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医临床研究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医临床研究
中医临床研究

王仰宗

半月刊

1674-7860

zy@cjocm.cn

010-59431886

102218

北京市昌平区102218-59信箱

中医临床研究/Journal Clinical Journal of Chinese Medicine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桑叶-菊花药对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网络药理和分子对接研究

    卢庆梅林翠婷胡秋明郑丽凤...
    1-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运用网络药理学的研究方法预测桑叶-菊花药对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iabetic Retionpathy,DR)的有效成分、作用靶点及分子机制.方法:在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与分析平台(TCMSP)数据库中以"桑叶""菊花"作为检索对象,筛选出其有效成分及作用靶点,然后应用GeneCards、OMIM数据库以"Diabetic retionpathy"为关键词寻找疾病的相关靶点,利用Cytoscape构建靶点关系网络,录入STRING平台构建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应用R语言软件对共同靶点进行基因本体论(GO)功能富集分析与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通路富集分析,得到桑叶-菊花治疗DR核心基因的生物功能和信号通路.最后使用PubChem、AutoDock Tools、Vina和PyMol等工具对小分子配体和蛋白受体进行分子对接.结果:经筛选得到桑叶-菊花的有效成分共117个,与DR相关基因共438个,桑叶-菊花作用靶点294个,而桑叶-菊花作用于DR的靶点共72个.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核心靶点为周期蛋白D1(Cyclin D1,CCND1)、Jun原癌基因(JunProto-Oncogene,JUN)、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EGFR)、酪氨酸激酶受体 2(Receptor Tyrosine Kinases 2,ERBB2)、一氧化氮合酶 2(Nitric Oxide Synthase 2,NOS2)、表皮生长因子(Epidermal Growth Factor,EGF)、肿瘤坏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TNF)、B 细胞 κ 轻肽基因增强子核因子抑制因子 α(NF-κB Inhibitor Alpha,NFKBIA)、MYC 原癌基因(MYC Proto-Oncogene,MYC)、连环蛋白βu(Catenin beta 1,CTNNB1).GO功能富集分析得到生物过程1 927项、分子功能89项、细胞组成58项.KEGG通路富集分析得到134条信号通路.结论:桑叶-菊花主要通过青蒿素、柚皮素、莫拉辛、司鞘林、阿尔巴诺尔等活性成分作用于JUN、NFKBIA、MYC、TNF、CTNNB1等靶基因,经过对氧化应激的反应、凋亡信号通路的调节、脂多糖的反应、细胞对化学压力的反应等生物过程,以脂质-动脉硬化信号通路、流体剪切应力-动脉硬化信号通路为主要通路发挥对DR的治疗作用.

    桑叶菊花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网络药理学

    基于数据挖掘探讨高天舒教授治疗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用药规律

    彭泽栋陈思维臧春雪高天舒...
    9-1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基于中医传承辅助平台软件(V2.5)挖掘高天舒教授治疗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简称甲亢)的用药组方规律,传承高天舒教授治疗甲亢的临床经验.方法:整理高天舒教授于2022年5月-2023年6月期间治疗甲亢的用药处方,录入中医传承辅助平台(V2.5),采用关联规则、聚类分析等统计方法对整理好的处方药物进行用药规律分析.结果:共收集处方120首,涉及中药174味,药性以寒为主,药味多为甘、苦,归经以归肝经为主.中药使用频次居前十位的依次为海藻、昆布、牡蛎、浙贝母、夏枯草、白花蛇舌草、玄参、百合、生地黄、知母.核心处方为海藻、昆布、牡蛎、浙贝母、夏枯草、白花蛇舌草,形成潜在新处方11首.结论:高天舒教授认为"阴虚火旺,痰气互结"乃甲亢根本病机,治疗以滋阴降火散结为主,灵活运用富碘中药咸寒软坚,并根据患者个人体质不同攻补兼施,从而改善患者症状,抑制甲亢.

