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城市规划学刊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城市规划学刊
同济大学
城市规划学刊

同济大学

董鉴泓

双月刊

1000-3363

upforum@shtel.net.cn

021-65983507

200092

上海市四平路1239号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C楼702室

城市规划学刊/Journal Urban Planning ForumCSSCICSCD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以创新性、前瞻性、学术性为办刊特色,以刊登城市规划学科最新研究动态为主,致力于推进中国城市规划学科的发展。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浦东新区总体城市设计:要素、尺度与管控思路

    陈浩俞静顾玄渊
    134-140页
    查看更多>>摘要:针对近年来总体城市设计在管控内容和要素逐步扩大中的"失焦"问题,以浦东新区总体城市设计为例,紧扣"再聚焦"工作主线,以国家战略引领下的新区空间演进为线索,聚焦"战略—问题"导向下两个首要议题,并在衔接市级总体城市设计、纳入区级总体规划的基础上,提出集"标识性—公共性—文化性—网络性"于一体的关键要素体系和以单元形态类型法为基础、政策引导分区为实施路径的总体尺度管控思路.通过建立承上启下、简明扼要的区级"要素+尺度"管控框架,提升浦东"现代化"空间形象和"整体性"空间秩序,助力浦东加快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引领区".

    总体城市设计浦东新区空间要素空间尺度管控引导

    基于绿道网络的城市公共空间营造:以茂名城市建成区的规划实践为例

    付朝伟胡斌寇怀云
    141-150页
    查看更多>>摘要:城市更新以人的需求为核心,营造高品质城市公共空间是其中的重点工作内容.从系统连接的视角,进一步将研究问题聚焦到通过构建绿道网络营造公共空间系统的理论和方法研究.理论层面梳理出构建绿道网络对营造公共空间具有的重要意义.方法层面结合茂名城市建成区的规划实践,总结出绿道规划布局和详细设计的经验方法,以及实施中的空间治理机制;提出要突破就绿道论绿道的局限,通过绿道网络织补形成一个连续公共空间系统,让绿道从简单的"慢行设施""景观空间"转变成为生活场景而营造的"场所".绿道的规划设计与实施应成为纳入各方共建共治共享的动态推进过程.

    绿道网络城市公共空间城市更新茂名市

    规划引领,产教融合:同济对口云龙县规划帮扶实践与探索

    张尚武刘晓葛凡华
    151-158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大背景下,同济大学自2013年起定点帮扶云南省云龙县,坚持"规划引领"工作总思路,助力云龙打赢脱贫攻坚战、迈向全面乡村振兴,走出了一条规划帮扶做实做深,产教融合双向育才的实践与探索之路.结合同济对口帮扶云龙全过程的实证,总结了城乡规划引领的帮扶实践的四个要点,即:精确把脉贫困根源以明确帮扶工作重点;精准实施抓手项目以形成聚焦薄弱的行动体系;精心培育内生动力以实现发展的可持续;精细接轨学科建设以建立长久紧密的互助模式.基于贯穿帮扶全程的产教融合实践,提出三点经验思考,即:高校参与地方帮扶工作的路径与模式;深入研究中国式现代化与乡村问题的挑战;做深校地帮扶实践、以产教融合协同育人.

    乡村振兴规划帮扶产教融合云龙县

    流空间视角下乡村聚落空间优化和规划应对——以海南省环新英湾地区为例

    王林峰周玉斌
    159-165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集约用地导向下,优化乡村聚落布局对全面实现乡村振兴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流空间"视角,探讨乡村聚落空间优化模式,并以环新英湾地区为例进行规划应对分析.研究表明:"流空间"视角下城乡关系呈现出"扁平化、网络化、组团式"的特征,公共服务设施门槛人口、耕作半径是优化乡村聚落的关键因子;环新英湾地区乡村聚落呈现向城镇和道路集聚的空间演变特征,但道路和耕作半径的影响范围有限;乡村聚落单元可在统筹公共服务设施配置、乡村功能布局、详细规划单元划定等方面为规划编制提供支撑.

    流空间乡村聚落空间优化模式详细规划单元

    基于多方参与的陪伴式乡村共建探索:以衢州双桥乡规划实践为例

    张迪昊周丽媛虞航高敏黾...
    166-172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新时期乡村振兴战略全面实施的背景下,多元主体相继介入到乡村建设进程中.在梳理现有理论研究与实践经验的基础上,从人居环境层面的共同缔造理念衍生到陪伴式乡村规划内涵,分别在三个方面深度解析双桥乡陪伴式建设实践过程,即规划设计阶段的在地应用、实施环节的陪伴式路径探索、项目落地后的多方协作与自我规范.最后,通过对多方参与中博弈与共赢经验的总结归纳,提出参与式共创对乡村社会空间的影响具有渐进性和动态性作用.规划师在陪伴环节的角色转换与专业性引导对激发乡村内生活力,实现良性循环有深远的影响.

