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当代教育与文化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当代教育与文化
当代教育与文化

王鉴

双月刊

1674-5779

jyywh@nwnu.edu.cn

0931-7970305 7971757

730070

甘肃省兰州市安宁东路967号 西北师范大学《当代教育与文化》编辑部

当代教育与文化/Journal Contemporary Education and CultureCSSCICHSSCD北大核心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视域下民族中小学变革研究

    张善鑫屈雪芳
    1-8页
    查看更多>>摘要:铸牢各民族青少年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学校是主阵地,学校教育是主渠道.民族中小学的变革既关涉民族地区人才培养的质量,又关涉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建设.然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背景下民族中小学发展还面临诸多挑战.研究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视角,提出突破空间限制,打造学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阵地;提升教育质量,夯实学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基础;深化教学变革,优化学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路径等变革策略,期冀民族中小学能在实现自身高质量发展的同时,能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作出应有贡献.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民族中小学变革研究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研究的守正与创新

    刘远杰吴杰凤
    9-18,26页
    查看更多>>摘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是当前中国民族教育研究的首要课题.党的十九大以来,相关研究日趋丰富和深化,总体呈现出三个基本特点:突出"边疆地区"和"民族地区"的对象性聚焦;以国家政策为导向,语言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成为鲜明主题;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两种范式初步形成,"自上而下"的研究逻辑是主导.辩证地看,这三个特点同时也隐藏着研究视域、主题与内容、研究逻辑与方法等方面的局限性.展望未来,以党的二十大为历史新起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研究应承前启后,守正创新,逐步突破既定的对象与框架局限,超越"边疆""民族地区""少数民族""学校"的视角,迈向"中国疆域""中国人民""中华民族"和多样性教育场域的对象性和框架建构;积极回应构建中国特色教育学体系和中国自主性教育学知识体系构建的新时代诉求,在少数民族教育研究传统基础上,逐步拓宽研究主题与内容,形成更为全面、宏大的知识视域与理论想象,创新研究逻辑与方法,立足新时代中国社会的新特征、新现象、新问题、新趋势,以新方法、新技术,深化更为具体的问题研究和理论研究,为加快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更大的知识和智力贡献.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民族教育研究

    教师角色本义溯源——以奥克肖特《学与教》为省思凭证

    闻达
    19-26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智能化和网络通信技术为代表的知识生产-传授机制的迅捷发展正逐渐削弱对教师的绝对信任.工具理性眼中以技术为主宰的教学单位是创造超高价值、效益和竞争优势的教育形态,派生出一系列外在而夸诞的教育"赝品".机械技术霸权操控下的教学模式妄图替代和超越传统教育的根基.被技术变革思潮催驱的教育组织和践行者被迫对教师角色的存在本义赋予新的正当化.通过对教师角色的解义与申辩,论证其在时代境况和社会环境的巨变中仍是教育中枢的事实.依照奥克肖特《学与教》中的理论凭据,从本体论上澄清教师角色的出场与指归、元素构造与机理特征以及教学定位的逻辑蕲向.奥氏教师角色所锻铸的身份底色就是滋养、疗愈学生砌筑美善生活的道德本心,与功利效益和技术特权保持审慎的反思性对话,在传统与现代、保守与进步的争持相拥中催生忧患意识,从追逐时代潮流的冲动利欲中解脱出来.

    奥克肖特教师角色存在本义道德本心忧患意识

    教师质量:一个概念框架

    都丽萍曾晓东
    27-33,82页
    查看更多>>摘要:长期以来对基础教育教师质量的内涵缺乏共识,其重要原因在于教师质量观的多元和动态.基于质量内涵的变迁和教师职业特征分析,教师质量应包括教师个人质量、教师团队质量、学校组织质量三个层次.当前,提升基础教育教师质量的重点要从监管教师个体转向引导和培育教师团队和建设卓越学校.

    教师质量个人质量团队质量学校组织卓越

    教师效能增值评价的美国经验与发展启示

    谢小蓉
    34-42页
    查看更多>>摘要:教师效能增值评价是衡量教师影响其所教学生成绩的一种重要方法,是国内外研究者的关注焦点.美国是世界上最早开展教师效能评价的国家之一,通过对其发展历程的梳理,发现以下发展经验:不同增值模型会产生不同的评价结果;高效能的教师更有助于提高学生成绩;教师效能增值评价存在一定发展局限;联合使用其他方法综合评价教师效能.我国开展教师效能评价主要是为了改进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基于此,为了促进我国教师效能评价发展,首先要厘清教师效能的内涵,熟练掌握增值评价的使用流程.然后,明晰增值评价的优缺点,联合课堂观察、学生评分和教师自评等方法评价教师效能,以确保结果有效性.同时,还需通过多方协作,助力教师效能增值评价的在地化探索.

