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医临床研究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医临床研究
中医临床研究

王仰宗

半月刊

1674-7860

zy@cjocm.cn

010-59431886

102218

北京市昌平区102218-59信箱

中医临床研究/Journal Clinical Journal of Chinese Medicine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基于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探讨苦参防治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作用机制

    王凤阁谢嘉伦钟赛琼钟丽玲...
    1-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通过网络药理学及分子对接技术探讨苦参在防治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Myocardial Ischemia Reperfusion Injury,MIRI)中的作用机制.方法:借助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与分析平台(TCMSP)筛选苦参的有效成分,通过GeneCards数据库、OMIM数据库检索MIRI相关疾病靶点.制作苦参成分靶点与MIRI疾病靶点之间的韦恩图,获取交集靶点.运用CytoScape 3.8.2软件建立"苦参-成分-靶点-MIRI"网络,导入STRING数据库获取靶点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选出核心靶点,利用DAVID数据库进行基因本体论(GO)生物进程及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通路富集分析,使用AutoDock软件对核心靶点与有效成分进行分子对接,选择最佳的结合靶点进行可视化.结果:从苦参中筛选出23个有效成分,作用于MIRI的交集靶点有116个.网络药理学分析显示苦参中槲皮素、木犀草素、刺芒柄花素等有效成分可能通过丝氨酸/苏氨酸蛋白激酶 1(Akt Serine/Threonine Kinase 1,AKT1)、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IL)-6、肿瘤坏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TNF)等关键基因调控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Advanced Glycation End-product,AGE)-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受体(Receptor for Advanced Glycation End Products,RAGE)信号通路、流体剪切应力与动脉粥样硬化相关通路、IL-17信号通路、TNF信号通路、缺氧诱导因子1(Hypoxia Inducible Factor-1,HIF-1)信号通路、凋亡信号通路等通路发挥防治MIRI的作用.结论:苦参可能通过多成分、多靶点和多途径整合调节防治MIRI.

    苦参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网络药理学分子对接

    中医针刺联合中药汤剂治疗卒中相关性肺炎疗效和安全性的Meta分析

    伍新月彭迎春屈金玉申学芳...
    7-1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采用Meta分析系统评价中医针刺联合中药汤剂治疗卒中相关性肺炎(Stroke Associated-Pneumonia,SAP)的有效性与安全性.方法:互联网检索中国知网、万方、维普、Web of Science、Cochrane Library和PubMed数据库中关于中医针刺联合中药汤剂治疗SAP的随机对照试验(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RCT).按照Cochrane系统综述指南中的标准分析偏倚风险,使用RevMan 5.4软件进行Meta数据分析以及图表制作.结果:通过筛选,最终纳入8篇文献,共包括590例患者,试验组(针刺联合中药汤剂)318例、对照组(西医常规治疗)272例.Meta分析结果表明:试验组总有效率优于对照组[比值比(OR)=3.28,95%置信区间(CI)[2.03,5.30],Z=4.86,P<0.000 01)];亚组分析结果显示,有效性方面:试验组能降低炎性细胞因子水平[均数差(MD)=-2.44,95%CI[-2.84,-2.03],Z=11.8,P<0.000 1)];提高细胞免疫功能(MD=2.20,95%CI[1.05,3.35],Z=3.74,P<0.000 2);减少中医证候积分(MD=-8.19,95%CI[-14.57,-1.80],Z=2.51,P<0.01);降低临床肺部感染评分量表(Clinical Pulmonary Infection Score,CPIS)评分(MD=-0.93,95%CI[-1.71,-0.16],Z=2.37,P<0.02);症状体征改善时间方面,目前尚无数据证明试验组治疗效果显著优于对照组;安全性方面:不良反应发生率和肺部感染再发情况的Meta数据分析结果说明中医针刺联合中药汤剂的治疗方法引起的不良反应与肺部感染再发率仅与西医常规治疗疗效引起的反应相当或减少.结论:中医针刺联合中药汤剂的治疗方法有助于降低血清炎症因子水平,提高肺功能,减轻肺部感染程度,提高SAP的临床疗效,进一步减轻患者的临床症状.

