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甘肃科学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甘肃科学学报
甘肃科学学报

刘国汉

季刊

1004-0366

gskxxb@163.com

0931-8613844

730000

兰州市定西南路299号

甘肃科学学报/Journal Journal of Gansu Sciences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综合性自然科学学术性刊物,1989年创刊,国内外公开发行。本刊聘请13位院士、30多位博导担任顾问、编委,已出版78期,刊发论文1500多篇,其中:国家级基金项目论文占10%,省部级基金论文占20%,引文应用率100%。分别被中国科技论文统计与分析、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万方数据、清华大学光盘版杂志社收录。是甘肃省优秀科技期刊,享有较高的知名度,欢迎省内科技工作者,大专院校师生投稿。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夹桩基条件下双线隧道盾构施工沉降特性研究

    王武超范磊倪嵩波魏继红...
    1-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盾构法具有适用范围广、施工速度快、施工质量好等优点.为探究双线隧道盾构施工引起的地表沉降对隧道间既有桩基变形的影响特征,以无锡地铁某区间隧道盾构开挖工程为依托,采用有限元法构建数值计算模型,对比了双线异步掘进(方案1)、右线隧道先施工(方案2)和左线隧道先施工(方案3)3种盾构施工方案的地面沉降和桩基变形,通过现场监测数据与模拟计算数据的对比分析,验证所建立数值模型的合理性.结果表明:方案1具有最小的地表沉降和桩基变形,方案2地表沉降和桩基变形最大,方案3的地表沉降和桩基变形比方案2小.研究结果可为类似拟建和在建盾构隧道工程提供理论指导与参考.

    隧道盾构施工桩基础地表沉降数值模拟现场监测

    考虑地下通道的盾构隧道下穿轨道群施工影响

    杨琳杰郜亮亮汤劲松陈之宁...
    9-15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研究盾构隧道下穿铁路客站轨道群时,轨道下穿施工对铁路轨道几何形位的影响和地下通道的存在有何种作用,采用数值模拟的方法对盾构隧道下穿铁路旅客地下通道和客站轨道进行研究,确定轨道变形的主要分析指标,探讨了地下通道存在的作用,并结合呼和浩特市轨道交通2号线的现场监测数据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盾构隧道下穿铁路轨道对铁路轨道几何形位影响最大的是轨道沉降,其次为轨道高低不平顺和水平不平顺;盾构隧道正交或斜交下穿铁路时,地下通道的存在会减小轨道的变形;盾构隧道正交下穿铁路轨道时,盾构隧道轴线应距地下通道中心线3倍以上隧道直径;近距离穿过地下通道,可斜交通过,但应做好防止地下通道沉降过大的防护工作.

    盾构隧道地下通道轨道几何形位轨道变形下穿施工

    基坑开挖对下卧地铁隧道结构的扰动效应分析

    王恩波昝文博张喆王强...
    16-23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准确评估基坑开挖对正下方地铁隧道结构的扰动效应,依托某高速公路明挖基坑与地铁盾构隧道交叉工程,建立三维精细化有限元模型分析基坑开挖不同阶段对地铁隧道结构变形与受力的扰动特征,并结合现场监测结果对比验证"MJS工法+三轴水泥搅拌桩"地基加固、钻孔灌注桩联合水泥土挡墙、门式加固+抗浮板+反压箱和盆式开挖等组合加固措施的变形控制效果.结果表明:(1)基坑底部中间部位的"卸荷效应"最显著,是基坑开挖变形控制的关键部位;地铁隧道纵向中间断面的隆起变形量最大可达4.55 mm,靠近基坑开挖边缘位置的隧道结构隆起变形量一般为1~2 mm,处于基坑开挖边界以外的地铁隧道隆起变形不到1 mm;(2)受MJS工法、围护桩、立柱桩等施工扰动,基坑加固阶段地铁隧道结构产生微小隆起变形,随着后续基坑开挖的持续卸荷,地铁隧道结构隆起变形不断增大;隧道纵断面隆起变形呈对称分布,隧道横断面隆起变形呈"M"形分布,不同测线的变形曲线形态有所差别,这与隧道轴线与基坑开挖边界斜交角度有一定的关系;(3)左线、右线盾构隧道现场实测隆起变形最大值分别为5.35 mm和5.16 mm,核心影响区隧道水平收敛表现为向内收缩,非核心影响区隧道水平收敛表现为向外扩张;同时现场巡查未发现地铁隧道出现结构病害,表明采取的基坑变形控制加固措施是合理可行的.研究结果对于基坑开挖近接既有隧道结构的变形控制与加固措施的选择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基坑开挖地铁隧道隆起变形数值模拟结构内力

