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政治学研究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政治学研究
政治学研究

王一程

双月刊

1000-3355

010-85136395

100732

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5号

政治学研究/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坚持改革开放方针,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推动政治学研究的应用和普及,为建立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政治学作出贡献。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从"受命于天"到"内圣外王"——先秦时期君权合法性的理论建构

    杨阳
    134-146页
    查看更多>>摘要:商周时期,"受命于天"的观念内含上帝与王者之间的隐秘约定,王者以担当政治责任的承诺,换取上帝的授命.周公强化了这种承诺,并将"畜众"责任拓展为以"敬天保民"为纲领的系统施政原则.春秋时期,"天"被虚化,形成了天意由民意决定的认识,上天(帝)授命实际上转变成人民同意,还出现了"立君为民"和反抗暴君具有正当性的激进主张.墨子尝试重建主宰之天,希望借助鬼神的威慑力推行其政治主张,这一理论建构路径为汉儒所继承.孟子以"天与人归"的命题整合了春秋以来的相关传统,接续孔子将外在的功德之"德"转换为内在的品质之"德","天与"和"人归"就此汇聚于君主的内在德性,"内圣外王"遂成为儒家君权合法性理论的经典表述,并随着后世儒学的意识形态化,逐渐演变成为传统中国社会普遍的政治信念和认知模式.

    受命于天立君为民天与人归内圣外王君权合法性

    政治认同:概念与测量

    王正绪赵健池
    147-16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相对于目前大众政治态度研究领域关注的政治支持、政治信任等概念,政治认同更准确有效地反映了民众与其所处的政治共同体及有关权力实体之间的心理联系.认同比其他政治态度和理念更具基础性,并且更加稳定,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首先把政治认同解构为身份性认同和理念性认同两个类型下的六种心理意识,其次再将认同的客体区分为政治生活共同体和政权两个层次下的一共六类要素.随后,本文系统地讨论政治认同的属性、特征、内容和外部效应,并将政治认同与爱国主义、政治支持等相关概念进行比较和辨析.最后,我们设计了一套测量政治认同的量表,并通过探索性因子分析检验该量表的效度与信度.

    政治认同政治态度概念研究实证测量

    欲速而达:重大突发事件中科层组织的"时间机制"建构与运作

    何艳玲肖芸
    165-179页
    查看更多>>摘要:科层制的时间维度是被忽略的议题.随着各类突发事件不断爆发,全球各国政府被置于应急状态之下并面临巨大挑战,行政运行的速度也因此重回讨论的中心.政府必须克服科层制的常规性与突发事件的非常规性之间的矛盾以保证应急响应的速度.在应对重大突发事件上,中国科层组织展现出较明显的速度优势,通过特有的"时间机制"缓解了科层制的惰性与僵化,及时响应并遏制了危害的蔓延.一方面,时间机制的建立植根于中国特色的政治系统—行政系统、规范化制度—任务型制度双轨联动的制度土壤之中.另一方面,执政党的价值合法性基础为科层组织突破规范的时间机制提供了合法性依据.当速度成为人民性的集中显现,时间机制下的"欲速而达"则可能为科层组织带来新的合法性.

    科层组织重大突发事件应急响应时间机制中国速度

    复杂性公共政策:范式变迁、研究框架与展望

    郑石明李红霞
    180-193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全球化和社会多元化的发展,各类组织的外部环境充满不确定性和复杂性,决策风险急剧上升,导致公共政策过程愈发复杂.社会系统的复杂性得到越来越多的学者重视,复杂性理论的研究如雨后春笋般出现.与传统公共政策不同,复杂性公共政策更加关注系统构成、环境氛围和组织变迁等动态复杂因素,可为公共政策研究提供全新的视野和研究范式.本文通过梳理复杂性公共政策的研究进展与演进逻辑,识别传统公共政策的困境,分析公共政策范式变迁的必然性与趋势,探讨复杂性公共政策研究的范式变迁动因、理论研究框架及其在公共政策领域的适用性,展望复杂性公共政策的未来,以期为公共政策研究寻找新的理论基础,提供新的思想启迪.

    复杂性公共政策政策科学政策研究复杂性理论

    政策工具的匹配模式及其治理效能——基于中国机构改革的经验

    王婷
    194-205页
    查看更多>>摘要:效能化改革既是公共管理的时代命题,也是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题中应有之义.随着公共管理的分析单位从公共机构及单个公共项目转变为政府用来实现公共目标的工具,政策工具的合理应用成为公共管理效能化改革的重要着眼点.本文立足于效能分析的视角,从长周期的机构改革政策演化来观察政策工具应用的效能变量及其匹配模式,分析随历史推演而改变的效能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力求发现具有一般性的理论,为当下和未来公共管理效能化改革提供借鉴.研究发现,中国的机构改革是一个长周期的动态学习过程,政策工具的产生和变化,记录了党和国家机构在中国式现代化发展不同阶段现实境遇中的行动模式.在情境压力机制、主体推力机制、目标引力机制的共同作用下,政策工具内嵌于周期性机构改革的整体行动逻辑中.改革进程中始终蕴含着效能变量的属性与政策工具的特征之间的动态匹配模式,对于这种动态匹配的效能研究为世界范围内的公共管理效能化改革提供了中国方案.

