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汪久文

月刊

1003-7578

GHZH@chinajournal.net.cn

0471-4313634

010019

呼和浩特市内蒙古农业大学(东区)247信箱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Journal Journal of Arid Land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CSSCICSCDCHSSCD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本刊主要面向干旱、半干旱地区从事资源合理利用、环境整治的有关科研单位、大学与行政管理部门。自创刊近20年来,始终服务于我国西部广大的科技工作者,刊物属综合性学术期刊,以发表研究成果为主。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基于生态产品供给的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与系统治理—以京津冀为例

    彭文英尉迟晓娟孙岳单子溢...
    1-12页
    查看更多>>摘要:生态产品是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内容,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是生态产品供给的基础和保障.基于生态产品供给内涵及其与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与系统治理的关系机理,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当量因子法、熵权法及障碍度模型等方法,评估分析了京津冀2011-2021年生态产品供给能力时空格局及障碍因子,提出生态产品供给"功能-目标-问题"导向的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框架.结果表明:京津冀生态产品供给能力整体呈现上升趋势,生态环境产品供给能力最高,生态物质产品供给能力相对较小,生态文化产品供给能力增长幅度最大;生态产品供给的空间差异明显,高供给能力区位于北部地区,南部平原地区处于低供给水平;承德、张家口、北京市生态环境产品供给能力高,唐山、天津、保定市生态物质产品供给能力高,北京、天津、石家庄、保定市的生态文化产品供给能力高;生态产品供给的障碍因子相对比较稳定,生态用地、生态旅游、生态休闲、园林绿地及渔业产品为主要障碍因子,各城市存在个别差异.结果提示:理应从全生态要素、特色要素地域、跨区域保护提出一体化保护策略,从供给区域、供给障碍因素提出系统治理策略.

    山水林田湖草沙生态产品一体化保护系统治理

    农业产业链发展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了吗?—基于服务视角的再考察

    管宁宁柳凌韵黄惠春
    13-21页
    查看更多>>摘要:农业生产效率事关国家粮食产量稳定和粮食战略安全,强化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是新时期需要解决的重大战略性问题之一.文中利用江苏省水稻种植户调查数据,基于超越对数随机前沿生产函数模型从产出效率和收入效率两个方面综合测度农业生产效率,并考察农业产业链服务对农业生产效率的影响.研究发现:1)农业生产效率整体较高,平均产出效率和收入效率分别为0.87和0.85,但农业生产效率仍存在13%~15%的效率损失.2)农业产业链服务对农业生产效率具有显著促进作用,且对农户收入效率的促进作用大于其对农户产出效率的促进作用.3)农户土地经营规模异质性分析结果表明,农业产业链服务对不同规模农户的产出效率均具有显著促进作用,但对中、大规模农户收入效率的促进作用更明显.4)相较产中阶段的农业产业链服务,产前阶段的统一采购和产后阶段的加工销售服务对农业生产效率的促进作用更大.

    农业产业链服务农业生产效率超越对数随机前沿

    收储制度改革如何影响我国玉米生产的要素配置效率

    朱满德李成秀花盼盼
    22-30页
    查看更多>>摘要:"市场定价+生产者补贴"的玉米收储制度改革是推进重要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与政府补贴脱钩改革的创新探索,引起了玉米生产要素配置调整和配置效率变化.基于2005-2020年20个玉米省级产区面板数据,采用双重差分模型探究了玉米收储制度的实施及其改革影响玉米生产要素配置效率的净效应.结果表明:实施收储制度显著降低了玉米生产的要素配置效率,收储制度的价补分离改革则削弱了其制度本身对于玉米要素配置效率的抑制作用,传导机制是通过影响玉米现金收益和种植规模作用于要素配置效率.尽管玉米生产者补贴依然造成配置效率损失,但这一市场化改革举措仍可以视作优化要素配置、改善要素配置效率的重要举措.基于此,提出持续巩固农产品收储制度及价格形成机制改革成果,逐步以市场化综合型生产支持措施替代扭曲性补贴措施等建议.

