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罕少疾病杂志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罕少疾病杂志
罕少疾病杂志

王成林

双月刊

1009-3257

hs1999@vip.163.com;ctmrizz@sina.com

0755-83695204 ,83695203

518000

广东省深圳市福田区福华一路国际商会大厦1902号

罕少疾病杂志/Journal Journal of Rare and Uncommon Diseases
查看更多>>本杂志是国内唯一公开出版的全面、集中、系统地反映我国罕少疾病理论和临床研究状况的国家级专业性学术期刊。主要刊载有关罕见病少见病的理论研究、诊断和治疗等方面论文,内容涉及西医、中医、中西医结合各领域内、外、妇、儿等临床各学科。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银甲丸加减联合阿奇霉素治疗生殖道支原体感染(湿热瘀阻型)的临床观察

    陈乐王淑敏李紫艳乔江...
    110-11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对中药银甲丸(针对湿热瘀阻型)联合阿奇霉素治疗女性生殖道支原体感染的临床效果进行总结和分析.方法 选择2019年9月至2021年9月期间我科住院部收治的40例生殖道支原体感染女性患者(湿热瘀阻型)为观察组研究对象,联合给予中药银甲丸加减、阿奇霉素治疗.另将同期收住的40例患者纳入对照组,单纯应用阿奇霉素治疗.对两组患者支原体转阴率、不良反应率、中医证候积分、临床疗效进行观察对比.结果 ①观察组UU转阴率92.5%高于对照组80.00%,存在差异(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率为10.00%、对照组为8.00%,两组之间不存在差异(P>0.05).②两组治疗前患者的各项中医证候积分比较,不存在差异(P>0.05);两组治疗后患者的各项中医证候积分与治疗前比较,均降低,存在差异(P<0.05);治疗后,观察组中医证候改善显著,积分远低于对照组,存在显著差异(P<0.01).③观察组40例患者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85%,高于对照组75%,存在差异(P<0.05).结论 阿奇霉素联合中药银甲丸(针对症状加减)治疗女性生殖道支原体感染,效果突出,两者协同作用显著,为该病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有效方案,值得在临床实践中推广与应用.

    银甲丸加减阿奇霉素生殖道支原体湿热瘀阻型

    DWI和DCE联合PSA检测对前列腺癌诊断价值研究

    鲁果果王轩轩马爱珍
    113-11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分析、探究DWI、DCE联合PSA检测在前列腺癌临床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我院2021.6至2023.2月期间收治的80例前列腺癌患者为研究对象并设置为观察组,同时选取同期来我院接受诊疗的85例前列腺增生(BHP)患者为对照组,对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两组患者均以病理诊断结果为"金标准",为两组患者实施常规MRI检查、DCE-MRI检查、DWI检查及血清PSA检测,对比分析不同检测方法在临床诊疗工作的作用与价值.结果 80例前列腺癌患者中,34例患者属于是中央区癌、46例患者属于外周带癌.对照组与观察组在时间信号强度曲线类型的分布上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根据DWI影像结果提示,前列腺癌病灶信号普遍都为明显高信号,且ADC数值偏低,平均ADC值为(0.69±0.12)×10-3mm2/s;前列腺增生增生结节则以稍高信号为主,少部分则提示为高信号,ADC值有所降低,平均ADC值为(1.04±0.20)×10-3mm2/s,两组在ADC值上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以DWI+D CE+PSA联合诊断方式诊断前列腺癌的准确度、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最高,与其他各项诊断方式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DWI、DCE在鉴别前列腺癌与前列腺增生症时具备了一定的临床价值的,联合PSA对前列腺癌的诊断效果显著,有助于指导临床治疗方案的合理选择.

