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改革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改革
改革

月刊

1003-7543

023-67767553

400020

重庆市江北区桥北村270号

改革/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经济理论刊物。围绕我国经济改革的实践,发表论文、评著、调查报告等,分析探讨改革中出现的问题,反映改革动态,比较研究改革的经验与教训,为决策者提供借鉴。主要栏目有改革及时评、资本市场探讨、国际经济评论、劳动力市场研究、中小企业改革、私营企业研究、比较与借鉴等。读者对象为经济工作者、大专院校经济专业师生及各级领导干部。有英文目次。继承《体制改革探索》(1985)。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中国生产性服务业嵌入全球价值链:影响因素、现实挑战与策略选择

    夏杰长徐紫嫣袁航
    1-13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经济全球化时代,世界各国越来越重视强化本国在全球范围内的价值链嵌入和提升本国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在嵌入全球价值链进程中,中国制造业的成效比较明显,但作为制造业升级重要支撑的生产性服务业则存在明显不足.生产性服务业积极融入经济全球化并提升其在全球价值链的位置,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和提升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手段.生产性服务业嵌入全球价值链以及在全球价值链中的位置,受到数字技术、制度环境、对外开放、产业结构和出口产品质量等多重因素的影响.中国生产性服务业嵌入全球价值链总体还比较落后,大多处于全球价值链中低端,生产性服务业企业技术提升程度有限,服务贸易竞争力较弱,生产性服务业开放程度有限,全球价值链框架下生产性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的良性互促还有待加强.改变这种状况,必须从提高生产性服务业在国内价值链中的地位、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发挥数字经济赋能作用、积极有序扩大生产性服务业开放、推进生产性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协同发展等方面发力.

    经济全球化生产性服务业全球价值链

    实现共同富裕的理论内涵、历史逻辑与实践逻辑

    龚六堂林淑君
    14-28页
    查看更多>>摘要:实现共同富裕是统筹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共同富裕,是统筹广泛覆盖与合理差距的共同富裕,是统筹发展效率与社会公平的共同富裕,是统筹短期调整与长期均衡的共同富裕,是统筹制度规范与综合治理的共同富裕.中国共产党在各个历史时期都始终坚持推动共同富裕,在实现共同富裕的理论探索和体系构建上一以贯之、一脉相承,其提出背景和发展历程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历史逻辑.进入新时代,我国实现共同富裕取得历史性成就,居民收入水平稳步提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但仍然存在可支配收入结构不均衡、财富水平差距扩大、基本公共服务供给不均衡、区域空间收入差距较大等问题,其背后是产业结构、收入分配制度、人口结构、区域发展等方面的深层次动因.为此,应通过推动产业提质增效、夯实经济增长基础做大"蛋糕";通过强化科技研发创新、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做优"蛋糕";通过完善收入分配制度、推动实现社会公平"分好蛋糕";进一步在精神文明建设中推进共同富裕.

    共同富裕居民收入收入差距

    以改造传统产业发展新质生产力:逻辑机理与基本路径

    刘振中王妍
    29-43页
    查看更多>>摘要:传统产业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阵地,推动科技创新和生产关系同步变革是以改造传统产业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举措.近年来,在传统产业数字化、绿色化改造及相关体制机制创新过程中,相关领域已形成诸多新质态.但是,以改造传统产业发展新质生产力还面临传统产业自主创新能力有待提升、传统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乏力、传统产业要素提升机制尚不健全、传统产业发展方式和组织结构路径依赖较深、传统产品"走出去"面临壁垒等瓶颈制约,需要探寻智能化、融合化、高端化、品牌化、绿色化、差异化、标准化、国际化改造路径,并持续完善与之相适应的体制机制.

    传统产业新质生产力科技变革制度创新

    适度规模经营促进了农业新质生产力形成吗?——基于"生产力—生产方式—劳动生产率"框架的实证分析

    刘同山刘婕
    44-61页
    查看更多>>摘要:形成农业新质生产力是提升农业效率、建设农业强国的重要举措.基于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构建了"生产力—生产方式—劳动生产率"分析框架,建立联立方程模型并采用可处理内生性的控制函数(CF)法,利用2006-2022年省级面板数据,分别以科技创新、规模经营反映新质生产力和生产方式,并用劳动生产率测度新质生产力的形成,检验适度规模经营对科技创新和农业劳动生产率的影响.结果发现:规模经营对农业劳动生产率呈"倒U型"影响,即在达到最佳规模经营面积之前,农业劳动生产率会随劳均耕地面积增加而上升,且对于粮食主产区,适度规模经营的劳动生产率提升效应更为显著;农业适度规模经营与科技创新能够相互促进,生产力影响生产方式、生产方式反作用于生产力原理在农业领域得到验证;适度规模经营除可以促进科技创新间接提高劳动生产率外,还可以改善农机作业效率、减少化肥施用量进而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加快形成农业新质生产力,需推动农业适度规模经营.

    适度规模经营农业新质生产力科技创新农业劳动生产率

    面向中国式现代化的数字生态文明建设的三重逻辑

    孙博文
    62-77页
    查看更多>>摘要:数字生态文明建设既有狭义上实现生态文明数字化、构建美丽中国数字化治理体系的实践创新诉求,又有广义上以新质生产力催生人类文明新形态的重大理论创新空间.随着文明数字化与文明生态化双重转型时代的到来,从文明形态演进视角探讨面向中国式现代化的数字生态文明生成逻辑,对于深入理解后工业文明时代生态文明和数字文明两种新文明形态融合的内涵,以及廓清中国式现代化开创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有机构成和实践路径具有重要理论与现实价值.基于技术变革以及人与自然关系演变下的文明转型历史逻辑,探讨生产力进步下人类文明形态的演进特征、内在关联以及面向中国式现代化的数字生态文明内涵意蕴.立足生产要素理论创新和四次工业革命演进下"技术—经济"范式变革理论,从要素、技术、经济、社会、文化、治理以及全球文明互鉴等维度廓清数字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逻辑.加快数字生态文明建设,需要深入阐明培育数字生态要素、创新数字生态技术、发展数字生态经济、构建数字生态社会、弘扬数字生态文化、强化数字生态治理、建设全球数字生态文明等方面的实践逻辑.

