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分子诊断与治疗杂志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分子诊断与治疗杂志
分子诊断与治疗杂志

李明

双月刊

1674-6929

jmdt@vip.163.com

020-28098414,32290177

510620

广州市天河区天河北路179号祥龙大厦10-11楼

分子诊断与治疗杂志/Journal Journal of Molecular Diagnosis and Therapy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及时报道国内外分子医学新技术、新知识和新进展,集前瞻性、权威性、专业性于一身的学术期刊,是我国第一份以分子诊断与治疗为主要内容的正规科技学术期刊,也是我国分子诊断与治疗研究领域工作者的学术园地和交流平台,成为我国分子诊断与治疗研究领域工作者在学术上走向世界的桥梁。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肠道菌群影响认知功能机制的研究进展

    阮舒萍张青刘娟叶新华...
    395-397,402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人们对肠道菌群不断深入的探究,已知肠道菌群与肥胖、糖尿病、焦虑、忧郁、神经退行性疾病等多种疾病相关.其中,研究者们发现肠道菌群可以影响认知功能,"微生物-肠-脑轴"逐渐成为研究热点,肠道菌群与中枢神经系统之间的交流涉及免疫、神经、内分泌等复杂机制.本文旨在阐明肠道菌群对认知功能的影响及其机制,为认知功能障碍的治疗提供新思路.

    肠道菌群认知微生物-肠-脑轴

    GBS、衣原体联合解脲支原体检测对胎膜早破患者妊娠结局的预测作用

    罗婷婷施云张丽
    398-40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研究B族链球菌(GBS)、衣原体联合解脲支原体(UU)检测对胎膜早破患者妊娠结局的预测作用.方法 选取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2021年2月至2023年1月收治的胎膜早破产妇168例为观察组,另选取同期进行孕检且结果正常的165名孕妇为对照组.对比两组GBS、衣原体、UU阳性率;分析GBS、衣原体、UU单一检测对观察组不良妊娠结局的预测结果;分析GBS、衣原体、UU三者联合对观察组孕妇不良妊娠结局的预测结果.结果 观察组GBS阳性率、衣原体阳性率、UU阳性率均比对照组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GBS阴性122例,GBS阳性46例,GBS阳性胎膜早破孕妇不良妊娠结局发生率比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衣原体阴性128例,衣原体阳性40例,衣原体阳性胎膜早破孕妇不良妊娠结局发生率比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UU阴性117例,UU阳性51例,UU阳性胎膜早破孕妇不良妊娠结局发生率比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68例胎膜早破孕妇中,GBS、衣原体和UU均为阴性117例,GBS、衣原体和UU为单一一个或两个为阳性11例,GBS、衣原体和UU均为阳性40例;GBS、衣原体和UU均为阳性胎膜早破孕妇不良妊娠结局发生率均比单一或两个感染及阴性胎膜早破孕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胎膜早破孕妇的GBS、衣原体和UU阳性率均高于正常妊娠孕妇,且GBS、衣原体和UU联合检测可更准确地预测母体和胎儿不良结局.

    B族链球菌衣原体解脲支原体胎膜早破妊娠结局

    血府逐瘀汤对狼疮性肾炎患者胸腺肽β4及Ea-RFC的影响

    徐娜韩梅封锦慧孙垚...
    403-406,41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血府逐瘀汤辅助治疗狼疮性肾炎(LN)的效果及对患者胸腺肽β4及Ea花环细胞(Ea-RFC)形成率的影响.方法 选取河北北方学院附属第二医院2020年1月至2021年6月收治的60例狼疮性肾炎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行血府逐瘀汤联合泼尼松与环磷酰胺治疗)30例与对照组(行泼尼松与环磷酰胺治疗)30例,治疗18个月.观察组治疗后临床效果、中医症状、胸腺肽β4表达、Ea-RFC形成率、肾功能及不良反应.结果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6.67%,高于对照组的8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纳少腹胀、腰膝酸软、面色不华、口黏口苦等中医症状积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红细胞沉降率、血清肌酐及胸腺肽β4表达低于对照组,Ea-RFC形成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血府逐瘀汤辅助治疗LN患者疗效确切,能减少患者体内胸腺肽β4表达,提高Ea-RFC,改善肾功能,安全性较高.

