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王世华

双月刊

1001-2435

0553-3869260(政教)、3883593(文史)

241000

安徽芜湖市北京东路1号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Journal Journal of Anhui Normal University(Humanities & Social Sciences Edition)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创办于1957年5月,历经《安徽师范学院学报》《合肥师范学院学报》等几次更名,文革期间曾一度停刊,1973年复刊,迄今出版38卷168期。本刊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以繁荣人文社会科学,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为宗旨,文史见长,严谨求实,体现师范特色、地方特色和时代特色,辟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诠释学、中国诗学、徽学等栏目,被《美国Ulrich国际期刊指南》、Bower国际连续出版最新资料数据库、日本《东洋史研究》等介绍。先后被选为“中文核心期刊”“中国人文和社会科学核心期刊”“RCCSE中国核心学术期刊”;“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来源期刊”“中国人文社科学报核心期刊”等。 入编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数字化期刊全文数据库、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复印报刊资料全文数据库、CEPS中文电子期刊服务、龙源期刊数据库。四度被评为“安徽省优秀社会科学期刊”,三度荣获“全国百强社科学报”称号。2000年荣获《CAJ-CD规范》执行优秀奖、2004、2009年两度获“安徽省高校优秀学报一等奖”、2009年被被评为“华东地区优秀期刊”。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韩愈《张中丞传后叙》对"双忠"故事的形塑

    刘宁
    1-9页
    查看更多>>摘要:韩愈《张中丞传后叙》作为传诵千古的古文经典,对后世广泛流传的"双忠"故事产生重要影响.睢阳保卫战后,复杂的朝廷人事矛盾制约了南霁云英勇事迹的传播.韩愈《张中丞传后叙》首次大力表彰南霁云"断指乞师"的悲壮,直指忠臣在官场倾轧中的屈抑之痛,在后世赢得广泛共鸣.韩愈以道德主义的原则为张巡、许远辩诬,着力呈现忠臣面对道德困境的无奈与不得已,对明清时期戏曲小说"双忠"故事"杀妾烹僮"核心情节的书写,产生重要影响.《张中丞传后叙》对后世"双忠"故事的深刻影响,体现了古文经典进入民间的独特历程,显示了雅俗互动的复杂轨迹.

    韩愈《张中丞传后叙》双忠南霁云

    需求层次理论视角下况周颐词的沉痛书写

    杨柏岭
    10-25页
    查看更多>>摘要:遵循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紧扣王国维关于况周颐"天以百凶成就一词人"论断以及况周颐词主题"沉痛"评点,着重分析况氏在生理、安全、社交、尊重及自我实现等层次的需求状态及其沉痛书写.况周颐词呈现出疾呼物质贫瘠的"吃饭主义"、哀叹无生人之乐的"鲜民之生"、深感人际环境恶劣的"燠凉风雅"、寒士沦为逐臣的"蕙风摇落"、自表独葆清气的"顽而不艳"等鲜明主题特征.王国维对况周颐的认知则是两人双向奔赴的结果.

    况周颐需求层次理论天以百凶沉痛王国维

    语图关系、视觉类型和学理依据:语图视觉互仿中的传统诗词图形图案

    李丛芹
    26-37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中国文学与图像关系语境中,语图互仿是沿着两条路径进行的,在主题、内容等之外,还有一种视觉形式上的相互模仿,最为典型的就是传统诗词图形图案.在传统诗词图形图案创造中,既不是先有语象文本,然后"外化和延宕"出另一种图像文本,也不是先有图像文本,然后"外化和延宕"出另一种语象文本,而是语象文本的文字、主题和内容没有改变,只是文字连缀和排列的视觉形式、造型直接变成"图形图案",图像文本也就是变换了排列形式和阅读方式的语象文本,两者合一,呈现语图不二特征.传统诗词图形图案的类型可整列为物形、回文和神智体三大类,其学理依据可以从哲学、文字学、诗学和视觉原理四方面来诠解.

    传统诗词图形图案语图关系视觉类型学理依据

    营造法式与帝王建制:《四库全书》收录"建筑文献"的考察与省思

    吴亚娜
    38-46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古代目录学著作中的经史子集四部分类法,不仅是一种图书分类方式,更建构出中国古人的思想文化体系和包罗万象的知识场域.作为中国古代典籍的集大成之作,《四库全书》虽未将建筑设置为一个独立门类,却在经史二部收录约38部建筑专书文献,于四部收录大量兼涉建筑的文献,同时删毁、漏收、未收部分建筑文献.《四库全书》将建筑文献视为安邦治国、证经明史的典籍,呈现一种融贯儒学、通经致用、浸染礼学、重道轻艺、肃清违碍、铸牢认同、裨益社稷、注重考证、力存善本、崇实黜虚的部类分布思想与典籍批评观念,而未能发掘其在建筑工艺方面的价值与功用.借鉴中国古典目录学的知识文化体系来研究中国古代的艺术文献,可以进一步夯实中国古代艺术文献学的史料基础,挖掘中国古代建筑固有的知识系统、文化观念与思想价值,建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体系.

    《四库全书》建筑文献营造法式知识结构

    帛书《易传》"子曰"中的义利观——兼论历代对《文言》"利者义之和"的解读

    乐爱国
    47-55页
    查看更多>>摘要:帛书《易传》"子曰"对《周易》之言利作了深入的解读,较多地将利己与利人结合起来,讲利与德的相互联系,同时又说"自天祐之,吉无不利",讲利与天命的相互联系,而且还批评君王"厚自利而不自恤下",反对唯利是图、自私自利,甚至还说"其将取利,必先其义以为人次",强调"取利"应当先义后利,说明孔子并非不讲利、排斥利.相较于历代儒家往往依据《易传·文言》"利者义之和"解读孔子义利观,清儒焦循解《论语》"子罕言利与命与仁"为:孔子很少言利,若是言利,则与命联系起来,与仁联系起来,以及康有为解《论语》"放于利而行,多怨"而提出了"取利而和,则谓之义",显然较为接近帛书《易传》"子曰"中的义利观.

