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医临床研究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医临床研究
中医临床研究

王仰宗

半月刊

1674-7860

zy@cjocm.cn

010-59431886

102218

北京市昌平区102218-59信箱

中医临床研究/Journal Clinical Journal of Chinese Medicine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基于网络药理学与分子对接探讨枳术丸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作用机制

    韦琴英王振常
    1-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通过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技术研究枳术丸在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NAFLD)可能的作用靶点和机制.方法:通过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与分析平台(TCMSP)筛选出枳术丸的活性成分及其对应的靶点.采用Disgenet、GeneCards及OMIM数据库预测NAFLD相关靶点,聚焦共同靶标,得到枳术丸治疗NAFLD的关键靶点,将已确认的关键靶点输入STRING数据库进行分析,构建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并通过Cytoscape 3.8.0软件可视化.采用Metascape数据库对关键靶点进行基因本体论(GO)功能及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通路富集分析.通过AutoDock Vina进行分子对接验证,利用PyMOL软件对结合能较低的结果进行可视化展示.结果:共获得枳术丸靶点125个、NAFLD靶点1 506个,药物、疾病共同靶点51个,核心靶点有丝氨酸/苏氨酸蛋白激酶1、肿瘤蛋白p53、肿瘤坏死因子、白细胞介素-6,可能通过IL-17、磷脂酰肌醇3激酶-蛋白激酶B、缺氧诱导因子-1信号通路等作用于NAFLD.分子对接结果显示核心靶点与药物成分之间亲和力较强.结论:通过这些研究可初步了解到枳术丸治疗NAFLD的重要活性成分和可能的作用方式,为药物效能、作用机制及实际应用等的进一步研究提供科学依据.

    枳术丸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网络药理学分子对接

    基于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分析虎贯茵黄清肝饮治疗乙型病毒性肝炎的作用机制

    覃素萍李小敏蓝小梅吴奕霖...
    8-1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应用网络药理学及分子对接技术对虎贯茵黄清肝饮治疗乙型病毒性肝炎的活性成分、靶点和作用通路进行分析.方法:通过多个公共数据库获得虎贯茵黄清肝饮中活性成分的潜在靶点和乙型病毒性肝炎的疾病靶点,获得二者的交集靶点,对交集靶点进行基因本体论(GO)功能富集分析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通路富集分析,并将关键靶点与重要活性成分进行分子对接.结果:通过网络药理学分析获得有效活性成分206个、有效活性成分靶点405个、疾病靶点1431个、有效活性成分-疾病交集靶点120个、关键靶点12个.富集的KEGG通路有磷脂酰肌醇3激酶-蛋白激酶B信号通路、癌症通路、缺氧诱导因子-1信号通路等.分子对接显示,核心成分与关键靶点能有效结合.结论:虎贯茵黄清肝饮可能通过细胞凋亡过程的负调节、对异生刺激的反应、基因表达的正向调控、信号转导等作用机制,达到治疗乙型病毒性肝炎的作用.

    虎贯茵黄清肝饮乙型病毒性肝炎网络药理学分子对接作用机制

    基于网络药理学与分子对接技术探究独活寄生汤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作用机制

    张润东刘宜杭杨珊茹梁舒...
    17-2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运用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技术研究独活寄生汤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作用机制.方法:通过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与分析平台(TCMSP)筛选独活寄生汤的活性成分及其靶点,利用GeneCards、OMIM和DisGeNET数据库筛选与神经根型颈椎病相关的疾病靶点.通过对这些靶点进行映射,得到潜在的治疗靶点.使用STRING数据库进行蛋白质相互作用分析,并利用Cytoscape软件绘制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图.利用微生信进行基因本体论(GO)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富集分析,以深入了解潜在治疗靶点的功能和通路.最后,使用Autodock软件对活性成分进行分子对接验证,以评估其与目标蛋白的结合亲和力.结果:独活寄生汤含有129种活性成分,与神经根型颈椎病相关的交集靶点有285个.通过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分析筛选出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关键靶点为丝氨酸/苏氨酸蛋白激酶1、肿瘤坏死因子、核因子-κB亚基1.GO功能和KEGG通路分析显示,关键靶点涉及磷脂酰肌醇3激酶-蛋白激酶B信号通路、细胞凋亡和细胞增殖的调节.结论:独活寄生汤可能通过抑制炎症、促进细胞存活等方式改善神经根型颈椎病症状,为临床应用和未来治疗该疾病提供新思路.

