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医临床研究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医临床研究
中医临床研究

王仰宗

半月刊

1674-7860

zy@cjocm.cn

010-59431886

102218

北京市昌平区102218-59信箱

中医临床研究/Journal Clinical Journal of Chinese Medicine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生物信息学分析端粒相关基因亲核素A2为肝细胞癌预后核心基因及中药预测

    徐子皓刘逸藩程良斌
    1-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究端粒相关肝癌的差异基因,并预测其相关中药,以提供治疗肝癌端粒相关中医理论,为中医药现代化探索新途径.方法:下载并整理TCGA数据库中肝癌相关数据,以GEO数据库GSE14520数据集中242例肝癌患者的数据作为验证数据集,使用R语言中的DESeq2函数对其基因表达值进行差异分析,分别从GeneCards数据库、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数据库、基因本体论数据库、NCBI数据库中检索端粒相关基因,运用R语言中的Glmnet函数将肝癌基因表达值进行最小绝对收缩和选择算子(Least Absolute ShrinKage and Selection Operator,LASSO)回归,进一步筛选预后关键基因.对上述三者基因集取交集,获取肝癌端粒相关核心基因,对核心基因进行生存、临床、富集分析等,以验证其可行性.通过CTD数据库和COREMINE数据库预测核心基因相关中药,对预测中药进行四气、五味、归经频次分析.结果:通过差异分析共获取4 547个肝癌差异基因,其中包含1 198个下调基因和3 349个上调基因;从各个基因数据库中共检索出2 173个端粒相关基因;LASSO回归分析中,从肝癌基因中共筛选出8个预后关键基因.取三者的交集,共获取到1个肝癌端粒相关核心基因亲核素A2(Karyopherin Alpha 2,KPNA2).单基因生存分析表明,KPNA2为肝癌患者不良预后表达基因,且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结果较好;KPNA2基因表达与肿瘤分期也具有重要联系;通过GSEA富集分析验证,KPNA2具有端粒相关生物过程.KPNA2共映射出74味中药,四气以温、平、寒为主,五味以甘、辛、苦为主,归经多归肺经、肝经、脾经;按功效分类,多为补虚药、化痰药、活血化瘀药.结论:本研究揭示肝癌中的端粒相关基因及诊断标志物,并探讨相应中药用药规律,为肝癌的中医药临床治疗与新药研发提供新见解.

    生物信息学肝细胞癌端粒中药预测

    基于网络药理学及分子对接探究桂枝茯苓丸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的作用机制

    崔天宇崔英海李丁蕾于雪峰...
    10-1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运用网络药理学及分子对接方法探讨桂枝茯苓丸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Acute Exacerbation of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AECOPD)的有效成分、靶点、网络通路及潜在分子机制.方法:综合利用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与分析平台收集桂枝茯苓丸中各活跃成分及对应靶点,接着运用GeneCard、DrugBank、DisGeNET等数据库进一步确定AECOPD相关靶标.采用Venny在线平台获取药物与疾病靶点的交集,通过STRING数据库搭建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利用Cytoscape选出关键靶点.通过DAVID 6.8数据库进行靶点基因本体论(GO)功能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通路富集分析.采用Autodock Vina进行分子对接验证.结果:获得桂枝茯苓丸的43种活性成分,核心活性成分包括槲皮素、山柰酚、β-谷甾醇、黄芩苷和鞣花酸.药物靶点有218个,与AECOPD相关的疾病靶点有980个,二者的交集靶点有114个.通过GO分析获得1 484条生物过程、41条细胞组成和95条分子功能,通过KEGG通路富集分析获得169条信号通路.结论:桂枝茯苓丸中含有槲皮素、山柰酚、β-谷甾醇、黄芩苷和鞣花酸等有效成分,可能通过调节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IL)-6、IL-1B、丝氨酸/苏氨酸蛋白激酶1、基质金属蛋白酶9、肿瘤蛋白p53等蛋白表达治疗AECOPD.其作用机制主要与抑制脂质和动脉粥样硬化、IL-17信号通路、磷脂酰肌醇3激酶/蛋白激酶B信号通路、肿瘤坏死因子信号通路、癌症通路等信号通路有关.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桂枝茯苓丸肺胀痰瘀互结网络药理学及分子对接