    甲状腺功能亢进症数据挖掘中医传承辅助平台

    基于数据挖掘技术探析中药治疗卒中后癫痫的用药规律

    张璟冯丽莎
    14-1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文章基于数据挖掘技术探索中药方剂治疗卒中后癫痫的用药规律,为临床选方用药提供思路.方法:以中国知网数据库、万方数据库及维普数据库为资料来源,检索从建库至2023年5月发表的采用中药有效治疗卒中后癫痫的文献,将文献进行筛选及数据处理后用SPSS Modeler 18、SPSS Statistics 21进行高频用药、性味归经、关联规则等统计分析,并进行高频药物可视化分析.结果:共筛选出69首有效处方,涉及中药113味,出现频次为866,药性以寒、温、平为著,药味以甘、苦、辛居多,归经多为肝经、肺经、心经.其中使用频次>15的药物共计22味,高频药物有石菖蒲(57次,73.91%)、半夏(39次,56.52%)、茯苓(32次,46.38%)等.关联规则较多的药对有11对,其中支持度前三的药对为石菖蒲-茯苓-半夏、半夏-茯苓-石菖蒲、半夏-僵蚕-石菖蒲.聚类分析获得4种药物分类,分别有活血化瘀、息风止痉、燥湿化痰、安神定志之效.结论:卒中后癫痫中医病因以"风、火、痰、瘀、虚"为主,病机属本虚标实,治疗以扶正祛邪为主,治法多为祛风止痉、理气化痰等.常用药物以寒性、甘味、归肝经为主,以醒脑开窍配伍息风止痉药物为主.

    卒中后癫痫中药数据挖掘用药规律

    基于网络药理学研究川芎-赤芍治疗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心绞痛的作用机制

    张宁宁焦晓民
    19-2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通过网络药理学理念和技术研究川芎-赤芍药对治疗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简称冠心病)心绞痛的主要活性成分、靶点及生物学过程和通路.方法:通过TCMSP数据库检索出川芎和赤芍的主要活性成分、靶点信息,再通过GeneCards、OMIM、TTD数据库获取冠心病心绞痛的相关靶点信息,继而得到川芎-赤芍与冠心病心绞痛的交集靶点,采用Cytoscape 3.10.0软件构建中药-成分-靶点-疾病靶点网络,将获取的交集靶点信息通过STRING数据库构建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筛选出核心靶点.利用David数据库对交集靶点进行基因本体论(GO)功能富集分析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通路富集分析.结果:从川芎和赤芍中共筛选得到36个主要活性成分,其中川芎7个、赤芍29个,相关作用靶点共166个,筛选去重后得到76个,冠心病心绞痛的相关作用靶点共1213个,川芎和赤芍与冠心病心绞痛交集靶点共35个,核心靶点18个.GO功能富集分析结果显示主要涉及对外源刺激的反应、凋亡过程的负调控、细胞外区域、质膜、酶绑定、相同蛋白结合等生物过程,KEGG通路富集分析结果显示主要涉及癌症通路、流体剪切力与动脉粥样硬化、卡波西肉瘤相关疱疹病毒感染、癌症中的蛋白聚糖类、化学致癌作用-受体活化、血脂与动脉粥样硬化等信号通路.结论:本研究初步揭示了川芎-赤芍药对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疾病的主要活性成分、靶点、生物学过程和通路,为进一步研究其药理学作用及临床应用提供参考依据.