    DWIDCEPSA前列腺癌

    黏膜组织内Runx3蛋白、HIF-1α表达水平与不同类型胃息肉幽门螺杆菌感染的关系分析

    王芳郑紫恒李帅帅
    116-11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黏膜组织内Runt相关转录因子3(runtrelated transcription factor 3,Runx3)和缺氧诱导因子-1α(hypoxia-Inducible Factor 1-Alpha,HIF-1α)蛋白表达水平与不同类型胃息肉及幽门螺杆菌(H.pylori,Hp)感染的关系.方法 选取2018年1月至2022年1月在本院诊治的胃息肉患者154例为病例A组,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120例为病例B组,胃癌患者120例为病例C组.通过胃黏膜活检确诊,检测各组Runx3、HIF-1α蛋白和Hp阳性表达率,并分析胃息肉患者中Runx3、HIF-1α蛋白与Hp感染的相关性.结果 Runx3、HIF-1α蛋白在A、B、C组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62.99%vs47.40%、75.33%vs33.33%、31.67%vs85.83%(P<0.001).增生性息肉组与病例C组的Runx3、HIF-1α蛋白阳性率差异显著(P<0.001),与病例B组无显著差异(P>0.05);腺瘤性息肉组与病例C组无显著差异(P>0.05),与病例B组有差异(P<0.05).Hp感染阳性率在A、B、C组分别为45.45%、40.83%、84.17%(P<0.001).增生性息肉组与病例C组差异显著(P<0.001),与病例B组无差异(P>0.05);腺瘤性息肉组与病例C组无差异(P>0.05),与病例B组差异显著(P<0.05).Hp感染阳性患者中Runx3和HIF-1α蛋白阳性率分别为24.29%和52.86%;Hp感染阴性患者中分别为95.24%和42.86%.相关性分析显示,胃息肉患者的Runx3表达与Hp感染呈负相关(r=-0.732,P<0.001),HIF-1α与Hp感染无显著相关性(r=0.100,P=0.213).结论 Runx3和HIF-1α蛋白在胃息肉患者黏膜组织中呈高阳性表达,Hp感染可能参与胃息肉发生发展,其中Runx3与Hp感染呈负相关性.

    Runx3HIF-1αHp胃息肉临床关系

    Ⅱ~Ⅲ期胃癌根治术中淋巴结清扫数目与远期复发、死亡的关系探讨

    岑磊磊朱桂华
    119-120,12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Ⅱ~Ⅲ期胃癌患者根治术中淋巴结清扫数目与远期复发、死亡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12月至2020年12月期间本院收治的186例Ⅱ~Ⅲ期胃癌并行根治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对患者随访至2022年12月.根据国际抗癌联盟要求和术中淋巴结清扫数目分为≥25枚组(88例)和15~25枚组(98例),在控制性别、年龄、肿瘤大小、肿瘤部位等变量的前提下,采用COX风险回归分析淋巴结清扫数目与胃癌患者远期复发和死亡的关系.结果 随访2年后,186例患者中胃癌复发61例,死亡38例,复发率和死亡率分别为32.80%和20.43%.单因素分析显示,≥25枚组患者胃癌的复发率为25.00%低于15~25枚组的39.80%(P<0.05);≥25枚组患者的死亡率为12.50%低于15~25枚组的27.55%(P<0.05);COX风险回归分析显示,淋巴结清扫数目是胃癌患者远期复发和死亡的危险因素(HR=2.776、1.669,P<0.05).结论 Ⅱ~Ⅲ期胃癌患者根治术中淋巴结清扫数目与远期复发、死亡显著相关,且淋巴结清扫数目≥25枚患者胃癌远期复发、死亡的风险较低.

    胃癌根治术淋巴结清扫数目远期复发死亡病理分期

    I-FABP、CRP联合肠系膜上动脉超声检测对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的诊断价值

    闫海娜王云花
    121-12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肠型脂肪酸结合蛋白(I-FABP)、C反应蛋白(CRP)联合肠系膜上动脉(SMA)超声检测对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的诊断价值.方法 选择2020年5月至2022年5月80例疑似NEC(Bell分期Ⅰ期)患儿,以及同期72例确诊NEC(Bell分期Ⅱ期)和40例无胃肠疾病的新生儿(对照组),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SMA收缩期峰值流速(PSV)、舒张末期流速(EDV)及阻力指数(RI),同时检测血清I-FABP、CRP水平.结果 三组首检SMA超声PSV、EDV、RI比较差异显著(P<0.05),与对照组比较,疑似组PSV明显降低(P<0.05),RI明显增高(P<0.05),而EDV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与确诊组比较,疑似组RI明显减小(P<0.05),而PSV、EDV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三组血清l-FABP、CRP水平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疑似组血清I-FABP、CRP水平明显提高(P<0.05);与确诊组比较,疑似组I-FABP水平明显降低(P<0.05),而CRP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SMA超声+I-FABP+CRP联合诊断早期NEC的敏感性、特异性分别为87.1%、85.9%,AUC为0.834(95%CI:0.712~0.926),均高于单一诊断.结论 I-FABP、CRP及SMA超声检查对NEC具有诊断价值,三者联合对NEC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