    独活寄生汤神经根型颈椎病网络药理学分子对接作用机制

    针药结合助卵养巢法治疗肾虚血瘀型卵巢储备功能减退的临床观察

    何雨函邱懿宋雨晖黄语函...
    23-2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针药结合助卵养巢法治疗肾虚血瘀型卵巢储备功能减退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肾虚血瘀型卵巢储备功能减退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观察组接受针药结合助卵养巢法治疗,对照组接受西药人工周期法治疗.两组均治疗3个疗程.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血清性激素水平、抗苗勒氏管激素(Anti Miillerian Hormone,AMH)水平及双侧窦卵泡数(Antral Follicle Count,AFC),比较两组综合治疗疗效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经过治疗,两患者中医证候积分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1),且观察组在降低中医证候积分方面较对照组更优(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血清性激素卵泡刺激素(Follicle-Stimulating Hormone,FSH)、促黄体生成素(Luteinizing Hormone,LH)和FSH/LH水平均显著降低(P<0.01),血清雌二醇(Estradiol,E2)水平均显著升高(P<0.01),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血清AMH水平和AFC值均显著增加(P<0.01),且观察组在提高AMH水平和AFC值方面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P<0.01);观察组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药结合助卵养巢法能有效治疗肾虚血瘀型卵巢储备功能减退,在提高AMH、增加AFC方面表现出更佳的效果,且无不良反应,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卵巢储备功能减退肾虚血瘀型针药结合性激素窦卵泡数

    苍附导痰汤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作用机制的探析

    华诗芬张雯婷
    28-34页
    查看更多>>摘要:多囊卵巢综合征(Polycystic Ovary Syndrome,PCOS)是一种集生殖、代谢、心理障碍为一体的内分泌代谢性疾病,临床主要表现为高雄激素水平、持续无排卵、卵巢多囊改变、肥胖等,远期易发生糖脂代谢紊乱、高胰岛素血症、子宫内膜癌、心血管疾病等并发症.PCOS发病率逐年上升,且发病人群趋于年轻化.其发病机制复杂、病程较长、易反复、难根治,严重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及生活质量.因此,早期诊断并恰当干预是改善PCOS患者临床症状、截断病程、逆转并发症的关键.中医认为PCOS主要病机为痰湿内盛,故治以燥湿化痰为主.苍附导痰汤出自《叶天士女科全书》,为妇科祛湿化痰的经典良方,具有多靶点、多途径、多成分等优势.此药通过调节激素水平、改善胰岛素抵抗、促进脂代谢等6个方面来治疗该疾病,在改善PCOS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排卵率和妊娠率等方面疗效显著,在临床上被广泛运用.本研究从苍附导痰汤的方药组成特点、药理作用及PCOS的发病机制等方面入手,对苍附导痰汤治疗PCOS的相关作用机制进行系统归纳及整理,以期为后续研究提供方向及思路,为临床防治PCOS提供理论依据.