    基于网络药理学与分子对接探讨壮肝逐瘀煎对肝纤维化的作用机制

    韦琴英王振常
    19-2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基于网络药理学及分子对接探讨壮肝逐瘀煎治疗肝纤维化的潜在靶点和作用机制.方法:通过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与分析平台、BATMAN-TCM数据库筛选出壮肝逐瘀煎的活性成分及其对应靶点.采用Disgenet、GeneCards及OMIM数据库预测肝纤维化相关靶点,聚焦共同靶标,得到壮肝逐瘀煎治疗肝纤维化的关键靶点,将获得的关键靶点导入STRING数据库进行分析,并构建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通过Cytoscape 3.8.0软件可视化.通过Metascape数据库对关键靶点进行基因本体论(GO)功能及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通路富集分析.利用AutoDock Vina软件进行分子对接验证,并用PyMOL软件对结果进行可视化处理.结果:网络药理学分析表明,壮肝逐瘀煎治疗肝纤维化的核心药物活性成分有槲皮素、木犀草素、维生素D3、山柰酚、柚皮素、黄芩苷,核心靶点有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IL)-6、IL-1β、肿瘤坏死因子、丝氨酸/苏氨酸蛋白激酶1、表皮生长因子受体,主要通过磷脂酰肌醇3激酶-蛋白激酶B、缺氧诱导因子-1、IL-17等信号通路作用于肝纤维化.分子对接验证结果提示,核心靶点与核心药物活性成分具有较强的结合力.结论:本研究初步揭示了壮肝逐瘀煎治疗肝纤维化的有效成分和可能的作用机制,为深入研究壮肝逐瘀煎的药效物质基础、作用机制及临床应用提供了科学参考.

    壮肝逐瘀煎肝纤维化网络药理学分子对接

    基于网络药理学及分子对接探究黄芪-地龙药对治疗痛性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作用机制

    杜佳霖齐月
    27-3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索黄芪-地龙药对治疗痛性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作用机制.方法:通过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与分析平台(TCMSP)筛选黄芪的活性成分,在中国知网、万方、维普等平台搜索有关地龙成分的文献,对得到的成分进行机体对外源化学物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筛选,并在SwissTargetPretection网站中预测作用靶点.在人类基因数据库(GeneCards)、人类在线孟德尔遗传数据库(OMIM)中找出痛性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相关靶点,运用微生信平台绘制韦恩图,得到交集靶点.在David数据库中进行生物信息学基因本体论(GO)分析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通路富集分析.利用Cytoscape及STRING数据库构建药物-活性成分-靶点网络图和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图,并筛选出核心靶点.最后运用AutoDock进行分子对接,将对接结果用PyMOL可视化.结果:得到黄芪-地龙的有效成分47个、作用靶点631个,疾病靶点5381个,两者交集靶点391个,筛选出核心靶点77个.GO富集分析主要涉及对外源性刺激的反应、蛋白质磷酸化、蛋白质自磷酸化等生物过程.KEGG通路主要包括癌症通路、糖尿病并发症中的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受体信号通路、前列腺癌、脂质和动脉粥样硬化、磷脂酰肌醇3激酶-蛋白激酶B信号通路等.分子对接显示化合物与核心靶点均具有较好的结合力,尤其是槲皮素与肿瘤坏死因子.结论:黄芪-地龙药对通过多成分、多靶点、多通路实现对痛性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治疗作用,为后续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及新思路.

