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东南文化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东南文化
东南文化

徐湖平

双月刊

1001-179X

025-84806201

210016

南京市中山东路321号

东南文化/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人文科学专业刊物。以江苏省为主,兼及上海、浙江、安徽、福建、江西、台湾等东南地区的文物,收有考古学、民俗学、博物馆学、区域史、艺术史等方面的具有学术性的论文或馆藏文物、考古发掘、民俗调查等方面的资料性简报、报告、省内有关学科的学术活动的消息报道等。该刊注重从文物、考古学、民俗学和博物馆学角度出发,研究探讨中国东南地区的不同时代,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并以此构成它的鲜明特色。江苏省社科类十佳期刊,华东地区优秀期刊。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现代"民俗"概念的生成与博物馆展览类型的分化

    关昕
    112-118页
    查看更多>>摘要:展览的类型化与不同时代情境下的概念知识特性密切相关.近代以来的思想运动与学科建设中所形成的现代"民俗"概念,其意涵具有复合型特点,既继承"风俗"观,从史学视角关照地方与国家的关系;又重视"民"的主体性,从民俗学视角强调民间启蒙与文化自觉.其知识表征分野使博物馆形成了两种展览范式:"风俗"范式侧重呈现社会史和习俗模式,旨在从地域文化多样性上呼应大一统国家的形成;"民俗"范式则格外强调"民间"的重要性,突出关照与阐释民族文化主体性问题."风俗"与"民俗"范式的分化与关联彰显了博物馆日常生活展示的文明性与人民性,呼应了中国现代国家建构的双重身份——民族身份与人民身份.

    民俗风俗展览类型文明性人民性

    意义视角下博物馆展览传播的语境、策略与效果

    穆祉潼魏峻
    119-126页
    查看更多>>摘要:展览是博物馆服务社会的重要媒介.伴随传播理念的转变,博物馆展览从前期策划到向公众开放的过程可以理解为意义建构、协商与共享的过程.对意义的关注启发博物馆重视展览传播的背景条件,制度、学术和时代语境既指明了展览的发展方向又形成了客观限制.展览目标的转换、评估的前置、多元的阐释以及多维度宣传是展览传播在意义建构阶段的关键策略.通过协商与交换,博物馆和观众可能从认知建构、社会互动、身心愉悦、共鸣内省四个维度实现意义的共享.基于以上博物馆与观众互动的具体过程,可完善展览的意义传播模型,促进博物馆的有效传播.

    展览策划展览传播意义传播信息传播意义建构传播模型

    观众行为视角下的观赏型与信息型展览差异——以云冈石窟主题展为例

    巨洒洒何雨蔚黄梓若王思渝...
    127-139页
    查看更多>>摘要:调查以两场云冈石窟主题展为例,从观众行为入手,分析观赏型展览和信息型展览的观众行为差异以及这些差异对两类展览的启发.研究表明,观众在两个展览中的主要行为方式均为观看、交流和拍照,但在高频率行为和特殊行为中有所差异.观赏型展览案例出现较为明显的非完成状态的参观,而信息型展览案例的观众动线主要遵循预设的路线.观众偏好视觉性较强的展项,但注意力的持续停留取决于展项是否提供进一步的信息或兴趣刺激点.观赏型展览案例的观众对话以知觉类和联系类为主,信息型展览案例发生频率最多的是与展览相关的浅层次话题.

    观众行为观赏型展览信息型展览

    游戏化视角下博物馆重构观众关系的路径研究

    邓又溪柴秋霞
    140-147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数字时代,注意力资源走向短缺,博物馆与观众的关系已经超越了"以观众为中心"的指涉,需要重新定位与再组织.当前观众具有主动性更强、情绪需求更高和深度注意下降的特点,博物馆需借助游戏元素与激励机制,激发观众的主动参与意识,从吸引观众注意迈向引导观众自发求知.博物馆首先应明确以创造观众与观众、观众与空间的情感联结为游戏化目标,向知识守门者的实践角色演进,要加强把关和引导观众主动反馈,以多主体协作来进行游戏化实践.

