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政治学研究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政治学研究
政治学研究

王一程

双月刊

1000-3355

010-85136395

100732

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5号

政治学研究/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坚持改革开放方针,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推动政治学研究的应用和普及,为建立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政治学作出贡献。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意蕴和实践进路研究

    李毅
    3-12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式现代化理论,是我们党的一个重大理论创新,是科学社会主义发展的最新重大成果,也是对世界现代化理论的重大贡献.认识中国式现代化问题,尤其要围绕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从何而来、向何而去,深入理解把握其理论实质和实践进路.要深刻认识到,中国式现代化是秉承人类发展大道的必然选择,同人类文明进步和先进的旗帜紧密联系在一起;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走出来的现代化,党的领导直接关系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方向、前途命运和最终成败;中国式现代化是一种全新的人类文明形态,全面展现相对于世界历史文明及现代文明之"新";中国式现代化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内在统一的,要坚定走好这一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唯一正确道路.

    中国式现代化中国共产党领导人类文明新形态民族复兴

    论"'第二个结合'是又一次的思想解放"

    韩庆祥汪业周
    13-22页
    查看更多>>摘要:"'第二个结合'是又一次的思想解放"是具有标识性的重大论断.这一论断不只是强调从某一具体错误的思想观念中解放出来,而是强调在文化观和文明观这种更为总体、更为宏阔的大格局中的思想解放.具体来说,又一次的思想解放,首先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中国具体实际关系认识的思想解放;其次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关系认识的思想解放;第三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中国道路、中国理论、中国制度关系认识的思想解放;第四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中国式现代化关系认识的思想解放;第五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关系认识的思想解放;第六是对中国式现代化与西方现代化关系认识的思想解放;第七是从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与人类文明新形态关系的传统认识、肤浅认识以及片面、僵化、歪曲的认识中解放出来,从"文化复古主义""文化虚无主义"和"西方中心论"的思想禁锢中解放出来,破解"古今中西之争",重估并确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时代价值和世界意义,确立中国式现代化、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权威.

    第二个结合又一次的思想解放中国式现代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身份:一种重要的社会政治机制

    周平
    23-35页
    查看更多>>摘要:将人在社会中的作用落实到个体时会发现,个体的人是在一个给定的人身位置上发挥作用的.这样的人身位置由特定社会中的权利义务关系确定,以"身份"概念来加以描述.社会在演变的过程中,由于治理的需要而确立社会成员的身份,从而将其塑造成为具体的社会行动者,每个人都作为具体的社会行动者而发挥作用.回顾历史可以看到,古希腊时期的城邦公民身份、王朝国家中的臣民身份以及民族国家体制所要求的国民身份,皆在特定的权利义务关系中被塑造,由此形成的身份及其相应的机制又对城邦体制、王朝国家体制及民族国家体制形成支撑性的影响.近几十年来欧美国家出现的由主观认同所确定的身份,对国民身份形成了侵蚀并弱化了其民族国家体制的现象,又从另外一个特定的侧面表明了国民身份对民族国家体制的支撑性作用.这样的现实表明,身份是一种基础性的社会政治机制,也是国家体制、社会体制研究中一个不可或缺的角度.

    身份社会政治机制臣民国民认同客观身份主观身份

    美西方语境语义中的"民粹主义"及其马克思主义分析

    汪亭友吴深林
    36-49页
    查看更多>>摘要:"民粹主义"现象在美国有百余年历史,以美国为代表的"民粹主义"话语体系在当今世界仍具有重大影响."民粹主义"不仅是西方学界分析社会政治现象的重要理念和话语表达,而且也是国际社会观察西方民众情绪和政治动向的重要窗口.认识美国"民粹主义"的源起、历史演进及其表现,认识西方学者眼中的"民粹主义"内涵及特征,并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方法加以分析,有助于我们厘清美西方"民粹主义"话语的语境及语义,有助于我们认清美西方"民粹主义"话语的实质.我国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的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主义制度有着资本主义不可比拟的优越性,中国社会没有产生西方"民粹主义"的条件和土壤,要避免在中国照搬滥用西方"民粹主义"话语.

    民粹主义美国西方人民观马克思主义分析

    超越数字政府建设中的伦理冲突叙事:以权力间博弈演化为视角

    魏巍
    50-63页
    查看更多>>摘要:数字政府建设中普遍存在伦理观念的冲突.类似视技术为"手段"还是"目的"的两难伦理选择,引致政府吸纳和使用数字技术的理念和方向困境.既往研究中技术和制度的不完善,以及不同价值观念无法兼容,并不能从根本上解释冲突的产生及发展过程.本文从权力理论出发,分析了数字技术所具有的权力属性,其创制性力量显示在新生的数字空间中,通过算法推送等手段实现资源的重新分配;而传统的行政权力依赖技术运行机制,以实现精准的控制与规训.两种权力分别包含了不同的支配主体、获取渠道、控制方式以及权力内部与技术的关系.所以,数字政府建设中的伦理冲突,是行政权力在开展大规模数字化的过程中与平台企业所掌握的数字技术权力相遇,出现了权力体系间对抗、转移和融合的三种博弈演化状态并最终达致周期性发展的循环稳态.不同于数字政府建设中伦理冲突的静态解释路径,两种权力间博弈的叙事方式以动态的视角,揭示了政府数字化过程中诸多悖论性现象背后的权力意蕴,将技术治理的研究视角重新聚焦于政治学经典范畴之中.

