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学语文教学参考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学语文教学参考
陕西师范大学杂志社
中学语文教学参考

陕西师范大学杂志社

月刊

1002-2155

西安市雁塔区陕西师大校内

中学语文教学参考/Journal Chinese Teaching Reference for Secondary School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教学刊物。旨在紧密结合中学语文课之教学,反映全国各地的教改经验及其动态,探索语文教学规律;兼顾教与学,开发智力培养能力,探讨学习方法和自学途径。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指向高阶思维的语文教学改进机制、效果及反思

    任明满文奕涵
    3-6页
    查看更多>>摘要:教学改进需要较高的理论站位,以理论消除含混;也需要实践立场,形成操作性策略,构建"理论先行、实践内化"的改进机制.着眼于高阶思维,规划课程愿景;依托大概念,促进课程内容结构化;以"良构—劣构"问题作为学习任务进阶的内核,有利于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念,拓展课程视野;激活学生思维,实现以素养为本的深度学习.

    语文教学高阶思维大概念改进机制

    "学为中心"理念下的教学改进实践——以《<我与地坛>节选》为例

    许瑞芳
    6-9页
    查看更多>>摘要:新课程背景下,"学为中心"的理念要求教师应将教学重心放在创设能引发学生自主建构学科知识的情境,设计聚焦学科素养进阶的学习活动上.教师需要在教学改进中综合观照教、学、评,加强理论学习,关注教学反思.以开阔的课程视野丰富对"学为中心"的理解;打破惯性思维,在反复实践中内化"学为中心"的教学理念;责任逐步释放,在学习推进过程中把"学为中心"落到实处.

    学为中心教学理念教学改进教学反思

    基于审辩思维培养的读写教学改进

    杨丽娜曾懿
    10-13页
    查看更多>>摘要:发展学生的审辩思维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方式,是高中阶段教学的主任务之一.分析审辩思维的内涵、特征,提出以读写为审辩思维培养路径,构建"读写一体化"审辩教学范式,设计指向审辩的"读写一体"学习任务,明确提出教师教学改进应坚持"学、思、用"贯通一体,规定性与灵活性辩证统一的原则.

    审辩性思维读写一体任务设计教学改进

    莫因枝节争议消解"双新"教学实质性追求(上)

    陈兴才
    13-15页
    查看更多>>摘要:新一轮语文课程改革既包括新课标的研制与解读、新教材的编写与使用,也包括由此诞生的"双新"教学议题,但就其推进与实施来看,争议不断.虽然说任何改革都包含对过去的否定和对未来的艰难探索,但考察当下的争议与质疑后,发觉争议往往过多陷于枝节,又因枝节问题纠缠太久,可能会消解与遮蔽新课改的实质性追求.所以,对当下语文教学的现状、争议的焦点及其原因做一些整体梳理和深入分析就显得十分有必要.

    课程改革争议现状实质性追求

    大概念对语文学科建设的价值探讨

    孙晋诺
    16-18页
    查看更多>>摘要:大概念归属于教育范式变革,由此形成的相关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是改变传统语文学科建设不足的重要理论武器.它有利于课程内容由文章学陈述性知识向语文学的程序性知识转变,为教材形态由单篇向大单元形式转变提供了建构核心;同时,由大概念构成的学习任务是落实任务群教学的重要内容,并由此使课堂形态由"以教为主"向"以学为主"转变.因此,大概念是推动国家课程标准理念落地的重要教育学理论.

    大概念课程教材课堂形态

    设计层级作业 指向思维进阶——以统编版必修(上册)第三单元作业设计为例

    张凤琴
    19-21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在核心素养和单元任务视域下,以单元为设计单位,设计"基础理解型、鉴赏分析型、综合实践型"三类作业,引导学生在作业完成中较好地理解、体验、评论古诗词,层层深入,注重整体与序列、传承与创新,提升思维品质,培育审美意识,传承优秀传统文化.

    层级作业科学性思维进阶

    大概念统摄下的古代论说文单篇教学探索——以《齐桓晋文之事》教学为例

    张玲荣
    22-25页
    查看更多>>摘要:新课程背景下,古代论说文教学应以大概念为统摄,追求单篇价值与单元取向的交互协同、人文主题与语文素养的深层融合、知识建构与迁移运用的有机统一.《齐桓晋文之事》单篇教学以单元大概念为统摄,锚定单元取向与单篇价值进行目标设计;建构大概念,同构单元目标与文本特色进行内容设计;活化大概念,贯通情境任务与教学活动进行过程设计.在此过程中,教师可以实施学用一体与读写共生的量表评价,探索新课程背景下的古代论说文单篇教学新课程.

    大概念单元教学单篇教学《齐桓晋文之事》

    《烛之武退秦师》的教学突破

    查达权
    26-28页
    查看更多>>摘要:《烛之武退秦师》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宝库中的经典作品,传承并理解文中高超的叙事笔法和精妙的劝说艺术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为达成这种"文化传承与理解"的教学目标,教师需要采取文本细读、情境任务引领等教学方法,以便于学生通过自主探究的方式,既能传承与理解文本中的优秀中华传统文化,又能深刻地发表自己的见解,以提升语言素养.

    《烛之武退秦师》文化传承与理解文本细读情境任务

    《祝福》之"彷徨":"厚障壁"隔绝共同体

    勾文君
    29-31页
    查看更多>>摘要:《祝福》出自小说集《彷徨》.《祝福》之中,有"彷徨"的烙印.作者因何"彷徨",《祝福》反映了怎样的彷徨,就成了绕不开的问题.小说的主人公是祥林嫂,主题情节也围绕着祥林嫂的悲惨遭遇展开.但是,《祝福》之"彷徨"绝不仅仅来源于个体的悲剧.因此,我们读作品,不仅要关注主要人物命运发展,更应探究人物关系——小说三要素中最重要的要素"人物",指向个体,更指向人物关系.基于这个认识,笔者细读了《祝福》中的三组人物关系(鲁镇人与祥林嫂、"我"与鲁四老爷、"我"与祥林嫂),读出人与人之间的"厚障壁",发掘了《祝福》的"彷徨"主题——人与人之间的"厚障壁"的无处不在,隔绝了共同体,也断绝了构建命运共同体的可能.

    《祝福》彷徨厚障壁共同体

    经由"差序格局"探究《侍坐》之志

    崔月华
    32-34页
    查看更多>>摘要:"差序格局"这一传统社会的基本结构推动了儒家文化的形成,塑造着中华民族共有的文化心理.为了深入探究孔子师徒所言之志,本文将以"差序格局"为基本参照点,围绕《侍坐》篇中孔子和弟子的言志互动,由点到面,一线牵入,理清儒家入世志向的层次脉络,让学生更全面地解读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修身要义.

    "差序格局"《侍坐》儒家志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