    苍附导痰汤多囊卵巢综合征作用机制妇科

    基于"毒损络脉"理论探析多囊卵巢综合征的治疗

    彭锦何泽
    35-39页
    查看更多>>摘要:多囊卵巢综合征是育龄期常见的妇科内分泌代谢性疾病,临床除高雄激素表现、排卵异常、卵巢多囊样改变外,还多伴有内分泌代谢障碍如胰岛素抵抗、肥胖、糖脂代谢紊乱,其发病机制复杂,病情缠绵,病程长.西医针对多囊卵巢综合征以对症治疗为主,而中医针对本病的整体治疗有独特的优势.根据临床表现,可概括久、顽、杂为其发病特点.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的发病与肝、脾、肾有密切联系,先天肾精亏虚,后天脾虚、肝气郁结,病理产物胶着久蕴成毒,络脉痹阻,气血运行不畅,冲任气血生化乏源,胞宫失于濡养,气血失和,痰聚瘀结,发为多囊卵巢综合征.这与中医毒邪致病理论和络病学说的内涵相符合.根据患者临床不同病证特点,可将毒邪分为瘀毒、痰毒、浊毒、虚毒,在此基础上提出"毒损络脉"是多囊卵巢综合征发生发展的核心病机.在诊治过程中,根据病证的不同阶段特点,基于肝脾肾虚、痰、瘀、浊毒相互交织的病理状态,以"扶正解毒通络"为指导原则,灵活应用滋肾健脾疏肝、解毒通络导邪等治法,并根据多囊卵巢综合征之瘀毒阻络脉、浊毒损络脉、虚毒损络脉及肾虚、肝虚、脾虚等侧重点的不同辨证用药,且在药物中重视虫类药、藤类药等通络药物的应用,为临床治疗本病拓展思路.

    多囊卵巢综合征毒损络脉扶正解毒通络法络病学说毒邪

    王素霞教授应用通补奇经法治疗妊娠期阴道炎经验

    王信鸿郑雪莹王素霞
    39-42页
    查看更多>>摘要:阴道炎是指因阴道炎症导致女性外阴阴道出现症状如瘙痒、灼痛、异味、排尿困难和阴道分泌物变化的一组病症.本病是由感染或正常菌群失衡引起乳杆菌数量或比例减少,而细菌、霉菌、支原体、衣原体等病原微生物过度繁殖,进而导致阴道微生态紊乱造成的.阴道炎属于中医的带下病,是一种常见的妇科病,复发率高,给女性身心健康带来很大困扰.妊娠期阴道炎是指女性妊娠期间发生的阴道炎,可导致流产、早产、孕期绒毛膜炎、胎儿窘迫等严重不良后果.妊娠期可选择的抗菌药物非常有限,并且使用抗生素容易破坏正常的阴道菌群,故现代医学对妊娠期阴道炎尚无有效的根治方案.王素霞教授从医20余年,临床经验丰富,擅长以中医方法治疗各类妇科疾病.王素霞教授在总结前人经验及结合临床实际后,从中医奇经八脉理论出发,提出妊娠期阴道炎病属本虚标实,以正气不足、风湿内侵,致使奇经损伤为主要病机.王素霞教授提出采用中药外治法结合内服法治疗妊娠阴道炎,标本兼治,有除湿止带并调补奇经、安胎之功,临床疗效显著.本研究总结王素霞教授治疗妊娠期阴道炎学术思想及临证经验,并附带验案一则,以飨同道.

