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国外社会科学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国外社会科学
国外社会科学

张树华

双月刊

1000-4777

ssaj@cass.org.cn

010-65137749

100732

北京建国门内大街5号

国外社会科学/Journal Social Sciences AbroadCSSCICHSSCD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本刊系中央级学术刊物,强调学术性和信息性,注重多学科研究和新出现的研究领域,突出报道内容的综合性、前瞻性和时效性,为促进国外社会科学研究和繁荣我国的社会科学事业作出应有的贡献。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民族精神的现代性重构与中国式现代化——基于民族国家视野下的现代化考察

    孔明安靳欢欢
    5-22页
    查看更多>>摘要:民族国家是在"民族"与"国家"的积极互动中形成的具有明确边界和统一行政机构的主权国家.从民族的构成要素上讲,民族的现代化是建基于国家形成之上的"民族"实体的现代化,核心是民族精神的现代化.在此基础上,民族精神的现代化包含理性化、包容性、整体性和世界主义倾向,兼具国家建构及其治理的现代性指向,旨在实现民族精神和国家利益的统一.中华民族精神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精神动力.就此而言,民族精神对民族复兴至关重要,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要发扬中华民族精神.当下,我们亟须通过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凝聚"五个认同",践行"四个伟大"精神和伟大建党精神来充分发掘中华民族精神的现代性内涵.

    民族国家民族精神中华民族精神现代化

    国际比较视野下的中国社会治理体系:特色、优势与行动路径

    杨典董书昊
    23-49页
    查看更多>>摘要: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推动社会治理现代化,既要彰显中国特色,又要借鉴各国经验.从全球视野出发,本文围绕中国特色社会治理,在目标、体系和突出问题三个维度上,与其他世界主要国家进行比较.从目标上看,在秩序与活力之外兼顾和谐是中国社会治理目标的鲜明特点.从体系上看,党的领导和科技支撑是中国社会治理体系的突出优势,但社会力量参与协同机制仍需优化,公众参与潜力有待挖掘,社会法治化水平仍需提升.从治理体系面临的突出问题看,安定和谐的总体局面是中国特色社会治理的显著成就,而由经济社会风险传染引起的政府"兜底困境"与治理韧性不足是当下的突出问题.本文在以上比较分析的基础上,从党建引领、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等角度提出了具体优化建议.

    中国特色社会治理现代化国际比较

    公众参与社会治理的中国特色与深层挑战

    肖林
    50-70页
    查看更多>>摘要:公众参与是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和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的内在要求.本文在简要回顾我国公众参与社会治理实践发展的基础上,从中国传统文化的双重影响、党的执政理念和领导、对民生领域和基层治理的侧重、民间和国家结合的双向驱动、与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内在契合5个方面归纳了公众参与社会治理的中国特色,并从制度化和组织化、实质性和有效性、不平等和公正性以及网络社会的影响等方面分析了公众参与发展所面临的深层挑战.更好地理解公众参与社会治理的中国特色和深层挑战不仅对实现社会治理现代化有重要意义,而且对全球南方国家的治理实践也有参考价值.

    公众参与社会治理中国特色深层挑战

    数字技术何以驱动逆向发包?超大城市基层治理的新型科层条块关系

    王烨赵娟
    71-91页
    查看更多>>摘要:科层条块关系是基层治理的经典议题.面对超大城市基层治理难题,接诉即办改革的层级联动与条块协作机制正在重塑传统条块关系,展现出逆向发包特征.改革借助数字技术,下级向上级"吹哨",将属地疑难事项集中发包于上级,从而影响上级注意力分配与行动,生发出层级逆向发包、条块逆向发包的基层治理创新.数字技术作为基层治理逆向发包的驱动力,不仅为数字时代超大城市的条块协同治理提供了全新机制,也为行政发包理论的边界拓展提供了全新视角.

    科层条块关系基层治理逆向发包数字技术接诉即办

    西方主要国家政党政治演变规律及其社会根源

    曾毅
    92-105页
    查看更多>>摘要:近年来西方政党政治的诸多新变化是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重要表征,为政治学者提出了亟待破解的时代命题.深入理解这些新变化背后的逻辑和根源,需要加入历史纵深的视角.从"社会分裂"理论出发观察西方主要国家政党政治的发展,可以勾勒出如下演变规律:19世纪中叶至二战期间,西方主要国家的突出特征是社会分裂与社会冲突,这是强对抗型政党政治的社会根源;在二战后30年的"黄金岁月"中,福利国家政策和收入的平等化趋势促成了共识型政党政治;伴随着新自由主义的兴起和冷战的结束,共识型政党政治再次让位于冲突型政党政治,这在当今世界屡见不鲜的政治极化与"否决政治"中可见一斑.纵观西方主要国家政党政治发展史可见,政党政治背后的根基是社会结构,这凸显了政党社会整合功能的重要性,也为理解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世界意义提供了镜鉴.