    卒中相关性肺炎针刺中药有效性安全性

    豁痰祛瘀法治疗急性脑梗死疗效的 Meta分析

    赵蕾王会会王博李健...
    13-1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评价豁痰祛瘀法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在万方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国知网、维普网、PubMed、Embase中检索建库至2023年5月发表的关于豁痰祛瘀法治疗急性脑梗死的随机对照试验.将文献按照纳排标准进行筛选,再使用Cochrane风险偏倚评估工具对其进行质量评价,将提取到的结局指标运用Revman 5.4.1软件进行Meta分析及敏感性分析.结果:按照纳排标准共筛选出临床试验31项,纳入患者2 998例,采用豁痰祛瘀法治疗急性脑梗死的治疗组Barthel 指数[标准均数差(SMD)=0.65,95%置信区间(CI)[0.53,0.76],P<0.000 01)]、临床疗效[比值比(OR)=4.05,95%CI[3.17,5.17],P<0.000 01)]方面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SMD=-1.07,95%CI[-1.32,-0.82],P<0.000 01)、改良的 Rankin 量表(Modified Rankin Scale,MRS)评分(SSMD=-0.67,95%CI[-0.83,-0.52],P<0.000 01)、全血高切黏度(SMD=-1.80,95%CI[-3.25,-0.34],P=0.02)、全血低切黏度(SSMD=-0.50,95%CI[-0.71,-0.29],P<0.000 01)、血浆黏度(SMD=-0.87,95%CI[-1.05,-0.69],P<0.000 01)方面低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豁痰祛瘀法治疗急性脑梗死在改善神经功能、血液学指标方面具有较好的疗效,值得临床推广.

    豁痰祛瘀法急性脑梗死Meta分析临床疗效

    急性脑梗死与血浆瘦素、白细胞介素-1、白细胞介素6、超敏C反应蛋白、肿瘤坏死因子-α及网膜素的相关性研究

    孔祥辉解春雪陈玉婷李明...
    19-2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观察急性脑梗死与血浆瘦素、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IL)-1、IL-6、超敏C反应蛋白(Hypersensitive C-reactive Protein,hs-CRP)、肿瘤坏死因子(TumorNecrosis Factor,TNF)-α及网膜素的相关性.方法:选取于2018年10月-2020年10月接收的中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50例作为试验组,其中25例血管内膜增厚患者作为B组、25例动脉粥样斑块形成患者作为C组,另选取健康人50例作为对照组(A组),三组均进行血糖、血脂、血尿酸、血清瘦素、血清网膜素、IL-1、IL-6、hs-CRP、TNF-α的检测,对比组间及组内检测结果.结果:试验组血糖、血脂、血尿酸、血清瘦素、IL-1、IL-6、hs-CRP、TNF-α均高于对照组,且血清网膜素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血糖、血脂、血尿酸、血清瘦素、IL-1、IL-6、hs-CRP、TNF-α均高于B组,且血清网膜素低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糖、血脂、血尿酸、血清瘦素、IL-1、IL-6、hs-CRP、TNF-α的含量与中老年急性脑梗死的严重程度呈正相关,血清网膜素与中老年急性脑梗死的严重程度呈负相关,此方法诊断效果显著,安全性好,应多加推广应用.

