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标记免疫分析与临床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标记免疫分析与临床
标记免疫分析与临床

田亚平

双月刊

1006-1703

bjmy@china-isotope.com

010-68525141

100045

北京西城区三里河二区甲1号305室

标记免疫分析与临床/Journal Labeled Immunoassays and Clinical Medicine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由中国同位素公司主办的医学刊物,按照普及与提高相结合,临床应用与基础研究兼顾的原则,集中刊登国内标记免疫分析(放射免疫分析、酶免疫分析、其他非同住素标记免疫分析、免疫荧光分析等)领域内的理论、应用及技术创新和改进方面的文章。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紫绀型和非紫绀型先天性心脏病患儿的凝血参数特点

    王国强高章伟于东泽王锡鸣...
    1-7,1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凝血异常是未矫正先天性心脏病患儿的严重并发症和死亡原因,本研究旨在筛查先天性心脏病患儿凝血异常的患病率和相关因素,并比较紫绀型和非紫绀型患儿的凝血异常情况.方法 纳入年龄在0~3岁于2016年1月至2019年12月在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就医的未矫正先天性心脏病患儿650例,包括245例紫绀型先天性心脏病和405例非紫绀型先天性心脏病.统计紫绀型与非紫绀型先天性心脏病患儿全血细胞计数和凝血常规检测结果,使用血小板计数、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和纤维蛋白降解产物测定值判断是否发生凝血异常.结果 紫绀型和非紫绀型先天性心脏病患儿凝血异常发生率分别是60.4%和44.7%.红细胞数、血红蛋白浓度、红细胞比容、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与血小板计数、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相关性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未经矫正的先心病患儿凝血异常是常见的,相较于非紫绀型先天性心脏病患儿,紫绀型先天性心脏病患儿凝血异常更易发生.

    先天性心脏病紫绀血小板血细胞比容凝血异常

    血液细胞比率在皮肌炎及其合并症中的诊断和预测价值

    南京柱张旭魏雪梅张帅...
    8-1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皮肌炎(DM)患者合并不同并发症时外周血血液细胞比率的诊断和预测价值.方法 收集在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风湿病科住院治疗的皮肌炎患者183例(疾病组)和同时期健康体检者149例(对照组)血液细胞检测结果和临床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比较DM患者与对照组的血液细胞及其比率的差异,采用ROC曲线与Logistic回归方法来评价和分析血液细胞比率在DM及其并发症的诊断效能和危险因素.结果 DM患者单核细胞与淋巴细胞比率(MLR)、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率(NLR)和血小板与淋巴细胞比率(PLR)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01);女性DM患者合并间质性肺疾病(ILD)和心肌受累(MI)的患病率显著高于男性患者(P<0.001).血液细胞比率诊断DM的ROC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868(MLR)、0.910(NLR)和0.784(PLR).DM患者合并ILD时MLR显著高于无ILD患者(P=0.024);而DM患者合并MI时NLR显著高于无MI患者(P=0.023).PLR在DM合并ILD和MI时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MLR鉴别诊断ILD的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598(P=0.024,95%CI 0.515~0.682);NLR鉴别诊断MI的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631(P=0.023,95%CI 0.522~0.740).单因素和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MLR为影响DM患者合并ILD的独立危险因素(P=0.003,OR=9.400,95%CI 2.120~41.678);而NLR和年龄是影响DM患者合并MI的危险因素(NLR的OR=1.036,95%CI 1.008~1.064,P=0.012;年龄的OR值:1.104,95%CI 1.003~1.215,P=0.043).结论 血液细胞比率是DM患者简单方便、经济、准确的诊断和预测标志物.MLR和NLR分别是DM患者合并ILD和合并MI的独立危险因素,并对DM的诊断具有一定的预测价值.

