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标记免疫分析与临床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标记免疫分析与临床
标记免疫分析与临床

田亚平

双月刊

1006-1703

bjmy@china-isotope.com

010-68525141

100045

北京西城区三里河二区甲1号305室

标记免疫分析与临床/Journal Labeled Immunoassays and Clinical Medicine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由中国同位素公司主办的医学刊物,按照普及与提高相结合,临床应用与基础研究兼顾的原则,集中刊登国内标记免疫分析(放射免疫分析、酶免疫分析、其他非同住素标记免疫分析、免疫荧光分析等)领域内的理论、应用及技术创新和改进方面的文章。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肝豆状核变性新型生物标志物相对可交换铜及认知功能与中医证型的相关性研究

    裴培张静陈怀珍崔圣玮...
    1630-163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肝豆状核变性(Wilson's disease,WD)患者不同中医分型与认知功能及新型血清生物学指标相对可交换铜(relative exchangeable copper,REC)的相关性.方法 将57例WD患者辨证分型为湿热内蕴证、痰瘀互结证及肝肾阴虚证,行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及阿尔茨海默病评估量表认知量表(Alzheimer's disease assessment scale-cognitive subscale,ADAS-cog)评价认知功能,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检测计算血清REC水平,评估不同证型WD患者认知功能及REC水平,同时分析认知及REC与中医证型之间的相关性,及其预测中医证型的诊断能力.结果 湿热内蕴证组REC及ADAS-cog评分显著高于痰瘀互结证和肝肾阴虚证(湿热内蕴证vs痰瘀互结证,REC:P=0.016,ADAS-cog:P=0.035;湿热内蕴证vs肝肾阴虚证,REC:P<0.001,ADAS-cog:P=0.001);湿热内蕴证组MoCA评分显著低于痰瘀互结证和肝肾阴虚证(湿热内蕴证vs痰瘀互结证,P=0.047;湿热内蕴证vs肝肾阴虚证,P=0.004);痰瘀互结证与肝肾阴虚证相比,REC、MoCA及ADAS-cog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3组患者REC与MoCA均呈负相关,与ADAS-cog均呈正相关;ROC曲线分析显示,REC在评估湿热内蕴证的诊断价值最高.结论 REC除了在WD诊断中的实用性外,还可用于评估WD认知损害(严重程度),REC及认知功能评价在评估WD主要中医证型具有一定的诊断参考价值.

    肝豆状核变性辨证分型认知功能相对可交换铜

    门诊患者阴道微生态特征与HPV感染的相关性分析

    黄磊刘秀卿周敏
    1636-1640,172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分析门诊就诊女性阴道微生态特征及人乳头瘤病毒(human papilloma virus,HPV)分布特点,探究阴道微生态特征与HPV感染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2020年4月至2023年4月在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妇科门诊就诊并同期接受阴道微生态与HPV检查的22129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析其检查结果.结果 22129例患者中,阴道微生态正常患者占1.17%(259/22 129),阴道微生态失调患者占98.83%(21 870/22 129).明确致病菌的微生态失调患者占10.87%(2 405/22 129).单纯型阴道炎患者占96.42%(2319/2405),混合型阴道炎占3.58%(86/2405).22129例患者中,HPV阳性率为16.52%(3 655/22129).阳性率最高的 5 种型别均为高危型 HPV,分别为 HPV52(3.75%,829/22129),HPV53(1.86%,411/22129),HPV51(1.70%,377/22129),HPV16(1.63%,360/22129),HPV58(1.53%,339/22 129).阴道微生态特征中,清洁度、pH 值、白细胞酯酶、过氧化氢、唾液酸苷酶与HPV感染相关(P<0.01),此外,pH值与高危型HPV感染相关(P<0.05).结论 阴道微生态指标异常与HPV感染相关,临床应重视阴道微生态的相关检查结果.