    血府逐瘀汤狼疮性肾炎免疫功能胸腺肽β4Ea花环细胞

    外周血PRDX6与稳定期COPD患者临床特征及频繁急性加重的关系

    孙江高骏飞杨培草
    407-41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研究外周血过氧化物酶6(PRDX6)与稳定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临床特征及频繁急性加重的关系.方法 选择2021年1月至2022年12月期间寿县人民医院呼吸内科收治的80例稳定期COPD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既往12个月内急性加重情况分为频繁急性加重组(n=42)和非频繁急性加重组(n=38).比较两组患者外周血PRDX6水平及临床指标的差异,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稳定期COPD患者频繁急性加重的影响因素.结果 频繁急性加重组的外周血PRDX6水平、第一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FEV1/用力肺活量(FVC)、FEV1占预计值百分比(FEV1/pred)低于非频繁急性加重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4.509、4.302、5.755、4.907,P<0.05),BODE指数、COPD评估测试(CAT)评分均高于非频繁急性加重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391、9.212,P<0.05);稳定期COPD患者外周血PRDX6水平与FEV1、FEV1/FVC、FEV1/pred呈正相关(r=0.341、0.327、0.401、0.294、0.301、0.342),与BODE评分、CAT评分呈负相关(r=-0.328、-0.394、-0.275、-0.351 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外周血PRDX6水平增加是频繁急性加重的保护因素,CAT评分增加是频繁急性加重的危险因素.结论 稳定期COPD患者外周血PRDX6水平降低与肺功能减退、临床症状加重以及频繁急性加重相关.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频繁急性加重过氧化物酶6影响因素

    P-gp、GSTπ联合TOPOⅡα检测对三阴性乳腺癌新辅助化疗病理完全缓解的预测价值

    吕宁王芳陈卓
    412-415,42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分析P-糖蛋白(P-gp)、谷胱甘肽转移酶(GSTπ)联合拓扑异构酶Ⅱα(TOPOⅡα)检测对三阴性乳腺癌(TNBC)患者新辅助化疗(NAC)病理完全缓解(pCR)的预测价值.方法 本研究为一项回顾性、单中心、双盲法的试验,选取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自2020年3月至2022年10月,经纳入、排除标准共筛查135名TNBC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均为女性.采用SP免疫组化法检测P-gp、GSTπ、TOPOⅡα,分析TNBC患者NAC疗效,行单因素、多因素分析P-gp、GSTπ、TOPOⅡα表达与NAC pCR的关系,绘制ROC曲线分析P-gp、GSTπ、TOPOⅡα单一及联合检测对TNBC患者NAC pCR的预测价值.结果 NAC后,cCR者47例(34.81%),cPR者72例(53.33%),SD者12例(8.90%),PD者4例(2.96%),总有效率88.14%;pCR者21例(15.55%).经单因素分析,P-gp、GSTπ阳性表达pCR率低于P-gp、GSTπ阴性表达pCR率,TOPOⅡα阳性表达pCR率则高于阴性性表达pCR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gp、GSTπ、TOPOⅡα表达与pCR具有显著相关性[OR(95%CI)分别为1.446(1.127~1.858)、1.640(1.304~2.063)、1.548(1.227~1.984),P<0.05].P-gp、GSTπ、TOPOⅡα联合检测对NAC pCR灵敏度、特异度分别为90.73%、86.73%,AUC(95%CI)为0.813(0.743~0.908),均高于上述指标单一检测(P<0.05).结论 P-gp、GSTπ和TOPOⅡα表达与TNBC患者NAC pCR有一定关联,且通过联合上述指标检测NAC pCR有着较高预测价值,有利于帮助临床医生为TNBC患者进一步制定更合适的治疗策略.

