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东南文化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东南文化
东南文化

徐湖平

双月刊

1001-179X

025-84806201

210016

南京市中山东路321号

东南文化/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人文科学专业刊物。以江苏省为主,兼及上海、浙江、安徽、福建、江西、台湾等东南地区的文物,收有考古学、民俗学、博物馆学、区域史、艺术史等方面的具有学术性的论文或馆藏文物、考古发掘、民俗调查等方面的资料性简报、报告、省内有关学科的学术活动的消息报道等。该刊注重从文物、考古学、民俗学和博物馆学角度出发,研究探讨中国东南地区的不同时代,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并以此构成它的鲜明特色。江苏省社科类十佳期刊,华东地区优秀期刊。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把"社区"作为一种方法——社会学、人类学视角下的文化遗产路径

    孙静燕海鸣
    6-12页
    查看更多>>摘要:"社区"视角和方法历来关照"地点""地方"及其生成的文化意义和价值.这一研究传统来源于人文区位学,综合了人文地理学后,在当代文化遗产理论和实践具有越来越突出的重要性.人文区位学将"地点""地方"纳入视域,探知"人-地"深层联结的内在动力,追寻文化承载物的地方精神和观念.因此,社区不仅是现代性意义上作为国家治理单元的对象,更是由"人-地"互动关系创造的日常生活与精神世界.把"社区"作为一种方法,应充分认识到"灵验的遗产"的价值.

    遗产社区人-地关系灵验的遗产人文区位学文化遗产

    人文关怀与国家叙事:论批判遗产研究的两种旨趣

    徐梓又张丽
    13-21页
    查看更多>>摘要:批判遗产研究的讨论由权威遗产话语的不合理性引发.国内外研究都对权威遗产话语展开了批评,在重构遗产话语路径时,呈现出两种不同的旨趣.国外学界旨在批判精英与专家话语,强调个人与社区对遗产的参与,凸显人文关怀;国内学界则依据历史传统,旨在破除西方话语霸权,强调国家在场,展现出宏大叙事的特征.人文关怀与国家叙事在不同的社会背景下有不同的生成逻辑,皆是欧洲话语权威渐失背景下世界遗产"去西方中心化"的体现,但也揭示出国内外对遗产价值的不同侧重.在我国土司遗产保护上,将人文关怀与国家叙事旨趣相融合,创造更加包容的遗产话语体系,有利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遗产话语人文关怀国家叙事土司遗产共同体意识

    浙江省绍兴市柯桥区联合村汉墓发掘简报

    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绍兴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绍兴市柯桥区博物馆
    22-41,后插1页
    查看更多>>摘要:2021年4-9月,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单位对浙江省绍兴市柯桥区联合村墓群进行了考古发掘,共清理墓葬43座.其中汉墓12座,年代为西汉晚期至东汉早期,形制主要为长方形竖穴土坑墓,共出土随葬品103件(组),以高温釉陶和硬陶器为主.这批墓葬对研究两汉之交的墓葬特征、墓地布局以及汉代土墩墓的分布范围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为寻找这一地区春秋以前的遗存提供了线索.

    绍兴汉代墓葬家族墓地

    南京市栖霞区何家山六朝墓葬发掘简报

    南京市考古研究院
    42-57,后插2-后插3页
    查看更多>>摘要:2021年4-6月,南京市考古研究院在南京市栖霞区何家山清理了 10座墓葬.其中六朝时期砖室墓6座,均为"凸"字形单室券顶墓,出土各类遗物80余件(套),时代为东晋晚期至南朝早期.M3和M4、M6-M9两组墓葬均集中分布,方向、大小相近,出土随葬品相似,用砖规格一致,推测为同时期家族墓葬.且这六座墓距离相近,时代连续,仅在墓葬规模和墓砖规制略有差别,可能为同一家族的不同分支.

    南京东晋南朝家族墓

    南京市江宁区杨村南朝墓M4、M5发掘报告

    南京市考古研究院
    58-68,后插4-后插5页
    查看更多>>摘要:2008年5-9月,南京市博物馆在江宁区谷里街道杨村发掘了两座南朝砖室墓(M4、M5),出土各类随葬品50余件(套).两座墓南向,东西并列,结构相近,均是夫妻合葬,应为家族墓.墓葬平面呈"凸"字形,单室券顶,由封门、甬道、墓室等部分构成,甬道皆设一道石门.其中M4未遭盗掘,墓室内还有石棺座、围屏石榻等设施.根据墓葬形制和出土遗物推断M5早于M4,时代分别为南朝宋、梁时期.这处家族墓为研究南朝高级贵族墓葬地、演变规律提供了重要资料.

    南京南朝砖室墓石门高级贵族墓

    南京市秦淮区石门坎南宋墓M413、M490发掘简报

    南京市考古研究院南京师范大学
    69-82页
    查看更多>>摘要:2018年10月至2019年10月,南京市考古研究院在南京市秦淮区石门坎清理宋代墓葬六百余座.其中M490和M413距离较近,皆为竖穴土坑双棺墓,出土器物有韩瓶、铜钗、铜钱、木质买地券等.根据墓葬形制和出土器物判断,M490为南宋嘉定时期,M413为南宋中期.这两座墓葬的发掘,为研究南京地区宋代墓葬的分布、形制和葬俗提供了新的考古学资料.

    南京南宋竖穴土坑墓买地券纪年墓

    江苏常州金坛区南宋虞氏七二娘子墓发掘简报

    常州市考古研究所常州博物馆
    83-92,封2,封3页
    查看更多>>摘要:2020年5月,常州博物馆在江苏省常州市金坛区金城镇西瑶村清理宋墓2座.其中一座竖穴土坑木椁墓保存较好,棺木绘有彩绘图案,出土釉陶器、锡器、金银器、竹木器和铜钱等随葬品.墓主为虞氏七二娘子,下葬年代为南宋嘉定十一年.此纪年墓的发掘,为探索宋代墓葬形制、丧葬习俗、宗教信仰和美术史等问题提供了珍贵资料.

    金坛南宋墓葬四神嘉定十一年纪年墓

    岭南地区秦汉时期匏勺研究

    黄智彤
    93-104页
    查看更多>>摘要:匏勺主要随葬于岭南地区的两汉墓葬中,其中以广州发现的数量最多,从材质上可分为铜质、陶质、漆木质三类.通过对比研究,可初步推断铜匏勺应来源于越南东山文化,可能是通过交换、赠予或贸易等途径传入岭南,经过在地化出现陶、漆质匏勺.这表明含有东山文化因素的器物自西汉中期开始逐渐融入汉制.结合文献记载、民族志材料以及实际出土情境,可见匏勺在功能与意义上具有多样性,部分出土的匏勺或可作为鼻饮器或舀食器具,至迟于东汉时期出现作为祭器使用的例子.

    匏勺岭南地区汉代器物功能

    三国至隋代陶瓷盏托研究

    沈凡
    105-11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盏托是一种在托盘上置盏的组合式茶具,最早在东吴晚期江西地区开始出现,至南朝早中期,主要分布于长江中下游地区,并向其他地区扩散,南朝晚期盏托开始传入北方地区,并在福建沿海地区迅速增多,这可能与茶叶及瓷器的海上贸易有关.盏托在起源与传播过程中,多与罐、鐎斗、三足盆等形成茶用器具组合,构成从储茶、煮(煎)茶到饮茶的文化链,标志着我国茶文化开始走向成熟.

    盏托鐎斗茶文化六朝考古器用与传播

    《东南文化》征稿启事

    《东南文化》编辑部
    11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