    阴道微生态人乳头瘤病毒宫颈癌

    维生素A、D含量与儿童肺炎支原体肺炎病情程度及临床转归的关系探究

    封其华李锦芬
    1641-1647,171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研究维生素A、D含量与儿童肺炎支原体肺炎病情程度及临床转归的关系.方法 选取2022年1月至2023年6月期间于我院(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就诊的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儿92例作为研究组,以同期于我院体检的性别、年龄匹配的92例健康儿童作为对照组,检测血清维生素A、D含量,分析维生素A、D在健康组与研究组血清中含量及与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儿病情的关系.根据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儿临床转归情况分为转归优良组(n=66)、转归不良组(n=26)两组,比较维生素A、D含量,明确影响患儿临床转归的因素,分析维生素A、D含量对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儿疾病程度、临床转归的预测价值.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研究组维生素A、D含量降低,维生素A、D缺乏率升高(P<0.05).与轻症患儿比较,重症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儿维生素A、D含量降低,维生素A、D缺乏率升高(P<0.05).与转归优良组比较,转归不良组患儿年龄较低,热程≥7d、重症、心肌酶谱异常、有胸腔积液、有肺外并发症比例、实验室指标CRP、D-D、LDH水平升高(P<0.05).与治疗前比较,转归不良组、转归优良组治疗后血清维生素A、D含量均有所升高(P<0.05),维生素A、D缺乏率均降低,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转归不良组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儿治疗前后血清维生素A、D含量均低于转归优良组,治疗前后维生素A、D缺乏率高于转归优良组(P<0.05).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儿临床转归不良受热程病情程度、胸腔积液、肺外并发症、实验室指标、维生素A、维生素D等多个因素的影响(P<0.05).经绘制ROC曲线发现,治疗前维生素A、D两项联合诊断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儿病情程度的效能优于单项(P<0.05).经绘制ROC曲线发现,单独预测时,治疗后维生素D预测效能优于治疗后维生素A、优于治疗前维生素D、优于治疗前维生素A;联合诊断时,治疗前维生素A、D、治疗后维生素A、D联合预测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儿临床转归的效能优于任意单项(P<0.05).结论 血清维生素A、D缺乏与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儿病情程度、临床转归有关,早期预测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儿临床转归的效能较高,尤其是治疗后维生素D.

    维生素A维生素D儿童肺炎支原体肺炎病情程度临床转归

    苏州地区HBV感染患者血清中乙型肝炎核心相关抗原表达特点分析

    朱启泰黄帆宋华峰陈慧...
    1648-1652,176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究乙型肝炎核心相关抗原(hepatitis B core-related antigen,HBcrAg)在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患者血清中的表达特点,为HBcrAg在临床上的深入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本研究纳入200例因怀疑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在苏州市第五人民医院就诊的患者为研究对象,均进行血清中HBcrAg、HBeAg和HBV DNA检测,对结果进行统计以及分组分析.结果 以HBeAg、HBV DNA检测结果为参考标准进行比较,HBcrAg检测的灵敏度为82.8%,特异性为89.7%,阴性/阳性总体符合率为86.5%,具有较好的一致性(Kappa=0.728,95%CI 63.2%~82.3%),且阳性检出率为3者中最高.对不同表型患者的分组研究发现,HBeAg/HBV DNA双阳性患者血清中HBcrAg的阳性检出率和表达量均最高.在不同乙肝两对半模式患者中,135阳性患者血清中HBcrAg的阳性检出率和表达量均显著高于145阳性及其他模式患者,且HBcrAg的表达量与HBV DNA的表达量具有较好的正相关性(r=0.81,P<0.001).结论 HBcrAg是一种可靠的反映HBV病毒复制状态的新型标志物,且在HBeAg/HBV DNA双阳性患者和乙肝两对半135阳性患者血清中阳性检出率和表达量较高,这些特征能为HBcrAg在临床上进一步的深入应用丰富理论基础,为临床上评估HBV感染患者治疗效果及判断治疗终点等提供参考价值.

