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分子诊断与治疗杂志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分子诊断与治疗杂志
分子诊断与治疗杂志

李明

双月刊

1674-6929

jmdt@vip.163.com

020-28098414,32290177

510620

广州市天河区天河北路179号祥龙大厦10-11楼

分子诊断与治疗杂志/Journal Journal of Molecular Diagnosis and Therapy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及时报道国内外分子医学新技术、新知识和新进展,集前瞻性、权威性、专业性于一身的学术期刊,是我国第一份以分子诊断与治疗为主要内容的正规科技学术期刊,也是我国分子诊断与治疗研究领域工作者的学术园地和交流平台,成为我国分子诊断与治疗研究领域工作者在学术上走向世界的桥梁。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血浆miR-379、miR-195、Gas6水平早期检测在AMI患者中的应用价值

    崔雅璇陈旭刘倩孙佳乐...
    89-92,9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分析血浆微小RNA-379(miR-379)、微小RNA-195(miR-195)、生长停滞特异性蛋白6(Gas6)水平早期检测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2021年5至2022年7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世纪坛医院心内科住院治疗的265例患者,分为AMI组(n=127)和非AMI组(n=138),选取同期120名健康体检者设为对照组.比较三组入组时的血浆miR-379、miR-195表达量及Gas6水平;采用Pearson相关系数分析AMI患者入组时的血浆Gas6水平与miR-379、miR-195表达量的关系;采用受试者工作曲线(ROC)分析入组时的血浆Gas6水平及miR-379、miR-195表达量对早期AMI的诊断价值.结果 三组入组时的血浆miR-379、miR-195、Gas6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浆miR-379水平比较:AMI组<非AMI组<对照组,miR-195、Gas6水平比较:AMI组>非AMI组>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earson相关系数分析显示,Gas6与miR-379水平呈负相关(P<0.05),与miR-195水平呈正相关(P<0.05).ROC结果显示,血浆miR-379、miR-195、Gas6水平单独诊断早期AMI具有一定局限性(AUC=0.808、0.718、0.752),三者联合诊断的效能更佳(AUC=0.879).结论 血浆miR-379、miR-195、Gas6水平在AMI患者中异常表达,三指标可作为AMI早期疾病诊断的参考指标.

    血浆微小RNA-379微小RNA-195生长停滞特异性蛋白6急性心肌梗死

    血清lncRNA p21表达水平与PCI治疗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预后的关系

    王亮李伟李涛耿山山...
    93-9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研究血清lncRNA p21表达水平与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治疗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预后的关系.方法 选取2018年1月至2020年12月沭阳县中医院收治的102例PCI治疗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患者术后随访1年,根据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评分(APACHE-Ⅱ)将患者分为预后良好组和预后不良组,预后良好组72例,预后不良组30例.比较两组患者性别、身体质量指数(BMI)、高血压等一般临床资料,比较两组入院时肌钙蛋白(cTnl)、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水平以及治疗前后血清lncRNA p21表达情况,分析血清lncRNA p21表达与患者预后的关系.结果 预后良好组患者合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早发冠心病、合并自身免疫疾病百分比低于预后不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预后良好组入院时cTnl、CK-MB水平均低于预后不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预后良好组lncRNA p21表达水平高于预后不良组,治疗后两组lncRNA p21表达水平升高且预后良好组高于预后不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高水平lncRNA p21与糖酵解酶的比值(lncRNA p21/GAPDH)表达是PCI治疗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预后的保护因素,预后>60岁、合并COPD、早发冠心病、合并自身免疫疾病以及高水平CK-MB是PCI治疗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 LncRNA-p21低表达可以加重心肌细胞及内皮细胞受损程度,内皮细胞损伤可能加重冠脉狭窄,不利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预后,血清高水平lncRNA p21表达水平是PCI治疗急性心肌梗死预后的保护因素.

    血清lncRNAp21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急性心肌梗死肌钙蛋白肌酸激酶同工酶

