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江汉考古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江汉考古
江汉考古

包东波

季刊

1001-0327

jhkg2728@sina.com.cn

027-86793389

430077

武汉市武昌东湖路天鹅村

江汉考古/Journal Jianghan ArchaeologyCSSCICHSSCD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本刊为人文社会科学类核心期刊,本刊立足长江、汉水流域,在长江中游史学研究、楚文化及简牍研究方面独具特色,在海内外拥有了相对固定的作者与读者群。作为一种地方性文物考古杂志,积极报道长江中游及南方地区文物考古新发现,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办刊方针,依靠专家,提携后学,发表了一批有较高学术品位的研究文章。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九州时代的长江文明

    方辉
    5-10,27页
    查看更多>>摘要:《尚书·禹贡》是叙述大禹任土作贡的篇章,记载了九州各地向大禹的贡物、贡道.西周中期豳公盨铭文的面世,进一步说明了《禹贡》的可信性.尽管"九州"的概念仍有待出土文字资料的印证,但把"九州时代"界定在五帝时代晚期、夏王朝建立前夕,也就是考古学上龙山时代晚期,应该是合理的.本文从《禹贡》所载扬、荆、梁三州贡物入手,结合长江流域龙山时代相关考古发现,论证了《禹贡》具有相当的可信性.

    禹贡豳公盨九州时代贡物

    金道锡行——简论商周时期长江中游地区金属流通网络

    陈建立张吉方勤张昌平...
    11-23页
    查看更多>>摘要:传世曾伯霎簠铭"金道锡行"反映金属铜与锡具有共同的运输途径或能够相伴流动,具有鲜明的春秋早期时代特征,并非商周各阶段金属资源流通的普遍情形.在二里头至早商时期,青铜物料主要由中原流向南方,商代中晚期至西周早期,南方冶金业逐步发展,青铜物料在中原与南方之间双向流动.西周中期起,长江中下游形成多个冶铜业中心,中游与下游立足各自金属资源禀赋形成竞争,南岭的锡在其中举足轻重,吸引广域金属流通网络不断向南延伸.长江中游地区能够耦合鄂东赣北所产铜料与湘南所产锡料,具有突出的资源禀赋和流通优势,因而能够在春秋早期协助中原地区摆脱金属匮乏的局面,并促进楚文化在域内的整合成型.

    金道锡行商周时期长江中游金属流通网络

    苏家垄遗址的性质

    方勤
    24-27页
    查看更多>>摘要:经过2016~2023年的考古调查、勘探和发掘,揭示了苏家垄遗址是一处包括高等级墓地、居址、大面积矿冶遗存的曾国都城性大型城邑,曾伯(零)墓和矿冶遗存的发现,表明了苏家垄遗址在周代"金道锡行"上的重要地位.

    苏家垄遗址性质曾伯(零)墓金道锡行

    湖北京山苏家垄M88实验室考古简报

    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科技考古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山东大学)山东大学环境与社会考古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28-39页
    查看更多>>摘要:湖北京山苏家垄M88是春秋中期偏早的高等级贵族墓葬,出土了大量精美的青铜器及玉器,墓主人为"曾伯霎"夫人"芈克".由于墓葬未遭盗扰,其考古价值尤为重大,为避免遗物本体的破坏和原始信息的流失,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联合山东大学等多家单位,对M88棺柩所在部分进行了实验室考古.在可控环境下对棺区进行精细清理及各类信息的多方位提取、保存及检测,厘清了棺区8层微层位的叠压关系.

    苏家垄M88实验室考古玉器微层位

    湖北京山苏家垄遗址2020年H39、H40发掘简报

    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
    40-53页
    查看更多>>摘要:京山苏家垄遗址2020年发掘揭露出较为丰富的战国早期曾国手工业遗存,除大量制陶工具外,还有部分与铜、铁冶铸有关的遗物.H39、H40两单位遗物丰富,出土纯铜块的铅同位素比值与遗址出土的铜矿石、炼渣一致,有助于探讨苏家垄遗址冶铜产品的形态与流向;铜铁合金器(块),利用了本地出产的铜料,表明遗址存在铜、铁共同配制合金的技术探索,暗示南方地区在高温脱碳以外可能还进行过其他改善生铁硬脆性的技术尝试,有助于认识战国早期铜、铁冶铸技术的相互作用及生铁技术向南传播的历史进程.