    政党政治社会分裂共识政治政治极化否决政治

    欧洲激进左翼政党的分裂与蜕变:以德国为例

    伍慧萍
    106-125页
    查看更多>>摘要:德国左翼党是研究欧洲激进左翼政党兴衰沉浮的极佳案例,该党始终坚守民主社会主义的基本价值观,在《爱尔福特纲领》中提出民主社会主义指导下的资本主义改造方案.2024年左翼党经历分裂,新成立的瓦根克内希特联盟从激进左翼走向左翼保守主义,并取得初步成功.激进左翼的蜕变源于欧洲社会右转的时代背景,在其他欧洲国家同样可以观察到,折射出欧洲激进左翼在现实政治压力下的调整动向.在极右翼和右翼民粹势力走强、左翼阵营集体疲弱的整体态势下,激进左翼只有挖掘与其他左翼政党的政治结盟潜力,抓住资本主义危机的历史机遇,在新的经济社会环境中找准长远定位,拿出务实有效的经济社会转型构想,方能在21世纪的欧洲找到出路.

    激进左翼民主社会主义欧洲德国左翼党左翼保守主义

    《邓小平文选》海外传播及启示研究

    李雪梅
    126-139页
    查看更多>>摘要:《邓小平文选》是改革开放后对外宣传中国方针政策的重要载体,在海外得到广泛传播.《邓小平文选》广传海外,在传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宣传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方针政策、助力中国改革开放赢得海外理解和支持、增进海外对中国的了解与合作、促进世界马克思主义创新发展、引发海外对中国广泛深入研究等方面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和效应.《邓小平文选》海外传播启示,新时代翻译出版重要著作要统筹海内外资源渠道和力量,实现内外协同用力.

    《邓小平文选》改革开放海外传播海外中国研究

    近二十年海外中国政治研究的态势与走向分析——基于三本中国政治研究期刊的考察(2003-2022)

    周光俊
    140-154页
    查看更多>>摘要:近20年来,快速崛起的中国成了海外中国政治研究重要的学术增长点.以2003-2022年间《当代中国研究》《中国研究》《中国季刊》刊发的2044篇论文为研究对象,对研究主题、议题偏好、研究方法以及作者身份进行综合评估,可以发现,近20年的海外中国政治研究主题聚焦于党政治理、社会文化变迁、国际和地区事务三个方面;研究议题呈现期刊偏好,定量研究逐渐增长,但并没有摒弃具有独到而深入观察能力的定性研究;中国学者在三本期刊的发文量、影响力、贡献度逐渐提升.然而,价值先行的西方主流政治学叙事不仅限制了对中国政治现象的深入理解,而且在本质上构建了一个排他性的、"小院高墙"式的海外中国政治研究格局.

    海外中国政治研究《当代中国研究》《中国研究》《中国季刊》

    海外中国智库研究的知识图景及其审思

    刘晓玉
    155-167页
    查看更多>>摘要:智库为海外中国研究提供了具有交互性的知识生产空间,成为海外观察中国的窗口并激发了新的知识增长点.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智库总量快速增加,发展空间日益扩大,海外中国智库研究相应地经历了从"识别中国智库"到"解释中国智库发展"的演变,海外学者从智库的兴起透视中国民主决策发展,从智库释放的信号来预测中国外交政策走向,从智库网络来评估中国理念的全球影响,中国智库实践为思考"知识与权力"关系、打破过度强调西方经验的智库研究范式提供了新经验.未来国内学界应注重秉持世界眼光与中国立场,采用新资料、新方法、新视角来深化中国智库的经验性研究,更新已为西方学术话语界定的智库宏大叙事和普遍性律则,为构建中国自主知识体系作出贡献.

    中国智库海外中国学国际影响力智库评价知识生产

    美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可持续吗?——美国疫情后宏观经济分析及中国的应对

    李稻葵陆琳厉克奥博
    168-185页
    查看更多>>摘要:从宏观经济数据和资本市场的表现来看,美国经济在新冠疫情后保持了强劲的运行状态,据此有人认为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经济将重新成为全球经济增长的核心拉动力,世界经济格局不再呈现东升西降的演变趋势.以上观点失之偏颇.第一,美国经济运行表现出一系列过热现象,态势不可持续.第二,美国出现经济过热的根本原因是应对疫情时期出台的一系列财政刺激政策在经济复苏之后退出过慢,为美国经济未来的调整埋下了隐患.第三,基于以上判断,本文提出未来两三年美国宏观经济运行很可能出现明显的下行,相关的经济社会问题将被显著放大.本文认为,中国应该做好特朗普新政府大幅提高关税导致美国通货膨胀再次抬头以及美联储停止降息的准备,为此必须坚持宏观经济政策的灵活性,加快提振内需以重塑中国经济增长活力.

    财政政策通货膨胀经济过热美国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