    急性脑梗死中医证候血浆瘦素网膜素

    补阳还五汤促进脑缺血/再灌注大鼠缺血区周边组织星型胶质细胞增生

    张修红傅开龙林侃李楠...
    22-2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观察补阳还五汤是否可以促进脑缺血/再灌注大鼠星型胶质细胞增生.方法:将54只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补阳还五汤组,每组18只,每组又按再灌注时间分为1 d、3d、7 d共3个亚组.除假手术组外,其余各组采用线栓法诱导大脑中动脉阻塞(Middle Cerebral Artery Occlusion,MCAO)模型,缺血90 min后再灌注.建模后24 h补阳还五汤组开始给予补阳还五汤灌胃(每天12.72 g/kg,分2次给药),假手术组、模型组给予等量生理盐水灌胃,直至处死的前一天.免疫荧光染色法检测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lial Fibrillary Acidic Protein,GFAP)阳性细胞,评估星型胶质细胞数量.结果: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脑缺血/再灌注后3d、7d缺血区周边组织星型胶质细胞数量明显减少(P<0.01);与模型组比较,补阳还五汤组脑缺血/再灌注后3 d、7 d,缺血区周边组织星型胶质细胞数量明显增多(P<0.01).结论:补阳还五汤可以促进脑缺血/再灌注大鼠缺血区周边组织星型胶质细胞增生,具体机制尚需进一步研究.

    补阳还五汤脑缺血/再灌注神经保护大脑中动脉闭塞星型胶质细胞

    基于数据挖掘探讨中医药治疗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缓慢性心律失常的用药规律

    曹向煌陈延杰陈聪
    25-3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中医药治疗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简称冠心病)合并缓慢性心律失常的用药规律.方法:通过检索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等5个数据库,搜集从建库起至2024年1月10日关于中药复方治疗冠心病缓慢性心律失常的文献,按照纳入和排除标准建立方剂数据库,采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V2.5分析药物频次、药物功效、关联规则、复杂网络、熵聚类等.结果:最终纳入43首处方,涉及91味中药,使用频次最多的前5味中药为丹参、桂枝、黄芪、附子、麦冬;分类频次最多的中药为补气药,其次是活血化瘀药、解表药、温里药、理气药;四气以温、寒、平为主;五味以甘、辛、苦为主;主要归经依次为心经、肺经、脾经、肝经、肾经;常用药对组合为"丹参-桂枝""川芎-丹参""黄芪-桂枝""丹参-附子";聚类得到"五味子-附子-麻黄-麦冬-火麻仁""肉桂-瓜蒌-白术-菟丝子""丹参-茯苓-陈皮-麦冬""川芎-红花-薤白-瓜蒌-白术"共4组新方.结论:冠心病缓慢性心律失常的基本病机为本虚标实,虚者以气虚、阳虚为主,实者多为血瘀、寒凝.中医药治疗本病的配伍规律以益气活血为主,辨证佐以温阳通络、理气祛痰、养血滋阴,为临床用药提供了一定的参考.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缓慢性心律失常用药规律数据挖掘

    从痰瘀论治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概述

    张丽慧侍星宇于清华
    30-34页
    查看更多>>摘要: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简称冠心病),属于中医"胸痹""心痛"范畴,多具有病势缠绵难愈、病情反复多变等特点,中医药在治疗胸痹心痛方面历史悠久且疗效显著,具有从多途径、多层次、多环节、多靶点整体调理的优势,可改善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病理状态,在改善临床症状、提高生活质量方面凸显优势.现代大量的临床实践及研究也验证了中医治法在冠心病治疗中的临床疗效.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条件改善,饮食失节,劳逸失度,气、血、水液运行失常,内生痰浊、瘀血等病理产物,早期可表现为西医学的高脂血症、动脉硬化等,痰浊、瘀血痹阻心脉,痰、瘀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加快疾病的进程,导致胸闷、胸痛、气短等症状的发生,中医辨证为痰瘀互结证,冠心病中医证候特征研究文献表明,痰瘀互结证是冠心病的主要证候要素之一,并且所占比例逐年上升.传统中医经典著作对痰、瘀的形成及痰、瘀与胸痹的关系进行了大量描述,为从痰瘀论治冠心病提供了理论依据,文章旨在从传统中医经典、现代中医学机制研究及临床研究等方面综述对痰、瘀的认识,以期为从痰瘀论治冠心病提供更多理论依据.

