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湖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湖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湖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向显智

双月刊

2096-3130

hbsx@chinajournal.net.cn

0714-6573612

435002

湖北省黄石市沈家营

湖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Journal Journal of Hubei Normal University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CHSSCD
查看更多>>本刊是综合性学术理论刊物。以刊发内稿为主,亦吸纳海内外优秀之作,力求突出时代性、学术性、师范性特点,办出特色栏目。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以"文化主体性"的逻辑讲"纲要"课的几点思考

    李谷悦胡静
    83-89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文化主体性作为分析背景和话语逻辑,以坚定文化自信为战略出发点,探析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的讲授机理,思考如何将"文化主体性"导入到旧民主主义革命阶段的学习中、如何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解析中强化"文化主体性"、如何在新中国成立后的章节中提升文化主体性的高度等问题,呈现多层次主体和异质性要素交互形塑的历史性与社会性,思想性与实践性,进而赋能新时代大学生文化自觉自信的培育.

    文化主体性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文化自信

    学理·情理·事理:高校思政课叙事说理的三重向度

    张宇娜
    90-95页
    查看更多>>摘要:高校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这是新时代思政课的根本遵循,也是需要把握的重要命题.从学理、情理、事理三重向度理解高校思政课叙事说理的核心要义,可以从整体上把握其理论意涵和实践旨趣.具而言之,高校思政课要聚焦理论阐释,在以文本为基点、以问题为导向、以方法为指引的统一中讲清学理,把道理讲深;强化价值引领,在用真心走近学生,用真情感染学生,用真实打动学生的统筹中讲清情理,把道理讲透;提升叙事能力,在优化叙事内容、丰富叙事话语、改进叙事方式的统合中讲清事理,把道理讲活.

    高校思政课叙事说理学理情理事理

    虚拟数字人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发挥

    孙灯勇李佳奕刘威
    96-103页
    查看更多>>摘要: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经历了从发生到启动、从探索到深化的发展进程.作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两大基本要素,主体和客体一直是学术界研究讨论的重要领域.虚拟数字人是具有多重人类特征的人工智能技术产物,在信息技术数字化、虚拟化、智能化的发展中,初步实现从数字人到虚拟人再到虚拟数字人的转变.这种转变促使其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应用中凸显出虚拟性、交互性、沉浸性和自定性特点,一方面能够提升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效力,强化客体认同感,另一方面也能推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渗透,助力其作用发挥.但目前虚拟数字人技术尚不成熟,相关伦理问题有待商榷,也面临着诸如强制性灌输、主体性丧失、人机关系异化的现实困境.

    虚拟数字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教育话语效力客体认同感人机关系异化

    新质生产力理论融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的三重维度

    杨丽艳王金枝
    104-109页
    查看更多>>摘要:新质生产力作为新时代生产力跃进与生产力代际革命的产物,代表了生产力的发展方向与未来趋势.新质生产力的基本内涵、意义、特征等与"概论"课密切相关,有效推动新质生产力理论融入"概论"课,要从价值蕴涵、融入重点、突破路径三个方面,全面剖析融入的理论支点与实践重点,聚焦传播新质生产力理论、实现思政课高质量发展以及强化大学生创新意识,着力提升融入的针对性、系统性和实效性,助力新质生产力的发展.

    新质生产力理论"概论"课融入

    新时代学校教育传承民族文化的困境与突破

    彭桂芳崔友兴
    110-116页
    查看更多>>摘要:新时代学校教育传承民族文化有利于保存和传播优秀民族文化,促进人类文化多样性发展,拓展和丰富学校教育资源,增强学生的民族认同、文化认同和家国情怀.在实践中,民族文化的边缘化窘境,民族文化传承过程中的碎片化和单一化问题,成人逻辑对儿童哲学的觊觎,以及缺乏过程监管和评价等削弱了民族文化传承实效.据此,推进学校教育传承民族文化,需要秉存"位育之道",重塑民族文化多重价值;回归文化本真,建构民族文化知识体系和优化民族文化传承方式;坚守学生视角,建立民族文化传承共同体;强化过程监管与评价反馈,助力民族文化传承与发展走深走实.

