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吴惠敏

双月刊

1009-2463

ahndskxb@ahau.edu.cn

0551-65786465

230036

安徽省合肥市长江西路130号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Journal of Anhui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 Social Sciences)CHSSCD
查看更多>>本刊为安徽农业大学主办的综合性农业科学类学术期刊,1957年创刊,季刊,主要刊登作物学、生物学、植物保护、动物科学与动物医学、林学、茶学、蚕学、园艺、土壤与农化、环境科学、食品科学、农业工程技术等学科的学术报告、研究论文。本刊是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的综合性学术刊物,是反映该校学术水平的一个重要窗口。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一个文献综述

    温涛向栩
    1-14页
    查看更多>>摘要:脱贫攻坚的完美收官,标志着我国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为全球减贫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总结脱贫经验有助于理清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思路,助力乡村全面振兴.发展起步于理念的改变,我国在基本国情基础上,借鉴国际乡村建设理念制定的乡村发展战略具有科学性,但国情差异使得相关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并不能成为我国乡村振兴战略的直接指导.实现乡村振兴过程中仍然存在诸多现实障碍,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仍将面临思想困境、机制困境、现实困境、产业困境、动力困境等多重困境,因此实现二者有效衔接需要推动发展观念转变、减贫战略转型、工作体系转型、发展动力转换以及政府政策转向.未来研究中,需要利用全新的视野、思路、理论方法和技术手段,通过理论整合、方法创新和全面的实证考察,对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实施方案、制度保障和长效机制进行全新的探索.

    脱贫攻坚乡村振兴"三农"

    新时代安徽大别山革命老区脱贫成效评价与经验分析

    孙鲁云赵攀王小庆
    15-26页
    查看更多>>摘要:认真总结脱贫攻坚实践成效和经验,对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做好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具有重要意义.以安徽大别山革命老区为研究区,从人民生活、教育医疗、综合经济实力三个维度构建脱贫成效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实证分析19个县(市、区)脱贫攻坚综合成效及其障碍因素.研究表明:2012—2020年期间,安徽大别山革命老区脱贫攻坚取得显著成效,综合发展指数年均增幅8.73%;增幅最大的3个县区是六安市叶集区、金寨县和安庆市太湖县;当前制约安徽大别山革命老区进一步发展的因素更多体现在教育医疗、综合经济实力两方面.在脱贫攻坚实践中,革命老区坚持规划引领、坚持党的领导、坚持精准方略、坚持群众主体、坚持社会动员,为做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和乡村振兴工作提供了参考借鉴.

    脱贫攻坚成效经验总结革命老区大别山区

    农户最低收购价预期与种植结构调整——来自农业生产性投资的调节检验

    王全忠彭长生钟钰
    27-40页
    查看更多>>摘要:使用2018年湘、赣、苏三省水稻主产区农户调查数据,研究农户最低收购价预期对种植结构调整的作用机制及农业生产性投资的调节效应.实证结果显示,农户预期最低收购价下降对种植结构变化、调模式行为有显著正向影响,且预期降幅超线对调模式行为的影响更显著,表明最低收购价政策变化传递出较明显的种植结构调整效应.农户预期最低收购价下降、预期降幅超线和专用型设备投资对调面积行为的影响显著为负,且专用型设备投资与预期降幅超线交互项对调面积行为的负向作用更显著.这种负向调节效应源于农户专用型设备投资收益回报机制对水稻种植规模的"锚定"效应,使得专用型设备投资对农户面积减少行为有较大的延迟作用.未来种植结构调整应引导低端农产品向优质、品牌化转型,稳定农户生产性投资收益回报率预期,探索分类引导不同规模农户种植结构调整的政策.

    最低收购价生产性投资种植结构调整

    市场经济与社区合作:泰国南奔府有机农业的个案研究

    刘乐卿
    41-49页
    查看更多>>摘要:泰国的小农经济在市场化条件下顽强存在的主要原因是当地的社会结构和道德传统依然具有比较强的韧性和稳定性.对泰国南奔府的有机农业进行人类学田野调查发现,小农户在市场化情境中面临销路不稳定、农业劳动力短缺等风险,但是从事有机农业的农民通过有效运用有机农业的种植技术、社区合作网络来缓解这种风险,维护有机农业的价值.在政府政策、市场力量和"互帮互助""团结协作"道德规范的共同作用下,小农户积极建立社区企业、学习中心等农业合作组织,这既有助于他们在参与市场化的过程中维护生计安全,同时也使这种道德规范开始具有市场经济的特征,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此外,小农户的生产实践也有助于维护乡村的社会秩序,传承原有的道德规范.

    小农经济市场化农业合作组织社区合作传统有机农业

    互联网使用会影响农户宅基地流转吗?——来自中国27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经验证据

    欧阳威周扬
    50-59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揭示互联网使用在农户宅基地流转行为决策中的影响及其机理,利用中国家庭金融调查27个省(自治区、直辖市)4668份调查数据,采用内生转换Probit模型、反事实分析法进行实证检验.结果发现:互联网使用能够直接促进农户宅基地流转,并通过信息获取、需求发布两个中介路径间接促进农户宅基地流转;进一步加大互联网的普及应用,能够促进农户宅基地流转,特别是促进没有接入互联网的农户使用互联网,能够使其流转宅基地的概率提升3.1%;宅基地面积、宅基地价值认知和新购房计划显著促进农户宅基地流转.因此,要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使农户易于、乐于使用互联网获取宅基地相关信息和发布宅基地流转需求,同时综合考虑影响互联网使用与宅基地流转的因素,分类施策.