    基于正交试验的盾构隧道下穿单桩影响因素敏感性分析

    张宝毕迎千汤劲松朱正国...
    24-30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究盾构隧道下穿单桩时各影响因素的影响力大小,采用正交试验和数值模拟方法,并考虑桩顶荷载的作用,以桩顶沉降和桩顶水平位移为评价指标,探讨盾构下穿单桩的主要影响因素影响力大小,并对最主要影响因素进行进一步分析;考虑到单桩承载性状不同,分析了桩端到隧道拱顶净距变化时,盾构隧道正下穿摩擦型单桩和端承型单桩桩顶沉降的不同.结果表明:桩轴线到隧道轴线的水平距离为最主要影响因素;随着单桩与隧道水平距离的增加,桩顶沉降逐渐减小,而桩顶水平位移先增大后减小,在单桩与隧道间距达到2D时桩顶水平位移达到最大值;当桩端与隧道拱顶净距小于3 m时,随着竖向净距的减小,端承型单桩比摩擦型单桩的桩顶沉降增量更加明显,且发生突变.

    盾构隧道下穿单桩影响因素正交试验数值模拟

    城市暗挖隧道平行穿越既有市政管线施工方法研究

    孙姝婷袁维彭澍
    31-37,55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索不同工况下北京地铁28号线东大桥站—京广桥站区间新增暗挖隧道施工对既有管线沉降的影响,采用FLAC3D有限差分程序进行数值计算优化分析,并优化其施工方案.研究结果表明,新线施工引起既有管线的沉降随开挖循环进尺、初期支护的强度与厚度、注浆加固指标的增大而减小,随上台阶高度的增加而增大,因上台阶开挖不预留核心土或取消锁脚锚杆支护呈显著增大趋势.得出其优化方案:建议开挖上台阶时不预留核心土,或增大开挖循环进尺至1.0 m,或减小初期支护厚度至200 mm.研究结论为北京地区暗挖地铁隧道穿越工程提供了参考依据.

    地铁隧道平行穿越既有市政管线数值模拟优化分析

    基于生态评价的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分区研究——以甘肃省崇信县为例

    包琼颉继珍吴翠霞雷元奇...
    38-47页
    查看更多>>摘要: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分区是开展生态修复工作的空间指导与前提基础.为研究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分区,以甘肃省崇信县为例,通过生态敏感性评价、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计算、生态重要性评价等构建了崇信县生态安全格局,识别了崇信县生态修复重点区域,最终确定了崇信县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分区.结果表明:(1)崇信县生态轻度敏感性、中度敏感性、高度敏感性和极敏感性面积分别为13 021.25 hm2、31 405.57 hm2、12 670.73 hm2 和 27 805.28 hm2,分别占崇信县总面积的 15.34%、36.99%、14.92%和32.74%.(2)崇信县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为41 159.21万元.从生态系统服务类型来看,维持生物多样性所占比重最高(15.53%);从土地利用类型来看,林地的生态系统所占比重最高(83.19%);低值区、中值区、高值区和极值区面积分别为53 978.02 hm2、14 702.93 hm2、13 544.10 hm2 和 2 616.10 hm2,所占比重分别为 63.62%、17.33%、15.96%和 3.08%.(3)崇信县生态一般重要区、中等重要区、高度重要区、极重要区面积分别为33 599.39 hm2、12 942.71 hm2、20 668.78 hm2 和 17 691.96 hm2,分别占崇信县总面积的 39.57%、15.24%、24.34%和 20.84%.(4)构建了"三蓝三绿四区一核心"的崇信县生态安全格局.生态源地面积为34 927.91 hm2,3条绿廊总长度为7 481.69 m.(5)崇信县生态核心区、生态提升区、生态修复区和生态控制区面积分别为2 182.20 hm2、11 390.21 hm2、24 339.28 hm2 和 46 947.15 hm2,分别占崇信县总面积的 2.57%、13.42%、28.68%和 55.32%.

