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东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东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东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胡宝群

季刊

1674-3512

ecitxb@163.com

0794-8258893

344000

江西省抚州市学府路56号

东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Journal of East Chin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Social Science)CHSSCD
查看更多>>本刊是经国家新闻出版署批准,由东华理工学院主办的综合性学术理论刊物。它们主要任务是反映东华理工学院社会科学领域的最新教学和科研成果,活跃学术气氛,促进学术交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读者对象为有关学科的教学、科研人员和国内外高等院校师生。本刊主要刊登文、史、哲、经、政、法、艺、教等学科研究论文,关注学科发展前沿,注重学术创新,支持对重大学术理论和现实问题的探索与不同学术观点的讨论和争鸣。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论晏殊词的中和之美

    刘天禾
    101-109页
    查看更多>>摘要:晏殊词的中和之美可从两方面进行发掘。首先是情感表达,情绪未发时是为"中",节制地抒发则谓之"和",晏殊常在情感达致高潮前及时遏制,在结句将思绪宕开,利落收束又余味无穷,以迂回方式达致蕴旨表达的圆融,更显内敛、蕴藉,这种克制感主要通过以理节情、以景节情、以情节情三种方式实现。其次是意象择取,晏殊词常着眼于流动与对立意象,前者即在时序之转中呈流动状态之物,以中正平和为主要表征,通常与晏殊对时间和生命的敏锐感知相联;后者即在词境中表现为相互对立关系的意象,这种对立并不激烈,而是轻柔舒缓、无所偏倚,不断趋向中和之境,晏殊对于这两类意象群的建构,拓展了词作的表达空间。

    晏殊中和之美节情流动对立

    由"全生"至"全于道":王雱对《庄子》内七篇的解读

    由美子
    110-116页
    查看更多>>摘要:王雱《南华真经新传》探绎了《庄子》各篇上下之间的逻辑次序及内在关联,将内七篇看作层层递进的整体,形成完整的性命系统。在内七篇中,《逍遥游》为总序,其余六篇两两成对,分别体现了个人的"全生"、经世的"全生"、由"全生"至"全于道"三个阶段的修养理路。由此反映出"有为入于无为"始终存于王雱的思想中,展现了王安石新学派哲学的理论关切和思想意蕴。

    王雱《南华真经新传》"全生"无为《庄子》内七篇

    珠三角城市群城市活力空间分布特征研究

    黄小兰罗栩晴
    117-122,192页
    查看更多>>摘要:城市活力是城市发展的内生动力,对城市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基于夜间灯光数据、微博地理位置服务(LBS)签到数据和兴趣点(POI)数据,运用核密度分析、香农—维纳多样性指数和双变量空间自相关等研究方法对珠三角城市群经济、社会、文化、功能方面的活力空间分布特征进行研究。研究发现:(1)珠三角城市群经济活力呈现东高西低、沿西北—东南轴带延展的空间分布特征,社会活力呈零散分布,文化活力高值区集聚在广佛中心区和深圳,功能活力高值区在中部或呈散点状分布。(2)珠三角城市群综合活力以中低活力水平为主,总体空间格局呈现中间高、四周低的特征。(3)综合活力与经济活力为显著正相关,经济发展对城市活力提升有积极作用。(4)在珠三角城市群核心区外围,城市综合活力与城市经济、社会、文化的活力水平存在不匹配的状况,局部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落后于城市开发建设,存在公共设施闲置和利用率不足等问题。通过对城市活力空间分布特征的研究,可以聚焦城市发展中的薄弱环节,对提高城市品质具有现实意义。

    城市活力珠三角城市群功能混合度双变量空间自相关

    中国陶瓷产业政策的特点及展望——基于2000-2020年政策文本的量化分析

    刘宇
    123-130页
    查看更多>>摘要:运用统计分析和文本分析方法,对2000-2020年我国政府颁布的118份陶瓷产业政策进行量化研究,探析陶瓷产业政策的特点及发展趋向,主要结论如下:陶瓷产业政策文本数量呈现波动增长的变化趋势,2011年是陶瓷产业政策文本数量的分水岭;江西和广东出台的政策文本数量最多,远领先于其他省份;地方政府出台的政策文本数量远多于中央政府,主要涉及工业和信息化、生态环境、财政等部门;陶瓷产业政策的聚焦点是企业转型升级和产业竞争力,"企业""发展""技术""工业""项目"等高频词汇是制定陶瓷产业政策的主旋律。在未来陶瓷产业政策制定中,政策发布主体仍以地方政府为主,政策内容的重点以节能环保为主线,政策实施手段宜采用直接干预与间接引导相结合的方式。

    陶瓷产业政策文本量化分析政策展望

    "双碳"战略下ESG水平对矿产行业企业绩效影响研究——基于2017-2021年我国A股矿产行业上市公司的数据

    邱卫林冯松松范文洁
    131-139页
    查看更多>>摘要:2020年我国提出"双碳"目标以来,矿产行业迎来转型和升级,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是必然选择。为探讨企业环境保护、社会责任和公司治理(ESG)水平如何影响企业绩效,以我国A股矿产行业上市公司为样本,选取了 2017-2021年的相关数据,以市场绩效(TobinQ)和财务绩效(EVA)为被解释变量,ESG水平(ESG)为解释变量,企业规模(SIZE)和政策发布时间(POLICY)为调节变量,运用固定效应模型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在矿产企业中,ESG对TobinQ、EVA均有积极影响,且SIZE和POLICY有正向调节作用。根据研究结论并结合矿产行业面临的挑战,从管理、制度、评级等角度出发为企业、政府和中介机构提出相应建议,以求改善企业ESG水平,加快实现"双碳"目标。