    高危型HPV分型联合宫颈分泌物PKM2、Stat3在宫颈癌筛查中的意义

    叶永生徐燕孙君华倪鸣...
    98-10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HPV)分型联合宫颈分泌物丙酮酸激酶M2 型(PKM2)、信号传导与转录激活因子3(Stat3)在宫颈癌筛查中的意义.方法 选取2019年1月至2021年1月406例在河南省南阳市中心医院接受宫颈癌筛查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病理结果分为宫颈癌组(n=136)、非宫颈癌组(n=270),收集两组临床资料,分析宫颈癌的相关影响因素及各指标的筛查价值.结果 406例接受宫颈癌筛查者,病理结果正常208例,宫颈上皮内瘤变Ⅰ级22例,宫颈上皮内瘤变Ⅱ级21例,宫颈上皮内瘤变Ⅲ级19例,宫颈癌136例.单因素分析,家族性妇科肿瘤史、除配偶/男朋友外性关系对象数量、阴道清洁度、高危型HPV分型情况、PKM2、Stat3与宫颈癌的发生有关(P<0.05);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将家族性妇科肿瘤史、除配偶/男朋友外性关系对象数量、阴道清洁度控制后,高危型HPV分型阳性、PKM2≥两组均值、Stat3≥两组均值是宫颈癌发生的相关独立危险因素(P<0.05);ROC分析,高危型HPV分型联合宫颈分泌物PKM2、Stat3 筛查宫颈癌的AUC大于任一单一指标(P<0.05).结论 高危型HPV分型阳性、宫颈分泌物PKM2>39.33 U/mL、Stat3>0.07 ng/mL是宫颈癌相关独立危险因素,联合检测三者能为临床筛查宫颈癌高风险人群提供一定参考,从而改善患者预后.

    高危型HPVPKM2Stat3宫颈癌

    妊娠晚期血清DBP、25(OH)D表达与新生儿湿疹的相关性

    许红蕊兰昕祎魏敬艳刘瑶...
    102-10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分析妊娠晚期母亲血清维生素D结合蛋白(DBP)、25-羟基维生素D[25(OH)D]表达水平与新生儿湿疹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秦皇岛市第一医院的产妇及其娩出的新生儿临床资料,从中选取48例新生儿湿疹患儿纳入湿疹组,另选取48名未发生湿疹的健康新生儿纳入健康组,对比两组新生儿母亲妊娠晚期血清DBP、25(OH)D表达水平.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新生儿湿疹发生的影响因素;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母亲妊娠晚期血清25(OH)D、DBP表达水平对新生儿湿疹的诊断价值,获取曲线下面积(AUC),置信区间、敏感度、特异性;采用Spearman法分析母亲妊娠晚期血清DBP、25(OH)D表达水平与新生儿湿疹发生的相关性.结果 湿疹组母亲血清DBP、25(OH)D表达水平均低于健康组母亲,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母亲妊娠晚期血清 25(OH)D、DBP诊断新生儿湿疹的AUC分别为 0.908、0.884(P<0.05);母亲妊娠晚期血清DBP、25(OH)D低表达均为新生儿湿疹的危险因素(P<0.05);母亲妊娠晚期血清DBP、25(OH)D表达水平与新生儿湿疹的发生负相关(r=-0.665、-0.707,P<0.05).结论 妊娠晚期母亲血清DBP、25(OH)D的表达水平与新生儿湿疹的发生具有相关性,新生儿湿疹的发生风险随着母亲妊娠晚期血清DBP、25(OH)D表达水平的降低而升高,因此,应充分重视孕妇维生素D补充,保证孕妇与胎儿维生素D营养充足,以有效预防新生儿湿疹的发生.

    妊娠晚期维生素D新生儿湿疹维生素D结合蛋白25-羟基维生素D

    灭活型保存液对甲型流感病毒核酸检测结果的影响

    张明霞孟泽民王卫芳王瑜...
    106-108,11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通过大样本甲型流感病毒感染阳性标本的检测,明确灭活型样本保存液在不同保存条件和保存时间对甲流病毒核酸检测结果的影响.方法 对2022年2月至2022年3月山西白求恩医院疑诊流行性感冒的2 377名患者同时采集两份口咽拭子标本,一个拭子放在含有灭活型保存液的采集管中,另外一个拭子放在含有非灭活型保存液的采集管中.标本在生物安全二级实验室中分装在 3 个EP管中,1管即刻(采集后4小时内)进行核酸检测,另外两管分别保存在冷藏条件(2~8℃)和冷冻条件(-20℃以下),48小时后进行核酸检测.采用实时荧光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qRT-PCR)方法对其进行病毒核酸检测.结果不一致时采用第二种核酸检测试剂进行比对.比较两种保存方法、保存条件和保存时间对病毒载量的检出差异.结果 即刻检测时两组甲型流感病毒的阳性检出率相同,均为74.5%(1 771/2 377),非灭活组平均循环阈值(Ct)值为(29.60±3.99),灭活组为(31.30±2.6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35,P>0.05);2~8℃和-20℃以下分别保存48小时后两组甲型流感病毒的阳性检出率无变化:非灭活组的平均Ct值为(31.70±4.91)和(30.30±4.03),灭活组为(33.90±5.11)和(32.20±4.6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67、0.54,P>0.05).结论 灭活型样本保存液不影响甲型流感病毒qPCR核酸检测的结果,在灭活型样本保存液中于2~8℃或-20℃条件下可至少稳定保存48小时.

