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海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海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海南师范大学
海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海南师范大学

韩长日

季刊

1674-4942

hsxb@hainnu.edu.cn

0898-65882380,65883414

571158

海南省海口市龙昆南路99号

海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Journal Journal of Hainan Normal University(Natural Science)
查看更多>>本刊由海南师范大学主管、主办,是国内外公开发行的自然科学综合性学术期刊。主要刊登自然科学基础理论、应用研究与科技开发的论文,科学实验的研究报告、学术述评与科研动态等。主要任务是反映最新科研成果,促进学术交流,为我国现代化建设服务。本刊读者对象主要是国内外高等院校的教师、科研工作者及研究生等。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全固态深紫外激光器研究进展

    金秦隆徐灿沈惟含赵志斌...
    269-277页
    查看更多>>摘要:深紫外激光器(DUV)在工业、军事、医疗和科研等领域有广泛的应用.介绍了全固态深紫外激光器的增益介质以及用于产生深紫外激光的非线性光学晶体,回顾了以固体或光纤激光器为基频光通过非线性频率转换技术产生DUV激光器的研究进展,阐述了掺Nd3+增益介质准三能级激光系统与四能级系统存在差异的原因.介绍了作者团队由掺Nd3+准三能级激光系统所产生的0.9 µm基频光获得228 nm激光的研究进展.

    激光器深紫外激光增益介质非线性光学晶体228nm激光

    简易溶剂热法制备氧化锗及其发光性能表征

    阮志林林彩宗刘思胤胡学萍...
    278-285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研究氧化锗颗粒在不同条件下的形貌演变,通过简易溶剂热法分别以α-石英相氧化锗为锗源、柠檬酸和乙二醇替代水相在180~220℃加热12~32 h,和以PEG4000为油相、pH=1.0纯水为水相、于140~180℃加热2~48 h制备出形貌规则的纺锤体与立方体微纳结构.采用扫描电镜、拉曼光谱以及光致发光光谱对产物进行表征分析,结果表明:α-石英相氧化锗微纳颗粒的大小与形貌对其拉曼振动模式变化影响显著,纺锤体-立方体的形貌演变与形成机理遵循BFDH-HP理论.在532 nm激发光源下,氧化锗颗粒的发光中心为606~648 nm范围(橙-红色),发光中心移动与氧化锗表面缺陷相关.

    氧化锗纳米颗粒发光性能溶剂热法形貌演变

    氧化石墨烯表面接枝抗菌聚合物的研究

    李邦森朱文雅尹非凡石建军...
    286-291页
    查看更多>>摘要:研究了一种制备两性离子聚合物修饰的抗菌氧化石墨烯(GO-PSBMA)的方法.基于氧化石墨烯(GO)表面含有大量的-OH,采用酯化反应制备了具有大量溴引发位点的GO(GO-Br).使用甲基丙烯酸磺基甜菜碱(SBMA)作为聚合单体,通过表面引发的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SI-ATRP)在GO-Br表面进行聚合.用聚合物改性的GO对大肠杆菌表现出99.99%的抗菌活性.本研究有效地建立了对氧化石墨烯的新型聚合物改性方法,赋予其优异的抗菌性能.

    氧化石墨烯表面接枝抗菌聚合物

    有机环金属铂(Ⅱ)配合物深红到近红外发光材料的研究进展

    张程边雨竹李怡茹孙伟...
    292-300,347页
    查看更多>>摘要:近年来,近红外发光材料的设计与合成引起了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这些材料在军工、航天、照明、显示器和可穿戴设备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因在过渡金属配合物中发现电子产生磷光现象,且通过自旋轨道耦合,过渡金属配合物能同时利用单、三线态激子,将器件的内量子效率提高至100%,因此,研究过渡金属配合物电致发光材料已成为当前的热点.其中,有机环金属铂(Ⅱ)配合物具有良好的发光效率和热稳定性,且发光颜色多色可调,已在电致发光器件中得到广泛的应用.本文总结了近年来基于铂(Ⅱ)配合物的深红到近红外有机发光材料的研究进展,为研究具有出色性能的近红外有机环金属铂(Ⅱ)配合物发光材料提供了参考.

    近红外环金属铂(Ⅱ)配合物有机发光材料

    基于多壁碳-Au/rGO纳米复合材料的生物传感器的制备及其在有机磷农药检测中的应用

    汪明畅张钰桐苗莎菻王瑜...
    301-306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研究了多壁碳纳米管和金复合还原石墨烯(Au/rGO)修饰电极的电化学性能,通过吸附法将乙酰胆碱酯酶固定到修饰电极表面制成生物传感器,并将其用于有机磷农药的检测.结果表明,在1.0×10-6~1.0×10-11 mol/L范围内辛硫磷对酶的抑制率与辛硫磷浓度的负对数呈线性关系,线性方程为I=-0.061 0 lgc+1.222 01,相关系数与检出限分别为0.985和8.185×10-7 mol/L.采用循环伏安法(CV)和差分脉冲伏安法(DPV)实现了对辛硫磷样品的分析检测,回收率为91.0%~110.0%.该传感器可用于有机磷农药残留检测.

