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安徽农业科学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安徽农业科学
安徽省农业科学院
安徽农业科学

安徽省农业科学院

朱永和

旬刊

0517-6611

ahnykx@163.com;ahnykx@mail.hf.ah.cn

0551-5160973,5148869

230031

合肥市农科南路40号

安徽农业科学/Journal Journal of Anhui Agricultural Sciences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 《安徽农业科学》是由安徽省农业科学院主办的综合性农业学术期刊,创刊于1961年。A4开本,160页,封面250克铜版纸,内文80克铜版纸。2007年由半月刊改为旬刊。该刊为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并获第四届全国优秀农业期刊一等奖。主要刊登全国范围的农、林、牧、副、渔业基础理论、应用研究及农业经济研究、农史研究等与农业有关的学术研究论文,追踪报道各学科的最新实用的农业科技成果。每期定价8.00元整,全年订价288.00元整。国内统一刊号CN34-1076/S,国际标准刊号ISSN 0517-6611。全国各地邮局均可订阅,邮发代号26-20,也可汇款向编辑部订阅。欢迎投稿,欢迎刊登广告。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长春市绿地珍稀树种多样性和空间分布格局研究

    袁丽娜杨义波
    97-102页
    查看更多>>摘要:采用分层抽样的方法共设置924块样地,对珍稀树种组成、多样性、空间分布特征、树木维度和健康状况进行了调查分析.结果表明:长春市各类绿地共有国家级和省级珍稀树种11科14属18种16 361株,红皮云杉(Picea koraiensis)重要值为15.2%,占明显优势,其次依次为水曲柳(Fraxinus mandshurica)、沙松(Abies holophylla)、刺榆(Hemiptelea daoidii)及黄檗(Phellodendron amurense),重要值分别为13.90%、13.33%、11.81%和9.94%.绿地建设时间和用地性质是影响珍稀树种丰富度和多样性的重要因素.公园绿地珍稀树种最丰富,共有16种11 154株,分别占总种数和总株数的88.89%和68.17%,其次是附属绿地,有珍稀树种14种4 873株,分别占总种数和总株数的77.78%和29.78%.朝阳区珍稀树种最丰富,共有15种9 472株,分别占总种数和总株数的83.33%和57.89%,其次是长春新区,共有14种2 445株,分别占总种数和总株数的77.78%和14.94%.

    绿地珍稀树种多样性空间分布长春市

    乔木林不同郁闭度对种植1年内绒毛方竹生长情况的影响

    白祖云赵静李长伟祖万巧...
    103-105,10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索乔木林郁闭度对方竹生长的影响,达到拓展人工种植方竹的空间及提高林地生产率的目的.[方法]在水富铜锣坝竹产业专业合作社开展了林下种植绒毛方竹试验,设计上层乔木不同郁闭度5个小区,分别采用不覆盖地膜和覆盖地膜2种处理.对种植1年后的绒毛方竹,采取随机抽样方法,抽取10丛,分别调查其竹子地径、竹子高度、竹丛株数、发笋株数、竹笋地径.[结果]不覆盖地膜时竹子平均地径2.27 mm/丛,平均高度0.28 m/丛,平均株数5.14株/丛,平均发笋株数3.52株/丛,竹笋平均地径3.92 mm/丛;覆盖地膜时竹子平均地径2.77 mm/丛,平均高度0.33 m/丛,平均株数3.98株,平均发笋株数2.88株/丛,竹笋平均地径4.52 mm/丛.[结论]通过F检验等分析,上层乔木林的郁闭度对种植1年内的绒毛方竹的径生长、高生长、成竹株数、发笋数量、竹笋地径具有显著影响,但通过覆盖地膜,可以减小上层乔木郁闭度对绒毛方竹生长的影响,尤其能够减小上层乔木高郁闭度对其生长的影响.

    绒毛方竹乔木林郁闭度生长竹笋

    不同林龄桉树林分结构及生物量模型研究

    蒙青松
    106-109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揭示不同林龄桉树(Eucalyptus robusta)林分结构特征及其生物量分配状况,采用空间代替时间法和典型抽样方法,以广西贵港市覃塘林场桉树人工林为研究对象,综合分析不同林龄期(2、4、6年生)林分结构规律与不同阶段生物量分配模型.结果表明:桉树人工林胸径与树高随林龄的增长而发生明显变化,胸径及树高的变幅随着林龄的增加也逐渐变大.随着林龄的增加径级数增加,且各径级所占比例数值均呈单峰型变化,6年生时,林分中大径级(d>20 cm)所占林分比例为55.72%,6年生桉树为适宜轮伐年限.对桉树单株不同林龄生物量进行拟合表明,多项式拟合度最优,且随着林龄的增加,总生物量的拟合精度越高,其决定系数为0.962 7,6年生总生物量的拟合方程为 y=-6E-07x2+0.037 8x-50.993 0.