    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肠型脂肪酸结合蛋白C反应蛋白肠系膜上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

    急性阑尾炎手术患儿住院期间切口感染的发生率及相关因素的分析

    晁帅晁阳曹冬晓
    124-12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分析急性阑尾炎(AA)手术患儿住院期间切口感染(SSI)发生率及相关因素分析.方法 回顾性分析法选择2022年7月至2023年7月68例AA手术患儿的临床资料,依据住院期间是否发生SSI进行分组,将评估出SSI者划分为发生组,未评估出感染者则划分为未发生组,收集2组患儿疾病相关特征、一般资料,分析AA手术患儿住院期间发生SSI相关因素,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有差异项目.结果 68例AA手术患儿中19例发生SSI,发生率为27.94%,未发生SSI共有49例,占比72.06%;2组年龄、体征指数(BMI)、性别、基础疾病、切口类型、切口方法、切口保护、术前CRP水平比较发生无统计学意义(P>0.05),发生组使用预防性抗菌药物、留置腹腔引流管、手术时间、阑尾穿孔和未发生组存在显著差异(P<0.05);采取Logistic回归方程计算上述有差异的项目,发现使用预防性抗菌药物、留置腹腔引流管、手术时间、阑尾穿孔是AA患儿发生SSI的危险因素.结论 AA手术患儿住院期间发生SSI的因素存在多种,如使用预防性抗菌药物、留置腹腔引流管、手术时间、阑尾穿孔,临床需高度引起重视,最大程度降低SSI发生风险.

    急性阑尾炎住院期间切口感染留置腹腔引流管阑尾穿孔

    结直肠癌癌组织中miR-106a、miR-92a、miR-31与其新生血管生成及侵袭转移的关系研究

    姚步月张笑添赵国力贾艳梅...
    127-12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究结直肠癌(CRC)癌组织中miR-106a、miR-92a、miR-31与其新生血管生成及侵袭转移的关系.方法 选取本院2018年1月至2020年1月诊治的100例结直肠癌患者作为CRC组,另选取同期健康体检者60例作为对照组.全部均行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miR-106a、miR-92a、miR-31表达量,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CD34表达,计算微血管密度(MVD);术后随访3年,收集患者肿瘤侵袭转移等资料.分析miR-106a、miR-92a、miR-31与CRC新生血管生成及侵袭转移的关系.结果 CRC组miR-106a、miR-92a、miR-31表达量及MVD均比对照组高(P<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miR-106a、miR-92a、miR-31表达量与CRC患者MVD均呈正相关(P<0.05).单因素分析显示,侵袭转移组肿瘤高、中分化程度人数及TNM分期Ⅲ、Ⅳ期人数比未侵袭转移组多,术前miR-106a、miR-92a、miR-31表达量比未侵袭转移组高(P<0.05).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显示,肿瘤分化程度、TNM分期、术前miR-106a表达量、术前miR-92a表达量、术前miR-31表达量均为CRC患者肿瘤侵袭转移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结论 结直肠癌癌组织中miR-106a、miR-92a、miR-31高表达,且与结直肠癌新生血管生成及侵袭转移密切相关.

