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武汉大学学报(医学版)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武汉大学学报(医学版)
武汉大学学报(医学版)

黄从新

双月刊

1671-8852

mjwhu@whu.edu.cn

027-68755966

430072

武汉大学出版社大楼前楼6楼东侧

武汉大学学报(医学版)/Journal Medical Journal of Wuhan University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由武汉大学主办的以刊载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及其相关学科的前瞻性论文为主、面向广大医学及相关学科科研工作者、介绍医学科研动态的综合性医学学术期刊,接受校内外优秀医学论文,欢迎广大医务工作者投稿。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氨甲环酸不同外用方式在改善黄褐斑方面的作用

    赵琪那君杨莉吴艳...
    1476-1480,150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评价氨甲环酸单纯外用和联合射频治疗仪舒敏之星导入在改善面部黄褐斑方面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本研究为单中心、自身面部左右随机对照研究,符合纳排标准并签署知情同意书的33名受试者于双侧面颊外用3%氨甲环酸精华液,抽签随机选取一侧面颊为试验侧,另一为对照侧;试验侧使用舒敏之星导入5%氨甲环酸精萃液,每周1次、共12次.在0、14、28、56和84 d进行随访,采集面部皮肤检测仪(VISIA)和皮肤色素分析仪(Antera 3D)照片,黄褐斑面积及严重程度(MASI)评分评价黄褐斑严重程度,检测皮肤颜色、经皮水分丢失(TEWL)等生理指标和受试者主观评价,收集研究期间所有的不良反应.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配对t检验和非参数检验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外用氨甲环酸精华液联合舒敏之星导入氨甲环酸精萃液和外用氨甲环酸精华液都可以显著改善黄褐斑皮损,28 d MASI评分降低相较基线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84 d随访结束时MASI评分分别下降0.86、0.70,联合舒敏之星导入5%氨甲环酸精萃液侧优于单纯外用3%氨甲环酸精华液,但两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导入在改善黄褐斑皮损部位L值方面更有效,56、84 d较基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于正常肤色也有一定改善.联合导入还可以改善皮肤屏障功能,降低TEWL值(P<0.05).试验侧80.7%和对照侧67.7%的受试者认为黄褐斑颜色变淡、面积缩小,两侧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受试者整体满意度好,试验期间未见不良反应.结论:氨甲环酸外用可以降低MASI评分改善黄褐斑,联合舒敏之星导入氨甲环酸精萃液疗效更好,表现为84 d MASI评分降低更明显,皮损部位L值升高,联合导入不仅可以提高氨甲环酸的效果,还可以改善皮肤屏障功能,降低TEWL值.

    黄褐斑氨甲环酸射频导入

    微针技术在黄褐斑治疗中的应用进展

    韩洋孙良丹
    1481-1485页
    查看更多>>摘要:黄褐斑是一类临床难治的色素增加性疾病,常规治疗效果并不理想.微针经皮给药系统作为一种新兴的给药技术,能够无痛、可逆地穿透皮肤角质层并产生数个微通道,从而有效提高药物的渗透性,实现药物的可控、持续性靶向递送,继而获得药物较好的生物利用度.微针作为辅助疗法目前已广泛地应用在黄褐斑的临床治疗实践中.本文现就微针的治疗机制、制备工艺、具体分类、微针治疗的优缺点及其在黄褐斑治疗中的应用进展等进行综述,以期为微针用于黄褐斑治疗提供一些参考.

    黄褐斑微针药物递送

    玫瑰痤疮药物治疗进展

    刘达李吉
    1486-1495页
    查看更多>>摘要:玫瑰痤疮是一种临床常见的慢性炎症性皮肤病,由于其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临床上缺乏特效的针对性治疗方法,且不同类型的皮损与症状,相应的药物选择与细节也不尽相同,因此为该病的临床治疗带来了很大的挑战.本综述按药物的种类系统性总结了目前玫瑰痤疮治疗中常见的口服、外用及注射药物,同时对不同表型的玫瑰痤疮所适合的药物进行了归纳,希望能够为该病的临床治疗提供一些参考.

