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北京教育(高教版)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北京教育(高教版)
北京教育(高教版)

孙贺新

月刊

1000-7997

beijiaogao@126.com

010-83552102,83558623

100053

北京市西城区白广路18号北京教育杂志社

北京教育(高教版)/Journal Beijing Education
查看更多>>本刊是普教专业性刊物。宣传党的教育方针政策,报道普教改革和发展的最新动态,交流教育、教学与科研管理经验,透析教育热点难点问题。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北京高校师资队伍的结构分布

    赵新亮纪效珲
    4-5页

    "内卷"现象下高校青年教师职业倦怠及其应对策略

    胡劲松任淑华
    6-12页
    查看更多>>摘要:"内卷"加剧了高校青年教师的职业倦怠,不仅不利于高校青年教师的职业发展与专业成长,而且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高等教育的高质量发展.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内卷"在高校青年教师群体中主要表现为资源焦虑、发展焦虑和关系焦虑,并从个体成就感、情绪疲惫和人际关系三方面加剧了青年教师的职业倦怠.高校应从完善教师聘任管理制度、实事求是设置评价标准与建构和谐专业成长环境三方面消解青年教师的职业倦怠.

    高校青年教师内卷职业倦怠应对策略

    高校新教师职业倦怠的情感原因探究

    田国秀王悦房珊珊
    13-18页
    查看更多>>摘要:教师属于情感密集型行业,是职业倦怠的高发群体之一.本研究通过对5位高校新教师的深度访谈,以情感劳动理论作为分析视角,结合新教师职业生涯初期的教育教学实践,探究其职业倦怠发生、发展与形成的轨迹,揭示职业倦怠的情感基础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建议.

    高校新教师职业倦怠情感劳动

    教师个体视角下教师职业倦怠的消解之道

    邱莉邓佳敏
    19-22页
    查看更多>>摘要:教师群体职业倦怠现象已成为教育领域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对职业倦怠的概念及构成进行厘定,分析教师职业倦怠现状以及诱发其发生的多重因素,阐述职业倦怠给教师及其教育对象带来的消极影响,并从教师个体视角出发,以知、情、意、行四个维度探索消解教师职业倦怠的可能之道.

    教师职业倦怠教师个体消解路径

    高校教师职业倦怠问题与应对——基于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与赫茨伯格双因素理论的视角

    甘罗嘉
    23-25页
    查看更多>>摘要:高校教师是高校承担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的主体力量,目前由于国内教育与学术界发展迅速,高校教师也面临职业倦怠等相关问题.基于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与赫茨伯格双因素理论,对我国高校教师职业倦怠问题进行了初步分析,并提出了一些应对建议与策略.

    职业倦怠需求层次理论双因素理论

    高校教师聘任"非升即走"制度中的双因素理论分析

    秦东方黄戈林
    26-29页
    查看更多>>摘要:应用于高校教师聘任管理中的"非升即走"制度,是一种以效率为导向的激励竞争性制度安排.它迎合了绩效管理主义的要义,起到了激发教师学术生产力、淘汰低产出教师、优化师资队伍的作用,在短期内能够明显提升学校学术水平.但在实践过程中,对于效率的过分追求和过度强调不利于高校长期可持续发展.使用双因素理论分析"非升即走"制度面临的困境可知,其中既有与激励因素密切相关的精神层面的"人"的困境,也有保健因素范畴内的制度和操作层面的问题.要想突破困境,关键是要在对保健因素进行充分保障的基础上,强化和完善激励因素.其有效途径包括重视经济要素的影响力,提升保健因素标准;关注促进满意度的激励因素,强化激励措施;改革创新教师考评机制,提供多维发展路径等.

    "非升即走"双因素理论激励因素保健因素

    高校"非升即走"制度改革的守正创新

    刘进
    30-34页
    查看更多>>摘要:高校"非升即走"制度推行具有合理性,但现阶段这一制度改革仍面临多方面问题,其核心根源在于部分高校的改革活动,要么严重背离"非升即走"制度理念本身,要么改革过程中附着太多大学意志.新时期"非升即走"制度改革,关键在于守正创新,既坚持"非升即走"的制度本源、守住改革的制度底线,又结合国情、校情有效开展本土创新,强化创新监督,最终构建形成有中国特色的高校"非升即走"制度体系.

    "非升即走"人事制度改革大学教师学术职业教育评价

    学生如何在大学成长

    马陆亭
    35页

    新时代高校教师的角色与责任调适

    张继明马书君
    36-39页
    查看更多>>摘要:一流本科教育要求将改革高校课程与教学体系作为主体工程,而教师角色与责任的调整是其重要内容.为此,要在批判传统教学体系中的教师观和重新认识新社会背景下高校教学使命的基础上,明确教师在人才培养模式尤其是课程与教学改革中的角色与职责.这是高校进行教师服务机制改革、推进一流本科教育建设的前提.

    一流本科教育高校教师大学生自主学习教师角色

    高校学科建设人才引进视角的组织疲劳及规避

    张务农刘佳琦
    40-45页
    查看更多>>摘要:高校通过教师劳动力市场引进高层次人才迅速提升学科实力的做法较为常见.鉴于人才引进和使用不当导致的组织疲劳在其他组织管理案例中明确且反复显现,有必要分析高校学科建设中人才引进可能导致的组织疲劳,并寻求规避原则.组织疲劳不能简单等同于组织成员的疲劳,而是人才使用不善导致的组织层面的疲劳.判定组织疲劳的标准包括:人才的引进使用方式透支未来、学科发展水平呈现周期性波动、拔尖人才的带动作用日渐式微、学科内部成员之间的关系日益紧张、优秀团队成员开始离职等.规避组织疲劳不仅要有正确的引人、用人理念,而且还应有必要的制度保障以及不断动态优化的组织形式.

    学科建设人才引进人力资源管理组织疲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