    学校教育民族文化传承学生视角

    学校具身劳动教育:本然优势、实然困境与应然样态

    赵雅丽戴家芳
    117-122页
    查看更多>>摘要:劳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具有树德、增智、强体和育美的综合育人价值.具身认知主张身体参与促进认知的生成,在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劳动观念、强化积极的劳动情感、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和品质上发挥着重要作用.但综观当前学校劳动教育的开展,在教育目标、内容、场域以及方法上仍存在离身化的倾向.为了推动劳动教育的具身化转向,复归劳动教育的应然样态,在目标上倡导身体一体,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内容上通过学生身体力行,强化劳动体验;场域上主张回归现实,挖掘真实劳动情境;方法上以身体图式为主,坚持从做中学.

    劳动教育具身认知样态

    美育改革政策驱动下高校美育课程的现状与改进

    何文宏
    123-128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民族复兴、建设文化强国等战略深入推进的背景下,美育改革政策为高校美育课程建设实践提供了方向指引.尤其在高校美育教育和课程研究整体较为薄弱的情况下,高校美育课程建设环境不足、制度机制不够完善、数字化转型和评价水平较低等问题凸显.这亟须高校完善具体的美育课程改革政策,从更新美育课程建设目标、内容、技术,到完善美育课程实施和评价体系,进一步推进高校美育浸润行动.以此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的高校美育课程建设机制和美育教育体系,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贡献积极力量.

    美育改革政策高校美育课程立德树人中国教育现代化

    我国数字媒体技术专业本科教育发展研究——基于235所学校专业招生简章的文本分析

    陈迪樊智康耿辰羽李诗怡...
    129-140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以及数字文化产业的兴盛,专业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上升,我国设立数字媒体技术本科20 余年,专业发展备受关注.调查和文本分析研究发现:我国数字媒体专业发展已经进入平稳期,区域分布均衡,且形成了培养单位的塔式结构;在人才培养目标上,已经构筑了面向媒体服务全过程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方向设置体系,形成了多元化、市场化的人才去向,打磨了重素质、厚基础的核心能力要求;在人才培养路径上,打造了"艺技双行"且日益趋稳趋深的课程体系,构建了理论引导、实践强化的课程教学理念.基于现状和趋势的思考,研究提出要抓住时代和市场脉搏,结合交叉和创新,联合社会各维度机构,构建学用一体化培养环路,以发展人才核心能力.

    数字媒体技术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现状

    新工科背景下基于虚拟现实技术的工程实践教学创新

    辛尚龙戴飞黄晓鹏
    141-146页
    查看更多>>摘要:新工科背景下,在以互联网等先进信息技术为核心的数字时代,探索虚拟现实技术与工程实践教学的深度融合,是推进工程教育改革的关键.为培养高质量工程实践人才,将虚拟现实技术与工程实践教学融合,不仅可以满足新工科建设需求,还可以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索的积极性,降低实验设备的管理与维修费用,减少工程类实践教学中潜在的安全隐患.但在VR技术应用于工程实践教学的过程中发现,现有课程体系、教学方法与VR技术存在明显不适配问题,优质工程类VR教学平台欠缺,教师综合水平欠缺,阻碍了工程实践教学质量的提升.为此,学校需结合新工科建设需求,借助VR技术优化工程实践课程体系与教学方法,加强VR专业化教学平台建设,通过系统化培训提升工程实践教师综合素养,为新工科背景下工程实践教学高质量发展提供保障.

    新工科虚拟现实技术工程实践教学沉浸式体验师生交互

    什么因素影响人们对AI的接受:EST和TAM视角

    段锦云姚星宇胡子怡李思贤...
    147-156页
    查看更多>>摘要:人工智能(AI)技术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迅猛发展,人机交互领域迈入了崭新的历史阶段.然而个体对AI的接受程度并未如预期般高涨,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AI技术的广泛应用及其带来的潜在增效.在深入回顾以往技术接受理论的基础上,融合生态系统理论和技术接受模型,系统性地从三个维度探讨影响AI接受度的关键因素:微观层面(个体与AI的互动)、中观层面(涉及任务要素与组织结构)以及宏观层面(文化背景、社会环境及政策导向).本研究旨在构建一个全面的理论框架,以深入理解影响人们对AI接受度的复杂多元因素.本文特别强调了在人与AI交互过程中,层次结构的明确划分和动态互动的重要性,为人工智能与人类互动的研究领域提供了全新的理论视角.未来研究应当关注AI接受度的动态变化轨迹,深入探讨AI的情感价值及其伦理问题,从而推动社会各界更加广泛地接受和应用人工智能技术.

    人工智能(AI)接受度生态系统理论技术接受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