    玫瑰痤疮药物治疗抗生素外用药物

    超分子水杨酸对痤疮大鼠模型AMPK/mTOR通路及自噬的影响

    梁嫔肖桂凤张旭冉蒋思...
    1496-150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观察超分子水杨酸(SSA)对痤疮丙酸杆菌诱导的痤疮模型大鼠痤疮皮损的疗效,并探究其作用机制.方法:将18只SD痤疮模型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2%SSA组及30%SSA组,每组6只.后2组分别给予2%SSA及30%SSA外用,于第2周及第4周观察3组大鼠造模区域皮损及组织病理变化,采用油红O染色观察各组皮脂分泌变化、采用尼罗红荧光染色观察各组皮损皮脂面积百分比变化、采用Western Blot检测各组皮损组织AMPK、mTOR、LC3 Ⅱ/Ⅰ及Beclin1蛋白表达.结果:与对照组相比,4周时,2%SSA组及30%SSA组皮损均明显改善,大鼠皮脂分泌明显减少(P<0.01),且30%SSA组抑制皮脂分泌的作用较2%SSA组更为明显(P<0.01).Western Blot结果显示,大鼠皮损的AMPK表达明显升高,mTOR蛋白表达明显降低,同时皮损处LC3 Ⅱ/Ⅰ以及Beclin1蛋白表达明显升高,且30%SSA组的相关变化较2%SSA组更显著(P<0.01).结论:SSA可有效改善大鼠痤疮皮损及抑制皮脂腺分泌,并可能通过促进AMPK-mTOR通路活化,促进细胞自噬发挥其治疗痤疮的作用.

    痤疮超分子水杨酸皮脂AMPK/mTOR通路自噬

    可溶性微针联合氨甲环酸治疗炎症后色素沉着的临床疗效

    林宣岑蒋思谢君宋继权...
    1502-150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可溶性微针联合氨甲环酸治疗炎症后皮肤色素沉着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采用随机方法将受试者分为可溶性微针联合氨甲环酸治疗组(治疗组)、单用可溶性微针组(对照组1)和超声导入氨甲环酸组(对照组2),每周治疗1次,共治疗4次,通过云镜皮肤检测仪定量计算黑素的数量及面积,综合评估疗效.结果:经组间对比,治疗后治疗组深层色素、表层色素含量及褐色区域面积减少均显著高于对照组1和对照组2.结论:可溶性微针联合氨甲环酸治疗可有效减少深层色素含量,减少褐色区域面积.可溶性微针联合氨甲环酸治疗炎症后色素沉着疗效确切,安全性高,无明显副作用,为治疗皮肤炎症后色素沉着提供新的治疗手段.

    可溶性微针氨甲环酸炎症后色素沉着皮肤屏障修复

    强脉冲光联合超分子水杨酸在玫瑰痤疮治疗中的疗效

    蓝世齐梁嫔唐宇宋继权...
    1507-151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分析强脉冲光联合超分子水杨酸治疗玫瑰痤疮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研究对象为 2023年4月—10月于武汉大学中南医院就诊的玫瑰痤疮患者(共40例),并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及研究组(各20例).对照组患者进行强脉冲光治疗,研究组患者进行强脉冲光联合超分子水杨酸治疗,治疗时间为12周.通过云镜皮肤分析检测仪和患者自评检测比较治疗前后对照组及研究组患者的总有效率、面部红斑量、皮损的减少率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治疗12周后,研究组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两组的面部红斑量,明显降低,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研究组与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强脉冲光联合超分子水杨酸治疗玫瑰痤疮,临床效果显著,可显著减少皮损及面部红斑量,且安全性好.