    网络药理学川芎赤芍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心绞痛作用机制

    活血利水复方对自发性高血压大鼠转化生长因子-β1/SMAD家族蛋白信号通路介导下游结缔组织生长因子及Ⅰ、Ⅲ型胶原表达及血管重塑的影响

    莫霄云刘丽云黄琛廖博...
    26-3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基于转化生长因子-β1/SMAD家族蛋白信号通路探讨活血利水中药复方对自发性高血压大鼠血管重塑的保护作用及机制.方法:将自发性高血压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卡托普利组、活血利水复方低剂量组、活血利水复方中剂量组、活血利水复方高剂量组,Wistar大鼠作为空白组,每组10只.给予相应药物灌胃,4周后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方法检测血清中C反应蛋白、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6的含量;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检测大鼠主动脉组织转化生长因子-β1、结缔组织生长因子及 Ⅰ型胶原、Ⅲ型胶原mRNA表达,并取冠状动脉组织进行马松三色染色.结果: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血清中C反应蛋白、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6的含量显著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各药物组大鼠干预后血清中C反应蛋白、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6的含量不同程度降低(P<0.01).其中,卡托普利组和活血利水复方高剂量组上述3项指标表达最低,与其他组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卡托普利组和活血利水复方高剂量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大鼠主动脉转化生长因子-β1、结缔组织生长因子及Ⅰ型胶原、Ⅲ型胶原mRNA表达显著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卡托普利组及活血利水复方低剂量组、活血利水复方中剂量组、活血利水复方高剂量组大鼠主动脉组织转化生长因子-β1、结缔组织生长因子及 Ⅰ型胶原、Ⅲ型胶原mRNA表达不同程度降低(P<0.05或P<0.01).结论:活血利水中药复方可通过调控转化生长因子-β1/SMAD家族蛋白信号通路及下游结缔组织生长因子及 Ⅰ型胶原、Ⅲ型胶原mRNA表达水平,降低C反应蛋白、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6等炎症因子的表达,抑制炎症反应,从而改善高血压病炎症状态及血管重塑,其机制可能与降低转化生长因子-β1、结缔组织生长因子及Ⅰ型胶原、Ⅲ型胶原蛋白沉积有关.

    活血利水中药复方自发性高血压大鼠转化生长因子-β1/SMAD家族蛋白信号通路血管重塑

    基于网络药理学探讨黄芪-丹参治疗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作用机制

    马思楠齐月
    32-4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本研究旨在通过网络药理学探讨"黄芪-丹参"治疗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有效成分、作用靶点以及相关途径.方法:检索"黄芪-丹参"两味中药主要成分和作用靶点,采用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与分析平台(TCMSP)筛选出"黄芪-丹参"的活性成分及靶点,利用人类基因数据库GeneGards和DrugBank检索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相关靶点,取药物与疾病的共同靶点绘制韦恩图.以STRING在线分析平台分析药物与疾病共同靶点,进行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构建.利用Metascape数据库对药物与疾病共同靶点进行基因本体论(GO)功能富集分析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通路富集分析,并利用Cytocsape 3.9.1软件构件"中药-有效成分-作用靶点-疾病-通路"网络图.结果:共筛选出"黄芪-丹参"85个有效化学成分,包括山柰酚、槲皮素、丹参酮ⅡA等.100个作用靶点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有关.GO分析结果:分子功能672条,生物过程4 753条,细胞组分672条.KEGG结果显示有184条信号通路发挥对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治疗作用.结论:本研究探讨"黄芪-丹参"治疗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可能通过多成分、多靶点、多通路,为后续研究探讨提供新的理论依据.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黄芪-丹参药对益气活血网络药理学信号通路

    《中医临床研究》杂志征稿启事

    41页

    当归四逆汤加味治疗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心绞痛临床疗效的Meta分析

    吴晓琦潘耀钵郭栋
    42-4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评价当归四逆汤加味治疗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简称冠心病)心绞痛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为临床提供指导.方法:由两位研究员按照预先设定的纳入和排除标准系统检索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维普网)、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PubMed、Cochrane Library、EmBase等数据库中自建库至2023年1月收录的有关当归四逆汤加味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并独立提取基础数据,采用Cochrane风险偏倚评估工具对所纳入文献进行质量评价,使用RevMan 5.4软件对纳入文献中的数据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13篇随机对照试验文章,均以中文发表.试验结果显示,与单独西医常规治疗相比,当归四逆汤加味联合常规西医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临床疗效好[相对危险度(RR)=1.26,95%置信区间(CI)[1.18,1.35],P<0.000 01)],心电图疗效提高(RR=1.22,95%CI[1.08,1.38],P=0.001),心绞痛发作频率降低[均数差(MD)=-1.38,95%CI[-2.23,-0.42],P=0.005)],心绞痛发作持续时间缩短(MD=-1.38,95%CI[-2.34,-0.42],P=0.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当归四逆汤加味联合常规西药治疗冠心病心绞痛可提高整体临床疗效,且安全性好.