    玉米收储制度收储制度改革要素配置配置效率

    大豆收储制度市场化改革与中国大豆生产格局变迁—基于县级面板数据的分析

    张思麒蔡荣
    31-41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大豆收储制度改革背景,使用2008-2021年中国大豆主产省份县级面板数据,通过标准差椭圆和参数最优地理探测器模型分析中国大豆生产格局的时空演变特征及其驱动机制.结果显示:1)中国大豆产业发展随收储制度市场化改革呈现出阶段性特征,大豆总产量历经持续下降、波动增长和稳定增长三个阶段,并且不同区域间大豆产业发展的分异程度加深.2)大豆生产格局的区域差异显著,收储制度市场化改革扭转了大豆生产分布在"东北-西南"方向上的扩散趋势,重塑了以东北优势产区为核心的分布格局.3)大豆生产格局演变的核心驱动因子包括农业资源禀赋与收储制度改革,次级驱动因子包括农村劳动力结构和人口密度,并且各驱动因子之间存在显著交互作用.4)中国大豆生产格局演变是以自然选择机制的约束作用为基础,以及市场选择机制的引导作用和制度调控机制的优化作用共同推动的结果.收储制度市场化改革通过重要直接驱动和间接作用,实现了对大豆生产格局的优化调控,对东北地区大豆产业振兴具有积极意义.

    大豆生产格局收储制度改革驱动机制标准差椭圆地理探测器

    粮食生产脆弱性如何影响农户收入?

    董恺穆月英
    42-51页
    查看更多>>摘要:保障种粮农户的收入,对维护国家粮食安全有着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文中基于微观视角,参考世界银行的脆弱性定义以及相关研究构建粮食生产脆弱性研究框架,依据投入产出方程对粮食生产脆弱性进行测度,实证分析黄淮海粮食主产区农户粮食生产脆弱性对农户收入的影响效应与机制,探究不同农户群体粮食生产脆弱性对农户收入的影响差异.结果表明:1)粮食生产脆弱性对农户的农业收入有着显著的负向影响.2)土地流转行为以及极端气温变化是粮食生产脆弱性影响收入的机制所在.3)不同农户群体粮食生产脆弱性对收入的影响效应存在差异.最后,针对结论提出了关注农业脆弱群体的农业生产活动、引导不同农民合理转变农业生产方式以及重视极端天气等自然风险对农业生产的不利影响等相关对策建议.

    粮食生产脆弱性农户收入土地流转极端气温年龄

    西藏县域经济效率与经济规模的时空演变与耦合协调

    张俊姜海宁李佳洺张文忠...
    52-60页
    查看更多>>摘要:经济效率与经济规模的耦合协调对欠发达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意义重大.运用DEA-MI模型、标准差椭圆、耦合协调模型等方法研究西藏县域经济效率与经济规模的时空演变及耦合协调特征.结果表明:1)2018年西藏县域经济效率与经济规模呈"东南高、西北低"的特征.研究期内西藏经济全要素生产率波动上升,技术效率及其细分的规模效率起推动作用,技术进步起制约作用.2)经济效率与经济规模存在低水平集聚现象,二者标准差椭圆均呈东南-西北方向分布格局并有向正东-正西方向转变的趋势,对应中心总体向东南移动.3)经济效率与经济规模的耦合协调水平总体小幅上升,呈现出磨合、拮抗、中度失调、严重失调四种类型,严重失调阶段县域数量呈下降趋势磨合、拮抗、中度失调阶段县域数量呈上升趋势.经济效率与经济规模的匹配失衡存在于大部分县域且经济效率的相对优势持续增强.经济效率与经济规模耦合的空间表征以经济规模为刚性支撑,经济效率起促进或约束作用.考虑到西藏高原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平衡需求,应推进优势地区优先发展、边缘地区适度发展,实现经济效率与经济规模在核心区高水平匹配-协调发展、非核心区低水平匹配-协调发展的合理格局.

    经济效率经济规模时空演变耦合协调西藏

    网络信息获取能力对农户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行为的影响

    渠宗儒李谷成王攀刘世奕...
    61-69页
    查看更多>>摘要:回收农药包装废弃物是保护环境、减少污染、促进可持续农业发展的重要举措.文中利用中国乡村振兴调查(CRRS)数据,实证分析了网络信息获取能力对农户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行为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网络信息获取能力对农户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行为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2)网络信息获取能力对农户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行为的影响具有一定的异质性,网络信息获取能力对中青年农户和参与合作社农户的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行为的影响更为显著.3)网络信息获取能力能够通过提高农户的效益认知来促使其参与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具体而言,随着农户网络信息获取能力的提高,农户可以更全面地认识到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在改善土壤质量、保护生态环境以及提高作物产量等方面的作用,进而促使其参与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据此,提出加强农村地区网络建设,积极开展农户网络应用技术培训,增强网络信息获取能力的群体包容性,借助网络平台积极宣传回收农药包装废弃物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等政策建议.