    皮肌炎单核细胞与淋巴细胞比率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率血小板与淋巴细胞比率间质性肺疾病心肌受累

    北京地区周岁内婴幼儿维生素D营养状况调查分析

    谢杰施陈怡菲王殊曹正...
    16-21,4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对本地区2022年7月至2023年6月来我院健康查体的周岁内婴幼儿维生素D营养状况和差异进行比较分析.方法 选取2022年7月至2023年6月来我院健康查体的周岁内,无急、慢性疾病的婴幼儿作为研究对象.取受试儿童末梢血,利用荧光免疫层析法对其血液中的总维生素D和25-羟基维生素D3进行检测,并对数据进行分析和比较.结果 本地区周岁内婴幼儿整体维生素D营养状况良好,3/4婴幼儿维生素D为理想水平,维生素D缺乏者占比小于1.3%,且无严重缺乏者.随月龄增大,维生素D理想水平的婴幼儿比例减低,维生素D充足和缺乏的婴幼儿比例增加.整体婴幼儿和男、女婴幼儿在周岁内总维生素D和25-羟基维生素D3的平均值均随着月龄增加而呈现小幅波动,且不同月龄的总维生素D、25-羟基维生素D3在整体和女婴幼儿中均存在差异(P<0.001).除3月龄外,各月龄男、女婴幼儿的总维生素D、25-羟基维生素D3及其差值、比值均无差异.半岁前,男、女婴幼儿的总维生素D和25-羟基维生素D3的平均值从2月龄开始每两个月进行翻转,半岁后,整体呈每月翻转.结论 本地区周岁内婴幼儿总体维生素D营养状况良好,但仍需加强婴幼儿维生素D的合理补充.

    婴幼儿月龄维生素D营养状况总维生素D25-羟基维生素D3

    胃癌患者术前血清CA72-4、CYFRA21-1水平与生存预后的关系

    张旭南京柱魏雪梅朱琳...
    22-2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通过研究不同肿瘤标志物水平、不同病理状态下胃癌患者的预后生存情况,找到影响患者生存预后的危险因素.方法 收集2018年12月至2021年1月在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行手术治疗的164例胃癌患者临床资料,并随访患者生存情况,分析影响胃癌患者生存的风险因素.结果 生存时间≤2年的胃癌患者血清CYFRA21-1、PGⅡ水平明显高于生存时间>2年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2、0.023).胃癌患者在CA72-4≤10U/mL、CYFRA21-1≤4.0ng/mL、TNM分期为Ⅰ+Ⅱ期、Lauren分型为肠型、非印戒细胞癌中1、2、3年生存率较高,在CA72-4>10U/mL、CYFRA21-1>4.0ng/mL、TNM分期为Ⅲ+Ⅳ期、Lauren分型为弥散型、印戒细胞癌中生存率较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01、0.0007、<0.0001、<0.0001、0.0002).血清CA72-4、CYFRA21-1水平、印戒细胞癌、TNM分期是影响胃癌患者生存的风险因素(P=0.001、<0.001、<0.001、<0.001).结论 血清高CA72-4、CYFRA21-1水平、印戒细胞癌、TNM分期较晚是胃癌患者生存预后的风险因素.

    胃癌糖类抗原72-4细胞角质素片段19印戒细胞癌TNM分期

    北京朝阳区28923例女性人乳头瘤病毒感染基因型分析

    韩立灿王莹莹翟燕红乔晨...
    28-33,5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分析北京朝阳区28923例人乳头瘤病毒(HPV)检测结果的感染情况、基因分型及在各年龄段的分布差异,为本地区的宫颈癌(CC)防治及疫苗推广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21年12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妇产医院/北京妇幼保健院妇科肿瘤科、计划生育科、妇保妇检科等科室首次就诊且自愿进行多重荧光PCR技术23种HPV基因分型检测的28923例女性患者的人乳头瘤病毒筛查检测结果.结果 28923例患者中,检测出HPV感染者11076例,感染率为38.29%;所有HPV感染者中单一型别感染占比24.45%、两重感染占比8.56%、双重以上型别感染占比5.27%;患者年龄从低到高感染率趋势呈U型分布;单一型别感染中高危型HPV(HR-HPV)中最常见的基因型是HPV16型,其次是52、58、53型,单一型别感染中低危型HPV(LR-HPV)中最常见的基因型是HPV81型,其次是42、44、43型;28923例感染者中31~40岁年龄组患者人数最多为8958例(占比31%);检出率小于20岁年龄组最高为55.56%,其次为21~30岁年龄组为42.62%,接下来是大于60岁年龄组为41.88%.结论 北京朝阳区总体HR-HPV中感染率最高型别依次是HPV16、52及58型,LR-HPV中感染率最高的型别依次是HPV42、81及44型;年龄上31~50岁组感染率更高,单一HPV感染率高于多重感染,应提高本地区HPV16、52、58型的筛查能力,引起足够重视,有针对性的推广CC疫苗的接种,以便有效降低本地区CC的发生.