    中国式现代化:数字生态文明新质生产力

    数字普惠金融对农户共同富裕的影响研究

    吴茜
    78-89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数据和北京大学数字普惠金融指数,构建农户共同富裕指数,实证分析数字普惠金融发展与农户共同富裕的关系.研究发现:数字普惠金融发展水平有助于促进农户共同富裕,数字普惠金融三个子维度(数字金融覆盖广度、使用深度、数字化程度)对农户共同富裕存在显著的促进效应;农户数字素养、金融素养水平存在增强数字普惠金融促进农户共同富裕的中介影响;数字普惠金融在不同共同富裕程度农户间存在明显的"马太效应",且数字普惠金融三个子维度均对东部地区农户共同富裕存在显著的促进效应,仅数字普惠金融覆盖广度对中西部地区农户共同富裕存在显著的促进效应.

    数字普惠金融农户共同富裕农户数字素养农户金融素养

    新型都市工业:形成原因、内涵特征与发展策略

    罗仲伟李亚光
    90-106页
    查看更多>>摘要:新型都市工业作为一种产业新形态,是新质生产力的都市空间产业表现.在总结提炼新型都市工业基本内涵的基础上,从产业空间形态、产业行业形态、发展体系、微观运行主体、区域产业属性和区域产业治理方式六个方面阐述了其主要特征.围绕现阶段产城人融合发展态势,我国各级政府应以形成新型都市工业发展共识为基础,重构或调整多种利益关系,重新配置都市工业资源,加快数智化转型,充实高端生产性服务业,加快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塑造工业与社区新型关系,推动试点示范.

    新型都市工业产城人融合工业形态楼宇工业工业社区

    以数字经贸高水平开放推动制造业产业链和创新链融合

    诸竹君高艺婷许明
    107-118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数字经贸规则为代表的新一轮制度型开放,成为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关键路径.中国制造业产业链和创新链("两链")融合存在"双重锁定",凸显以对标高标准数字经贸规则为核心促进"两链"融合的必要性和紧迫性.针对"两链"融合存在的产业链低端嵌入、创新链低效转化、"两链"环流信息梗阻和"两链"耦合低质衔接问题,结合数字经贸高水平开放的新特征,从数字技术"创新反馈"机制、数据流通"网络联通"机制、数字产品"产业驱动"机制、数字驱动型创新"精准链接"机制四大维度,提出通过数字经贸高水平开放"效率增进、要素优化、质量升级、动力转型"四条路径破解"两链"融合问题,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实现新质生产力高水平发展.应以"两链"融合发展为核心,以探索和对标高标准数字经贸规则为优化路径,以"双重优势"引领的四元开放有效促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数字经贸高水平开放产业链创新链"两链"融合

    穿透式披露:公司治理的新进路

    张文魁
    119-131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多法人、多级次结构变得日益普遍,以及投资链条变得更加曲折和绵长,企业的控制权分配和利益流动也变得十分隐晦、复杂.这就给公司治理带来了新挑战,不仅关联交易不易被界定和识别,而且事实上的控制权结构与名义上的资本结构不相符合,从而对问责机制和合规管理造成潜在破坏,容易滋生贪腐、洗钱、不法资金转移等犯罪活动.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二十国集团等国际组织和平台已经意识到这些挑战的严峻性,包括中国在内的一些国家通过穿透式监管来应对其中一些挑战.不过,穿透式监管也存在一些局限性和不当性.因此,需要通过公司治理改进,以形成内生机制来应对这些问题,而穿透式披露则是一个良好的新进路.穿透式披露与公司治理的基本逻辑相吻合,在一定程度上可与穿透式监管相衔接.实行穿透式披露,重点是股权链条,以及财产信托关系链条、委托代理关系链条等方面的信息披露,同时应严厉打击蓄意造假、掩盖和扭曲事实的披露行为.应遵循良好实践原则,循序渐进地建立穿透式披露制度.

    公司治理穿透式披露穿透式监管

    平台化转型情境下企业社会责任的内部发展路径与驱动机制

    黄苏萍马姗子刘军
    132-145页
    查看更多>>摘要:平台化转型情境下企业社会责任的有效履行,不仅有利于企业应对因不当监管、隐私泄露等问题而招致的质疑,而且有利于促进我国经济的可持续与高质量发展.从企业内部来看,履责主体包括企业全体成员,基于"社会责任意识塑造—社会责任实践—社会责任意识再造"的逻辑,形成上下联动、持续迭代、螺旋上升的发展路径.其中,在自上而下的社会责任意识塑造阶段,意识的传递会经历从高管到团队再到员工的过程;在自下而上的社会责任实践阶段,需要员工将社会责任意识转化为具体的社会责任实践,再进一步形成集体社会责任行为;在社会责任意识再造阶段,将会形成新的社会责任惯例,也将会开启下一个社会责任履行周期,在新的周期内,重新涌现出的社会责任实践不断推动社会责任惯例更新,构成社会责任履行的内部驱动机制.为了提升履责绩效,企业要积极挖掘平台化转型下企业社会责任的关键因素并为其实施提供制度保障;平台生态系统的领导者要完善履责的治理机制;监管机构与行业协会可根据上述发展阶段来制定相关政策和措施.

    平台化转型企业社会责任内部发展路径驱动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