    桉树人工林林分结构生物量

    桉树相思树混交林对薇甘菊入侵的控制效果评价

    姚永广陈奎韦广绥冯均祯...
    110-112,11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索桉树混交林对薇甘菊的入侵控制效果.[方法]以桉树纯林作对比,设置1行桉树+1行相思树(混交模式A)、2列桉树+2列相思树(混交模式B)2种混交模式,对3种造林模式的林木生长状况、薇甘菊生物量、叶生物量、林分透光度、薇甘菊盖度等相关指标进行分析,揭示控制薇甘菊的关键因素.[结果]混交林中,相思树的平均树高、平均胸径、平均冠幅、单株叶生物量等均比桉树纯林的大;林分透光度、林分薇甘菊生物量表现为桉树纯林>混交模式B~混交模式A(P<0.05),林分乔木层的总叶生物量、薇甘菊生物量表现为混交模式A~混交模式B>桉树纯林;3种造林模式内,薇甘菊盖度达70%以上只在桉树纯林内存在,盖度只有5%~10%或者没有薇甘菊的只在混交林内存在.[结论]综合以上因素,3种造林模式对薇甘菊入侵控制效果为混交模式A~混交模式B>桉树纯林,说明林分密度、枝叶繁茂程度、林分透光度等因素是控制薇甘菊入侵的关键.

    桉树混交林薇甘菊入侵生态控制

    浙江九龙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昆虫群落结构及区系特征分析

    杨晓君肖燕蔡臣臣王宇...
    113-117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解浙江九龙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昆虫的群落结构及区系特征,于2017-2021年在保护区采用网捕法、马氏网诱集法、灯诱等方法对昆虫野生资源进行了野外调查.结果表明:保护区已知昆虫共有21目217科1 387属2 253种,其中优势类群为鳞翅目、半翅目、鞘翅目、膜翅目和双翅目;在众多优势昆虫类群中,鳞翅目主要科的物种丰富度较高;优势类群的属种多度分析表明,该区域昆虫的群落结构比较稳定;区内昆虫各目的区系组成差异较大,其中中国特有种成分所占比例相对较高,占比63.65%,表明分布昆虫的特有性和古老性;同时,拥有天敌昆虫、食用昆虫、观赏昆虫和药用昆虫共计128科705种,占保护区昆虫总种数的31.29%.研究结果可为保护区内昆虫资源的科学保护和合理利用提供数据支持.

    浙江九龙山昆虫资源群落结构区系特征

    临安青山湖绿道游客游憩行为研究

    谢能林旭徐文辉
    118-123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临安青山湖绿道为研究对象,采用行为观察法、问卷调查、核密度估算法,分析游客游憩行为与其影响因素,探究青山湖绿道游客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郊野绿道的来访游客偏年轻化,以附近和主城区的中青年群体为主;气温和空闲与否成为游客出行的关键因素,秋季来访游客日均人流量呈倒"V"形走势,游客集中在14:00左右;空间的开敞度、可达性、铺装绿化程度和公共服务设施的完善程度是绿道空间品质的主要影响因素;游客的空间分布表明,游客的游憩行为受环境要素影响较高,观赏通行类游憩行为分布波动大,集中分布在路径型空间;静态休闲类游憩行为主要分布在面域型空间;文化消费类游憩活动集中在入口广场空间;而体育锻炼类游憩行为分布波动小.

    郊野绿道绿道空间游憩行为时空分布核密度估算法

    乡村旅游公共服务质量提升策略——基于服务质量差距模型

    林啸啸王徽韩传龙
    124-127,148页
    查看更多>>摘要:乡村旅游公共服务体系正逐步建立,但仍存在供给不足、水平较低、供需错位等一系列问题,服务质量有待改进.在构建乡村旅游公共服务质量差距模型的基础上,对认知差距、标准差距、执行差距、沟通差距和感知差距逐一剖析,探究各差距产生的深层原因,并提出具体的提升策略,认为应精准掌握游客期望,切实规范服务标准,系统构建运行机制,有力强化内外沟通.以期减少或消除服务质量差距,提高乡村旅游公共服务质量水平.