    女性人乳头瘤病毒基因分型年龄分布聚合酶链式反应

    ALP、GGT、IgM、TBA和CG在AMA-M2阳性PBC中的应用研究

    王海滨石新慧武海洲李翠枝...
    34-3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ALP、GGT、IgM、TBA和CG指标在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PBC)疾病诊断和治疗方面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2021年1月至2022年12月期间来我院就诊的334例PBC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再按照AMA-M2抗体阳性强度分为AMA弱阳性组106例和阳性组228例.并选择同期AMA-M2阴性的表观健康者171例作为对照组.分别留取血清样本用于各指标的检测.各项数据使用SPSS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AMA-M2阳性组ALP、GGT、IgM、TBA和CG的血清浓度水平及异常率均高于对照组(P<0.01),且ALP和GGT两项目的血清水平也高于AMA-M2弱阳性组(P<0.05).而AMA-M2弱阳性组IgM的浓度水平和异常率,以及TBA的异常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此外,通过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可知IgM还是PBC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ALP、GGT、IgM、TBA和CG在PBC疾病进展、病因研究和早期诊断方面具有潜在的临床价值.

    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抗线粒体抗体胆汁酸代谢异常率

    北京地区育龄男性与女性TORCH感染情况回顾分析

    陈陆谢杰施陈怡菲王殊...
    38-4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回顾分析近2016年7月至2022年12月来我院就诊人群的TORCH感染情况,为本地区优生优育工作提供数据参考.方法 利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检测男性和非妊娠期女性血清中TORCH各病原体IgG抗体和IgM抗体的阳性情况,对数据进行处理分析.结果 进行TORCH检测的人群,女性人数远高于男性人数;男性和女性之间TOX、RV、CMV和HSV的IgM抗体阳性率均存在差异,男性和女性之间TOX和HSV的所有感染模式存在差异,且所有差异均表现为女性的抗体阳性率高于男性的抗体阳性率;男性RV和CMV的IgM抗体阳性率在不同的季节存在差异,女性的TOX、RV、CMV和HSV-1的IgM抗体阳性率在不同的季节存在差异;男、女性HSV-1和HSV-2抗体IgM阳性率在各季节均存在差异,且男、女性HSV-2的所有感染模式在各个季节中也完全不同;在合并感染中,男、女性的IgG抗体阳性率均以RV+CMV、RV+HSV-1、CMV+HSV-1和RV+CMV+HSV-1为主,且女性的抗体阳性率高于男性,在IgM抗体的阳性率分析中,女性主要以HSV-1+HSV-2为主,男性主要以RV+HSV-1为主,其女性的抗体阳性率也远高于男性.结论 本地区TORCH感染人群主要为女性,TORCH感染的病原体有季节性差异,可针对此特点进行预防;建议增加育龄男性检测TORCH相关项目,可有助于夫妇备孕期感染的预防.

    TORCH感染阳性率季节性感染模式合并感染类型

    广州地区259例丙型肝炎病毒患者HCV基因分型研究

    廖亚龙姚亚男张莉滟李文敏...
    48-5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了解广州地区丙型肝炎病毒患者的HCV基因型分布情况,为该地区丙型肝炎病毒的预防和诊疗提供依据.方法 选择自2019年9月至2023年4月共259例丙型肝炎病毒患者的HCV基因分型的结果,分析比较不同年龄、性别和年度各基因型感染率的差异.结果 共纳入259例患者,最常见的基因型为6a型和1b型,占42.47%和42.08%,与其他亚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依次为3a型占6.18%,2a型占4.63%,3b型占4.25%,2b型占0.39%,未发现亚型混合感染.1b型,青年人群(41.86%)、中年人群(31.447%)分别低于老年人群的71.93%;6a型,青年人群(44.186%)、中年人群(51.572%)分别高于老年人群的15.78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女性1b型63.077%、2a型10.769%分别高于男性的35.052%和2.577%,女性6a型18.462%低于男性的50.51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年度各基因型感染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广州地区丙型肝炎病毒患者HCV基因分型以6a型、1b型为主.1b型多见于60岁以上的老年人群和女性,6a型多见于中青年人群及男性.