    甲型流感病毒灭活样本保存液核酸

    脊髓型颈椎病患者临床表现与MRI及DTI量化值的相关性研究

    贺亚男石向明赵乐李泽旭...
    109-112,11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究脊髓型颈椎病(CSM)患者临床表现与磁共振(MRI)及弥散张量成像(DTI)量化值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2020年1月至2022年12月期间河北中石油中心医院65例CSM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将患者分为轻度组、中度组、重度组,均行MRI及DTI检查,分析各组患者病变节段最狭窄层面脊髓MRI表现,及DTI参数[表观弥散系数(ADC)、各向异性分数(FA)]、本征值(λ1值、λ2值、λ3值),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ADC值、FA值及本征值与JOA评分的相关性.结果 重度组患者MRI T2WI高信号占比高于中度组和轻度组(χ2=35.033,P<0.05),中度组与轻度组MRI信号表现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931,P>0.05);三组病变节段ADC值比较:重度组>中度组>轻度组(F= 40.042,P<0.05);FA值比较:重度组<中度组<轻度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33.145,P<0.05);三组病变节段λ1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344,P>0.05),三组λ2值与λ3值比较,均重度组>中度组>轻度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5.296,62.994,P<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ADC值与JOA评分呈负相关(P<0.05),FA值与JOA评分呈正相关(P<0.05).结论 MRI常规扫描及DTI量化值可反映CSM患者脊髓病变节段损伤程度,其中ADC值和FA值与患者的临床症状严重程度呈线性相关性.

    脊髓型颈椎病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表观弥散系数

    乙型肝炎病毒基因B型及基因C型两种国家标准品研制

    李克坚郝晓甜周诚
    113-11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研制乙型肝炎病毒(HBV)基因B型及基因C型两种国家标准品.方法 收集我国不同地区的HBV感染者血浆样品,经HBV五项、DNA病毒检测,从中筛选出11份基因分型标准品候选品样品.经HBV序列测定,进化树分析,初步确定2份样品分别为HBV B型及C型标准品候选品.分别将2份候选品离心、分装后,进行HBV基因分型验证测定,并进行定量的协作标定测定.结果 确认筛选出HBV基因B型及基因C型标准品,其HBV DNA浓度分别为4.67×107 IU/mL(CV为3.6%)及3.66×108 IU/mL(CV为2.9%).装量检查,大于0.5 mL/支,符合规定.均匀性检查,两者P值分别为0.428(F值为1.140)及0.420(F值为1.173),分装的标准品支与支之间浓度均匀无差异.将两种标准品在不同方式保存(反复冻融、4℃保存、室温及37℃放置)后,测定结果与-80℃保存样品测定结果相比较,绝对偏差均在±0.2的范围内,方差分析P值均大于0.1;另外,-20℃保存12个月后与-80℃保存样品两者测定数据分析,B型P值为0.237(F值为1.934)、C型P值为0.173(F值为2.737),P值均大于0.1,稳定性验证符合规定.结论 制备了HBV基因B型及基因C型两种国家标准品,为我国HBV基因分型试剂的质量控制和标准化提供了依据.

    乙型肝炎病毒基因型国家标准品定量测定

    子痫前期患者血清ACA、D-二聚体、IP-10、PLGF水平变化及与妊娠结局的关系

    张萍萍苗晶李玲王志华...
    118-121,12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研究子痫前期患者血清抗心磷脂抗体(ACA)、D-二聚体、趋化因子(IP-10)及胎盘生长因子(PIGF)水平变化及预测不良妊娠结局的价值.方法 选取2020年2月至2021年6月张家口市第一医院收治的子痫前期患者62例,分为轻度组(30例)和重度组(32例).另外选取同期于本院分娩的正常产妇58名作为对照组.检测各组血清抗心磷脂抗体-免疫球蛋白G(ACA-IgG)、抗心磷脂抗体-免疫球蛋白M(ACA-IgM)、D-二聚体、IP-10及PIGF水平.随访至妊娠结束,并比较三组妊娠结局.分析血清ACA-IgG、ACA-IgM、D-二聚体、IP-10、PLGF水平与妊娠结局的关系.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血清ACA-IgG、ACA-IgM、D-二聚体、IP-10、PLGF水平预测妊娠结局的效能.结果 ACA-IgG、ACA-IgM、D-二聚体、IP-10组间比较:重度组>轻度组>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02.643、155.868、170.863、286.744,均P<0.05).PLGF组间比较:重度组<轻度组<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59.953,P<0.05).三组不良妊娠事件发生率:重度组>轻度组>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20.284,P<0.05).不良妊娠结局患者血清ACA-IgG、ACA-IgM、D-二聚体、IP-10水平高于良好妊娠结局患者,PIGF低于良好妊娠结局患者(t=6.371、5.573、5.307、7.257、5.734,均P<0.05).血清ACA-IgG、ACA-IgM、D-二聚体、IP-10水平与不良妊娠结局呈正相关,而PLGF水平与不良妊娠结局呈负相关(r=0.292、0.359、0.297、0.282、-0.318,均P<0.05).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sFIt-1、PIGF预测子痫前期患者妊娠结局均具有较高的效能,其中PIGF效能最高,约登指数最高时对应临界值为72.04 pg/mL,曲线下面积为0.856,敏感度为87.20%、特异度为80.18%.结论 子痫前期患者血清ACA、D-二聚体、IP-10异常增高,PLGF异常降低,且与不良妊娠结局密切相关.