    妊娠期阴道炎带下病通补奇经法

    基于"肺为水之上源"探讨血水同治治疗慢性盆腔炎型复发性流产

    程文静刘彤鸥
    43-47页
    查看更多>>摘要:慢性盆腔炎型复发性流产属于中医"滑胎""数堕胎"范畴,临床多从肝、脾、肾论治,常忽略肺与本病的关系.然人体的三焦是相互关联、相互作用的整体,全身水液上下一体,气机升降相因,维持机体正常功能.慢性盆腔炎型复发性流产不只是胞宫局部的疾病,还是机体在致病因素作用下的整体反应,其治疗应从整体出发,重视脏腑、气血津液之间的相互影响,以明确病机所在.肺为水之上源,通调周身水道,肺源清洁,则水津上通下达,痰无以生,瘀无以成,水道通而脉络利,下焦之流自然通畅.慢性盆腔炎型复发性流产的主要病机为湿瘀互结阻络,血行不畅,胞宫灌溉不周,胎无所养,而致滑胎.湿、瘀同源且同病,故提出从肺通调水道入手血水同治治疗慢性盆腔炎型复发性流产.临证见平素无汗或少汗,汗出则舒,恶风怕冷,容易感冒,皮肤粗糙等肺气郁闭之证者,以麻黄剂为主方加减宣肺开郁,提壶揭盖,达邪外出,解气机之郁闭、胞脉之不通,令血行通畅,并结合血瘀、水湿之偏重及月经周期各阶段分期辨证论治,活血调周,预培其损,并辅以辛味之品驱散壅滞,疏通道路,宣行气液,上郁得开,津液得下,则表解里和,血海充盈,胎元稳固.最后以一则验案阐述从肺血水同治治疗本病的实际应用,以期为临床诊治提供新的思路.

    复发性流产慢性盆腔炎肺为水之上源血水同治

    基于数据挖掘和网络药理学围绝经期血管舒缩症状的用药规律及机制研究

    成雯
    47-5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基于文献挖掘中医药治疗围绝经期血管舒缩症状的用药规律,研究分析核心组分的机制.方法:收集中国知网、维普中文期刊服务平台、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自建库至2023年12月的相关文献,利用Microsoft Excel 2016、SPSS Statistics 22.0、Cytoscape等软件分析文献里中药复方的用药规律,通过TCMSP、GeneCards、DisGeNET和TTD数据库获得中药和疾病的交集靶点,进行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构建、基因本体论(GO)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富集分析,采用Autodock进行分子对接验证.结果:共筛选出文献26篇,涉及中药处方42首、中药79味,分析得到核心组分4个.分析核心组分"黄连、黄芩、熟地黄、当归、黄柏、地黄和黄芪"(即当归六黄汤),得到73个活性成分、238个有效靶点、512个疾病靶点和69个交集靶点,活性成分主要为槲皮素、β-谷甾醇、豆甾醇等.核心靶点为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肿瘤坏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TNF)和IL-1β等,涉及20个生物过程条目、14个细胞成分条目、18个分子功能条目及20条KEGG信号通路.分子对接结果验证了活性成分和核心靶点之间能自发结合,且相互作用较强.结论:通过数据挖掘和网络药理学分析可知,治疗围绝经期血管舒缩症状应以补虚滋肾、清热降火为主,核心组方当归六黄汤能通过多成分、多靶点和多通路发挥作用.

    围绝经期血管舒缩症状数据挖掘网络药理学用药规律

    刘立教授清肝宁心法治疗围绝经期抑郁症(肝郁肾虚证)的经验探讨

    边蕾刘立赵雪莉
    54-59页
    查看更多>>摘要:围绝经期抑郁症是围绝经期女性常见的一种神志类疾病,以情绪低落、忧郁焦虑为主要特征,其西医病因及发病机制目前仍不明晰,激素和抗抑郁类药物是当前西医治疗本病的主要方案,但致癌风险高,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且不良反应众多.中医药治疗精神疾病有极大的优势,可在提高神经递质水平、调节神经内分泌激素、抑制神经细胞凋亡等方面发挥显著作用,从而减轻围绝经期抑郁症患者的抑郁症状、改善预后,且不良反应小、疗效较好,在临床中更受患者青睐.导师分析本病的病因和核心病机,进一步确定采用清肝宁心法,从肝、肾二脏入手治疗围绝经期抑郁症(肝郁肾虚证).肝、肾两脏通过脑、髓紧密联系,与精神心理类疾病相通,可通过调节相关激素水平恢复下丘脑-垂体-卵巢(Hypothalamic-Pituitary-Ovarian,HPO)轴正常功能,从而维持女性体内神经、内分泌系统的动态平衡.此方法对围绝经期抑郁症具有显著疗效,值得进一步探讨.

    围绝经期抑郁症清肝宁心肝郁肾虚证下丘脑-垂体-卵巢轴经验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