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北京舞蹈学院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北京舞蹈学院学报
北京舞蹈学院学报

王国宾

季刊

1008-2018

010-68935768

100081

北京市海淀区民族大学南路19号

北京舞蹈学院学报/CSSCI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北京舞蹈学院学报》是中国舞蹈高等院校中唯一的专业学术性刊物,1998年正式升格为中国国家级刊物和国际标准连续出版物,2003年被评为“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与“中国人文社科学报核心期刊”。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国潮舞剧精品市场表现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陈楠张锐雯张琪然
    1-9页
    查看更多>>摘要:国潮舞剧精品作为艺术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并存的典范,背后蕴藏着深刻的文化内涵与管理逻辑.文章运用实证研究法,提出围绕"爱国主义情感与让渡价值驱动下的观众认同、'视听—剧本—语汇'三重逻辑下的专家认可、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关系高阶转变的市场反应"相关备择假设,构建"国潮舞剧精品市场表现的影响因素模型",揭示其必然性因素.该实证研究发现,必然性因素并非全部直接作用于国潮舞剧精品的市场表现,其呈现过程具有必然性与偶然性共存的特征,必须用历史的、发展的和辩证的观点综合审视.进一步研究得出结论,必然性、共通偶然性、个别偶然性三者共同影响国潮舞剧精品的市场成功表现.其中,个别偶然性难以被塑造,共通偶然性则有望通过规律预测.据此,文章提出"国潮舞剧精品共通偶然性规律预测实施方案"的今后研究方向,旨在大数据赋能下,将偶然性最大化转化为可预测的必然性,为相关研究提供科学的研究起点.

    国潮舞剧市场表现偶然性必然性

    舞蹈短视频的传播现状研究——基于抖音平台的实证分析

    黎婕
    10-17页
    查看更多>>摘要:舞蹈短视频是通过智能手机拍摄、剪辑、上传、分享的以舞蹈表演、舞蹈教学和舞蹈创作等为主要内容的5分钟内的短视频类型.文章以"舞蹈"为关键词,在"巨量算数"平台展开话题搜索,采取舞蹈话题"人群画像"的数据样本,结合人工数据处理方式进行可视化分析.文章发现,用户兴趣中的四种舞蹈类型:手势舞、民族舞、日常舞蹈、专业舞蹈,不只是舞蹈影像类型的差异,其在各自领域也担任着不同角色,具有不同的社会功能.在各种要素的交叉融合以及相互作用中,舞蹈短视频成为缓解压力的新工具、舞剧全民化的新路径、云端舞台的新呈现.

    抖音舞蹈短视频实证分析云端舞台

    基于视觉建构的中国古典舞身体运动形态演变

    苏娅
    18-24页
    查看更多>>摘要:文章以视觉分析的研究方法,对中国古典舞身体运动的演变历史进行形态分析,揭示其自诞生以来错综复杂、层次丰富的身体视觉建构历程.从视觉研究视角来看,中国古典舞通过"摆"与"立"塑造挺拔的身体视觉,通过"圆"与"曲"勾勒弧线的身体视觉,通过"拉"与"抻"展现子午身体视觉,通过"反"与"势"营造逆向身体视觉,通过"轴"与"变"勾勒划圆身体视觉,通过"顿"与"挫"建构多元身体视觉.通过对以上身体视觉生成过程的新阐释,进一步揭示中国古典舞在视觉呈现上的本质特征,挖掘中国古典舞身体视觉表象背后深层次的建构逻辑,以及各元素间既相互独立又相互交织的复杂关系,进而揭示出潜藏于中国古典舞视觉表象之下的历史、文化以及身体观念.

    中国古典舞身体视觉当代建构

    当代中国古典舞的空间美学与文化意蕴

    刘洋
    25-31页
    查看更多>>摘要:从"空间"维度对当代中国古典舞进行哲学思考和美学观照,既是这门学科理论研究的生长点,也是这门艺术走向国际的衔接点.文章立足历史传统下中国式"空间美学形式",从舞蹈的空间存在维度——身体、构图、节奏逐一展开,阐释当代中国古典舞的"物质空间"和"精神空间"的互动关系,探讨在整体格局中,中国哲学思想和传统美学观念如何形塑当代中国古典舞的空间,以及当代中国古典舞如何映射中国人的时空观、身体观.

    中国古典舞空间美学物质空间精神空间文化意蕴

    论舞蹈表意的风格特性——基于符码理论的思考

    袁杰雄
    32-41页
    查看更多>>摘要:从符号学角度来看,舞蹈体现何种风格,取决于动作与动作(包括动作与音乐、服饰等)之间遵循何种符码规定,这种决定风格特征的符码称为风格性符码.舞蹈的风格性符码是由创建(作)主体的个性特征与被表现内容或形象的样式相互作用形成的.基于这一认识,舞蹈的风格不仅体现形式的特征,也具有内容的特征,它是建立在舞蹈形式与内容有机统一基础上的.舞蹈风格的形式特性包括规约性和标出性,规约性的存在是舞蹈保持风格纯正的前提,也是舞蹈风格得以相对稳定发展的基础;标出性是舞蹈风格演变的内在动力,舞蹈正是借助风格标出性实现了语言体系的发展.舞蹈风格的内容特性是概念性,概念性是舞蹈的动作图式凸显的整体品质,它可以独立主导某种主题,也可以帮助作品对象的形象塑造和主题的意义表达.由此,规约性、标出性、概念性构成了舞蹈风格的三种基本特性.理清舞蹈风格具有的这三种特性,对于舞蹈风格理论的发展,推动舞蹈创作,总结舞蹈的表意和审美规律,将有很大助益.