    乡村旅游公共服务服务质量服务质量差距模型

    北细辛精油对桔小实蝇杀虫活性及其机理研究

    孙宇婷李雪张国华王艺达...
    128-132,15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对北细辛精油对桔小实蝇的熏蒸和触杀的杀虫活性进行研究,并初步确定北细辛精油对桔小实蝇的杀虫机理,旨在寻找天然有效的植物源杀虫剂.[方法]采用密闭熏蒸法和微量点滴法测定北细辛精油对桔小实蝇的熏蒸及触杀活性,采用微板法测定北细辛精油对桔小实蝇体内乙酰胆碱酯酶(AchE)和羧酸酯酶(CarE)活力的影响.[结果]在杀虫活性试验中,随着北细辛精油浓度的增加,杀虫效果均逐渐增强,且随着时间的延长,毒性也均逐渐增强;在熏蒸试验中,当浓度为1 mL/L且处理时间为12 h时,校正死亡率达到最大为100%;在触杀试验中,当浓度为156.25 μL/L且处理时间为12 h,校正死亡率达到最大为100%;对桔小实蝇进行熏蒸处理、触杀处理12 h的LC50分别为0.243 mL/L、30.884 μL/L;用固定浓度为156.25 μL/L的北细辛精油处理桔小实蝇不同时间后,其体内AchE和CarE整体均表现为抑制作用,用不同浓度的北细辛精油处理桔小实蝇8 h后,虫体内的AchE呈现低浓度诱导高浓度抑制的作用,北细辛精油对桔小实蝇体内CarE的抑制作用随着浓度的增大而不断增强.[结论]北细辛精油对桔小实蝇有较好的触杀和熏蒸活性,且触杀活性较强,北细辛精油对桔小实蝇体内的AchE和CarE均有抑制作用.该研究为天然植物源杀虫剂的研发提供理论依据.

    北细辛精油桔小实蝇乙酰胆碱酯酶羧酸酯酶

    白背飞虱Tramtrack蛋白结构特点及在受精卵和5龄若虫头部的高表达

    冯博杨梅伍俭儿王方海...
    133-135,16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了解重要的转录因子Tramtrack蛋白的结构特点,以及在卵和5龄若虫身体各部位的表达情况.[方法]在已获得的白背飞虱tramtrack基因的cDNA序列基础上,对其编码的Tramtrack蛋白结构特点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该蛋白等电点为8.24,属于碱性蛋白,无信号肽,属于亲水性蛋白,有多个磷酸化位点,其三维结构主要是α-螺旋,少部分是β-折叠.定量PCR检测表明在白背飞虱受精卵中tramtrack基因的表达明显高于未受精卵;此外tramtrack基因在五龄若虫头部表达显著高于在胸部或腹部表达.[结论]这是第一次有关水稻害虫稻飞虱的Tramtrack蛋白的研究报道,为今后探究该蛋白在水稻害虫中的具体功能角色提供前期基础.

    Tramtrack结构分析白背飞虱基因表达

    5种植物源杀虫剂对美国白蛾的田间药效评价

    苑士涛李梦瑶葛亚菲李旭昭...
    136-138,19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明确5种植物源杀虫剂对美国白蛾的田间防效及最适药剂用量.[方法]采用喷雾处理对美国白蛾盛发前期三龄幼虫进行田间防效试验.[结果]1.2%烟碱·苦参碱乳油6、8、12mg/L对美国白蛾的防治效果最好,药后3 d为87.83%~92.61%,药后14 d防效达到最高,为95.85%~97.99%.1.5%苦参碱可溶液剂、0.5%虫菊·苦参碱可溶液剂药后14 d防效达到最佳,分别为84.62%~95.13%、89.14%~91.93%.[结论]1.2%烟碱·苦参碱乳油推荐有效成分含量6~12 mg/L对美国白蛾盛发前期三龄幼虫的防治效果最好,可大面积推广使用.0.5%虫菊·苦参碱可溶液剂和1.5%苦参碱可溶液剂在防治时也可进行交替使用,对杨树生长、有益天敌种类和数量无不良影响.

    苦参碱植物源杀虫剂美国白蛾田间防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