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学语文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学语文
中学语文

潘纪平

月刊

1000-419X

jiaoxuedacankao@163.com

027-88666211

430062

湖北武昌湖北大学文学院

中学语文/Journal ZhongXue YuWen
查看更多>>分上中下三个月刊分册,分别为《教学大参考》(38-48)《读写新空间》(38-51),2007年出《大语文论坛》。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大单元设计下单篇学习的实践价值和路径

    叶胜男
    42-45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新课标中学习任务群的提出以及统编教材的逐步实施,单篇学习和单元学习之争被进一步放大.事实上,两者并非"势不两立".在针对单篇教学弊病提出的"大单元学习"和单元整体思想关照下的"单篇学习"之间把握平衡可能是真正落实核心素养,让学习真实发生的有效途径.文章从"大单元"的概念出发,分析大单元设计下单篇学习的两大实践价值,梳理需要充分发挥单篇作用的三种情况,进而探究大单元设计下单篇学习在学习目标确定、学习内容选择、学习任务设计方面的特点和实践路径.

    单篇学习单元共性文本个性单元化分区学习任务链

    专题化背景下散文教学内容的择定与建构

    许姗姗
    46-48,110页
    查看更多>>摘要:散文是具有高度个人化的言说对象和言说方式的文体.在专题化教学的背景下,借鉴"释义、解码、评鉴"三层级阅读教学理论,教师可以搭建散文复习的一个有效序列.通过专题整合、学段进阶,引导学生对散文的内容情旨、谋篇布局、审美鉴赏、拓展思考等四个维度进行深入思考,从而助推学生深度学习的可能性.

    散文释义解码评鉴

    意象互文性与古诗词深层阅读——以李清照《声声慢》为例

    池丽
    49-51页
    查看更多>>摘要:互文性理论认为每一篇文本都指涉、回应着先前和当代的文本,每一篇文本都是对其他文本的吸收和转换.在古诗词创作中,作者对传统意象的选择与使用充分体现了互文性理论这一观点.基于此,借助互文性理论开展古诗词的阅读鉴赏教学,关注公共意象在不同作品中的互现,从公共意象的共性处、创新处及作者自身创作的"互文本作品链"入手,关注意象的形式表达和情感意味,可以在互文本的勾连与对比观照中探析古诗词的内涵与意蕴,从而获得更为丰富的审美体验.

    意象互文性审美情感深层阅读

    高中语文课堂中学生有效表达的价值探寻与实现

    黄磊
    52-55,86页
    查看更多>>摘要:表达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沟通交流活动方式,也是学生学习的一种活动方式.学生表达在高中语文课堂中具有助力语文知识学习、发展语文核心素养、培养社会性素质、彰显语文学科育人功能、唤醒学生自我意识、生成个人之主体性的价值.为更好地实现学生表达的育人功能,高中语文课堂中的学生表达应追求以发展综合素养为表达目标,基于学生立场分配表达时空,依据学科特征丰富表达环节的状态,作出完善表达目标、发掘表达意义、保障表达时间、拓深表达内容、丰富表达环节、追求串联反思的实践和努力.

    学生有效表达高中语文课堂价值体现应然状态实现路径

    材料作文动态逻辑思维链的建构

    鲍周生
    56-59页
    查看更多>>摘要:材料作文要做到结构安排合理,不要拘泥于"引议联结"结构,而是要运用动态逻辑思维链,根据不同题型作文的特点进行动态行文结构的合理建构.文章从"什么是动态逻辑思维链""为什么要建构动态逻辑思维链""怎样建构动态逻辑思维链"三个方面进行具体阐述,并以近年高考作文题为例,对思辨类、漫画类、情境类材料作文题型加以分析.

    材料作文动态思维逻辑链建构

    《氓》课堂教学实录

    李华平
    60-66页

    真实性情境到底有什么意义?——李华平《氓》课例赏析

    谭红何光友
    67-69页
    查看更多>>摘要:李华平教授的《氓》课例将叙述视角引入阅读教学,以真实性问题情境为载体、线索、动力,真实性情境贯穿课堂全过程,真实性情境串联起本体性知识,真实性情境产生核心问题,真实性情境促进学生深度学习,充分体现了新课程教学理念.

    《氓》课例真实性问题情境深度学习

    统编教材视域下悬置教学设计的关键策略

    贺克春
    70-72页
    查看更多>>摘要:强调核心素养的统编教材内容作为新课程改革的重要载体,具有特定的价值倾向性和核心教学内容,悬置相关的教学内容便成为新教材教学设计的核心策略.在大单元教学、整本书阅读教学、项目式学习等新教材视域下的课堂教学自然就出现了先验悬置、主旨悬置以及素养悬置等等教学方法的渗透.

    悬置统编教材课堂教学关键策略

    回到生活现场:深入底层的文本解读模式——谈核心素养理念下文本解读实践

    詹兴贵
    73-75页
    查看更多>>摘要:"回到生活现场"的文本解读实践与理论中,实践始于屈原的以"物"托喻传统,理论成于钟嵘.以"物"托喻的文学创作方法是"回到生活现场"文本解读方法的根本.古有孟子的"以意逆志,知人论世"法,今有叶嘉莹先生和孙绍振教授致力于"回到生活现实"的文本解读实践.统编《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将"回到历史现场"列为教学实践."回到历史现场,走近历史人物——《屈原列传》《苏武传》对读"是"回到生活现场"解读文本的教学实践,"回到生活现场"文本解读模式事关学生的深度学习和核心素养的培养.

    回到生活现场文本解读核心素养以"物"托喻

    进化与退化的思想缠斗——《故乡》代际关系的审美趣味解读

    蒋磊冯铁山
    76-79页
    查看更多>>摘要:代际是《故乡》着意刻画的主题之一.鲁迅在探讨代际关系时,将代际回旋视为传统与现代交织进程中生发的现实困境来源和自身作为"启蒙者"面临的思想斗争导索.鲁迅借由隐喻的方式,用可悲的"厚障壁"昭示对陷入代际回旋的无力,用残存的"一气"寄寓对打破代际禁锢的希望,二者交叠牵绊的内里因素最终指向理想与现实的真实落差及进化与退化的思想缠斗.

    《故乡》鲁迅代际回旋思想缠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