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华中医药学刊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华中医药学刊
中华中医药学刊

康廷国

月刊

1673-7717

zhzyyxk@vip.163.com

024-31207045

110032

沈阳市皇姑区崇山东路79号

中华中医药学刊/Journal Chinese Archive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中医药学刊》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主管、中华中医药学会主办的全国几种大型中医药学术刊物之一。编委会中,由4名院士及全国最负盛名的20余位名中医专家(均为博士生导师、教授、研究员)作为顾问,全国26所中医院校校长担任编委,为高层次、高品位的中医药期刊。主要面向各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与中医药学术发展同步。重点报道专家、学者及各级立项课题的最新发展动态,并为国家级科研项目开辟有绿色快速通道。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不同针刺手法对脑缺血再灌注大鼠眼针穴区肥大细胞活化作用的研究

    杨士成海英
    99-103,后插4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不同针刺手法对脑缺血再灌注(MCAO/R)大鼠眼针穴区肥大细胞活化作用的影响。方法 35只大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模型对照组、无手法组、刮柄组、捻转组。采用改良线栓法创建MCAO/R模型,每12 h干预1次,连续72 h,干预前后采用改良Garcia评分法评分,处死后采用甲苯胺蓝对肥大细胞进行染色;ELISA法对穴区皮肤组胺(HA)、P物质(SP)、五羟色胺(5-HT)、前列腺素(PGD2)、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进行测定。采用SPSS 26。0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与模型对照组相比,无手法祖、刮柄组和捻转组神经功能评分降低,肥大细胞脱颗粒率提升,皮肤HA、SP、5-HT、PGD2表达提升,血清TNF-α、IL-6表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刮柄组和捻转组在HA、SP、5-HT、PGD2、TNF-α、IL-6表达方面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刮柄法或捻转法对MCAO/R大鼠眼针穴区肥大细胞活化作用优于无手法。

    针刺手法眼针刮柄法捻转法肥大细胞炎症因子

    解毒通络开痹方治疗气虚瘀毒阻络型2型糖尿病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随机对照研究

    刘添娇赵晓华顾成娟朴春丽...
    103-10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验证解毒通络开痹方对气虚瘀毒阻络型2型糖尿病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的降糖、调脂、抗炎及血管保护作用,评价其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选取90名通过纳入和排除标准并签署知情同意书的受试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并进行分组隐藏。对照组给予基础治疗,包括糖尿病教育、锻炼、饮食以及常规降糖降脂西药治疗,试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接受解毒通络开痹方干预,两组疗程均为15周。在入组和干预15周后,检测血糖、血脂、体质量指标、下肢动脉内径、踝肱指数、相关炎性因子,并评估中医证候积分,在入组及干预6周、15周时进行安全性评估,运用SPSS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试验组患者治疗后FBG、HbA1c、TC、LDL-C、BMI、双侧股总动脉、胭动脉、足背动脉内径、HCY、CRP、CysC、中医证候总积分较干预前降低(P<0。05),ABI、HDL-C较干预前升高(P<0。05),TG、双侧胫前动脉内径较干预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者治疗后HbA1c、双侧股总动脉内径、中医证候总积分较干预前降低(P<0。05),ABI较干预前升高(P<0。05),FBG、TC、TG、LDL-C、HDL-C、BMI、双侧胭动脉、胫前动脉、足背动脉内径、HCY、CRP、CysC较干预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的HbA1c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ABI、双侧股总动脉内径、中医证候总积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对照组中医证候总有效率分别为85。71%、61。90%,两组受试者总体安全性良好。结论 解毒通络开痹方能有效改善气虚瘀毒阻络型2型糖尿病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的临床症状,降低血糖和体质量,调节血脂,降低同型半胱氨酸、C反应蛋白、胱抑素C,并扩张下肢动脉内径,减轻斑块和血管狭窄,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

    解毒通络开痹方2型糖尿病动脉粥样硬化临床研究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收载的3种大黄品质评价的历史考证与现代研究

    薛幸嫔田怡马栋李晓琴...
    109-116,后插31页
    查看更多>>摘要:大黄是我国常用大宗药材,也是多功效、多基原、多产区中药材的典型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收载的大黄为蓼科植物掌叶大黄Rheum palmatum L。、唐古特大黄Rheum tanguticum Maxim。ex Bal£。或药用大黄Rheum offici-nale Bail。的干燥根和根茎。由于3种大黄的基原、生长环境、年限等因素不同,药材品质存在一定差异性。对历代本草中大黄的性状描述、品质评价进行考证;查阅梳理有关化学成分、药理药效及分子生物学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对大黄古今品质评价方式进行归纳。现代对于大黄的品质研究结果与本草评价一致,为历代本草依据性状、产地来评价药材优劣的科学性及大黄药材的深入研究提供参考。

    唐古特大黄掌叶大黄药用大黄本草考证质量评价

    基于PI3K-AKT-mTOR通路探讨泽曲明山复方对大鼠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模型的影响