    冠心病胸痹痰瘀互结综述

    壮通饮对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不稳定型心绞痛血瘀证患者血清炎性因子的影响

    李健周鑫玲王龙龙许媛媛...
    35-3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研究壮通饮对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简称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血瘀证的疗效及对患者血清炎症因子的影响.方法:将109例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血瘀证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55例)和对照组(54例),观察组给予西医基础治疗+壮通饮治疗,对照组给予西医基础治疗,疗程2周,观察两组治疗前后临床疗效、血瘀证积分变化,测定炎症因子血清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及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的变化情况.结果:①壮通饮治疗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疗效确切,可改善临床症状和血瘀证积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②对照组接受西医基础治疗后CRP无明显变化,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NF-α明显升高,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经西医基础治疗+壮通饮治疗,CRP明显降低,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NF-α明显升高,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③观察组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壮通饮可调节血清炎症因子表达,使患者CRP明显降低(P<0.05),TNF-α明显升高(P<0.01),两组治疗后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壮通饮治疗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血瘀证患者疗效确切,能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和血瘀证积分,可进一步抑制炎症因子CRP表达水平,提高TNF-α表达水平,抑制炎性反应,从病理生理方面发挥治疗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作用,值得临床推广.

    不稳定型心绞痛血瘀证壮通饮炎性因子

    近50年中医药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知识图谱可视化分析

    许琳琳张潇亚李廷保
    39-4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了解中医药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in Thrombosis,DVT)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方法:检索中国知识资源总库、中国学术期刊数据库(万方数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建库至2023年5月31日中医药治疗DVT研究文献.用NoteExpress 3.8.0进行文献管理及筛选,用Origin2021分析发文趋势,用VOSviewer 1.6.18和CiteSpace 6.2.R4对纳入文献的作者、来源期刊、研究机构和关键词进行分析并绘制相关知识图谱.结果:筛选后共纳入文献1 372篇,发文量呈整体增长趋势,涉及2 791位作者,形成了以刘明、侯玉芬、陈柏楠为核心的研究团队;主要研究机构有山东中医药大学及其附属医院、广州中医药大学等,但各机构间缺乏合作;高频关键词有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中医药治疗、中西医结合治疗、临床疗效等,研究热点为中医药治疗、临床疗效观察及评价、抗凝溶栓治疗、医案等.结论:中医药治疗DVT研究近年来发文量虽有波动,但总体呈上升趋势.热点证型、治法、方剂、中药、中药注射剂分别为血瘀型、活血化瘀通络、桃红四物汤、丹参、疏血通注射液,主要应对措施为中医外治法、临床观察和术后预防调护.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中医药治疗文献计量学可视化

    大疱性类天疱疮合并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1例

    巩常乐宋业强任勇
    45-47页
    查看更多>>摘要:大疱性类天疱疮(Bullous Pemphigoid,BP)作为自身免疫性疾病的一种,好发于老年人,其疱壁较厚,疱液清,不易破溃,组织病理为表皮下水疱,常伴基底膜带免疫球蛋白(Immunoglobulin,Ig)G和(或)补体C3沉积.该病病程长,严重者可泛发全身,极易引起机体消耗性衰竭,西医常以糖皮质激素作为治疗本病的首选药物,但激素的长期使用易引起多种并发症甚至多脏器衰竭,临床上如何帮助患者改善症状及预后成为皮肤科医生的一大难题.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于2023年3月收治BP合并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in Thrombosis,DVT)患者1例,经中西医结合诊治,患者皮损消退,DVT逐渐稳定.文章报道了该患者的临床诊治过程,并借此探讨BP与DVT之间的潜在关联及预防措施,以期为临床提供参考.

    大疱性类天疱疮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脾虚湿蕴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