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江苏海洋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江苏海洋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江苏海洋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张锐戟

半月刊

2096-8256

xuebao@hhit.edu.cn

0518-5895231

222005

江苏省连云港市苍梧路59号

江苏海洋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Journal Journal of Jiangsu Ocean University (Humanities& Social Edition)
查看更多>>本刊主要刊登淮海工学院教师及省内外专家学者较高水平的人文社会科学学术科研成果。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中国的全球海洋治理观:内涵阐析、立论基础与传播路径

    崔野
    1-9页
    查看更多>>摘要:当今世界,以理念和话语为核心的国家软实力之争愈发激烈,全球海洋治理观随之成为国际海洋竞争的重要方面.为顺应全球海洋治理的发展趋势和我国海洋强国建设的迫切需求,中国的全球海洋治理观应运而生.中国的全球海洋治理观是由海洋命运共同体、"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倡议、蓝色伙伴关系、海洋生态文明等一系列海洋治理理念所构成的综合话语体系,反映了中国对全球海洋治理的基本观点和总体立场.为更好地向国际社会传播中国的全球海洋治理观,中国需在"听得到""听得懂""听得信"等方面加大力度,使其真正在全球范围内落地生根、付诸实践.

    全球海洋治理全球海洋治理观内涵阐析立论基础传播路径

    新时代文化使命的生成逻辑、科学内涵与实现路径

    宋良李丽杰
    10-18页
    查看更多>>摘要:新时代文化使命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理论主题,为中国共产党在新时代推进文化建设指明了方向.新时代文化使命是对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的守正创新,是对中国共产党百年文化建设经验的深刻总结,更是对推动构建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深刻把握.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共同构成了新时代文化使命的科学内涵.践行新时代文化使命要坚定文化自信,增强中华文化主体性,要秉持开放包容,推动世界文明交流互鉴,要坚持守正创新,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为党在新征程踔厉奋发、勇毅前行提供强大的奋斗力量.

    中国共产党习近平文化思想文化使命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习近平文化思想推动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

    陈庆玲
    19-30页
    查看更多>>摘要:文化是国家和民族共有的灵魂,生态则是国家和民族续存的基础.作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体系的最新成果,习近平文化思想将人类生存环境的文化因素与自然环境融为一体,以文化繁荣促进生态和谐,推动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习近平文化思想以文化生产优化生态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使文化成为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之间的桥梁;以文化传承促进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生态文化发展,实现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生态文化的创造性发展和创新性转化;以文化治理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推动自然生态和精神文明的双重和谐;以文化宣传弘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展现绿色、低碳、可持续的国家形象;以文化交融建构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为全球生态发展提供更加公平合理的中国方案.

    习近平文化思想新时代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生态文明建设

    马克思恩格斯对朗格社会达尔文主义的批判及其当代价值

    程志波胡恒雪
    31-39页
    查看更多>>摘要:十九世纪六七十年代,社会达尔文主义主张的庸俗进化论,在工人运动中引起了极大的思想混乱.为拨乱反正,马克思、恩格斯对朗格等人所主张的社会达尔文主义思想进行了批判,其批判内容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一是批判社会达尔文主义片面强调"生存斗争"规律,从而忽略了人类社会与生物界的本质区别以及"阶级斗争"的社会历史属性;二是批判社会达尔文主义散布"适者生存"论调,麻痹工人接受"天然不适者"的现实;三是揭示社会达尔文主义宣称的"强者统治"背后的"精英统治""帝国主义""霸权主义"实质.马克思、恩格斯对朗格社会达尔文主义思想的批判,对于辨别当代社会达尔文主义思潮新形态、抵制不良社会思潮和西方国家意识形态的侵蚀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马克思恩格斯朗格社会达尔文主义"生产斗争"

    劳动所有权何以异化为资本所有权?——从洛克、黑格尔到马克思

    胡顺
    40-48页
    查看更多>>摘要:洛克对劳动所有权的论证呈现为"上帝→人格(身体)→劳动→物"逐次递减的逻辑,在将货币引入其中后,贫富开始出现.黑格尔的卓越贡献就在于他从思辨哲学的深度论证了劳动所有权,呈现为"人格(人格性/意志与身体的统一)→占有→物"逐次递减的逻辑,尤其是他最先意识到了贫困问题的严峻性以及贫困与所有权之间的内在关联.而马克思历史性地分析了劳动所有权,从生产关系入手研究所有权,呈现为"所有权→资产阶级所有权(法权关系)→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私有制"层层深入的逻辑,揭示了人的贫困之中所掩藏的隐性剥削.从洛克到黑格尔再到马克思的思路历程,揭示了劳动与所有权如何从同一走向分离的过程.