    结直肠癌侵袭转移血管新生miR-106amiR-92amiR-31

    结直肠腺癌组织PRRX1蛋白表达及其与微卫星不稳定性的关系分析

    谷心语
    130-13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结直肠腺癌组织配对相关同源框1(PRRX1)蛋白表达及其与微卫星不稳定性(MSI)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院2020年10月至2022年12月收治的168例结直肠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均于术中留取结直肠腺癌组织与癌旁正常组织(距癌≥5cm).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结直肠腺癌组织和相应癌旁正常组织中PRRX1蛋白表达,并分析PRRX1蛋白表达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采用PCR法检测结直肠腺癌组织MSI情况,并将其分为微卫星高度不稳定(MSI-H)、微卫星低度不稳定(MSI-L)、微卫星稳定(MSS)3组,比较PRRX1蛋白在3组中的表达情况.采用Spearman分析结直肠腺癌患者PRRX1蛋白表达与MSI的关系.结果 结直肠腺癌组织中PRRX1蛋白阳性表达率高于癌旁正常组织(P<0.05).低分化、临床分期为Ⅲ+Ⅳ期、淋巴结转移患者的PRRX1蛋白阳性表达率高于中高分化、临床分期为Ⅰ+Ⅱ期、无淋巴结转移患者(P<0.05).168例结直肠腺癌患者中,经检测判定为MSS 120例(71.43%),MSI-H 28例(16.67%),MSI-L20例(11.90%);MSI-H组PRRX1阳性表达率高于MSS组(P<0.05);经Spearman分析结果显示,PRRX1蛋白表达与MSI呈正相关(r=0.568,P=0.023).结论 PRRX1蛋白在结直肠腺癌组织中高表达,与患者肿瘤分化程度、临床分期、是否存在淋巴结转移有关,且与患者MSI的发生密切相关.

    结直肠腺癌配对相关同源框1微卫星不稳定性相关性

    ω-3多不饱和脂肪酸对STBI肠内营养支持治疗血清炎症因子水平及预后的影响观察

    李景冯海旺周瑞琴
    133-13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观察ω-3多不饱和脂肪酸(ω-3 PUFAs)对重型颅脑损伤(STBI)肠内营养(EN)支持治疗患者血清炎症因子水平及预后的影响.方法 2021年1月至2023年12月本院收治的STBI患者共80例按均衡随机化分组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0人.观察组和对照组分别在常规EN支持的基础上加入相同热卡的ω-3鱼油脂肪乳和脂肪乳注射液,疗程为14d.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营养指标、免疫指标、血清炎症因子水平、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炎症因子水平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患者治疗后营养指标均有下降,观察组营养指标较对照组高(P<0.05),观察组治疗后T细胞亚群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患者GOS均有上升,观察组GOS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ω-3 PUFAs对STBI EN支持治疗患者有助于增强患者抗炎和免疫能力,改善其肠胃功能和预后情况.

    ω-3多不饱和脂肪酸重型颅脑损伤肠内营养支持血清炎症因子水平

    颈部硬膜外与连续臂丛阻滞两种麻醉方法在断指(肢)再植手术麻醉和术后镇痛的效果分析

    师军永侯玲莉付刚孙文博...
    136-137,14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本次研究主要分析颈部硬膜外与连续臂丛阻滞两种麻醉方法在断指(肢)再植手术麻醉和术后镇痛的效果.方法 采取2019年5月至2020年5月在我院进行断指再植手术的80名患者按随机数字的方法分为两组,即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使用连续臂丛阻滞的麻醉方法进行麻醉,比较两组之间不同麻醉方法的优缺点.检测两组麻醉前、手术后的血氧饱和度(SPO2)、患者血压指数(BP)、心律(HR)、心电图指数变化(ECG)的不良反应,并且测定的同时记录下患者的VAS评分、麻醉起效时间、感觉阻滞的完整程度、局部性麻醉药以及辅助用药量.结果 使用连续臂丛阻滞麻醉法的观察组,麻醉感觉阻滞的完善实践与起效时间明显快于使用颈部硬膜外麻醉法的对照组(P<0.05).而局部性麻醉用药量两组对比结果并无明显差异.结论 为断指(肢)再植手术患者选用臂丛连续阻滞的麻醉法进行麻醉后,麻醉效果起效快、镇痛也相对较为完善,并且便于操作,可起到连续阻滞的作用,对身体机能循环、呼吸系统功能产生的影响较小,且在临床治疗中并未发生并发症和不良反应.具有应用价值,值得全面推广.

    颈部硬膜外连续臂丛阻滞断指(肢)再植镇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