    乙型肝炎病毒乙型肝炎核心相关抗原乙型肝炎病毒DNA乙型肝炎e抗原

    炎症相关指标对儿童炎症性肠病的诊断价值及列线图预测模型构建

    黄昕昕郝武娟林琼
    1653-166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分析炎症相关性指标对儿童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IBD)的诊断价值并构建IBD列线图预测模型.方法 选择2020年1月至2023年8月无锡市儿童医院消化内科的炎症性肠病和非炎症性肠病的患儿.比较两组患儿的一般临床资料,采用相关性分析各指标与儿童发生炎症性肠病的关联性.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ROC)分析单个指标和联合指标的诊断价值.通过Lasso和逐步回归法筛选出最终变量,并构建列线图预测模型.结果 本研究共纳入387例样本,其中炎症性肠病组163例,非炎症性肠病组224例.组间比较结果显示两组患者的家族史、肠道碱性磷酸酶(intestinal alkaline phosphatase,IAP)、中性粒细胞计数、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红细胞沉降率、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eutrophil-lymphocyte count ratio,NLR)、血小板与淋巴细胞比值(platelet to lymphocyte ratio,PLR)、血小板与白蛋白比值(platelet to albumin ratio,PAR)、系统性免疫炎症指 数(systemic immune-inflammation index,SII)、淋巴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白蛋白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家族史(r=0.199,P<0.001)、中性粒细胞计数(r=0.915,P<0.001)、红细胞沉降率(r=0.608,P<0.001)、SII(r=0.464,P<0.001)、碱性磷酸酶(r=0.491,P<0.001)、C 反应蛋白(r=0.423,P<0.001)、NLR(r=0.480,P<0.001)、PLR(r=0.353,P<0.001)、PAR(r=0.371,P<0.001)与炎症性肠病的发生呈正相关;淋巴细胞计数(r=-0.711,P<0.001)、血小板计数(r=-0.136,P=0.007)、白蛋白(r=-0.638,P<0.001)与炎症性肠病的发生呈负相关(P均<0.05).进一步ROC分析结果显示,肠道碱性磷酸酶(AUC=0.741,95%CI 0.689~0.793),C 反应蛋白(AUC=0.747,95%CI 0.690~0.804),NLR(AUC=0.781,95%CI 0.734~0.828),PLR(AUC=0.706,95%CI 0.653~0.759),PAR(AUC=0.717,95%CI 0.666~0.768),SII(AUC=0.756,95%CI 0.706~0.806)具有一定的诊断价值,各指标联合明显提高对于IBD的诊断效能(AUC=0.964,95%CI 0.946~0.982).通过碱性磷酸酶、C反应蛋白、NLR、PAR、SII、家族史、红细胞沉降率、白蛋白变量建立IBD列线图预测模型,结果显示模型C-index为0.988,提示模型具有较好的区分度,Bootstrap抽样内验证表明模型具有较高的一致性,进一步临床决策曲线分析表明该模型具有显著的临床净收益.结论 基于肠道碱性磷酸酶、C反应蛋白、NLR、PLR、PAR、SII的炎症相关指标对儿童炎症性肠病具有一定的诊断价值,各指标联合诊断价值更高.本研究构建的儿童炎症性肠病的Nomogram预测模型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有利于疾病的早期筛查诊断,为临床必要的干预提供指导.