    黄芪地龙痛性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网络药理学分子对接

    多重耐药菌肺部感染六经辨证体系证候规律研究

    罗潇潇江婷王温欣罗胜...
    35-4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总结并分析住院肺部感染多重耐药菌患者的六经辨证证候及其分布规律.方法:运用回顾性分析方法整理2018年—2021年广州市番禺区中医院住院肺部感染多重耐药菌患者的基础情况、主要临床症状、体征,判断其六经辨证证型,对证型与痰细菌培养及药敏等结果进行综合分析.结果:共纳入患者183例,涉及多重耐药菌188株,其中革兰氏阴性菌共163株,占86.70%,革兰氏阳性菌25株,占13.30%.有鲍曼不动杆菌64株、铜绿假单胞菌61株、肺炎克雷伯菌26株,3种菌株共151株,占总菌株的80.32%.六经辨证分型以阳经证型居多.其中,单经证者100例,占54.64%,主要为少阳证、少阴证及阳明证,共占六经证型的51.11%;两经合病主要为太阳阳明证、少阳阳明证及少阳少阴证.多重耐药的革兰氏阳性菌例数较少,革兰氏阴性菌以少阳证、少阴证多见,但太阳阳明合病、少阳阳明合病较其余证型多.在阳性菌证型中,同样是少阳证、少阴证阳性菌株占比较大,其次是阳明证及太阳阳明合病.铜绿假单胞菌感染以太阳、阳明证型为主,鲍曼不动杆菌感染以少阳、少阴证型为主,此两者在不同证型上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大肠埃希菌感染以少阳证为主,差异有一定统计学意义(P<0.05);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克雷伯菌在中医证型上未见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住院肺部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的六经辨证证型与感染菌株有一定的相关性,总体上以三个阳经证型为主.建议诊治上重视阳经证型.

    六经辨证中医体质多重耐药菌肺部感染

    基于网络药理学和数据挖掘探讨中药调控铁死亡干预银屑病的用药规律

    吴爱林狄伟薛雯
    40-4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运用网络药理学及数据挖掘技术探讨中药调控铁死亡干预银屑病的用药规律,为银屑病相关研究提供参考.方法:利用GeneCards、GeneCLiP3和FerrDb数据库获取铁死亡的强相关靶点,通过GeneCards和DisGeNET数据库获取银屑病疾病靶点,取两者交集,得到银屑病铁死亡的相关靶点.对银屑病铁死亡靶点进行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分析,选取度值≥2倍中位数的靶点,通过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与分析平台(TCMSP)获取相关化合物和中药.利用Cytoscape 3.10.1软件构建潜在靶点-化合物网络图、靶点-化合物-中药网络图.结果:获得银屑病铁死亡相关靶点227个,度值≥108的银屑病铁死亡潜在靶点48个,筛选得到37个化合物和784味中药.结论:从银屑病和铁死亡的靶点出发,挖掘通过调控铁死亡干预银屑病的中药及用药规律,探讨银屑病铁死亡的相关作用机制,为银屑病铁死亡的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网络药理学数据挖掘银屑病铁死亡

    基于数据挖掘探讨运用"伏风理论"治疗儿童疾病的用药规律

    何怡王昕邓宗霞
    45-4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应用数据挖掘技术研究在"伏风理论"指导下儿童疾病的具体用药规律,为进一步研究中医药治疗小儿疾病提供临床思路.方法:以"儿科""中医""伏风理论""中医药"为关键词,检索中国知网、万方、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维普数据库等平台,选取2009年-2023年发表的与伏风理论相关的方剂并创建数据库,采用Excel 2021、SPSS Modeler 18、SPSS 26.0软件对纳入的中药处方进行频次分析、药物性味归经分析、药物关联规则及聚类分析.结果:共筛选出100个处方,涉及194味中药,使用频次≥15的有甘草、防风、麻黄、蝉蜕、炙甘草、僵蚕等;所用药物以温性药为主,药味以甘、辛、苦为主,归经以归肺经为主;地肤子及蒺藜体现了较强的关联性.结论:在"伏风理论"指导下治疗儿童疾病的处方中药物的四气以温性为主,其次为寒性,药味多为辛、甘、苦,归经主要为肺经、肝经和脾经,功效为消风宣肺、息风止痉、清热凉血,为儿科临床医生提供基于"伏风理论"的用药规律.