    玫瑰痤疮强脉冲光超分子水杨酸

    可溶性重建屏障微针联合氨甲环酸与调Q 1 064 nm激光治疗黄褐斑的疗效比较

    黄彦华赵梦洁谢君
    1512-151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比较可溶性重建屏障微针与调Q1 064 nm激光治疗黄褐斑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招募黄褐斑受试者90例,随机分成三组:可溶性重建屏障微针联合氨甲环酸涂抹组、可溶性重建屏障微针组,每周治疗1次,调Q1 064 nm激光联合氨甲环酸涂抹组,每周治疗1次,均行6次治疗.治疗前后采用皮肤分析系统来评价黄褐斑皮肤改善情况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经治疗后,三组患者皮肤分析系统评分均降低,肉眼观黄褐斑皮肤情况均有不同程度改善.其中,可溶性重建屏障微针联合氨甲环酸涂抹组疗效与可溶性重建屏障微针组疗效改善均在90%以上,疗效显著优于调Q1 064 nm激光联合氨甲环酸涂抹组.结论:可溶性重建屏障微针治疗黄褐斑有良好疗效,较传统激光治疗具有快速起效和无痛特点.

    可溶性重建屏障微针氨甲环酸激光黄褐斑

    无针水光与强脉冲光治疗红斑型玫瑰痤疮的疗效比较

    黄薏庄邱懿璎温又霖黄彦华...
    1517-152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比较无针水光导入A型肉毒毒素联合氨甲环酸湿敷与强脉冲光在治疗红斑型玫瑰痤疮的疗效.方法:招募红斑型玫瑰痤疮患者90名,采用简单随机抽样法将其随机分为3组,对照组1为强脉冲光治疗联合氨甲环酸湿敷,对照组2为氨甲环酸湿敷,试验组为无针水光导入A型肉毒毒素联合氨甲环酸湿敷,分别在治疗前和第28 d随访患者;本试验采用CBS®云镜皮肤检测仪测定三组患者面部红色区面积(mm2)、面部红色区浓度(%),临床医师红斑评估量表(CEA)评价患者的红斑改善情况.结果:三组治疗后患者面部红色区面积、面部红色区浓度数值较治疗前有明显差异(P<0.05),试验组的治疗有效率优于对照组1及对照组2(P<0.001).结论:无针水光与强脉冲光相比,治疗红斑型玫瑰痤疮有较好的疗效.

    无针水光强脉冲光红斑型玫瑰痤疮肉毒毒素氨甲环酸

    斑秃以及雄激素性脱发在高频超声下的表现

    邱懿璎温又霖黄竹君杨超儒...
    1522-152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斑秃以及雄激素性脱发在高频超声下的表现,为患者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及疗效对比.方法:选择2023年6月至12月在武汉大学中南医院皮肤科确诊雄激素性脱发以及斑秃的患者进行高频超声检查,其中雄激素脱发106例、斑秃26例.在高频超声下观测血流形态以及皮下有无低回声区,搜集数据后使用SPSS 18.0进行数据分析.结果:高频超声下可观测到雄激素性脱发患者的血流形态以分支状血流为主,35.8%的患者可见皮下低回声区域;斑秃患者的血流形态主要以点状血流为主,80.8%的患者可见皮下低回声区.提示斑秃患者较雄激素性脱发患者血供减少.结论:高频超声可清晰观测到皮肤各层情况,可弥补毛囊镜的不足,对临床制定治疗方案具重要参考价值.

    雄激素性脱发斑秃高频超声毛发镜脱发

    17型胶原蛋白联合二氧化碳点阵激光治疗斑秃的对照研究

    杨超儒郑永宜黄竹君温又霖...
    1528-153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研究17型胶原蛋白联合二氧化碳点阵激光治疗斑秃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选择2023年4-12月在武汉大学中南医院进行斑秃治疗的患者61例作为研究对象,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将入选患者分为联合组及对照组.所有患者均口服甘草酸苷片治疗,同时对照组(30例)接受二氧化碳点阵激光治疗,联合组(31例)则接受17型胶原蛋白联合二氧化碳点阵激光治疗.治疗3个月后,对两组患者的皮肤镜下皮损形态、SALT评分、高频B超的真皮厚度及血流改善情况进行评估.结果:治疗3个月后,联合组SALT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联合组皮肤镜下皮损形态数量低于对照组(P<0.05);联合组真皮厚度及血流改善情况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斑秃患者使用17型胶原蛋白联合二氧化碳点阵激光治疗疗效显著,可以重新激活毛囊,改善斑秃患者的终毛密度及头皮局部的真皮厚度及真皮血流,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17型胶原蛋白二氧化碳点阵激光斑秃皮肤镜高频超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