    儿童炎症性肠病炎症指标肠道碱性磷酸酶联合诊断列线图

    血清FKN、Copeptin与新生儿感染性肺炎患儿免疫功能与病情的关系

    李烨刘婷郑柳李丽...
    1661-166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分析血清不规则趋化因子(FKN)、和肽素(Copeptin)与新生儿感染性肺炎患儿免疫功能与病情的关系.方法 纳入2021年10月至2023年10月我院诊治的新生儿感染性肺炎患儿82例,设为观察组,并纳入同期分娩的80例健康新生儿,作为对照组.入组新生儿均于入院时取其血清样本,采用贝克曼全自动特定蛋白免疫分析仪IMMAGE800检测其血清免疫球蛋白水平,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清炎症因子水平以及血清FKN、Copeptin水平,然后采用Spearman相关系数分析水平与患儿免疫功能与病情的关系.结果 观察组患儿血清FKN、Copeptin和血清免疫球蛋白A(IgA)、免疫球蛋白G(IgG)、免疫球蛋白M(IgM)、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介素10(IL-10)、降钙素原(PCT)、白细胞介素17(IL-17)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重症患儿血清FKN、Copeptin和血清IgM、IgA、IgG、CRP、IL-10、PCT、IL-17水平高于轻症患儿(P<0.05).Spearma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血清FKN、Copeptin水平与IgM、IgA、IgG、CRP、PCT、IL-10、IL-17水平呈正相关关系(P<0.05).结论 新生儿感染性肺炎患儿血清FKN、Copeptin水平较高,其水平与患儿免疫功能和病情严重程度呈正相关关系,监测其水平对早期评估患儿病情及免疫功能具有重要参考意义,进而指导临床治疗,提高患儿生命质量.

    新生儿感染性肺炎免疫功能病情不规则趋化因子和肽素

    重症肺炎合并感染性休克患者联合检测CRP/ALB、NLR、GLI 的意义

    周星求李超锋李红甜赖智权...
    1666-1669,167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究C反应蛋白(CRP)/白蛋白(ALB)、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血糖不稳定指数(GLI)水平变化在重症肺炎患者感染性休克患者中的意义.方法 选取2021年9月至2023年9月于我院进行治疗的重症肺炎126例,留取外周血检测CRP、ALB、NLR、GLI.所有患者按照有无感染性休克分为感染性休克组(70例)和未感染性休克组(56例),分析患者一般资料及CRP/ALB、NLR、GLI.将感染性休克患者经过痰培养结果分为革兰阳性菌感染(35例)患者和革兰阴性菌感染性患者(35例),对比CRP/ALB、NLR、GLI水平,并使用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CRP/ALB、NLR、GLI与感染性休克的关系.结果 与未感染性休克组相比,感染性休克组患者年龄>60岁、具有呼吸道疾病、具有糖尿病、吸烟史>10年的占比均较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未感染性休克组相比,感染性休克组患者CRP/ALB、GLI、NLR水平均较高(P<0.05);革兰阳性菌感染患者与革兰阴性菌感染患者的CRP/ALB、GLI、NLR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CRP/ALB、NLR、GLI水平与发生感染性休克独立相关(P<0.05).结论 在重症肺炎感染性休克中CRP/ALB、GLI、NLR水平均较高,通过检测CRP/ALB、GLI、NLR水平,有助于为后续治疗转归提供重要参考.

    重症肺炎手术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C反应蛋白白蛋白血糖不稳定指数

    2019~2023年患者血流感染铜绿假单胞菌耐药特征分析

    张小艳赵越林乘龙
    1670-167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血流感染患者中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特征及其变化趋势.方法 收集2019年1月至2023年12月广东省人民医院,通过血培养分离出的铜绿假单胞菌158株,采用VITEK MS和VITEK 2 Compact微生物鉴定仪进行菌株鉴定和药敏试验,并用SPSS 22.0和Whonet 5.6统计软件分析数据.结果 2019~2023年临床送检的血培养共分离出病原菌4024株,其中铜绿假单胞菌158株,占比3.93%.分析发现耐碳青霉烯类铜绿假单胞菌(CRPA)的检出率有所增加,共检出30株,占比18.99%.CRPA对亚胺培南、美罗培南、氨曲南、头孢吡肟等抗菌药物的耐药率分别为92.9%、78.6%、44.4%和32.1%,且CRPA对各类抗菌药物的耐药率显著高于碳青霉烯敏感的铜绿假单胞菌(CSPA)(P<0.001).此外,患者的年龄分布集中在>60岁,占比50.00%,主要分布于血液科、重症监护室和急诊重症监护室.结论 铜绿假单胞菌在血流感染中的耐药性逐年增加,尤其是CRPA的检出率上升,影响患者预后.临床需合理选用抗菌药物,并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对耐药菌的监测和防控.