    博物馆数字时代观众注意力游戏化激励机制

    感知价值对博物馆"云展览"用户满意度及持续参与意愿影响研究——以"云游故宫"为例

    蒋俊杰杜婉晴杜鹤民毛若寒...
    148-156页
    查看更多>>摘要:针对博物馆"云展览"研究中用户意识稍显不足的问题,可引入消费心理学的感知价值理论,基于情景化问卷,借助定量技术方法开展实证分析.研究发现,"云展览"用户感知价值分为内容价值、便利价值、界面设计价值以及社会价值四个维度.博物馆"云展览"若要充分发挥感知价值对用户满意度及持续参与意愿的推力,应将内容价值视为发展基石,将便利价值视为传播动机,将界面设计价值视为体验保障,将社会价值视为参与动能,从而实现可持续发展.

    博物馆"云展览"感知价值满意度持续参与意愿"云游故宫"

    日本国立博物馆馆校合作现状及启示

    刘阳于晖
    157-164页
    查看更多>>摘要:馆校合作是博物馆发挥教育功能、助力学校教育的重要途径.日本视博物馆为一项面向全体国民的教育事业,从学校、教师和学生三个层面开展国立博物馆与学校的合作,对我国博物馆馆校合作启示如下:优化资源供给形式,推进馆校合作服务均等化;建立服务项目清单,推动馆校合作服务标准化;引入对话式鉴赏法,创新博物馆教学方法;推动高精度仿制品研发,开展多感官体验的教育活动;打破导览与教育界限,开发青少年专用导览软件.

    博物馆教育馆校合作日本博物馆教育资源整合

    行动者网络理论视角下人物纪念地研学活动设计创新策略

    王玥邹燕舞阳国利
    165-172页
    查看更多>>摘要:行动者网络理论有助于从设计学视角认识研学的网络化秩序和层级,激活参与其中的社会群体在转译中开放交流、自我表达、共同创作.韶山纪念地专题研学正是通过细化体验模式和共叙网络的诸多策略,将相关方之间互动作为设计点之一,从多角度探索展教共叙的设计路径,在激活文化场域的同时开启各方对话窗口,打破文化传播的边界.这一案例可为增强人物纪念地文化活力提供可行的方法借鉴.

    人物纪念地研学活动行动者网络理论文化转译设计学共叙网络创新策略

    非国有博物馆的非营利性问题研究

    黎波宋琳琳
    173-180页
    查看更多>>摘要:"非营利性"是博物馆作为公益机构的根本特征,也是博物馆享受政策优惠和社会支持的基本前提.目前我国非国有博物馆的私有属性依然突出,根本上属于非营利性问题,具体表现在登记时的财产权确权、运营中的利益输出控制以及注销时的资产处置等方面.为了切实保障非国有博物馆性质的非营利性,政府部门应加强监管,非国有博物馆自身要恪守非营利性机构的社会形象,并在相应范畴内谋求建立长期的有机生长机制,从而促进非国有博物馆可持续健康发展.

    非国有博物馆非营利性财产权确权博物馆运营年报

    意大利文化遗产活化管理框架分析借鉴

    于冰
    181-189页
    查看更多>>摘要:意大利在文化遗产活化方面有着多年实践探索和政策法规体系构建经验,相关系统介绍却不多见.以意大利《文化和景观遗产法典》最新版本及若干代表性法规所反映的管理体系具有全覆盖和全过程的文化性,坚持国家所有权的主体性,以及工具化、精细化和合作共赢的契约性特征.相比之下,中国文物保护法规缺乏对文物利用概念体系的构建,根本原因在于一直未明确文物主管部门在利用管理中的管理范畴和法定职能,不利于文物行业在全面贯彻落实新时代文物工作方针中发挥主力军作用.因此,我国应将古迹遗址开放纳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强国有文物活化利用的国有资产统筹管理,丰富文物活化利用管理工具.

    文物活化管理体系政策法规新时代文物工作方针

    日韩文提要

    190-19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