    郑佳连张艳卢秉久张红...
    117-121,后插41-后插4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泽曲明山复方是临床治疗代谢相关性脂肪性肝病(MAFLD)的经验方。研究探讨该经验方对大鼠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模型的影响以及可能的机制。方法 Sprague-Dawley大鼠给予胆碱缺乏高脂饲料(CDHF diet)8周建立NASH模型。随机分为模型组,中药低、高剂量组以及水林佳组;建立模型同时给予对应药物干预。给予胆碱充足高脂饲料(CSHF diet)作为对照组。观察相应药物对模型大鼠血清生化学、肝脏病理、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蛋白激酶B(PKB/AKT)/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mTOR)通路信号转导通路mRNA、蛋白表达的影响。结果 (1)体质量以及肝脏/体质量:5组大鼠体质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模型组大鼠肝脏/体质量显著升高,各干预组大鼠肝脏/体质量不同程度下降,中药高剂量组疗效最为明显。(2)肝功能以及血脂: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大鼠血清肝功能及血脂水平显著升高;各干预组大鼠肝功能以及血脂不同程度降低,其中中药高剂量组疗效最为明显。(3)肝脏病理:模型组大鼠肝脏HE染色可见胞浆内大量脂肪空泡以及炎性细胞浸润;Sirius red染色可见中央静脉大量纤维组织沉积,证实模型成立;各干预组肝脏HE以及Sirius red染色均有不同程度改善,中药高剂量组改善最为明显。(4)对肝组织固醇调节元件结合蛋白1(SREBP-1)、低密度脂蛋白受体(LDLR)mRNA表达的影响: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SREBP-1 mRNA表达明显升高;各干预组有不同程度下调,其中中药高剂量组最为明显。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大鼠LDLR mRNA表达明显下降;各干预组表达有不同程度增加,其中中药高剂量组改善最为明显。(5)对肝组织SREBP-1、LDLR蛋白表达的影响: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大鼠肝组织中SREBP-1蛋白染色深,各干预组较模型组染色浅,其中中药组效果更显著。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大鼠肝组织中LDLR蛋白染色浅,各干预组较模型组染色深,其中中药高剂量组效果更显著。(6)对肝组织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雷帕霉素靶蛋白(mTOR)、蛋白激酶B(PKB/AKT)蛋白表达的影响:通过免疫荧光染色观察,模型组样本细胞的荧光信号表达明亮且分布不均匀;对照组荧光信号表达暗淡;各干预组较模型组荧光信号表达亮度下调,中药干预组改善更明显。结论 泽曲明山复方可能通过调控PI3K/AKT/mTOR通路,起到减轻肝脏炎症反应、减少肝内脂肪生成和聚集,改善NASH的目的,并在治疗过程中表现出剂量相关性。

    泽曲明山复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PI3K-AKT-mTOR通路

    基于UHPLC/Q-Orbitrap MS技术的芍地帕宁方化学成分鉴定

    董薇杨文明汪瀚杨悦...
    122-128,后插48-后插4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研究治疗帕金森病的中药复方芍地帕宁的化学组成及成分归属,以阐明其物质基础。方法 超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静电场轨道阱高分辨质谱法(Ultra 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Quadrupole-Orbitrap Mass Spectrometer,UHPLC/Q-Orbitrap MS),色谱柱 ACQUITY UPLC HSS T3 column(2。1 mm × 100 mm,1。8 μm,Waters),流动相 0。1%甲酸水(A)和乙腈(B),梯度洗脱(0~25 min,5%~18%B;25~30 min,18%~26%B;30~40 min,26%~57%B;40~45 min,57%~95%B;45~50 min,95%B),流速 0。2 mL/min,柱温 30℃,进样量 2 μL;采用电喷雾离子源,分别于正、负离子模式下采集质谱数据;通过与对照品比对,以及色谱峰的MS、MS/MS谱图解析,对芍地帕宁方中化学成分进行结构鉴定。结果 共从芍地帕宁方中鉴别84个化合物,包括17个苯乙醇,10个单萜糖苷,13个游离酚,10个环烯醚萜,10个生物碱,7个硫酸酯,5个有机酸,4个酚类糖苷,4个氨基酸,4个核苷酸。通过与单味药进行比对,其中13个化合物来自熟地黄、11个来自白芍、16个来自鸡血藤、16个来自地龙、16个来自肉苁蓉、12个来自枸杞。结论 芍地帕宁方化学成分结构复杂多样,建立的UHPLC/Q-Orbitrap MS方法可系统、全面地阐明该方的化学组成,可为后续质量评价体系建立、活性药效成分筛选及作用机理阐释等研究奠定基础。