    多壁碳Au/rGO乙酰胆碱酯酶传感器有机磷农药

    基于石墨炔-金复合材料修饰电极的电化学基因传感器对大肠杆菌特征序列的检测

    王丽思黄郅郯周娟刘涛...
    307-312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离子液体修饰碳糊电极(CILE)作为基底电极,通过滴涂法和恒电位沉积法2步制备了石墨炔-金纳米复合材料修饰电极(Au/GDY/CILE),并将其作为工作电极.循环伏安法(CV)测定结果表明,Au/GDY复合材料有效地改善了修饰电极界面的电化学性能,利用金硫自组装作用,成功将巯基修饰的探针ssDNA固定到工作电极表面,构建了用于大肠杆菌特征序列检测的基因传感器,以亚甲基蓝(MB)作为电化学指示剂,用于对目标序列成功捕获的信号判断.示差脉冲伏安法(DPV)测定结果表明,该传感器对大肠杆菌的特征基因序列检测具有较宽的检测范围(1.0×10-15~1.0×10-7 mol/L)、较低的检测限(3.17×10-16 mol/L)和较高的灵敏度[2.91 µA/(M·cm2)].

    石墨炔-金纳米复合材料电化学基因传感器大肠杆菌特征序列亚甲基蓝

    光谱法研究Pb2+和Cd2+与海南木榄叶DNA的相互作用

    陈婉慧宋媛陈光英何文英...
    313-319页
    查看更多>>摘要:木榄是一种具有较高经济价值的药用红树植物,对沿海地区的生态也有良好的保护作用.本研究利用紫外光谱和荧光光谱法对2种重金属离子Pb2+和Cd2+与海南木榄叶DNA的相互作用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Pb2+和Cd2+的存在对木榄叶DNA的结构有一定影响,且均以沟槽结合的模式与木榄叶DNA相互作用;热力学参数表明Pb2+与木榄叶DNA可自发反应,氢键和范德华力为主要的相互作用力,而Cd2+与DNA为非自发反应,其相互作用力以疏水作用力为主.该研究可为从分子层面深入了解红树植物耐重金属离子的作用机制提供理论支持.

    木榄叶DNA重金属离子光谱法相互作用

    百合正丁醇部位的化学成分研究

    段美慧张卫青梁伟郭洪位...
    320-326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研究鲜品百合鳞茎正丁醇部位的化学成分.采用硅胶柱层析、大孔树脂、葡聚糖凝胶和半制备高效液相色谱仪等分离方法对鲜品百合鳞茎95%乙醇提取物的正丁醇部位进行分离纯化,并结合理化性质和NMR等波谱学技术对化合物进行结构鉴定.从鲜品百合鳞茎正丁醇部位分离得到16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3'-O-feruloyl-6-O-(4-O-glucopyranosyl)feruloylsucrose(1)、3',6-di-O-feruloylsucrose(2)、王百合苷A(3)、王百合苷B(4)、王百合苷C(5)、王百合苷E(6)、王百合苷F(7)、2,2-[bis-4-(2,3-dihydroxypropoxy)phenyl]propane(8)、黄芩苷(9)、芦丁(10)、齐墩果酸(11)、β-谷甾醇(12)、儿茶素(13)、表儿茶素(14)、山柰酚(15)和槲皮素(16).其中,化合物1、2、4、6、7和9为首次从百合属中分离得到.

    百合化学成分提取分离结构鉴定

    毛姜花中半日花烷型二萜的分离与鉴定

    罗清郑丽杨舜伊刘波...
    327-330页
    查看更多>>摘要:毛姜花(Hedychium villosum Wall)根茎粉碎后用工业甲醇浸提,浸提物用乙酸乙酯-水萃取.采用正反相硅胶柱层析、葡聚糖凝胶柱层析和HPLC层析等分离技术,通过NMR等方法对乙酸乙酯浸膏中的化学成分进行分离鉴定,得到5个半日花烷型二萜化合物,分别是hedychenone(1)、yunnancoronarin D(2)、coronarin A(3)、yunnancoronarin A(4)和yunnancoronarin E(5),均为首次从毛姜花中分离得到.

    毛姜花化学成分半日花烷型二萜

    解脲沙雷菌(Serratia ureilytica)次级代谢产物及其抗菌活性研究

    魏艳梅张东辉莫土香李鹏...
    331-337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研究对一株海洋来源细菌(Serratia ureilytica)的次级代谢产物进行系统分离.采用多种柱色谱分离方法从该菌中分离得到16个单体化合物,运用 NMR技术鉴定所得化合物分别为:环(色氨酸-丝氨酸)(1)、环(甘氨酸-色氨酸)(2)、环(苯丙氨酸-谷氨酰胺)(3)、环(亮氨酸-谷氨酰胺)(4)、环(L-酪氨酸-4-羟基-D-脯氨酸)(5)、环(L-苯丙氨酸-4-羟基-D-脯氨酸)(6)、环(L-苯丙氨酸-4-羟基-L-脯氨酸)(7)、环(L-4-羟基-脯氨酸-L-亮氨酸)(8)、环(脯氨酸-酪氨酸)(9)、环(D-脯氨酸-L-酪氨酸)(10)、环(S-脯氨酸-S-亮氨酸)(11)、环(L-脯氨酸-L-缬氨酸)(12)、环(酪氨酸-甘氨酸)(13)、环(R-苯丙氨酸-S-丝氨酸)(14)、环(L-苯丙氨酸-甘氨酸)(15)和环(甘氨酸-亮氨酸)(16).化合物1~16均为首次从解脲沙雷菌中分离得到.抗菌活性显示,粗提物对青枯菌有显著的拮抗作用,而单体化合物对青枯菌以及5株人体致病菌均无明显活性.

    解脲沙雷菌次级代谢产物抗菌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