    生态敏感性生态重要性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生态安全格局生态修复分区

    宝鸡市农业面源污染实证分析与防治策略研究

    王晓利万红莲黄敏张文哲...
    48-55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评估宝鸡市农业面源污染防治现状并提出有效防治措施,在全面量化分析宝鸡市近10 a污染时空演变特征基础上,重点选择渭滨、麟游两个典型县区进行深入调研和对比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探讨主要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宝鸡市近10 a农业面源污染主要源于农药化肥的使用和畜禽养殖,各种用量虽均逐年减少,但部分县区仍呈现中度、重度污染状态,其中眉县在较长时期处于农药中度污染状态;凤县自2015年开始由化肥中度污染上升并持续处于重度污染状态,渭滨区除2015年外,其余年份均属重度污染,其他各县区在2012-2021年均处于化肥重度污染状态.(2)渭滨区、麟游县两地主要农业面源污染来自化肥农药的使用,其中渭滨区化肥、农药使用强度分别为322.81 kg/hm2、12.3 kg/hm2,为化肥中度污染和农药重度污染,较麟游县污染更为严重.(3)农户年龄、受教育程度、农业面源污染知识了解程度与污染防治培训、施肥标准化政策等因素均对农户的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支持意愿有显著影响(P<0.05),其中,农户年龄对农业面源污染防治的支持意愿有显著负向影响(回归系数为-1.396),其余因素均有显著正向影响.

    农业面源污染实证分析防治策略

    面向生态基流的滹沱河流域水资源配置研究

    李保琦高思颖赵子岳李烁阳...
    56-63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解决黄壁庄以下滹沱河生态基流问题,缓解滹沱河流域各用水户之间的矛盾,以滹沱河流域河北段为研究对象,通过概化生态基流虚拟单元,优化生态基流供水顺序,构建区域精细化水资源配置(GWAS)模型,开展滹沱河流域河北段基准年(2020年)及规划年(2025年)在平、枯、特枯情境下的水资源配置研究.结果表明:基准年和规划年的生活、生态及工业用水基本得到满足,但农业需水却始终存在一个缺口,其中基准年在平水年综合缺水率为5.48%,枯水年综合缺水率为10.80%,特枯年综合缺水率为13.37%;规划年在平水年综合缺水率为8.15%,枯水年综合缺水率为13.15%,特枯年综合缺水率为17.24%.在不同水平年,农业缺水现象普遍存在,但基本上可满足区域的可持续发展要求.研究成果可为水资源本底较差区域的水资源配置及河道生态基流量的保障提供一定的参考.

    生态基流水资源配置GWAS模型滹沱河流域

    渝东北盆缘山区土地利用时空分异特征——以巫溪县为例

    李俊谢晓议项祥李龚...
    64-69页
    查看更多>>摘要:地处盆缘山区的巫溪县,其土地覆被呈现出深山峡谷和低丘平坝相间的地貌展布特征.在全国土地调查年末更新数据分析的基础上,分别将2016年和2021年末的地类划分为草地、城乡用地、耕地、工矿用地、林地、水域和未利用地七大类型.使用土地利用动态度和土地利用转移矩阵方法分析了县域的土地结构类型变化情况,引用土地利用程度综合指数来度量巫溪县土地利用程度的高低.结果表明:巫溪县草地面积在2016-2021年减少最多,且每年动态变化速度最快;耕地虽然受政策保护,但仍在向城乡建设用地转移;县域土地利用程度高的地块已开发为城乡用地,面积约0.021 km2;驱动土地利用类型转移的因素中,社会经济因素影响程度最高.

    土地利用变化土地利用程度驱动因素巫溪县

    区域GNSS高精度电离层建模研究与应用

    徐培云
    70-74,109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更精确地描述电离层变化,实现区域性实时电离层建模,基于区域连续运行参考系统(CORS),通过对比分析载波相位观测值直接计算的电离层延迟和相位平滑伪距计算的电离层延迟的精度,将精密单点定位(PPP)事后计算的电离层延迟当作真值,以穿刺点代替格网点,提出基于向量基(VIM)和GIMM的内插方式.将电离层产品和相位平滑伪距电离层产品进行约束PPP,并与传统无电离层组合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显示VIM的内插精度最高,在不同区域范围内的稳定性更强.与传统PPP进行对比,区域性实时电离层产品对收敛速度有很大提升,E方向的收敛速度提升了 90%,相对相位平滑伪距电离层产品提高12%,在E定位精度上提高7%,有效改善了实时高精度电离层延迟模型,可用于提高精密单点定位PPP的收敛速度.

    电离层延迟模型载波相位平滑伪距向量基内插模型连续运行参考系统精密单点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