    芍地帕宁方化学组成苯乙醇糖苷游离酚

    黄芪蜜炙前后多糖的结构变化研究

    聂紫璇常源缪翼翔史辑...
    129-132,后插49-后插50页
    查看更多>>摘要:采用水提醇沉法提取生、炙黄芪中的多糖成分,并经DEAE-52层析柱和HW-65F凝胶柱色谱分离纯化。采用高效液相凝胶渗透色谱法测定多糖的纯度和分子量,采用离子色谱技术对多糖中的单糖组分进行检测分析,采用红外光谱技术对糖链结构进行测定。结果表明生、炙黄芪经提取、分离、纯化后分别主要获得均一多糖APS-1和均一多糖HAPS-1。APS-1和HAPS-1的分子质量分别为7。839 kDa和21。36 kDa,且APS-1和HAPS-1均由阿拉伯糖、半乳糖、葡萄糖、木糖和甘露糖组成,APS-1摩尔比率为8。00∶3。00∶41。00∶1∶2。00,HAPS-1摩尔比率为12。73∶3。68∶48。92∶1∶1。21。APS-1和HAPS-1均具有O-H、C-H、C=O官能团,此外APS-1还具有C-O官能团。黄芪蜜炙后,多糖的分子量和单糖组成的比例均发生了变化。研究可为从炮制前后多糖变化的角度来阐释炙黄芪增效提供参考依据。

    黄芪多糖炙黄芪多糖分离纯化结构鉴定

    战丽彬教授治疗阿尔茨海默病痴呆的经验

    岳晓青路童王天娇战丽彬...
    133-137页
    查看更多>>摘要:阿尔茨海默病痴呆(Alzheimer's disease dementia,ADD)是临床中最常见的痴呆类型,对患者本人、家庭、社会均带来严重的负担。针对阿尔茨海默病的药物临床Ⅲ期试验结果令人振奋,但对于阿尔茨海默病痴呆阶段的临床治疗,目前世界范围内尚缺乏针对性强且行之有效的药物。将中医药治疗的理念引入到阿尔茨海默病痴呆的临床治疗领域,可能会为该病的临床治疗提供新的方法。概述中医对ADD病因病机的源流及进展认识,总结战丽彬教授多年来对ADD治疗的学术思想和用药经验,并提供了经典个案分享,为中医药治疗ADD提供指导和参考。

    战丽彬阿尔茨海默病痴呆经验总结

    中药覆盆子炮制研究进展

    陈丽梅魏文萍王慧刘红宁...
    138-141页
    查看更多>>摘要:覆盆子是典型药食两用中药,化学成分多样、营养丰富,具有显著地药理活性和极高的营养保健价值,拥有悠久的药用和食用历史。通过查阅古代和现代文献,对覆盆子历代加工与炮制方法进行总结、整理、分析,并对其现代炮制研究进行梳理。覆盆子炮制方法最初记载于《雷公炮炙论》中,以酒拌蒸一宿,然后逐渐衍生出酒洗、酒浸焙、酒浸炒、蜜制、盐制、发酵等一系列加工方式,但由于覆盆子相应的炮制工艺标准及质量标准建立不完善,其质量可能参差不齐,进而影响临床疗效。目前,2020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对覆盆子的炮制方法未做记载。现代研究表明,随着炮制方法、炮制工艺的改变,覆盆子的化学成分、药理作用也随之受到影响。因此,从覆盆子炮制方法及炮制后对覆盆子质量影响的角度进行综述,以期为覆盆子的炮制发展、临床应用提供参考。

    覆盆子酒制盐制发酵药理作用

    电针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骨骼肌萎缩患者的临床观察

    颜莹曾扬刘震易思程...
    142-14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观察电针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稳定期骨骼肌萎缩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为COPD骨骼肌萎缩治疗提供思路。方法 采用随机对照临床试验设计,选取贵州省人民医院和贵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就诊的120例COPD 3级患者,且中医辨证为肺脾肾虚证,随机分配为两组,每组分别60例。对照组采用西医常规治疗。治疗组采用西医常规治疗+电针治疗,针刺1次/d,5 d为1个疗程,每疗程后间隔2 d,共8个疗程。观察治疗前后中医临床症状积分、CAT评分、骨骼肌萎缩指标、股直肌横截面积、肌力、Barthel指数及血常规、肝肾功能的变化。结果 治疗后,治疗组中医症候积分、CAT评分较对照组降低(P<0。05);治疗组骨骼肌萎缩指标、股直肌横截面积、肌力、Barthel指数较对照组上升(P<0。05)。患者安全性指标治疗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电针治疗能改善COPD稳定期骨骼肌萎缩患者的中医临床症状,延缓骨骼肌萎缩,提高生活质量,且安全性良好,可应用于临床。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骨骼肌萎缩肺脾肾虚证电针随机对照试验

    茱萸丸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研究进展

    宋玮张钟艺王楷沈涛...
    146-149页
    查看更多>>摘要:茱萸丸出自北宋王怀隐等编纂的《太平圣惠方》,由黄连、吴茱萸等比配伍而成,二者苦辛通降、寒热并用,共同针对气机升降紊乱、寒温错杂的复合病机。从茱萸丸的药理作用和临床应用两个方面进行文献梳理,阐述了茱萸丸抗炎、降血脂、保护胃黏膜、抑菌、解热、增强热耐受、抗癌及解毒等作用机制,归纳了茱萸丸在临床上广泛运用于脂代谢性疾病、消化性疾患以及慢性溃疡等病种,并对其实验和临床研究提出不足与建议,以期为茱萸丸的研发提供参考。

    茱萸丸药理作用临床应用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