    ESG水平企业绩效矿产行业"双碳"战略

    江西省森林康养基地空间分布与影响因素

    黄建军伏苹瑜张慧
    140-148页
    查看更多>>摘要:江西省森林资源丰富,为森林康养产业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基础条件。森林康养基地是开发森林康养产业的基础支撑,系统研究江西省森林康养基地空间分布格局及影响因素,对森林康养产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依托136处江西省森林康养基地点位数据,运用GIS空间分析法及地理探测器探究森林康养基地空间分布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江西省森林康养基地整体呈现"东西聚集,北密南疏"的不均衡空间分布格局,具有多核心且沿市界边缘布局的特征。江西省森林康养基地空间分布由自然资源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共同作用而成,受自然资源因素影响,空间分布表现出"近低地、沿缓坡、亲水域、依附旅游区"的特点,自然优势条件分别为海拔200 m以下、地形起伏度0 m~50 m、坡度5 °~15 °、距水系5 km以内;在社会经济因素中,公路通车里程数、地方财政农林水支出、农林牧渔业生产总值对森林康养基地空间分布影响程度较大,而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人均生产总值的解释力较弱,并与森林康养基地密度呈现负相关。

    江西省森林康养基地空间分布特征影响因素

    协同治理理论视角下直播带货风险识别与应对策略研究

    张雪罗志红
    149-156页
    查看更多>>摘要:近年来,直播带货发展迅猛并呈现营销模式多元化和服务形式多样化的特点。然而,直播带货在为社会生活提供诸多便利的同时也引发了诸多风险。单向度风险攀升、消费者和企业权益受损风险增加、市场监管难等阻碍了直播带货的可持续发展。为此,基于协同治理理论和SFIC协同治理模型,构建直播带货风险协同治理框架,并在此框架内提出防范、化解直播带货风险的应对策略:一要强化主体协同,明确职能定位,构建组织保障;二要完善政策法规,构建系统性直播带货规范体系,进而建立直播带货风险的协同治理机制,实现治理主体间的合作共赢;三要推动直播带货风险协同治理评估管理机制建设,实现对治理主体的激励和约束。

    直播带货风险协同治理理论应对策略

    "纳气于心":王阳明思想中"气"的伦理面向

    郭敏科
    157-164页
    查看更多>>摘要:"气"是王阳明思想中不可或缺的因素。"气"不仅与存在论的基础相关,也有着自身的伦理面向。王阳明没有忽略"气",只是采取了不同的表达形式。无论是道德价值的前提依据、恶的发生逻辑还是道德修养方法及实践,都不可避免与"气"有着各种各样的关联。王阳明之所以将"气"隐现于"心"之后,采取"纳气于心"的方式,是由心学的立场决定的。以"心"率"气"既是从意义生成论的角度自然而然得出的结论,也是凸显伦理本体化的要求。阐明阳明思想中"气"的伦理面向,不仅有助于进一步理解良知概念,也有助于进一步把握儒学话语的道德表达。

    王阳明"气""心"

    数据爬取不正当竞争认定的反思及路径重构

    丁稳
    165-174页
    查看更多>>摘要:数据爬取是近些年才成熟的技术,其天然的技术中立性使得爬取行为亦具有竞争中性之属性。数据爬取以互联网为依托,而互联网领域跨界竞争乃为常态,这便对传统竞争关系认定理念造成冲击。同时,数字科技这一新兴领域的商业道德标准模糊,使得正当性认定标准难以统一。司法裁判理念亦未完全革新,涌现出许多类案不同判的现象。基于此,应将"竞争关系"作实质性解读,即只要双方经营者之间的交易机会、竞争优势等存在此强彼弱的关联反应,便可以认定双方存在竞争关系。对于正当性认定,可将多元利益动态衡量作为基础框架,秉持谦抑干预理念,以比例原则作为主要进路,细化商业道德认定标准,分获取、使用两个阶段对行为正当性分别进行评判。只有统一司法认定标准,才能对不正当的数据爬取行为进行精准、有效规制。

    数据爬取不正当竞争利益衡量比例原则正当性认定

    生态环境替代性修复责任的适用困境与规范路径

    李毅
    175-185页
    查看更多>>摘要:作为直接修复无法实现情形下的一种补充性责任承担方式,替代性修复责任以贯彻"修复性司法理念"、救济受损害生态环境的服务功能为目的。近年来,虽然判决承担替代性修复责任的案件数量逐渐增加,但是囿于理论上与恢复原状混同、生态环境修复责任体系化构建缺乏等原因,使得替代性修复责任在实践中存在适用泛化、与金钱赔偿的适用顺位不明、修复方案的内容精细度不足等困境。规范替代性修复责任的适用路径,要从适用基础、选择标准和技术方法三个方面合理限定替代性修复责任的适用边界;从内部视角与外部视角理顺替代性修复责任与金钱赔偿的适用顺位;从技术性与法律性角度凸显替代性修复方案的内容。

    替代性修复责任生态环境修复生态环境损害赔偿金钱赔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