    P-糖蛋白拓扑异构酶Ⅱα谷胱甘肽转移酶三阴性乳腺癌新辅助化疗

    抗桥粒芯蛋白1、3抗体及大疱性类天疱疮180、230抗体联合检测诊断大疱性皮肤病的应用价值

    徐珍珍郑艳刘俊杰
    416-42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抗桥粒芯蛋白1、3(Dsg1、3)抗体及大疱性类天疱疮180、230(BP180、230)抗体联合检测在大疱性皮肤病临床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自2020年3月至2023年1月,纳入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经组织病理结果、直接免疫荧光检测确诊的大疱性皮肤病患者88例为观察组,选取本院同期健康体检者76名为对照组.分析两组Dsg1、Dsg3、BP180、BP230抗体的阳性检出情况;分析观察组血清Dsg1、Dsg3、BP180、BP230抗体标本诊断类型占比及观察组不同年龄组大疱性皮肤病疾病类型阳性率占比;绘制ROC曲线分析Dsg1、Dsg3、BP180、BP230抗体单一及联合检测对大疱性皮肤病的诊断价值.结果 两组血清Dsg1、Dsg3、BP180、BP230抗体阳性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据Dsg1、Dsg3、BP180、BP230抗体检测结果,诊断类型:BP、PV、PF、PF+BP、PV+BP阳性率分别为32.95%、20.45%、11.36%、7.95%、3.41%.其中BP阳性率占比最高,PV+BP阳性率占比最低,两者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60岁组BP阳性率高于≤60岁组,PV及PF阳性率低于≤60岁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sg1、Dsg3、BP180、BP230抗体联合检测对大疱性皮肤病灵敏度、特异度分别为91.02%、88.66%,AUC(95%CI)为0.821(0.745~0.911),均高于上述抗体单一检测(P<0.05).结论 Dsg1、Dsg3、BP180、BP230抗体在大疱性皮肤病诊断中具有重要参考价值,且联合检测可提高诊断的准确性;大疱性皮肤病患者年龄和抗体类型之间也存在一定的关联,联合检测Dsg1、Dsg3、BP180、BP230抗体有助于大疱性皮肤病进行更精细的诊断和治疗.

    桥粒芯蛋白1桥粒芯蛋白3大疱性类天疱疮180大疱性类天疱疮230抗体大疱性皮肤病

    不同神经阻滞麻醉方案对胃癌根治患者术后疼痛、认知功能及血清Aβ-42、IL-6、tau-181蛋白影响

    王佳奕冯腾尘汪业铭樊娟...
    421-42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不同神经阻滞麻醉方案[椎旁神经阻滞术(TPVB)和星状神经节阻滞术(SGB)]对胃癌根治患者术后疼痛、认知功能及血清β淀粉样蛋白-42(Aβ-42)、白细胞介素-6(IL-6)、tau-181蛋白影响.方法 选取河北北方学院附属第一医院2020年1月至2023年1月收治的择期行腹腔镜胃癌根治术的患者120例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TPVB组和SGB组,各60例.两组术中全麻方式相同,TPVB组在麻醉诱导前进行椎旁神经阻滞术,SGB组在麻醉诱导前进行星状神经节阻滞术.分别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及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评估患者疼痛情况及认知功能;监测两组术后不同时间点疼痛变化情况,比较两组术前、术后1、3 d的认知功能及血清Aβ-42、IL-6、tau-181蛋白水平变化.结果 两组术后1、6、12、24 h的VAS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1.183、1.325、0.397、0.611,P>0.05);术后1、3 d两组MoCA量表评分比较为TPVB组评分低于SG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281、3.218,P<0.05);术后1、3 d两组血清指标比较均为TPVB组Aβ-42、IL-6及tau-181蛋白水平高于SG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065、2.122、2.558、2.167、2.515、2.596,P<0.05).结论 TPVB及SGB两种神经阻滞麻醉方案对胃癌根治患者术后镇痛均有良好的效果,但SGB比TPVB在减轻患者炎症反应及认知功能的改善方面更具优势.