    子痫前期抗心磷脂抗体D-二聚体、趋化因子、胎盘生长因子

    不同剂量右美托咪定对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患者疼痛因子、炎性反应因子和认知功能的影响

    胡微澜李明勇韩威利邵坤...
    122-12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不同剂量右美托咪定对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LM)患者疼痛因子、炎性反应因子和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0年3月至2022年3月新乡市中心医院择期行LM的子宫肌瘤患者98例为研究对象,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低剂量组(n=32)、高剂量组(n=32)及对照组(n=34).对照组给予常规全身麻醉处理,低、高剂量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分别使用0.1、0.5μg/(kg·h)右美托咪定至手术结束,比较三组在术前及术后1d、3d疼痛因子[β-内啡肽(β-EP)、去甲肾上腺素(NE)、P-物质(SP)]、炎性反应因子[白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C反应蛋白(CRP)]和认知功能[以简易精神状态量表(MMSE)评估],比较三组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 术后1d的β-EP、NE、SP、IL-6、TNF-α及CRP水平在三组间的比较均为:高剂量组<低剂量组<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F=9.132、14.376、62.570、42.254、37.120、36.830,P<0.05);术后3d的β-EP、NE、SP、IL-6、TNF-α及CRP水平在三组间的比较均为:高剂量组<低剂量组<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F=8.903、10.280、73.878、19.720、29.216、46.666,P<0.05);术后1d的MMSE量表评分比较为:高剂量组>低剂量组>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81.318、17.564,P<0.05);术后3d的MMSE量表评分比较为:高剂量组>低剂量组>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17.564,P<0.05);不良反应发生率在三组间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0.5 μg/kg剂量右美托咪定更能减轻LM患者疼痛及抑制患者炎性反应,促进患者术后认知功能恢复,且安全性高.

    右美托咪定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疼痛因子炎性反应认知功能

    TUBA1C基因在结肠癌中的临床意义

    黄奔刘书娜仇思洁徐婷...
    127-13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研究TUBA1C基因在结肠癌中的表达情况,分析其表达与结肠癌患者临床特征和预后的关系,探索TUBA1C基因与结肠癌发生、发展的关系.方法 在癌症基因图谱(TCGA)和基因表达数据库(GEO)中下载结肠癌和正常组织的RNA测序数据,利用R 4.3.0软件提取TUBA1C mRNA的表达值,分析TUBA1C在正常组织和结肠癌中的表达,并探究其表达水平与患者临床病理参数的相关性.结合患者的生存资料,使用Kaplan-Meier生存分析法分析TUBA1C表达与患者总体生存率的关系.COX回归分析用于探索TUBA1C在结肠癌中的预后作用.同时,使用GEPIA2数据库和UALCAN数据库验证分析TUBA1C在结肠癌中的表达及预后的预测作用.基因集富集分析(GSEA)用于探索TUBA1C基因与结肠癌发生、发展相关的分子作用通路.结果 与正常组织相比,TUBA1C mRNA在结肠癌组织中表达显著上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表达水平与患者的Stage分期显著相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生存分析结果显示,高表达TUBA1C患者的总体生存率显著低于低表达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TUBA1C可作为结肠癌患者的独立预后因素(HR=1.993,95%CI:1.077~3.010,P<0.05).GSEA富集分析结果显示TUBA1C参与了细胞周期、DNA复制、错配修复以及P53信号通路.结论 TUBA1C基因在结肠癌组织中高表达,并与患者的预后相关,可通过多种致癌通路参与结肠癌的发生发展,有可能成为结肠癌的新型分子标志物.

    TUBA1C结肠癌预后标志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