    HCV基因分型RT-PCR广州

    良性前列腺增生患者临床参数间的相关性分析及方法学评价

    金晶潘玥陀佳瑶聂秀娟...
    52-5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良性前列腺增生患者的前列腺体积、患者年龄、血清总前列腺特异性抗原(TPSA)、血清游离前列腺特异性抗原(FPSA)、前列腺特异性抗原密度(PSAD)的相互关系,同时通过患者年龄预测前列腺体积(PV)大小的准确性.研究胶乳免疫比浊法检测血清TPSA、FPSA水平与电化学发光法比较的可行性和实用性.方法 收集17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总结患者年龄、前列腺体积、TPSA、FPSA及PSAD的相关性,并使用受试者特征ROC曲线分析血清TPSA、FPSA预测前列腺体积的准确性.用两种方法同时检测血清TPSA和FPSA,比较其相关性、偏差和阴阳性符合率.结果 患者TPSA,FPSA,PV随年龄增高而增大(r=0.318、0.325、0.511,P均<0.01),TPSA和FPSA也随PV增大而增高(r=0.279、0.368,P均<0.01).与TPSA相比,FPSA与患者年龄、PV的相关性更强.TPSA水平<4ng/mL时,对于前列腺体积30~49mL、50~79mL和>80mL 3组,TPSA预测的AUC为0.621、0.708、0.913,最佳临界值分0.7、1.98、2.37ng/mL;FPSA预测的AUC为0.682、0.711、0.832,最佳临界值为0.37、0.56、0.81ng/mL.电化学发光法与胶乳免疫比浊法检测TPSA、FPSA相关性良好(r=0.986、0.975,P均<0.01);两种方法检测TPSA结果和FPSA结果的一致性良好;二者的阳性符合率、阴性符合率和总符合率分别为98.63%和90.54%、93.94%和96.94%、96.51%和94.18%,Kappa值为0.930、0.850(P均<0.01).其精密度,线性范围和参考区间验证均符合标准.结论 患者年龄、前列腺体积、TPSA水平、FPSA水平之间有显著的相关关系.血清TPSA和FPSA作为临床上独立预测PV的简便可行的因子具有较高准确性,其中FPSA预测的准确性更高.胶乳免疫比浊法与电化学发光法比较一致性较好,胶乳免疫比浊法可以作为检测TPSA和FPSA水平的推荐方法.

    良性前列腺增生前列腺特异性抗原游离前列腺特异性抗原年龄前列腺体积胶乳免疫比浊法电化学发光法

    早产儿早发性肺炎脂溶性维生素A、D、E水平现状及影响因素探讨

    李丹杨秀芳曾柳钰
    58-62,9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调查早产儿早发性肺炎脂溶性维生素A、D、E水平,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 本研究为单中心病例对照研究,选取了2022年11月至2023年6月期间在中山市人民医院新生儿监护室接受治疗的100例早产儿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早产儿是否发生肺炎将其分为肺炎组(n=50),称为观察组,并选取同期在我院治疗并出院的、无特殊病史的早产儿(n=50),称为对照组.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来测试两组早产儿血清中的脂溶性维生素A、D、E的水平.比较两组早产儿和孕母临床资料,早产儿早发性肺炎患者影响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结果 观察组孕母胎膜早破以及患儿指标(性别、复苏史、采用呼吸辅助通气、出生体重、住院时长)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早产儿早期血清脂溶性维生素A、D、E水平显示,观察组维生素A、维生素E明显低对照组(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早产儿为女性、孕母有胎膜早破是早产儿肺炎的危险因素(P<0.05);而高血清维生素A、维生素E是早产儿肺炎的保护因素(P<0.05).结论 早产儿早发性肺炎存在脂溶性维生素A、E水平缺乏的现状,而早产儿为女性、孕母有胎膜早破史及有血清脂溶性维生素A、E缺乏是早产儿肺炎的影响因素.

    维生素A维生素D维生素E早产儿肺部感染影响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