    宅基地流转互联网使用内生转换Probit模型反事实分析CHFS

    基于Meta分析的宅基地退出影响因素研究

    周丽高强
    60-72页
    查看更多>>摘要:由于区域选择、模型方法、测量方式等研究设计的不同,学界关于宅基地退出影响因素的研究结论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运用Meta分析方法,以期准确识别农户宅基地退出的影响因素及其效应,推动有条件的农户自愿有序退出宅基地.研究发现:农户宅基地退出受到农村推力与城镇拉力的正向影响及农村拉力的负向影响,而城镇推力未产生显著影响.从影响强度看,家庭经济条件改善是推动农户宅基地退出的主要动力,家庭结构压力是阻碍农户宅基地退出的关键因素.在影响因素的异质性上,中部和西部地区宅基地面积的影响比东部地区强,文化水平和宅基地宗数在研究退出意愿的文献中影响更强,性别因素在出版质量更高的文献中影响更强.随时间推移,农户年龄的影响趋向加强,文化水平的影响趋向减弱,家庭年总收入的影响趋于稳定.为此,应注重构建公平合理的退出补偿机制及完善退出后农户的社会保障机制,促进农村宅基地退出政策完善和研究发展.

    宅基地退出Meta分析影响因素推拉视角异质性

    土地确权能够优化农户农地质量保护行为吗?——基于苹果户正向行为和逆向行为的再检验

    张连华霍学喜
    73-85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黄土高原苹果产区苹果户的调查数据,探析农地确权对农户农地质量保护中正向行为和逆向行为的影响.研究表明:农地确权有效促进了苹果户的正向行为投入,该促进作用主要体现于投资回报期限较长的正向行为,且主要通过安全效应实现;但农地确权并未促使农户减少逆向行为投入,反而对逆向行为农药投入产生正向影响.PSM模型、工具变量法和替代变量法检验结果依然支持该结论.进一步讨论还发现,农户损失厌恶、风险规避、路径依赖心理和有效替代行为缺乏是造成农地确权未对农户逆向行为形成负向激励的主要原因.需通过促进替代行为对逆向行为的有效替代和完善农业要素市场,强化农地确权对农地质量保护行为的优化作用.

    农地确权农地质量正向行为逆向行为苹果户

    中国式现代化征程中再兴土地财政能实现共同富裕吗

    姚志张育超刘静
    86-100页
    查看更多>>摘要: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而要实现共同富裕伟大目标必须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基于2004—2019年285个地级城市面板数据,运用SGMM模型,对地级城市在中国式现代化征程中继续推行土地财政模式能否实现城乡居民共同富裕的问题进行探索.结果显示:土地财政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影响呈现出"倒U型"路径,而对城市内部居民收入差距的影响为"正U型",表明再推行土地财政模式可能继续拉大城市居民收入差距;土地财政拉大了农村居民收入差距,地级城市土地出让金额占城市预算收入的比重每提高1%,农村居民收入差距可能增加1.3%.机制检验结果显示,土地财政通过地级城市经济总量的快速扩张拉大居民收入差距.建议地级城市通过控制土地财政规模以防止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再扩大,并逐步探索创新与改革土地财政模式,加快完善中国式经济发展中的利益分配与共享机制,有序实现城乡居民共同富裕.

    土地财政收入分配共同富裕中国式现代化经济增长

    长三角营商环境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路径研究——基于41个城市数据的fs-QCA分析

    刘运青涂英琪武亦婷
    101-111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当前经济发展背景下,优化城市营商环境成为推动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策略.已有研究探讨了营商环境各要素对经济发展的直接影响,但对相关要素如协同作用影响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复杂机制,仍有待深入分析.采取组态视角,结合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所需的营商环境条件,采用fs-QCA方法,基于长三角地区41个城市的数据,深入探究营商环境各要素的组态配置如何共同促进城市经济的高质量发展.研究发现:首先,营商环境的多个要素通过协同联动形成了多样化的组态配置模式,这些模式均能实现城市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其次,尽管长三角地区不同类型的城市在推动经济发展水平提升的路径上存在明显差异,但这些差异化的路径都能够促进城市经济的高质量发展.研究不仅为优化营商环境进而推动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理论指导,也为不同类型城市制定符合其自身特征的发展战略提供了实践启示.

    城市营商环境高质量发展区域差异组态研究

    最优尺度下新安江流域景观生态安全格局及其影响因素

    於冉魏靖阳储昭君
    112-123页
    查看更多>>摘要:新安江流域作为首个跨省生态补偿政策试点,其政策实施对于地区城市整体生态治理具有正向促进作用,分析新安江流域城市政策实施前、中、后期的景观生态风险时空演变趋势及驱动因素,可为该地区及同类区域生态治理及风险防范提供科学支撑.基于2000、2010、2020年三期土地利用遥感数据,寻求评价景观生态风险的最优尺度,分析其时空演变趋势,并借助地理探测器计算空间因子的影响程度.研究表明:研究区最优研究尺度为粒度70 m、幅度11 km;2000—2020年,研究区景观生态风险显著降低,较高以上风险区面积大幅缩减,生态风险呈显著的空间正相关性,且相关程度不断减弱,高值聚集区逐渐减少;研究区内土地利用强度与坡度对景观生态风险驱动效应最强,各因子交互探测时可显著提高解释能力.研究区各市景观生态风险空间差异显著,需加强对草地、水域景观整体性的维护,进一步加强新安江流域城市生态稳定性,同时应考虑地区用地结构及风险状况,针对性采取风险治理措施.

    尺度效应景观生态风险时空演变地理探测器新安江流域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