    网络信息获取能力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效益认知

    跨界水配置:美墨法律机制及其对中哈的启示

    胡德胜王栋梁张竹溪
    70-78页
    查看更多>>摘要:全球气候变化和用水量日益增长,不断加剧国家之间尤其是它们涉及干旱半干旱地区的跨界水资源矛盾.建立和完善跨界水配置法律机制是解决这一问题的重要路径.美墨在近120年的跨界水配置法律机制建设和完善过程中积累了不少可供中哈吸取的经验教训.运用历史、比较和文本分析的研究方法,从演进过程和核心内容两个方面梳理美墨跨界水配置法律机制,讨论其经验和教训.发现的启示:美墨跨界水配置法律机制在渐进式的立法策略、一体化的管理机构、刚弹结合的配置措施以及大量必要的硬软工程4个方面的经验可供中哈借鉴,于支撑性法律文件缺乏系统性、联合机构对生态环境重视不够以及美墨分水关系存在较大失衡风险3个方面的教训需要中哈吸取.

    跨界水水配置法律机制美国-墨西哥中国-哈萨克斯坦

    中国地理标志农产品结构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

    刘竞
    79-86页
    查看更多>>摘要:利用2008-2022年地理标志农产品统计数据和全国各省市相关经济指标统计数据,对我国地理标志农产品发展的数量类型结构、时空结构以及各省市区地理标志农产品的建设水平进行分析,并探讨地理标志农产品保有量与社会经济影响因素之间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1)2008至2022年,我国地理标农产品年增量呈波浪型增长,各省市区地标农产品保有量及各种类型之间有较大差异.2)地理标志农产品在类型和空间分布上集中度较高,部分省区地标农产品类型相对均衡.3)地标农产品保有量中/低值区域呈现出由集中到分散的分布趋势,且分布范围不断缩小;高值/次高值区域则由分散分布向集中分布发展,分布范围不断扩大.4)政府财政投入、农林牧渔总产值和农业市场化水平与地标农产品保有量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但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政府财政收入与地标农产品保有量相关性不显著.最后,结合研究结果和实地调研,讨论我国地标农产品注册保护中基层主管部门积极性受限的症结,分析不同研究尺度下经济影响因素表现不一致的原因,并尝试提出关于地标农产品未来研究重点聚焦的领域.

    地理标志农产品结构特征影响因素品牌价值

    基于APSIM模型的北方农牧交错带轮作种植模式设计——以河北省张北县为例

    王思嘉贾蓉臧华栋葛军勇...
    87-95页
    查看更多>>摘要:多样化轮作是缓解北方农牧交错带作物种植结构单一、土壤退化、生态功能弱化等问题的重要途径,定向设计区域适宜性的轮作模式对协调农业生产和生态保护等多目标协同至关重要.文中基于河北省张北县2017-2021年的轮作制度长期定位试验数据,利用作物模型APSIM(Agricultural Production Systems Simu-lator)进行调参与验证,评价了该模型在该区域的适用性,并利用验证后的APSIM模型模拟了该地区4种特色作物228种轮作模式10年的生长过程,基于投入产出和碳足迹评价法定量分析不同轮作模式的产能、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结果表明,APSIM模型对研究区燕麦(Avena sativa L.)、马铃薯(Solanum tuberosum L.)、蚕豆(Vicia faba L.)和胡麻(Sesamum indicum L.)生产模拟的精度较高,归一化均方根误差(NRMSE)为4.3%-15.4%.在228种轮作模式模拟中:从能量当量产量来看,燕麦-蚕豆轮作模式的10年总能量当量产量最高,为4.13E+05 GJ/hm2.从生态效益来看,马铃薯-蚕豆轮作模式的10年总净碳排放量最低,为0.42 t·C/hm2.从经济效益来看,胡麻-蚕豆轮作模式的10年总综合收益最高,为65857.09元/hm2.研究结果基于作物产能-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等多目标需求,为不同主体的不同需求对应选择适宜的轮作模式提供了理论依据.

    APSIM模型轮作模式设计作物产能生态效益经济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