    政策工具治理效能党和国家机构改革动态匹配中国方案

    试点政策的可错性与可推广性——一个关于政策试验"盆景化"的解释框架

    冯川
    206-219页
    查看更多>>摘要:政策试验作为一种决策方法,在推动很多重大改革走向成功的同时,也存在"盆景化"的可能."盆景化"的试点经验契合中央关切,显示出足以吸引外界关注的政策景观,释放出足以引起上级政府注意的绩效信号,然而极度缺乏可推广性.在"可错性-可推广性"的解释框架下,政策试验"盆景化"的关键原因在于试点过程中政策可错性的消失.政策试验的"试对"逻辑直接造成试点制度的项目化,以至于地方政府为了获得试点认证而围绕不具有可复制性的本地特殊性进行亮点包装.非试点地区学习"盆景化"试点经验的结果,往往是在试点地区亮点包装行为的刺激下卷入造点竞赛的行为逻辑.将这些"点"上的"盆景"经验机械移植到非试点地区,必然造成经验错配和制度空转.

    政策试验试点制度政策扩散政策可推广性

    论"干枝关系"视角下纪律检查组织的功能优化

    蒋来用
    220-231页
    查看更多>>摘要:"干枝关系"普遍地存在于党的权力机构组织场域中,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可以作为纪检监察学自主知识体系的基础性范畴和理论.本文以中国共产党纪律检查组织场域为研究对象,认为不同的纪检组织因其所处位置不同而发挥着不同的作用.目前纪检组织"干枝关系"明显失衡,"干强枝弱"问题突出,其原因主要在于不合理的制度设计,可以考虑采用支持互补方式构建新型关系、合理配置任务和职责、统筹使用人员力量、合理配置权限和手段、降低不确定性因素等措施优化"干枝关系",增强纪检组织场域整体功能.

    纪检监察学纪律检查体制"干枝关系"场域

    田野政治学口述史研究方法的重构

    张奎力
    232-242页
    查看更多>>摘要:2015年"深度中国调查"是将口述史研究方法引入政治学大规模田野调查的标志.田野政治学开展口述史调查的目的是抢救式地挖掘和保存历史资料,但是作为资料搜集的口述史在阐明"客观事实"方面饱受质疑.将口述史研究的重心从搜集口述资料转向基于口述资料的意义探寻,即在口述资料的基础上探寻个体、群体和社会的"心态",不仅有助于消解这一质疑,也有助于通过提升口述史研究的层次,拓展田野政治学口述史研究及田野调查方法的边界.意义探寻的中国化路径是将"心"比"心",即用研究者的"心"去触摸和感通研究对象的"心态",捕捉隐藏在社会深处的"只可意会"之处.以将"心"比"心"为特征的口述史研究,可以视作走向自主的口述史研究乃至田野调查研究方法的起点.自主性的田野调查研究方法是田野政治学自主知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构建自主性的田野调查研究方法,可以为构建中国自主的政治学知识体系奠定基础.

    田野政治学田野调查研究方法口述史意义探寻自主知识体系

    论国家安全学的政治学基础

    江天雨
    243-253页
    查看更多>>摘要:厘清交叉学科的学科属性是其建设发展的前提,作为新兴一级学科的国家安全学需要自己的理论基础和研究范式,但由于国家安全所涉领域的广泛性、学科交叉的复杂性,关涉学科定位的理论研究依然缺位.政治学为国家安全学提供了统合交叉学科的理论基础和进行交叉学科建设的锚点,国家安全学具有政治学门类属性.作为国家安全学指导思想的总体国家安全观的"总体性",具有政治学理论中的"国家性"和"政治性";而国家安全的实质可以由国家权力学原理给出整体性的解释.同时,总结国内外经验,国家安全学的设立基于政治实践和政治学学科议程发展的双重推动,是政治学学科发展下议程更新的必然结果.在宏观和中观层面上,政治学均能提供国家安全研究的基础理论和基本范式.国家安全学的建立反过来也促进了政治学学科建制的融通性、研究议程的真实性,有助于建构中国政治学自主知识体系.

    总体国家安全观国家安全学政治学理论国家权力自主知识体系

    "中国政治学自主知识体系构建"理论研讨会综述

    杨家豪
    254-25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