    神经阻滞麻醉方案腹腔镜胃癌根治术认知功能β淀粉样蛋白-42白细胞介素-6tau-181蛋白

    信迪利单抗注射液辅助化疗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的疗效观察

    阮鹏飞吴生保刁忆冯天明...
    425-42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研究信迪利单抗注射液辅助化疗治疗非小细胞肺癌对血清肿瘤标志物和外周血Th17/Treg的影响.方法 选取天长市中医院肿瘤二科2020年1月至2023年1月收治的60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接受常规化疗的对照组(30例)与接受信迪利单抗注射液辅助化疗治疗的观察组(30例).比较两组疗效、血清肿瘤标志物、外周血Th17、Treg细胞水平以及毒副反应.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286,P<0.05).治疗后两组癌胚抗原(CEA)、糖类抗原125(CA125)以及细胞角蛋白19片段抗原(CYFRA21-1)水平均显著低于治疗前,且治疗后观察组CEA、CA125及CYFRA21-1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042、25.734、7.842,P<0.05).治疗后两组Th17、Treg水平显著低于治疗前,且治疗后观察组Th17、Treg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216、4.426,P<0.05).观察组各项发生率均高于对照组,但其中骨髓抑制、发热、肝功能异常以及腹泻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0.659、0.884、1.832、0.480,P>0.05),观察组皮疹发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800,P<0.05).结论 采用信迪利单抗注射液辅助化疗治疗非小细胞肺癌效果确切,可调节患者肿瘤标志物以及T淋巴细胞功能,但其毒副反应情况还需进一步研究.

    非小细胞肺癌信迪利单抗肿瘤标志物Th17/Treg毒副反应

    富血小板血浆治疗膝骨关节炎的临床疗效及对血清胃饥饿素、HMGB1水平的影响

    蔡良罗丹袁琼徐雪梅...
    429-432,43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富血小板血浆(PRP)治疗膝骨关节炎的临床疗效及对患者血清胃饥饿素、高迁移率族蛋白1(HMGB1)水平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1年1月至2023年1月自贡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膝骨关节炎患者106例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法分为PRP治疗组和透明质酸治疗组,各53例.比较两组治疗效果及血清胃饥饿素、HMGB1水平.结果 PRP组治疗后1、3个月膝关节损伤及骨关节炎调查问卷(KOOS)评分、Lysholm评分、骨密度高于透明质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235、10.437、5.494、3.863、4.183、10.268,P<0.05);PRP组治疗后1、3个月胃饥饿素水平高于透明质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065、3.611,P<0.05);HMGB1水平低于透明质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193、6.146,P<0.05);PRP组治疗后1、3个月视觉模拟评分(VAS)评分低于透明质酸组,生活质量评价量表(SF-36)评分高于透明质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119、6.661、2.713、3.550,P<0.05);PRP组及透明质酸组总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9.43%、13.21%,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2=0.376,P>0.05).结论 PRP可以提高血清胃饥饿素水平,降低HMGB1水平,改善膝骨关节炎患者关节功能,缓解疼痛提高生活质量.

    富血小板血浆膝骨关节炎胃饥饿素高迁移率族蛋白1

    增强子RNA RASSF8-AS1在胃腺癌中的临床意义与分子机制

    马甜甜朱翠雯李东旭张晓洋...
    433-43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究增强子RNA RASSF8-AS1在胃腺癌(STAD)中的表达和关键靶基因预测,分析RASSF8-AS1与临床病理特征、预后的关系,探索RASSF8-AS1在STAD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机制.方法 在UCSC Xena数据库中下载33类肿瘤的表达数据、生存数据和临床数据.采用Kaplan-Meier生存分析和相关性分析确定关键eRNA及其调控基因为eRNA-靶基因对.使用R语言ggboxplot命令分析RASSF8-AS1表达与患者临床病理的相关性,利用GO和KEGG富集分析探索RASSF8-AS1在STAD中参与的信号途径.使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qPCR)验证RASSF8-AS1在正常和胃腺癌细胞系中的表达量.结果 RASSF8-AS1的表达水平与患者的年龄、临床分级、临床分期显著相关(c2=4.356、4.166、6.452,P均<0.05).RT-qPCR结果表明,与正常细胞相比,胃癌细胞中RASSF8-AS1和RASSF8的表达水平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R=0.044,95%CI:0.032~0.056,P<0.05).RASSF8-AS1高表达组患者的总体生存率显著低于低表达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GO分析结果表明,RASSF8-AS1参与了细胞外基质组织构建、细胞黏附、化学突触传递的调节、胶原代谢等多种生物过程.KEGG通路分析中,间质发展、细胞外基质组织、膜电位的调节等信号途径被富集.结论 RASSF8-AS1是胃癌中与生存相关的关键eRNA,可能成为胃癌患者早期诊断的潜在生物标志物和潜在的治疗靶点.

    胃腺癌RASSF8-AS1eRNA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