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湖南包装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湖南包装
湖南包装

文稀枝

季刊

1671-4997

hnpack911@sohu.com

0731-85532907,85117671

410007

湖南省长沙市韶山北路356号

湖南包装/Journal HuNan BaoZhuang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从"万物"到"万象"——人类技术革命推动的符号涌现

    定律李砚祖
    1-5,201页
    查看更多>>摘要:回顾符号学理论发展历史,人类符号在技术革命期间往往呈现出阶段性爆发的特征,反映出符号作为沟通和认知工具的重要性.文章从产业经济学视角出发,通过历时性研究方法梳理人类重大技术革命和期间涌现的符号群的关系,发现符号不仅用来表达意义,更是人类主观认知和管理的手段,是人类协调各事物所需信息而发明的管理方法.具体而言,符号是"人"认识、传播技术的载体,每当新技术出现并逐渐取代旧有技术时,新的符号形式和技术结构应运而生,以适应新的需求和社会环境.这种符号涌现促进了技术创新的接受度,缓解了新旧技术革命间的矛盾,为人与"万物"间符号"万象"的形成提供可能.

    符号涌现技术革命数字孪生万象

    江南传统民居中的诗性"图底"研究——以宏村古民居水景院落空间为例

    陈虹宇李砚祖陈子昱
    6-9,197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江南传统民居的建筑语境中,诗性"图底"关系构成了其独特的空间叙事和视觉美学.文章以宏村古民居的水景院落空间为研究案例,探讨和阐释江南传统民居中这一诗性空间关系的构成机制及其表现手法.通过综合运用共时性和历时性的视知觉分析方法,研究揭示了宏村水景院落空间意象中静态与动态图底关系及其时空转换的复杂性.研究结果表明,宏村古民居的空间意象不仅丰富地映射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而且深刻体现了道家思想在空间布局与形态上的影响.对中国传统民居图底关系进行了深入研究,研究结果对于启发现代景观与建筑设计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并为保护与传承中国传统文化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江南诗性图底关系院落生成机制

    符号学视域下海昏侯国器物图像:"天人合一"思想的跨文化传衍研究

    戴沂君史丽刘琳
    10-15页
    查看更多>>摘要:汉代海昏侯墓是我国目前发掘保存最好、内涵最为丰富的汉代列侯标本墓,其出土器物图像是我国古代物质精神文明的重要文化符号,表征着汉时期社会文化的多义性.文中以符号学视域结合考古实物图像,解析海昏侯国器物图像中"天人合一"的哲思及其跨地域的传播特征,探讨其与楚、蜀文化的符号共性,揭示汉代文化中同质化符号建构对后世的深远影响.

    符号学海昏侯天人合一图像文化

    湘西西兰卡普"八勾"纹饰考

    刘宏刘依玲杨勇波
    16-18,217页
    查看更多>>摘要:土家西兰卡普于2006年入选首批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其纹饰历史最早可以上溯到3 000多年前的古代巴人时期,其中以勾纹最具特色.文章以西兰卡普"八勾"纹作为研究对象,从其起源挖掘出背后蕴含的中国传统吉祥文化,对"八勾"现有纹样的演变进行拆分解读,从而得出其纹样演变与土家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息息相关."八勾"纹样所代表的不仅仅是独特的土家族文化与价值观念,也是图腾崇拜、自然崇拜、生殖崇拜及吉祥崇拜的集中体现,更是土家人民对于民族文化的坚持与传承.

    八勾纹西兰卡普纹饰

    文化共同体铸就视角下铜鼓传播路径中的纹饰嬗变

    吴腾睿褚兴彪
    19-23,36页
    查看更多>>摘要:铜鼓是曾流行于岭南地区且有特殊象征意义的多功能器物,也是铸就中华民族文化共同体的重要组成部分.文章研究了铜鼓在岭南地区传播路径及纹饰嬗变过程,认为铜鼓作为一种文化载体是串联地域性文化与中华民族文化的形式之一.在传播过程中,铜鼓纹饰通过百越民族与临近民族、百越民族区域人群以及与中原汉族等多类型文化交融,奠定了岭南地区纹饰母题形成基础,是中华民族文化共同体铸就的重要形式与内容.

