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国家现代化建设研究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国家现代化建设研究
国家现代化建设研究
国家现代化建设研究/Journal Journal of Modernization Studies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中国式现代化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

    刘伟
    5-15页
    查看更多>>摘要:党的二十大报告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对中国式现代化做出了深刻概括和重大创新,初步构建了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科学阐释了什么是中国式现代化,为什么说中国式现代化进入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怎样有效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等重大问题.报告着力分析了中国式现代化进入不可逆转进程的历史内在逻辑,所具有的更为坚实的物质基础,更为完善的制度保证,更为主动的精神力量,指出了中国式现代化面临的前所未有尖锐复杂的风险和挑战,阐发和部署了以高质量发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战略,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可靠的支撑.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国式现代化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高质量发展

    中国式现代化中的全过程人民民主

    包心鉴
    16-27页
    查看更多>>摘要:人民民主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应有之义,全过程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属性,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局起步的关键时期,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具有重大意义和特殊功能.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可以切实保障人民在现代化进程中当家作主的主体地位;坚持以问题为导向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可以不断满足人民在现代化进程中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坚持以制度为保障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可以充分释放制度现代化促进高质量发展的国家治理效能.因此,扎实推进全过程人民民主,必将有力拓展和保障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

    中国式现代化全过程人民民主以人民为中心问题导向制度保障

    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李林
    28-41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具有普遍性和共同性、先进性和文明性、实践性和人民性,符合人类法治文明发展的普遍规律、共同价值和科学理性.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应当高度重视并大力加强对有关国家和地区对中华法系以及域外法律文化转化融合经验的比较研究,走出一条"借鉴"与"双创"相结合的中国自主法学知识体系构建之路;应当坚持把马克思主义法治基本原理同中国法治实践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相结合,推进"中医法学"与"西医法学"有机融合,开创中国式现代化法治文明新境界.

    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法治文明中华法系"中医法学""西医法学"

    为人文赋理:从通用人工智能视角看中国思想

    朱松纯
    42-66页
    查看更多>>摘要:通俗而言,通用人工智能的研究目标是要构造能够匹配人类能力与智力、符合人类情感与伦理价值的通用智能体,包括实体的机器人和虚拟数字人.训练通用智能体,需要赋予其思想认识(世界观)、价值取向(价值观)与行为规范(人生观、社会观),除了个体层面,还包括更大范围,即构建智能社会的整体.因此,通用人工智能与人文社会科学所研究的问题本质上是相同的.本文试图搭建人文社会科学与通用人工智能的双向连接:为机器立"心",赋予人工智能价值体系(王阳明所说的"良知")与认知架构(禅宗所说的"心");为人文赋"理",以人工智能的数理与认知模型诠释中国思想,为中国优秀哲学思想构建严格的数理体系,在正在到来的智能时代指导社会治理与实践,从而转化成强大的生产力.

    通用人工智能中国思想认知架构价值体系中华传统文化

    提升全要素生产率与促进经济高质量增长

    龚六堂
    67-82页
    查看更多>>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与高收入国家水平的距离进一步缩小,显示我国将会较快迈入中高收入国家行列.在新的发展阶段,我国需要完整、准确和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保持经济高质量增长.经济的高质量增长需要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本文比较分析了世界各国在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超过 1 万美元后的经济增长特征,指出此时影响不同国家经济增长速度的最重要因素是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基于此,本文提出了提升全要素生产率以促进我国经济高质量增长的实际途径和政策建议.

    增长陷阱研发结构科技创新全要素生产率

    国家治理指数与发展中国家现代化

    国家治理指数构建"课题组席天扬雷镇环刘诗尧...
    83-98页
    查看更多>>摘要: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发展中国家实现现代化的重要内容,而国家治理能力的衡量和建构,有赖于科学的治理指标评价体系.本文梳理国家治理指数的历史沿革、理论概念和建构方法,探讨国家治理指数的政治经济学逻辑,研究了世界治理指数、民主多样性、法治指数等问题,分析了由西方主导的国家治理指数在评估发展中国家治理能力和绩效时可能产生的偏差,强调了国家治理指数构建应当以发展中国家为主体、以人民为中心、以实绩为基准,服务于南南合作与发展实践.

    国家治理指数发展中国家现代化人民主体性中国方案

    集成治理:城市风险化解的理论框架

    任丙强孟子龙
    99-114页
    查看更多>>摘要:城市政府化解城市风险的路径,基本上可以划分为制度化的应急治理和技术赋能的应急治理两种类型.由于这些路径具有碎片化、静态化等局限,作为动态回应城市风险的集成治理得以出场.集成治理是治理价值、制度、组织、主体和技术等要素的整体协同集成,其运作机制主要包括风险共识生产机制、动态风险决策机制、动员机制、协同机制及其动态逻辑联系.当前,集成治理实践面临缺乏信任和共识、数字技术低效赋能等问题,为此,需要构建稳定持续的跨部门合作网络,塑造主动吸纳最新技术成果的包容性组织环境.

    集成治理风险化解应急管理城市安全

    作为治国理念的社会治理——学术传承与理论建构

    顾昕
    115-129页
    查看更多>>摘要:社会治理不仅意味着社会事务的管理,而且意味着一种全新的治国理念,其核心在于强调多方治理主体的协作互动和多种治理机制的互补嵌合.社会治理共同体的建构,需要多方主体通过协作互动形成网络,其有效运作需要行政、市场和社群机制的互补嵌合,需要政府在治理的治理(即元治理)中发挥主导作用.目前,关于政府、市场和社会多方主体协作互动及其意义的学术探究已成果斐然,但以行政、市场和社群机制及其互补嵌合关系为中心的学术探究,仍有待开拓发展.以主体为中心的视角和以机制为中心的视角相结合,不仅可以在治理理论新范式的研究中注入丰富多彩的中国元素,而且有助于将社会治理理念的适用面从基层社会事务拓宽到经济、社会、政法、文化以及国际事务.

    社会治理互动治理治理机制互补嵌合性公共治理变革

    中国社会性质论战与无锡、保定农村调查

    隋福民孙健
    130-145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社会性质问题是中国革命的基本问题之一.20 世纪 20 年代后期至 30 年代前半期,中国学术界发生了关于中国社会性质问题的激烈论战.著名学者陈翰笙组织青年社会科学研究工作者,从当时中国最急迫的农村问题切入,在无锡、保定开展深入系统的农村经济调查,搜集了大量的实际证据,对近代以来中国社会性质和经济结构,尤其是中国农村社会性质等问题进行了扎实的论证.调查研究结果显示,近代中国农村,地权分散、捐税负担较重,农民受到地租、高利贷等的多重剥削,具有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经济特征,由此证明了中国近代社会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些成果为中国共产党的革命理论提供了现实支撑,客观上促进了革命理论和思想的传播.

    中国社会性质论战无锡、保定农村调查陈翰笙

    百年来伦敦大都市政府职责体系的演化

    吴晓林贾志艺
    146-160页
    查看更多>>摘要:19世纪末至今,伦敦大都市政府职责体系经历了多轮调整.回顾百余年来大伦敦市的改革历程可以发现,其职责体系演化总体上呈现出"权责趋于上收、两级松散分工"的特点,都市政府职能集中于战略层面,地方政府承担具体事务治理职能.在此发展过程中,有多重因素对伦敦大都市政府职责体系的演化产生影响,但不同时期的主要影响因素并不相同.分析和总结伦敦大都市政府职责体系调整的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对于探索大都市政府治理机制发展规律具有特定借鉴意义.

    城市政府职责体系大伦敦市政府央地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