    数字政府建设伦理冲突权力理论数字技术权力行政权力

    作风建设、政党纪律与党的自我革命——基于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执行情况的理论思考

    王锐倪星
    64-75页
    查看更多>>摘要:优良的作风、严明的纪律是中国共产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鲜明标志,也是解决大党独有难题的关键所在.在党的自我革命重要思想指引下,我们党通过政党纪律的建构与维系,加强作风建设,持续正风肃纪反腐,找到了跳出历史周期率的第二个答案.本文从政党内部、政党与国家、政党与社会等维度进行分析,发现作风建设发挥着维护政治权威、纠正执行偏差、巩固群众基础三维功能.中国共产党通过制度设计和制度执行的双重路径,将作风建设嵌入常规化的权力监督体系,从制定和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开局破题,激发并凝聚起全面从严治党的历史性变革力量.经过新时代的创新实践,我国建立起了由政治权威、行政效能和社会信任要素构成的良性循环,充分发挥了以党的自我革命引领社会革命的制度优势和治理效能.面向未来,在作风建设制度化的过程中,亟待进一步实现政治忠诚与政治能力、激励机制与约束机制、可信承诺与治理绩效之间的动态平衡.

    党的自我革命作风建设政党纪律中央八项规定

    "精准定责":数字治理语境下纵向政府间关系的新可能

    黄飚
    76-93页
    查看更多>>摘要:纵向政府间关系是当代中国政府治理的基础性制度安排.如何构建权责清晰、运行顺畅的纵向政府间关系,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议题.本文尝试综合多领域、多视角的纵向政府间关系研究,抽离出当代中国纵向政府间关系调适的关键困境:高层级政府对地方政府纵向监督的部分失效.本文认为,数字技术在政府治理中的广泛运用为化解分权后的纵向监督困境提供了新可能.数字技术在纵向政府间关系调适中的应用,或将有效降低纵向政府间的信息不对称,进一步细化各级政府及其部门的责任,使基于全息实时信息流的过程性纵向监督成为可能,进而实现基于精确责任划分的有效激励和问责.由此,本文提出数字治理语境下"精准定责"的纵向政府间关系新可能,其确立需要相应制度安排的支撑.

    纵向政府间关系纵向监督分权数字治理精准定责

    统筹的逻辑:干部激励与约束平衡研究

    夏美武
    94-110页
    查看更多>>摘要:领导干部是党和国家事业的中坚力量,如何给予干部尤其是领导干部以科学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是当前党和国家治理的核心问题和紧迫议题.本文基于大数据政策文本量化分析对历史过程进行追踪和比较,发掘"激励与约束"两大任务的治理悖论,深化分析"政治控制"与"专业自主性"之间的平衡难题.同时以提高干部主体责任感、认同感和创造性执行能力为主线,以政治正确性(正确为)、专业自主性(能动为)、工作整体性(科学为)、治理简约性(有效为)等关键核心变量为平衡支点,构建干部担当作为的整体性解释框架.本文试图规避传统的量化指标考评单一路径依赖,通过"让统筹运转起来"跳出"局部有效、整体无效"与"猫鼠游戏"治理怪圈,使干部队伍激励约束机制实现由重"术"的技术层面向重"道"的文化自觉层面的转变.

    领导干部担当作为激励与约束平衡策略

    双向清晰化的过程及其融合治理——对国家与社会关系的信息分析

    韩志明
    111-124页
    查看更多>>摘要:信息是社会事务及其变化的表征,也是社会互动中的重要资源,构成了国家与社会关系的基本参数.国家与社会主体相互搜索对方的信息,形成了双向清晰化的交互作用过程.国家采集和加工社会事实的信息,自上而下地绘制社会的图像,渗透到社会的脉络中去.社会也搜索国家及其活动的信息,描画人们所看到或理解的国家,增进对于国家治理的认知和参与.两种清晰化的主体、意图、途径和方法是不一样的,信息的类型、格式、标准、算法及其结果等也是不相同的,深入呈现了国家与社会之间的内在差异性.但双向清晰化也促进了治理信息的扩大再生产,推动了权力、制度、知识和观念等要素的交错叠加,形成了国家与社会交相融合的治理新格局.双向清晰化的研究聚焦国家与社会互动的信息维度,呈现了两者持续而密集的相互调适过程,也揭示了数字化时代国家治理的演进趋势,为理解国家治理现代化提供了知识画像和理论洞见.

    国家治理双向清晰化国家与社会关系可见性融合治理

    政党如何协调区域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党治模式"初探

    柳建文
    125-139页
    查看更多>>摘要:区域经济发展的主流理论将区域治理的主体分为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和公民.与此相对应,区域治理包括三种基本模式:行政式、市场式和多中心模式.上述理论和模式没有充分考虑到区域协调发展中政党的角色,不足以应对中国区域发展中利益关系的复杂性和协调的难度,无法充分满足"相互协作""均衡发展""内外联动""共同富裕"等高质量区域协调发展目标的要求.有别于当前的区域治理模式和理论,本文侧重政党在区域协调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指出政党特有的意识形态、价值观、组织动员、政党间关系等政治资源和协调手段在处理复杂的利益关系,确保必要的社会、政治凝聚力,提高区域规划执行效果方面的治理功能,并提炼出以执政党为核心的区域治理模式——党治模式,进一步丰富和完善了现有的区域治理模式和理论,可以作为全面构建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的重要抓手.在"党治模式"引领下,未来中国的区域协调发展将会体现出更多的政治特色和制度优势.

    区域发展政党资源协调机制党治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