    劳动所有权资本所有权异化剥削财产权

    论《西游记》的儿童文学特质与儿童教育意义

    汪军
    49-56页
    查看更多>>摘要:《西游记》是一部儿童文学,因为它体现了诸多儿童文学的特质:于童话,小说具有奇幻的故事情节与故事内容;于童趣,小说塑造了各种生动有趣的人物与动物形象;于童言,小说的人物语言率真自然、稚拙纯真;于童心,小说中人物的内心情感纯洁朴素,较少涉及血腥与暴力、性与色、爱情与私欲.《西游记》充满了"孩子气"的美学氛围,洋溢着儿童气质与少年诗意.《西游记》丰富的儿童文学元素,使之深受广大儿童喜爱,对激发儿童的想象力、提高儿童的表达力、培养儿童的道德感,具有重要的影响与教育意义.

    《西游记》儿童文学文学特质儿童教育

    媒介化语境下村上春树小说《电视人》的精神生态危机研究

    杜业艳谢晓玲
    57-65页
    查看更多>>摘要:精神生态批评作为生态批评理论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解读文学作品中的人类精神生态具有重大意义和价值.《电视人》细致入微地描述了人类个体因电视人入侵其家园空间而遭遇的空前精神危机,体现了作家对电视这一新媒介在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对人类个体产生巨大心理和精神冲击的深切关注.从精神生态批评的角度重新解读村上春树小说《电视人》,探究在电视人这一新媒介代言人的控制下,人类个体的精神生态如何从最初的陷入困境逐步滑向内部失衡直至跌入崩溃的深渊的过程和缘由.精神生态危机最终导致个人在强大的媒介面前沦为"他者".在媒介化时代,尤其在互联网和媒介高速发展和快速更迭的今天,人类个体必须真正参与到社会实践活动和人际交往中,与时代精神同向同进,形成和谐稳定的精神生态,凝聚强大的精神力量,推动人类社会的平衡发展.

    村上春树《电视人》媒介化精神生态精神危机

    汉语目的结构演化与助词"起见"的典型性问题

    李乃东
    66-76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X起见"是汉语里一种较为特殊的目的结构,其标记类型比较少见.文章认为"为X起见"来自"介词X起见"结构,在目的介词"为"专职化后得以产生.目的标记"起见"的语法化源头是动宾式短语,语义来源受到佛教语言影响.相较于既有的研究观点,"起见"语义演变的双线融合语法化路径更趋合理,可以规避现有研究存在的某些不足.与以往学界偏重"起见"语义虚化不同,文章根据多样的分布语境,从语义、X性质、句式特征三方面探讨了不同条件下"起见"语法功能的典型性问题.现代汉语里"为(了)X"是主导性目的结构.除短暂时期外,"起见"构成的目的结构都处于低频使用状态;但它作为一种可能选择被保留下来,用来满足特殊表达需求.

    "为X起见"目的结构演化典型性

    翻译中的诗学与译者主体性

    胡作友冯悦
    77-85页
    查看更多>>摘要:不论是文学作品还是非文学作品,皆可内含一定的诗学元素.作为一项跨文化实践活动,翻译既是诗学与译者主体性交互作用的过程载体,亦是最终成果的集中体现.在翻译过程中,诗学是译者选择文本、理解文本和表达文本的影响因素之一,同时又作为译者选择、理解和表达的客体而存在,因此诗学是施动与受动的辩证统一体;译者主体性贯穿在翻译选择、理解和表达的各个环节,是能动与受动的辩证统一体.译者主体性从"荫蔽"到"去蔽",经历了一个逐渐彰显的过程.译者在能动与受动的交互过程中并非总是得心应手,有时反而会误入歧途,这要求译者具有全面的诗学能力,善于把握发挥译者主体性的度,既不能墨守成规,亦不能随心所欲,而应在动态调整的基础上无限趋近源语诗学.

    诗学翻译翻译诗学诗学效果译者主体性

    企业数字化转型与绿色创新——基于中介与门槛效应研究

    张超胡宗光
    86-99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2014-2022年A股上市公司数据,探究企业数字化转型与绿色创新的影响关系及作用机制.经研究发现:(1)企业数字化转型能够显著促进绿色创新,对绿色质量创新提升效果更明显,且促进效果在技术和劳动密集型企业中更为显著;(2)机制分析表明,企业数字化转型通过提高动态创新和研发投入促进企业绿色创新,经济政策不确定程度会负向调节企业数字化转型与绿色创新之间的传导效果;(3)通过门槛效应检验发现,动态创新和研发投入均存在门槛效应,且跨越门槛值后作用效果显著提升.

    数字化转型绿色创新动态创新研发投入门槛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