    铜鼓文化传播路径文化共同体

    现代茶散文中的文人茶器审美观念研究

    陈沁
    24-27,45页
    查看更多>>摘要:将研究视角聚焦于现代文人饮茶与论器中所蕴含的茶器审美观念上,以民国时期文人创作的现代茶散文为主要研究资料,通过文本解读及结合具体实物来分析探究现代文人对茶器的择用偏好及审美取向.对现代茶散文中涉及到茶器论述的文字片段以主要器具类型进行梳理,并从外在形式及内在文化内涵层面分析茶器在文人生活中呈现的时代新特征,由此探析出蕴含其中的朴素审美观念,这一审美观是现代文人崇雅文化意识与现世社会大众化思潮结合下的产物.

    现代文人茶器审美观念茶散文

    马王堆汉墓出土"长寿绣"中祈寿趋吉思想解析

    贺鸣萱谷芳邹婧
    28-31页
    查看更多>>摘要:1972年以来,马王堆一号汉墓的发掘提供了大量保存良好的汉代丝织品,为古代丝织品研究提供了重要的资料.长寿绣是马王堆汉墓出土的众多丝织品种类之一,它的单元图案相对较大,绣有多种纹样,包括蔓草纹、穗状流云纹、花叶纹、凤鸟纹、龙首纹等,这些纹样构成的长寿绣体现着古人祈寿趋吉的向往与追求.通过对长寿绣及其构成纹样的分析,对其中蕴含的祈寿趋吉思想进行解读,并从农业、政治与宗教神话角度分析其的产生与传播.

    汉代马王堆长寿绣祈福思想纹样

    城市品牌色彩形象设计研究——以永春县为例

    林家葳宋立民
    32-36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作者为永春县城市品牌的色彩形象进行视觉化设计以及应用策略制定的过程为例,研究构成城市品牌的几项不可忽视的元素,以及围绕这些元素在色彩设计中所展开的实践方法,希望为永春县打造一个具有影响力和识别度的城市品牌色彩形象.研究团队成功研发出"永春绿"这一城市品牌色彩,并配置出相应的辅助色和点缀色体系.该品牌色彩目前已成功应用于永春县生态文明研究院的相关品牌形象和展示活动中,并有望在未来扩展应用到更多城市产品中.

    城市品牌永春色彩形象设计

    从中国传统"方圆"美学角度解读原研哉小米品牌Logo设计

    黄金梅杨晓旗
    37-40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近现代平面设计领域中,以西方为主导的设计思维和设计风格一直呈现出多样化和快速发展的趋势,能真正融合五千年中华文明积淀的传统设计本质与方法论的作品凤毛麟角.中国古代方圆形态对中国造型观念影响极大,至今仍然对中国乃至世界的品牌设计造型审美及内涵理念存在影响.文章以原研哉设计的小米品牌Logo为切入点,尝试运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方圆"美学解读原研哉倡导的"Alive"生命感设计理念,探索两者之间可能存在的内在关联.通过对传统"方圆"美学与现代品牌设计理念的融合解析,以期为现代平面设计师提供一个新的思维视角和灵感源泉.通过探讨这种跨文化、跨时代的理念联系,激发设计师对于传统美学价值的重新认知,并为平面设计创新提供启示与借鉴.

    传统文化"方圆"美学原研哉Logo设计品牌设计

    后现代消费文化视域下陶瓷设计革新路径探究

    包钰尹婧
    41-45页
    查看更多>>摘要:通过定性分析和案例研究,分析消费者特性的复杂性,构建消费观念、消费心理与消费者行为的相互作用关联性.提出模块化设计、用户中心设计、情感化设计、叙事性设计和符号化身份构建等多元设计策略,以应对消费者对个性化和文化意义的需求.研究结果表明,这些设计策略不仅有效回应了消费者的需求,还促进了个人身份的构建和文化理解的深化,进一步证明后现代消费文化在推动设计创新中的关键作用.

    设计理论后现代消费文化消费者行为文化符号陶瓷设计创新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