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保健医学研究与实践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保健医学研究与实践
西南大学
保健医学研究与实践

西南大学

张龙杰

季刊

1673-873X

bjyx@swu.edu.cn

023-68253954

400715

重庆市北碚区西南大学医院

保健医学研究与实践/Journal Health Medicine Research and Practice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中国高校保健医学研究会会刊,坚持学术研究和推广应用并举,正确把握和引领保健研究的方向,及时报告保健医学的最新研究成果,交流保健医学研究的新进展,介绍保健医学实践的新经验,为广大保健医学工作者提供更广阔的学术交流平台。杂志稿件涵盖了调查研究与群防群治、心理保健、临床医学、运动保健、营养保健、健康教育等各方面,并发布了中国高校保健医学研究会和各省市高校保健医学会重要会议和信息。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重庆市部分城区老年人跌倒发生率及相关因素研究

    丁贤彬杨弦弦刘勇言高旸...
    1-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了解重庆市部分城区65岁及以上老年人跌倒发生率及相关因素,为开展城市地区老年跌倒干预提供建议。方法 在重庆市中心城区选择2个区,采用多阶段分层随机抽样方法,抽取65岁及以上老年人进行问卷调查。跌倒发生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跌倒发生的影响因素分析采用二分类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进行鉴别。结果 共计调查65岁及以上老年人806人,平均年龄(73。07±6。59)岁,男性与女性分别占43。18%与56。82%。过去1年内共64人发生过跌倒,跌倒发生率为7。94%,多次跌倒发生率为1。74%。56。92%的跌倒发生在室内,43。08%跌倒发生在室外。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使用助行器情况(OR=2。334,95%CI:1。131~4。818)、患骨质疏松情况(OR=2。877,95%CI:1。628~5。082)、患颈椎病情况(OR=1。965,95%CI:1。047~3。688)、患前庭功能障碍或耳聋情况(OR=3。427,95%CI:1。232~9。529)是老年人跌倒发生的影响因素。使用助行器情况(OR=4。929,95%CI:1。557~15。598)、患颈椎病情况(OR=3。579,95%CI:1。327~9。654)、治疗慢性病的药物服用情况(OR=3。659,95%CI:1。453~9。212)是城区男性老年人跌倒发生的影响因素。患骨质疏松情况(OR=2。622,95%CI:1。287~5。340)、患骨质增生情况(OR=2。183,95%CI:1。007~4。734)是城区女性老年人跌倒发生的影响因素。结论 重庆市65岁及以上城区居民跌倒发生率较低,使用助行器、患骨质疏松、患颈椎病、患前庭功能障碍或耳聋等慢性病是跌倒发生的影响因素,应针对不同的影响因素进行早期干预和治疗。

    城市老年人跌倒发生率

    基于真实世界的加味瓜蒌散联合毫火针预防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临床研究

    黎子源伍尚祯彭春锦李硕...
    9-12,2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加味瓜蒌散联合毫火针预防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PHN)的效果,以期为临床决策的制定提供参考。方法 选取2022年1月—2023年9月于珠海市人民医院就诊的带状疱疹患者共116例,根据患者意愿,分为A组(57例)和B组(59例)。A组患者采取基础治疗(盐酸伐昔洛韦片+甲钴胺片)+加味瓜蒌散+毫火针治疗,B组患者采取基础治疗(盐酸伐昔洛韦片+甲钴胺片)+红光照射治疗。观察2组患者PHN的发生率、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匹茨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评分。结果 A组患者PHN发生率为12。3%(7/57),低于B组的33。9%(20/5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587,P=0。006)。治疗前,2组患者TNF-α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患者TNF-α水平均低于治疗前,且A组患者低于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2组患者PSQI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皮疹愈合1个月后,2组患者PSQI评分均降低,且A组低于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加味瓜蒌散联合毫火针治疗可以降低带状疱疹患者血清TNF-α水平,改善患者睡眠质量,降低PHN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