    血流感染铜绿假单胞菌耐药性碳青霉烯类药物药敏试验

    支气管哮喘合并肺炎支原体感染患儿血清Periostin、sIL-2R水平变化及其与血清炎症因子、肺功能相关性分析

    耿在富王秀萍王江鹏
    1675-167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究支气管哮喘合并肺炎支原体(MP)感染患儿血清骨膜蛋白(Periostin)、可溶性白细胞介素-2受体(sIL-2R)水平变化及其与血清炎症因子、肺功能的相关性.方法 选择2021年9月至2023年9月本院收治的支气管哮喘合并MP感染患儿(感染组)、单纯支气管哮喘患儿(哮喘组)及同期体检的健康儿童(对照组)各60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清Periostin、sIL-2R水平.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支气管哮喘合并MP患儿血清Periostin、sIL-2R水平与炎症因子、肺功能的相关性.结果 感染组、哮喘组、对照组血清Periostin、sIL-2R水平均依次降低(P<0.05).感染组、哮喘组、对照组血清干扰素(IFN)-γ、白细胞介素(IL)-4、IL-8、肿瘤坏死因子(TNF)-α水平均依次降低(P<0.05).感染组、哮喘组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用力肺活量(FVC)均低于对照组(P<0.05);感染组、哮喘组、对照组最大呼气流量(PEF)依次升高(P<0.05).支气管哮喘合并MP感染患儿血清Periostin、sIL-2R水平均与IFN-γ、IL-4、IL-8、TNF-α水平呈正相关,均与PEF呈负相关(P<0.05).结论 支气管哮喘合并MP感染患儿血清Periostin、sIL-2R水平较高,与患儿血清炎症因子、肺功能密切相关.

    支气管哮喘肺炎支原体感染骨膜蛋白可溶性白细胞介素-2受体炎症因子肺功能

    四川某三甲医院269株耐碳青霉烯类肠杆菌的临床分布特点及耐药性

    冯奕欣巫雯嘉全晖
    1680-1683,175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分析我院2017年至2023年耐碳青霉烯类肠杆菌(CRE)分布特点及耐药性,为医院感染防控及临床用药提供依据和参考.方法 收集我院各临床科室送检标本,并从中分离出耐碳青霉烯类肠杆菌(CRE).采用西门子MicroScan WalkAway40全自动微生物分析仪进行细菌鉴定和药敏试验,并用WHONET 5.6软件进行数据的统计分析.结果 2017年至2023年我院临床共分离了肠杆菌科细菌9 307株,其中CRE 269株,总检出率为2.9%.2017年至2019年CRE检出率呈逐年上升趋势,从2020年开始检出率有所下降.269株CRE主要来自于痰液标本(128株,占47.6%),无菌中段尿标本(92株,占34.2%)和分泌物标本(18株,占6.7%)以及血液标本(17株,占6.3%).老年人组(>65岁)CRE比例均远高于成年人组(15~65岁)、儿童组(29d~14岁)和新生儿组(0~28d).病区分布主要为泌尿外科(18.6%)、ICU(14.5%),呼吸科(10.8%)、神经外科(7.8%)、肾内科(7.0%)、烧伤整形科(7.0%)等.排名前三的CRE分别为肺炎克雷伯菌(CR-KPN)(97株,36.1%)、大肠埃希菌(CR-ECO)(77株,28.6%)、阴沟肠杆菌(CR-ECL)(39株,14.5%).CR-KPN和CR-ECO对碳青霉烯类和β-内酰胺类耐药率都在89,%以上.对替加环素和阿米卡星耐药率较低,CR-KPN(6.5%、18.3%)、CR-ECO(4.9%、10.7%).结论 CRE耐药性强,替加环素和阿米卡星对CRE有较好的体外抗菌活性,临床应合理使用抗菌药物.院感应对重点科室、重点人群加强防控措施.

    耐碳青霉烯类肠杆菌耐药性抗菌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