    教师效能增值评价学生成绩发展历程

    城与乡的守望:乡村教师职住分离生活样态及其双面性影响

    汪传艳谢丹
    43-50页
    查看更多>>摘要:职住分离已成为当前我国乡村教师普遍性的工作生活样态.实地调查发现,乡村教师奔波于城乡之间,具有规模大、年轻化、任务重、通勤难等特征.职住分离对乡村教师的经济生活、职业发展、人际交往等方面的影响并非单一向度,而是一体两面,具体表现为经济负担与补偿收益相倚、职业坚守与逃离并存、形成非正式群体但与外群体达成合作,职住分离对乡村教师的城乡社区认同具有不良影响.解决乡村教师职住分离问题,必须处理教师合理诉求与乡村教育发展的关系,通过加强乡村教师住房和配套建设、完善"县管校聘"政策、加强乡土文化和知识教育等途径促进教师有序流动,提高其乡土认同感.

    乡村教师职住分离双面性影响职业发展社区认同

    "双减"背景下中小学教师角色建构的困境与突破——基于社会角色理论

    汪路艳
    51-60页
    查看更多>>摘要:社会角色理论关注个体在社会中的角色建构和角色完善,为分析中小学教师角色提供了理论视角.研究以"双减"及相关政策文本为依据,分析了"双减"政策背景下中小学教师扮演着深耕教育教学的笃行者、涵育学生素养的躬行者、助推协同育人的力行者、强化专业成长的砥行者等角色.受外在保障环境因素和教师自身内在因素的影响,"双减"背景下中小学教师角色建构面临角色转换错位、角色承载超限、角色期望交叠、角色能力不足等困境,需要有关主体从明晰角色定位、优化制度机制、落实协同共育、践行角色自觉等方面共同努力.

    "双减"中小学教师教师角色社会角色角色建构

    中小学"佛系教师"的情感困境与解困策略——基于迪翁·克罗斯情感调节过程模型的分析

    贺娟娟
    61-66页
    查看更多>>摘要:"佛系教师"是具有被动情感的部分教师群体,表现为自身活动力量的减少或阻碍.中小学教师是佛系心态的高发群体,从情感视角分析其情感困境与提升策略对于改善教师身心健康与提升教师教学质量有重要意义.随着教育现代化的不断推进,中小学"佛系教师"的教育活动力量却在减少,处于"进取后的退缩""热情后的冷漠""渴求后的淡然"的情感困境之中,这一情感困境主要受其自身情感调节能力、获取积极情感资源能力、以及所处的思想、政治、文化、网络等社会环境影响.如何化解中小学"佛系教师"的情感困境,研究基于迪翁·克罗斯(Dionne I.Gross)情感调节过程模型,通过选择情境、修正情境、转移注意力、改变认知以及调节反应这五类情感调节策略提升教师自身的情感调节能力以及获取积极情感资源的能力,以期修复教师情感损耗并化解其情感困境.

    佛系教师情感困境情感调节策略

    反思·重塑·超越:核心素养时代教学文化的整体变革

    梁梅青张广君
    67-73,106页
    查看更多>>摘要:面对核心素养导向的教学改革,教师亟待超越以功利性-工具理性价值取向、单一主体性思想观念和抽象-客观性认知图式为典型特征的教学文化.生成论教学哲学"人文化成"的教学观以"人文-价值理性"为价值取向、"主体-异质性"为思想观念和"情境-实践性"为认知图式,重塑"教学体系与文化理解相融合"的教学文化.在教学实践中,新的教学文化通过"教学回归生活立场""赋予教学相长新样态"和"创设学科实践情境",为推进核心素养导向的教学改革提供路径指引.

    教学文化整体变革生成论教学哲学

    文化学习的多维解构:内涵阐释、脑科学机制及其教育路径研究

    刘珂瑗常永才
    74-82页
    查看更多>>摘要:文化学习是一种以深度理解他者心灵为基础,通过间接学习的方式获取族群内其他个体的观念、技能和习俗等文化信息的社会性学习方法.其实现需要三要素:内部认知基础——深度理解他者心灵;外部环境条件——与他者接触或互动;实现途径——以他人为中介的间接学习.文化学习可分为模仿学习、教授学习和合作学习.文化学习有赖人脑镜像神经元,将理解他人的感受、意图、信念等变成了可以自动实现的神经生理过程.学校教育旨在以学生乐于接受的方式,将人类已有优秀文化传递给学生,要注重教师的教导和模范作用,构建学生学习共同体,并以叙事传递科学文化成果.

    文化学习模仿学习教授学习合作学习镜像神经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