    加味瓜蒌散毫火针带状疱疹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

    抗蠕形螨治疗对伴发玫瑰痤疮的慢性自发性荨麻疹临床疗效的回顾性分析

    但娜王竹君李家铖周家衍...
    13-1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评估奥硝唑抗蠕形螨治疗对伴发玫瑰痤疮的慢性自发性荨麻疹的临床疗效,以期为临床决策的制定提供参考。方法 回顾分析2014年2月—2023年2月在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940医院皮肤科门诊接受奥硝唑抗蠕形螨治疗的124例伴发蠕形螨阳性玫瑰痤疮的慢性自发性荨麻疹患者的临床资料。通过对比治疗前,抗蠕形螨治疗4周、8周、12周后的7日荨麻疹活动度(UAS7)评分、玫瑰痤疮临床评分、症状积分下降指数(SSRI)评估疾病的治疗效果。结果 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显示,不同时间点患者的UAS7评分和玫瑰痤疮临床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第4周、第8周、第12周,患者的慢性自发性荨麻疹临床疗效总有效率分别为78。23%、80。65%、91。13%,玫瑰痤疮临床疗效总有效率分别为91。13%、94。35%、92。74%。趋势卡方检验结果显示,随着观察时间的延长,患者慢性自发性荨麻疹的治疗总有效率呈逐步上升趋势(χ2趋势=7。412,P<0。05);玫瑰痤疮的治疗总有效率则没有发现这种趋势(χ2趋势=0。239,P>0。05)。相关分析结果显示,患者UAS7评分与临床观察时间呈负相关(rs=-0。727,P<0。05),玫瑰痤疮临床评分与临床观察时间呈负相关(rs=-0。584,P<0。05)。结论 奥硝唑抗蠕形螨治疗对慢性自发性荨麻疹可能有效,人蠕形螨感染或与慢性自发性荨麻疹有关。

    蠕形螨慢性自发性荨麻疹玫瑰痤疮

    基于叶酸代谢基因多态性指导孕期叶酸补充方式对新生儿出生缺陷发生率的影响分析

    戴亮高桂珍李敏赵婧...
    19-2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基于叶酸基因多态性检测结果指导孕期叶酸补充方式对新生儿出生缺陷发生率的影响,以期为临床上制定孕期叶酸个体化补充方案提供参考。方法 回顾性收集2021年8月—2022年8月于四川省某医院建档,定期产检并分娩的216例产妇(研究对象)临床资料。依据叶酸补充方案将研究对象分成对照组(110例)与观察组(106例)。其中对照组研究对象予以常规叶酸补充,观察组研究对象予以基于基因多态性检测结果的叶酸补充。比较2组新生儿的临床特征、出生缺陷发生率及孕妇贫血发生率,并探讨基于基因多态性检测结果叶酸补充前后,观察组孕妇叶酸、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变化。结果 观察组新生儿出生身长、头围及体质量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2组研究对象的早产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新生儿出生缺陷发生率为0。94%,显著低于对照组的7。2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研究对象贫血总发生率为31。13%,显著低于对照组的48。1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风险等级的观察组研究对象补充叶酸3个月后,其叶酸水平均上升,Hcy水平均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基于叶酸代谢基因多态性孕期叶酸指导的补充有利于减少孕期贫血的发生风险,便于控制叶酸和Hcy水平,可预防新生儿出生缺陷的发生。

    叶酸基因多态性新生儿缺陷孕妇贫血

    单孔胸腔镜肺叶切除术治疗高龄NSCLC患者的近期疗效研究

    刘立红孟庆军任明明宋翔...
    25-3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单孔胸腔镜肺叶切除术治疗高龄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的近期疗效及对血清鳞状上皮细胞癌抗原(SCC)水平的影响,以期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 选取2020年6月—2023年6月河北省沧州市中心医院收治的186例高龄NSCLC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单孔组(接受单孔胸腔镜肺叶切除术治疗,n=62)、两孔组(接受两孔胸腔镜肺叶切除术治疗,n=62)、三孔组(接受三孔胸腔镜肺叶切除术治疗,n=62)。比较3组患者围手术期指标、术后疼痛数字评分法(NRS)评分、手术前后肺功能指标[第1秒最大用力呼气容积(FEV1)、用力肺活量(FVC)、最大呼气峰流速(PEF)]、手术前后血清SCC水平以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单孔组、两孔组、三孔组患者术中出血量依次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孔组患者术后12、24、48 h的NRS评分均低于两孔组和三孔组,且两孔组低于三孔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3组患者FEV1、FVC、PEF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4个月时,3组患者FEV1、FVC均大于术前,且单孔组大于两孔组和三孔组,两孔组大于三孔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4个月时,3组患者PEF快于术前,且单孔组快于两孔组和三孔组,两孔组快于三孔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3组患者SCC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7 d,3组患者SCC水平均低于术前,且单孔组低于两孔组和三孔组,两孔组低于三孔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孔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均低于两孔组、三孔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与两孔、三孔胸腔镜肺叶切除术相比,单孔胸腔镜肺叶切除术可以更好地减少高龄NSCLC患者术中出血量和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减轻术后疼痛,改善肺功能,并降低术后血清SCC水平。