    共同缔造多方共建自我组织和自治制度风貌管控

    城乡关系演进视角的苏南乡村地区空间治理模式探索——以常州天宁区为例

    曹凯李继军
    173-178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乡村地区的发展也进入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同时城乡关系也在发生着变化.我国对城乡关系的内涵一直在不断演进与深化,始终以力求形成城乡良性互动、深度融合、共同繁荣的城乡关系为目标."苏南模式"作为全国乡村振兴的典型范式之一,在乡村转型、产业集聚、空间治理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并为全国城乡发展起着示范和引领作用.乡村地区作为城乡关系中不可或缺的地域单元,已经成为促进城乡融合发展与构建新型城乡关系的关键因素.从城乡关系内涵演进视角出发,首先总结了苏南乡村地区的发展规律与现实困境,提出了以空间规划编制为抓手,建立聚焦资源整合、空间统筹、治理协同的城乡融合治理框架.其次,结合天宁区郑陆镇"三皇庙—丰北村"片区"村庄敲章"行动规划的实践,提出通过创新村庄单元规划编制、划分次单元落实规划传导、加强协同平台治理等方式,建立乡村地区空间治理新模式,以期为乡村地区的未来发展提供借鉴与启示.

    城乡关系苏南模式乡村地区空间治理

    村镇规划法规文件中对风貌管控内容的解析及优化建议

    陈保禄包梦菲左琰
    179-184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村镇建设在发展中由于对地方特色的关注和理解不够,再加上国内相关风貌管控法规文件体系建设本身存在不足,致使一些地区的村镇规划与建设中缺乏必要的风貌管控内容.整理了全国层面以及以上海为代表的地方层面既有的村镇规划相关法规文件,基于文件对象、法律效力、管控要素对其进行梳理与归纳,研究我国村镇规划相关法规文件中风貌管控内容.同时,依据村镇规划法规文件的现状和国家关于村镇建设的新要求,评估分析既有体系在组织架构、管控内容和管理实施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优化建议.

    特色风貌管控内容法规文件

    传统聚落群文化生态系统演变机制及重构策略——以云龙地区盐业传统聚落群为例

    邵甬崔家滢张笑妍
    185-194页
    查看更多>>摘要:针对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动力不足的问题,采用文化生态学的视角,构建了传统聚落群文化生态系统演变机制的分析模型,并以云龙地区盐业传统聚落群为例,探讨了该文化生态系统的构成要素、演变机制和空间表征.历史上的云龙地区,以盐业生产作为文化驱动核心,塑造了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三种文化内涵,并形成对应的宏观区域尺度、中观聚落尺度、微观建筑尺度的空间表征.文化生态系统经历了从"盐业肇始"的初始状态,至整合外部扰动适应环境后的"盐业鼎盛"状态,再至未整合扰动、环境不适应的"盐业衰败"状态的演变过程.面对文化生态系统的失衡,提出了传统聚落群文化生态系统保护与重构策略,包括建立文化生态保护框架作为基础、更新文化生态系统三要素、改善外部环境提供保障机制等.文化生态系统重构的关键在于外部自然和文化环境与文化生态系统的协调互适,从单点、静态保护转向聚落群自然生态与社会人文资源的动态、有机整合.为传统聚落群的保护与发展提供了新的理论和实践路径.

    传统聚落群文化生态演变机制云龙盐业

    城市创新中心地及其周边功能设施关系分析——上海为例

    陆天赞吴志强刘伟
    195-201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授权发明专利作为参数,对上海的科创空间和创新中心地进行了初步的识别.在此基础上,借用POI数据作为功能设施环境的替代参数,通过相关性分析和典型案例分析,从总体层面和围观层面试图分析创新中心地与周边功能设施环境的关系.分析结果表明:科创空间在空间上相对集聚,形成创新中心地;创新中心地与周边环境密切相关,同时创新中心地周边的设施分布呈现一定的圈层规律性.

    创新中心地设施环境关系分析科创空间圈层模式

    我国城市市政基础设施规划编制的逻辑演进与展望

    解子昂赫磊
    202-210页
    查看更多>>摘要:我国城镇建设已经进入以存量更新为主、内涵式、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城市多系统运行对市政基础设施的依赖性与日俱增,亟待继承革新传统规划经验,形成适应当前发展需求的城市基础设施规划新思路.通过梳理自新中国成立以来不同时期城市市政基础设施规划所面临的时代需求、规划目标、编制特点等理论与实践进展,将其演进历程划分三阶段.围绕安全、公平、效率之间的价值观博弈,以供水系统为例,总结归纳城市市政基础设施规划内在编制逻辑的演进规律.基于此,判断出新时期城市市政基础设施规划面临的问题与挑战,并针对困境提出了聚焦安全、精明供给、绿色低碳的应对策略和措施,为未来市政基础设施规划的优化完善指明了方向.

    基础设施城市更新管网供水韧性以人为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