    舞蹈风格符码规约性标出性概念性

    朝圣与狂欢:《洛阳伽蓝记》所见行像与乐舞百戏

    张素琴
    42-53页
    查看更多>>摘要:文章以北魏具有代表性的名作《洛阳伽蓝记》中的佛事活动"行像"为研究对象,关注其中的乐舞百戏构成及其与行像的关系.从源头分析,行像来自西域和印度早期佛教的佛诞仪式,其用乐舞可追溯至早期佛教教义与乐舞供养;百戏承袭秦汉以来角抵的聚众展示,其中的幻术则可追溯至佛教游僧由西域进入中原的佛法传播活动.行像及其与乐舞百戏的结合,是以"像"而传的朝圣活动的有效组织和"核心物"的聚焦,乐舞百戏的使用也是广义的佛法之"像"的有效视觉化和聚众手段.在此过程中,一方面,朝圣的行为得以实现聚众与佛法播散;另一方面,基于娱乐的狂欢也强化了民众的连接.宫廷文化、民俗文化和行像的结合,使佛教在经典化和世俗化的进程中交错发展,这些方式直接影响了中国宫廷乐舞和民间乐舞的仪式化、规制化和程式化,对其内容、审美与功能也有重要影响.

    《洛阳伽蓝记》行像乐舞百戏

    汉代祠堂中西王母与乐舞图像模式分析

    郑亚萌
    54-61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汉代祠堂图像中,西王母和乐舞同时出现的画面常被解释为是对"歌舞祠西王母"的描绘,与两汉时期盛行的西王母崇拜现象紧密相连.而近几年安徽省淮北市出土的小祠堂画像为重新探讨其中西王母和乐舞的关系提供了新的视角.文章意在通过梳理汉代祠堂图像中西王母和乐舞的主要图像模式,重新审视汉代祠堂中西王母和乐舞的关系,并以此说明图像结构对解释图像意义的关键作用.

    汉代祠堂西王母乐舞图像

    唐代迦陵频伽舞流播考论

    许柳泓
    62-69页
    查看更多>>摘要:迦陵频伽舞经由丝绸之路进入我国西北边地,再入中原地区,又从海路由西至东传向日本,并于8世纪末开始在两国间盛行.迦陵频伽舞传入日本后便进入了其雅乐系统之中,但进入中国后的它却未能与宫廷燕乐体系完美交融,只能作为一种佛教乐舞保存于民间佛教活动之中.此时,在皇宫中风靡的是著名的霓裳羽衣舞.此舞在舞服、舞容、舞乐等方面与迦陵频伽舞有相似之处,因而曾被认为是迦陵频伽舞的"中国版",但细究起来并非如此.迦陵频伽舞者身负鸟翼以仿神鸟之状,霓裳羽衣舞者身着羽衣以扮仙人之态.霓裳羽衣舞的动作相较于迦陵频伽舞及为轻盈而复杂,所用乐曲也融合了中西元素.因此,不可直接认定霓裳羽衣舞就是由迦陵频伽舞改编而来.迦陵频伽舞在流播中相对稳定,而大唐的霓裳羽衣舞在五代十国末期便已失传.

    迦陵频伽舞霓裳羽衣舞流播比较

    泼寒胡戏起源及发展考述

    聂凤栖
    70-77页
    查看更多>>摘要:唐代盛行的歌舞戏类型泼寒胡戏脱胎于公元6世纪西域地区出现的民俗性叙事扮演歌舞活动"苏莫遮"."苏莫遮"呈现复合型的表演形态,吸收融合了多民族宗教文化元素和艺术形式,但节目本体的生成地是西域.自西域传入汉地后,"苏莫遮"在唐朝武则天末年经过宫廷制度化改造定名,转化成名为"泼寒胡戏"的纯粹观赏性歌舞戏,进而引领民间演出的热潮.在保留基本的胡乐假面歌舞形态外,泼寒胡戏的角色扮演、演出伎艺、叙事主题、思想底蕴等方面与西域"苏莫遮"差异很大,其盛衰兴废也不影响西域"苏莫遮"的发展."苏莫遮"和泼寒胡戏不仅是胡汉异名的关系,更代表着西域与中原两种并行的同源异流的表演艺术.

    泼寒胡戏"苏莫遮"歌舞戏

    佚名《歌乐图》歌舞大曲图像考

    张彬王子洋
    78-88页
    查看更多>>摘要:佚名《歌乐图》在艺术史中有着不可磨灭的重要价值,但目前学界对其展开的相关研究较少,尤其在作品的绘制年代上存在较大争议,所得结论不一.文章从舞蹈学与服饰学交叉学科的视角重新考证画作的绘制年代,认为佚名《歌乐图》的绘制年代并非学界所普遍认定的辽代或金代,实则应为南宋时期或不早于北宋末期.同时,《歌乐图》的画面内容符合歌舞大曲的基本特征,所展现的应是面向宋代文士群体的歌舞大曲排练场景.此外,笔者通过对佚名《歌乐图》中人物服饰的研究发现,歌舞大曲中乐舞伎的服饰在宋代后期礼治崩坏的社会情形下,仍以时尚传播者的形象引领宋代服饰风尚.

    佚名《歌乐图》歌舞大曲乐舞服饰人物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