    非小细胞肺癌高龄单孔胸腔镜肺叶切除术鳞状上皮细胞癌抗原

    UBE-PLIF、MIS-TLIF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的效果比较研究

    鲁永刚孙董平张玉辉马耀华...
    31-3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单侧双通道内镜技术辅助后路腰椎椎间融合术(UBE-PLIF)、微创经椎间孔腰椎椎间融合术(MIS-TLIF)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的效果,以期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 选取2020年8月—2023年12月甘肃省平凉市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127例腰椎退变性疾病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n=63)和观察组(n=64)。对照组患者接受MIS-TLIF治疗,观察组患者接受UBE-PLIF治疗。术后6个月时评价2组患者植骨融合情况;比较2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住院时间;比较2组患者术前、术后(3个月、6个月)疼痛数字评分法(NRS)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比较2组患者术后6个月内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2组患者植骨融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长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均少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术后6个月时,2组患者腰部NRS评分、腿部NRS评分、ODI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时,观察组患者腰部NRS评分、腿部NRS评分、ODI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UBE-PLIF、MIS-TLIF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的临床疗效相当,但UBE-PLIF具有术中出血量和术后引流量少、术后腰腿部疼痛轻、恢复快的优点,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腰椎退变性疾病单侧双通道内镜技术后路腰椎椎间融合术临床疗效

    PED Flex对不同直径颅内动脉瘤患者临床疗效、并发症发生率及复发率的影响

    贾文志高晨淞赵凤鸣武海龙...
    37-41,6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Pipeline Flex血流导向装置(PED Flex)在不同直径颅内动脉瘤患者中的临床疗效,以及对患者并发症发生率、疾病复发率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0年1月—2024年1月于河北省某医院就诊的160例颅内动脉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动脉瘤直径大小分为中小型组(98例)、大型/巨大型组(62例),2组患者均使用PED Flex治疗。比较2组患者手术围术期指标(手术时长、住院时长、住院花费)、预后(格拉斯哥预后评分量表)、动脉瘤闭塞情况(Raymond-Roy分级)、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疾病复发率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2组患者手术时长、住院时长、住院花费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个月,2组患者的预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中小型组患者Raymond-Roy分级Ⅰ级81人,Ⅱ级14人,Ⅲ级3人,大型/巨大型组患者Raymond-Roy分级Ⅰ级44人,Ⅱ级8人,Ⅲ级10人,2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术前比较,术后6个月2组患者的NIHSS评分均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不同时间点(术前及术后6个月),2组患者间的NIHSS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内,中小型组患者的复发率、并发症发生率均低于大型/巨大型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ED Flex治疗不同直径颅内动脉瘤显示出同等疗效,但中小型动脉瘤治疗后疾病复发率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更低,具有更高的安全性。

    PipelineFlex血流导向装置颅内动脉瘤疗效并发症复发率

    可吸收接骨棒与传统克氏针治疗WeissⅢ型儿童肱骨外髁骨折的疗效及安全性比较

    郝丽媛陈震宇董利飞傅京...
    42-4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可吸收接骨棒与传统克氏针治疗WeissⅢ型儿童肱骨外髁骨折的疗效及安全性,以期为临床治疗WeissⅢ型儿童肱骨外髁骨折提供参考。方法 对2017年10月—2023年10月华北医疗健康集团邢台总医院收治的102例WeissⅢ型肱骨外髁骨折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采用的内固定材料不同分为对照组(采用传统克氏针内固定,n=51)和观察组(采用可吸收接骨棒内固定,n=51)。比较2组患儿的临床疗效、围手术期指标、肘关节Mayo功能评分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观察组患儿的临床疗效优良率为94。12%(48/51),高于对照组的76。47%(39/5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331,P=0。012)。观察组患儿的住院时间和骨折愈合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儿的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意义(P>0。05)。2组患儿术前肘关节疼痛、运动功能、日常活动、稳定性4项Mayo功能评分及总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儿术后2个月肘关节疼痛、运动功能、日常活动、稳定性4项Mayo功能评分及总分均高于术前,且观察组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儿术后2个月内的并发症发生率为5。88%(3/51),低于对照组的23。52%(12/5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331,P=0。012)。结论 与传统克氏针内固定相比,可吸收接骨棒内固定治疗WeissⅢ型肱骨外髁骨折患儿的疗效更佳,患儿住院时间更短,骨折愈合更快,更能有效改善肘关节功能,并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肱骨外髁骨折儿童可吸收接骨棒克氏针疗效肘关节功能