    数据挖掘中医药小儿伏风理论用药规律

    孙思邈《千金方》治疗眩晕的用药规律挖掘研究及思想探析

    岳昊阳李宝玲武飒
    49-5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索《备急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两书统称为《千金方》)治疗眩晕组方的用药规律及其学术思想.方法:整理《千金方》中治疗眩晕的处方,采用Microsoft Excel 2021建立数据库,采用IBM SPSS Modeler 18.0和IBM SPSS Statistics 26.0进行数据分析,并以Cytoscape 3.7.2软件构建可视化网络图.结果:共纳入中药复方64首,涉及中药153味,主要药性为温、寒、平;主要药味为甘、辛、苦;主要药物归经为肺经、肾经、脾经;按功效分类主要分为补虚药、解表药、温里药;使用频次在10次以上的中药有24味;获得22条关联规则,6组高频中药聚类.结论:《千金方》中治疗眩晕的处方具有独特的规律,孙思邈从外风立论,继承张机(字仲景)的学术思想,确立以"祛风补虚,温阳通络"为主,兼顾"化痰利湿"的治疗原则,并重视原发病的治疗,用药广泛,剂型多样,对临床治疗眩晕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千金方》眩晕数据挖掘用药规律

    基于数据挖掘探究国家专利中药复方制剂治疗甲状腺结节的用药规律

    马占泽李京程玥凤康展硕...
    55-6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通过数据挖掘探究国家专利网中中药复方制剂治疗甲状腺结节的用药规律.方法:登录国家专利网(http://epub.cnipa.gov.cn),构建检索式后通过高级检索功能检索自建库至2024年3月1日在专利网中已公告的中药复方制剂治疗甲状腺结节的专利,将符合要求的中药复方逐条记录到EXCEL中作为原始数据,进行数据处理后对药物的使用频次、功效类别、性味归经、毒性等进行统计,同时使用IBM SPSS Modeler 18、IBM SPSS Statistics 26等对药物进行关联规则和聚类分析.结果:共纳入86个治疗甲状腺结节的中药复方制剂,筛重后获得药物274味,其中,使用频次超过10次的药物有24味,夏枯草使用次数最多,为36次,其次为浙贝母(29次),第三位为牡蛎(27次).在药物性味归经方面,药物四气以寒者居多,为441次,五味以苦味为首,为555次,归经多属肝经,其次归肺经、脾经;药物毒性方面,共使用毒性药物25种,其中大毒药物2种,为草乌、马钱子,有毒药物15种,小毒药物8种,有毒药物使用频次最高者为半夏(22次),其次为黄药子.对高频药物进行关联规则分析,共得到7组药物组合,聚类分析获得3组有效聚类方.结论:国家专利网中众医家治疗甲状腺结节时多重视治疗肝、肺、脾等脏器,药物选择多以化痰、清热、活血化瘀、补虚为主,兼顾理气、解郁之品的使用,同时有部分毒性药物及虫类药物,为临床治疗甲状腺结节及新方开发应用提供参考.

    数据挖掘国家专利中药复方制剂甲状腺结节瘿病

    《临证指南医案》"和阳法"用药规律研究

    林妙娴刘燕芳
    61-6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运用数据挖掘方法研究《临证指南医案》"和阳法"相关病案的用药规律及组方特点.方法:整理《临证指南医案》中的"和阳法"相关病案,建立病种、证型及药物数据库,通过统计学分析方法如数据透视法、关联规则分析、聚类分析等研究相关数据特点.结果:共纳入45首处方,涉及药物79味,主治病种24个,证型16个.使用频次居前5位的药物为生地黄、阿胶、白芍、茯神、麦冬.由药味统计可知,使用最多的药味为甘味,归经多归肝经、肾经、心经、肺经.高频药物使用频次较高的前5个病种依次为吐血病、肝风病、产后病、崩漏病、三消病,高频药物使用频次较高的前5个证型依次为阴虚风动证、阴虚阳亢证、肝风内动证、阴虚内热证、肝阴不足证.经关联规则分析获得两组核心药对:白芍-黄连和生地黄-麦冬.通过聚类分析获得2对核心药对,C1组:黄连、白芍;C2组:麦冬、生地黄、阿胶.结论:《临证指南医案》"和阳法"主要通过滋阴药物来制约体内异常变动的阳气,从而治疗阴阳不和的疾病,滋养阴阳贯穿疾病治疗始终,为"和阳法"的核心内容.

    《临证指南医案》和阳法数据挖掘用药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