    当归四逆汤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心绞痛疗效Meta分析

    基于CiteSpace的中医药治疗神经源性膀胱知识图谱可视化分析

    尚文雅盛誉妍
    47-5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对2000年-2022年中医药治疗神经源性膀胱相关期刊文献进行可视化分析,了解该领域的研究现状、趋势与热点,为日后深入研究提供方向.方法: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万方、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收录的2000年2022年中医药治疗神经源性膀胱的研究文献.采用CiteSpace 6.1.R2对文献的年发文量、作者、研究机构、关键词进行共现、聚类、突现分析,绘制知识图谱.结果:共纳入810篇中文文献,年发文量呈曲折增长趋势,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稳步提升;存在作者合作群,主要研究机构为山东中医药大学、天津中医药大学,但各研究机构之间合作不紧密;形成了脊髓损伤、针灸、康复训练等15个高频关键词和糖尿病等12个突现词;2000年-2013年为中医药治疗神经源性膀胱的早期探索阶段,其研究重点在于临床疗效观察;2014年2022年为中医药治疗神经源性膀胱的基础研究与总结阶段,其重点在于针灸作用机制的研究以及采用数据挖掘的方法对前人经验进行总结.结论:中医药治疗神经源性膀胱目前仍处于上升阶段,研究热点主要集中于针灸疗法,疗效及机制研究是未来的发展趋势,若能开展团队间多中心、多元交叉合作,针对不同中医证候辨证治疗,同时研究不同疗法间的联合应用,并开展含有长期随访的试验研究,有望提供更为充分的循证医学依据,以进一步挖掘中医药潜力,推动中医药全球化发展.

    神经源性膀胱中医药文献计量学知识图谱可视化分析

    基于数据挖掘分析盛梅笑教授治疗免疫球蛋白A肾病组方用药规律

    李亚楠孙谨怡俞曼殊范小利...
    53-5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运用数据挖掘方法分析盛梅笑教授治疗免疫球蛋白A肾病组方用药规律和治则治法.方法:收集、整理盛梅笑教授临床诊治免疫球蛋白A肾病289诊次处方,对常用中药进行频次统计,基于关联规则分析处方规律,运用复杂网络分析提取核心药物组合.结果:在289首处方中,共纳入179味中药,使用频次超过52次的中药有30种,包括石韦、黄芪、桑寄生、藤梨根、续断、白术、僵蚕、白英等,其中石韦、黄芪使用频次最高,超过75次.常用中药以甘温为主,分别占比35.46%和31.14%.补气药使用频次最高,达678次,其次为利水消肿药、清热解毒药、利尿通淋药、凉血止血药.基于关联规则分析处方规律,常用对药有续断-桑寄生、黄芪-桑寄生、黄芪-石韦,角药有黄芪-续断-桑寄生、桑寄生-石韦-续断、黄芪-石韦-桑寄生.运用复杂网络分析,设置执行度为0.98,得到3组核心处方,当节点度值为20时,得出免疫球蛋白A肾病基本方为黄芪、白术、桑寄生、续断、石韦、藤梨根、僵蚕.结论:免疫球蛋白A肾病病机特点为本虚标实,本虚以脾肾气阴两虚为主,湿热、瘀血为标,治当厘清标本,扶正、祛邪并施,益肺固表、健脾补肾培其本,兼以祛风除湿,清利活血治其标.

    数据挖掘免疫球蛋白A肾病用药规律名医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