    前置胎盘孕妇产前止凝血功能及与产后出血的关系

    王平杨丽娟高敏尚小燕...
    48-5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前置胎盘(PP)孕妇产前止凝血功能与产后出血的关系,以期为PP孕妇产后出血风险预测及干预提供参考。方法 选择2019年3月—2023年3月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人民医院收治的136例PP孕妇纳入PP组,另选择同期于医院产检的136例健康孕妇纳入对照组,比较2组孕妇产前止凝血功能指标[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和D-二聚体(D-D)]水平。根据是否发生产后出血将PP孕妇分为出血组(66例)和未出血组(70例),比较2个亚组孕妇产前止凝血功能。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PP孕妇产前APTT、FIB和D-D水平及三者联合对PP孕妇产后出血的预测价值;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PP孕妇产后出血的影响因素。结果 PP组孕妇产前APTT长于对照组,血清FIB水平高于对照组,D-D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出血组PP孕妇产前APTT长于未出血组,血清FIB水平高于未出血组,D-D水平低于未出血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检测血清APTT、FIB和D-D水平预测PP孕妇产后出血的AUC为0。942(95%CI:0。904~0。981),高于单个指标检测(P<0。05)。出血组PP孕妇流产次数≥3次、怀孕次数≥3次、术中出血量≥528。36 m L、未使用介入技术、发生胎盘粘连、完全性PP类型、APTT≥32。494 s、FIB水平≥4。048 g/L、D-D水平≤1。867 mg/L的比例高于未出血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流产次数≥3次(OR=1。369;95%CI:1。101~1。702)、胎盘粘连(OR=2。100;95%CI:1。070~4。122)、术中出血量≥528。36 m L(OR=1。024;95%CI:1。006~1。043)、APTT≥32。494 s(OR=1。539;95%CI:1。012~2。341)、FIB水平≥4。048 g/L(OR=2。071;95%CI:1。317~3。257)和D-D水平≤1。867 mg/L(OR=3。916;95%CI:1。534~9。993)是PP孕妇产后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PP孕妇产前止凝血功能处于异常状态,且相较于无产后出血孕妇,产后出血孕妇的产前止凝血功能更差;血清APTT、FIB和D-D水平对PP孕妇产后出血具有预测价值且三者联合检测的预测价值更高。临床针对PP孕妇应密切监测这几项指标,做好出血风险干预策略,从而改善母婴结局。

    前置胎盘止凝血功能出血风险相关性危险因素预测价值

    红细胞分布宽度/血小板计数比值对突发性耳聋高压氧治疗预后的预测价值

    程慧郑洪忠储晨晨张凯标...
    55-6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红细胞分布宽度/血小板计数比值(RPR)对突发性耳聋(SD)高压氧治疗预后的预测价值,以期为临床决策的制定提供参考。方法 将2021年3月—2024年2月安徽省阜阳市某医院收治的127例SD患者作为SD组研究对象,根据高压氧治疗效果分为预后良好组(92例)、预后不良组(35例)。另选取同时期在该院进行体检的15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研究对象。检测研究对象的红细胞分布宽度(RDW)、血小板计数(PLT),并计算二者比值(RPR);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RDW、PLT、RPR对SD患者高压氧治疗预后的预测价值;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患者高压氧治疗预后的影响因素。结果 SD组患者RDW、RPR水平高于对照组研究对象,PLT水平低于对照组研究对象,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预后不良组患者的RDW、RPR水平高于预后良好组,PLT水平低于预后良好组(P<0。05)。RDW、PLT、RPR预测SD患者高压氧治疗预后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851(0。799~0。903)、0。744(0。692~0。796)、0。902(0。799~0。953)。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预后不良组患者中年龄≥60岁、有糖尿病史、全聋型和平坦下降型耳聋、重度听力损伤、发病至入院时间≥3 d的人数比例均大于预后良好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有糖尿病史、全聋型耳聋、重度听力损伤、RPR≥0。09是SD患者高压氧治疗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RPR水平与SD患者高压氧治疗预后之间关系密切,且该指标可作为SD患者高压氧治疗预后的重要预测因子。

    红细胞分布宽度/血小板计数比值突发性耳聋高压氧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