过程中深度学习的有效路径.

    深度学习项目式学习初中生物学核心素养

    指向社会责任培养的生物学社会议题情境教学——以"评价应用激素类药物的利与弊"为例

    陈维贾蓉
    59-61页
    查看更多>>摘要:社会责任是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基本内容,生物学社会议题情境教学是培养学生社会责任的有效策略之一.在"评价应用激素类药物的利与弊"一课中,围绕生物学社会议题"激素类药物——毒药还是灵丹",通过4个微视频进行情境的创设、推进、延伸和应用,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热点、解释生命现象、关注生命健康、践行健康宣传,落实社会责任培养,凸显生物学的学科育人价值.

    社会责任生物学社会议题情境教学

    基于教材比较的"绿叶在光下合成淀粉"实验改进

    沈慧文
    62-65页
    查看更多>>摘要:不同教材对"绿叶在光下合成淀粉"实验步骤的表述存在差异,为教学的开展留下疑问.在比较不同教材对实验材料、暗处理时长、光照处理时长及脱色处理等要求的基础上,自制简易植物生长箱探索实验步骤的优化.结果表明,使用甘薯植株可有效替代天竺葵开展实验,暗处理24 h后遮光处理4 h的实验效果明显,实验成功率高.

    光合作用实验改进脱色处理初中生物学

    利用外植体进行植物组织培养的实验教学改进

    马婉琴
    65-68页
    查看更多>>摘要:针对浙科版教材中"通过植物组织培养可获得完整植株"实验教学课时不足、实验材料成活率低、流程耗时长、方法步骤不严谨等问题,进行实验教学改进.通过调整课时安排、优化实验具体操作、开展学生项目化学习等方式帮助学生高效地完成了探究植物激素在植物组织培养中的作用及接种培养外植体,最终得到试管苗并成功移植.历时6年,反复验证本方案可实现学生掌握基本的无菌操作和植物组培技术,有效激发创新和学习激情,树立生命观念和科技助农的社会责任感.

    植物组织培养外植体实验教学实验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