    帛书《易传》子曰义利观利者义之和

    纳斯鲍姆的动物正义思想:诠释与批判

    王云霞
    56-63页
    查看更多>>摘要:作为当代西方动物政治哲学中最具代表性的一脉,纳斯鲍姆的动物正义论致力于打破传统伦理学和正义理论将动物排除在外的思维定式,主张动物理应拥有正义的权利去过一种有尊严的繁荣生活.纳斯鲍姆提出了一套"核心能力"清单为动物的正义进行辩护,并建议人们采用"睿智的家长式制度"去实施动物正义.纳斯鲍姆的动物正义思想虽存在缺陷与不足,但能够激发我们思考如何承担起对动物的责任,有助于促进动物伦理学、环境伦理学和动物政治的研究,亦可为践行"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理念提供重要借鉴..

    纳斯鲍姆动物正义能力方法诠释与批判

    可持续发展背景下中国工伤保险制度运行效率评价及影响因素研究

    胡务李天驹刘芮含
    64-73页
    查看更多>>摘要:工伤保险制度是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合理、客观地评价工伤保险制度运行效率并识别其影响因素对于工伤保险制度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采用非期望产出的Super-SBM模型,对2010-2022年我国30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工伤保险制度的运行效率水平进行评价,在此基础上,采用GML指数和面板Tobit模型分析各地区工伤保险制度运行效率水平的动态变化及其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1)2010-2022年,各地区工伤保险制度运行效率水平呈上升趋势,但在2022年仍有将近一半省域的效率水平没有达到DEA有效,且这些省份主要分布在西部地区,各地区之间有着显著差异.(2)自2018年起,技术进步与技术效率共同推动各地区工伤保险制度运行效率水平的提高.(3)经济发展、产业结构、安全生产规制及城市化率水平对工伤保险制度运行效率具有重要影响,且这一影响在三大经济区间内存在较大的异质性.

    工伤保险制度运行效率Super-SBM模型GML指数面板Tobit模型

    刑法应对人类基因科技潜在风险的模式选择

    魏汉涛桑宇
    74-84页
    查看更多>>摘要:人类基因编辑技术开发与应用潜在的利益与风险均很大,如何平衡科技进步与风险防范是刑法规制这类行为最根本的问题.对此,国外学者提出了自由尊严观下的弱式风险预防与秩序尊严观下的强式风险预防两种观点.前者主张只要风险未被彻底证立,就不应当干预人类基因编辑技术的发展;后者认为只要风险未被彻底证否,就应当禁止冒险.这两种价值取向各有利弊,都不宜总领全局,理性的选择是分域而治.不管哪种预防模式,人类基因编辑行为的刑法规制都要有底线,即应当遵循合目的性原则、社会公平原则、人类基因纯正原则、人权人道原则.现行刑法对人类基因编辑行为的规制,存在缺乏前瞻性、规制范围过窄、犯罪主体单一、预防模式保守等问题,需要根据底线思维和分域而治的方法,区分不同人类基因编辑行为潜在的不同危害,分别采用不同的预防模式.

    人类基因编辑强式风险预防弱式风险预防规制模式

    数字化转型与企业碳减排

    何理甄皓晴冯科
    85-99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气候异常问题日益严峻,减少碳排放已成为全球共识.数字经济作为一种新兴的经济形态,以其高效、智能、创新的特点,正成为推动碳减排的重要力量.本研究基于2011-2021年上市公司数据,从微观企业视角探究了数字化转型对企业碳减排的影响及其具体作用机制.研究结果发现:(1)数字化转型能够显著促进我国企业的碳减排效果,该结论在经过多种稳健性检验后依然成立.(2)企业碳减排信息披露强化了数字化转型的碳减排作用.(3)数字化转型可以通过提升技术创新和提高企业社会关注度,进而促进碳减排.(4)对于环境规制强度越高、市场竞争越激烈、资本密集程度越高的企业而言,其数字化转型对碳减排的影响越显著.本研究揭示了企业数字化转型影响碳减排的具体作用机制,为后续的微观企业研究奠定了基础,也为企业数字化转型与碳减排的协调发展提供了理论支持和实践借鉴.

    数字化转型企业碳减排"双碳"目标技术创新社会关注度

    数字物流赋能农村居民消费升级:理论基础、机制分析和实现路径

    杨守德李佳
    100-112页
    查看更多>>摘要:我国农村地区人口众多,消费市场潜力巨大,其消费市场的扩大将促进国内供给体系升级和转型.数字物流作为连接生产与消费的关键纽带,不仅提升了农村居民的消费品可得性,还促进了农产品的上行发展,对推动农村居民消费、释放我国内需潜力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以我国2010-2021年278个地级市和4个直辖市的面板数据为基础,通过建立面板固定效应模型、中介效应模型、门槛效应模型,实证检验数字物流对农村居民消费升级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发现:数字物流对农村居民消费升级具有正向影响;产业结构升级在数字物流推动农村居民消费升级过程中发挥着部分中介效应;同时,产业结构升级在数字物流推动农村居民消费升级的过程中发挥着门槛效应;数字物流对农村居民消费升级的影响存在不同区域、不同发展阶段、数字物流不同维度、不同消费升级水平的异质性.

    数字物流农村居民消费升级产业结构升级固定效应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