    苏家垄遗址战国早期H39H40纯铜块铜铁合金器(块)

    湖南蓝山五里坪墓群四座战国墓发掘简报

    湖南大学岳麓书院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科技考古与文物保护利用湖南省重点实验室
    54-62页
    查看更多>>摘要:蓝山县五里坪墓群新发现了四座战国墓,从葬俗和随葬品情况来看,其中一座为典型越墓,三座为典型楚墓.五里坪战国墓的发现意义十分重大,不仅为探讨楚国南界提供了重要线索,也为讨论南平古城的始建年代提供了新的契机,亦为深入研究战国时期湘南地区楚越文化交流与族群融合提供了新资料.

    五里坪墓群楚墓越墓战国墓

    湖北当阳王家洲墓地发掘简报

    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当阳博物馆
    63-73页
    查看更多>>摘要:2022年11月,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等单位对当阳王家洲墓地进行了考古发掘,共清理东汉早期墓葬7座.墓葬形制清晰,均为长方形土坑竖穴单室砖室墓,具有较强的地方特性,尤为重要的是发现2座以空心砖封门的墓葬,其中一座出有多块画像砖.这批墓葬的发掘为研究当阳乃至沮漳河流域东汉砖室墓及丧葬礼俗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王家洲墓地画像砖墓东汉早期

    武汉市黄陂区北李湾宋墓发掘简报

    武汉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武汉市黄陂区文物管理所
    74-83页
    查看更多>>摘要:2008年12月,武汉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单位对武汉市黄陂区北李湾发现的一座船形双室砖室墓进行了抢救性发掘.墓葬出土瓷、陶、银、铜、铁等随葬品共37件/套,根据墓葬形制及出土器物判断其年代为北宋.该墓的发掘为研究北宋时期武汉地区社会结构、经济生活、文化交流等方面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武汉黄陂北李湾北宋墓葬船形双室砖室墓

    商周铜器铭文制法研究与相关问题的讨论

    张闻捷周宇锋
    84-95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以商周铜器铭文的制法为主要研究内容,首先系统地梳理了各类铭文的一般制作方法,其中内壁阴文的制法是讨论的重点.目前学界关于青铜器内壁阴文制法的讨论可以分为模作法和范作法两大类,因此本文分别对这两种方法的具体分类和基本内容进行了梳理,从理论和考古材料的层面对提到的猜想进行了可行性分析,进而认为一些简单的铭文可能是用硬模单次翻范法制成,而更为复杂的铭文现象则暗示了堆塑法的普遍使用.

    商周青铜器铭文块范法堆塑法

    多学科视角下的周代砖瓦窑工艺技术与交流研究

    李清临孙卓
    96-106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综合运用考古学、陶瓷工艺学与统计学理论与方法,对周代砖瓦窑的工艺技术特点进行分析,进而探讨了该时期的砖瓦窑技术交流问题.研究发现,从竖穴窑发展到升焰式室形窑再到半倒焰窑,窑床面积逐渐增大,从而使得单窑产量逐渐提高,以适应市场对砖瓦材料需求增加的形势.在构筑技术方面,周代的升焰式室形窑还未形成统一的技术规范.相比之下,半倒焰窑的出现时间最晚,却更早地形成了相对统一的构筑技术规范,表明此类窑炉由于其结构上的进步性而在出现后得到了迅速推广.但与此同时,不同地区的半倒焰窑在类型和构筑技术上大都具有各自的特点,反映出这一时期区域间砖瓦窑技术交流的广泛性尚且有限.

    周代砖瓦窑工艺技术技术交流多学科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