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经济体制改革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经济体制改革
经济体制改革

林凌

双月刊

1006-012X

028-87016562

610072

四川省成都市青羊宫省社科院内

经济体制改革/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经济理论刊物。探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程中的各种问题。辟有现代企业制度研究、产权改革探讨、宏观经济管理与改革、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农村经济改革、股票与证券、金融体制改革、经济学家改革思想介绍等。适合经济研究人员和经济工作者阅读。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中国城乡融合发展水平的时空演进特征与影响机制

    孟莹刘强徐生霞
    5-14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城乡融合发展的内涵为切入点,构建涵盖要素、公共服务、空间与生态融合四个维度的中国城乡融合发展水平测度体系,从区域间和区域内发展差异两个方面探讨四大区域城乡融合发展水平的异质性与动态演进特征,在此基础上探讨影响城乡融合发展的核心因素及其非线性作用效应.研究表明:样本期内中国城乡融合发展水平整体呈现上升趋势,空间上表现为东、中、东北、西部依次递减的分布特征;不同区域之间和区域内部城乡融合发展水平差异明显,区域间的差异是导致总体差异的主要来源,可分别通过提高生态融合水平与要素融合水平缩小区域内与区域间差异;经济发展水平提高、产业结构升级及科技创新水平提高均可有效提升城乡融合发展水平.据此,应针对城乡融合发展过程中的短板,加大城乡要素融合力度,健全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强化城乡空间联系.同时,各地应加快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新型城镇化战略,因地制宜制定城乡发展政策,以推动城乡融合发展.

    城乡融合区域差异时空演进异质性

    数字经济能够缓解中国劳动供给紧张吗?

    林龙飞祝仲坤
    15-23页
    查看更多>>摘要:利用2018年中国劳动力动态调查数据和151个城市数据的匹配数据,考察数字经济对中国适龄劳动人口劳动供给的影响.研究发现,数字经济能够有效缓解中国劳动供给紧张,而劳动者数字素养的提升是数字经济缓解劳动供给紧张的重要原因.异质性分析进一步发现,数字经济对女性、"新生代""高技能"和农村劳动力劳动供给紧张的缓解效应更大.据此,应将数字经济发展纳入劳动潜能激发的政策设计中,强化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并实施差异化的数字就业策略.

    数字经济劳动供给不足劳动力

    我国数字经济政策演进与趋势分析——基于政策文献的量化考察

    诸葛凯何会涛袁勇志
    24-32页
    查看更多>>摘要:数字经济是市场创新升级和社会转型发展的重要引擎,随着数字化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效力提升,数字经济政策逐渐成为政府驱动经济转型的主要抓手和重要依据,探究数字经济政策的演进规律及其发展动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以2000~2022年国家层面的263篇数字经济相关政策为研究对象,从阶段划分、主题演进、发文单位、府际关系等多维度构建政策演进分析框架,运用量化文本分析、社会网络分析和内容分析方法,探究我国数字经济政策的演进规律以及数字经济发展的动向轨迹,研究结论为:政策发文持续增加,数字经济转入发展"快车道";政策主题能级迁跃,由基础性向多元化迈进;发文主体网络扩大,行动者分工进一步明细;府际关系逐步加深,协同模式由点到面扩散.

    数字经济政策演进关系网络文本量化

    地方政府竞争的生产率效应研究:理论机制与经验证据

    杨振李泽浩
    33-42页
    查看更多>>摘要:地方政府竞争有多种政策工具支持,随着央地关系及财政支出分权程度的变化,地方政府对企业的支持策略会有所调整,从而可能表现出显著的企业生产率效应.以我国沪深A股制造业上市公司2008~2020年数据为样本,研究地方政府竞争对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在此基础上考察地方政府所受的财政分权激励与政绩考核激励对这一影响的调节效应,研究发现:地方政府间财政支出竞争显著影响企业全要素生产率,但不同竞争工具具有不同的生产率效应;财政支出分权程度的提高,弱化了财政补贴对全要素生产率的促进作用,也强化了税收优惠对全要素生产率的抑制作用;政绩考核导向由"增长速度"向"发展质量"的转变,增强了地方政府竞争对生产率的促进作用,但也加深了地方面临的财政支出分权约束影响.因此,应积极推动央地财权事权关系再调整,优化设计地方政府在推动全要素生产率提升上的激励机制.

    地方政府竞争全要素生产率财政支出分权政绩考核调整

    区域空间结构对城市碳排放强度的影响

    郭琳吴玉鸣鲍曙明
    43-52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2003~2019年的城市面板数据,运用多种计量模型实证分析区域空间结构对城市碳排放强度的影响和作用机制.结果表明:单中心空间结构与城市碳排放强度呈现先抑制后促进的U型关系.产业集聚的技术溢出效应是单中心空间结构影响城市碳排放强度的重要机制.单中心空间结构对城市碳排放强度的影响会因地区和城市特征不同表现出异质性,东部地区、中心城市和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城市碳排放强度的U型关系更明显.鉴于此,应加快中心城市建设,强化中心城市集聚溢出效应;各省应因地制宜地制定差异化发展策略;积极引导人口有序流动,推进产业合理布局.

    单中心空间结构多中心空间结构碳排放强度技术溢出效应

    国家信息消费试点对城市创新水平的影响研究

    闫晨蔡曦代谦
    53-61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2001~2021年我国276个地级市为面板数据构建多时点双重差分模型,考察国家信息消费试点政策对城市创新水平的影响.研究发现:信息消费政策助于提升城市创新水平.异质性分析发现,信息消费政策对城市创新的促进效应在东部地区和中部地区较强,在大型城市和中型城市较强.进一步研究表明:在信息产业供给端,政策试点通过生产要素配置效应、产业集聚效应和产业优化效应三种渠道促进城市创新;在信息产业需求端,政策试点通过提升新兴信息消费和淘汰落后信息消费这一优化信息消费结构的方式促进城市创新.鉴于此,各地应基于供给侧与需求侧双重视角,在有序扩大信息消费试点范围的同时,因地制宜地落实试点政策,推动信息消费转型升级,并建立提升城市创新水平的多维机制.

    国家信息消费试点城市创新双重差分

    "宽带中国"城市与智慧城市双试点的产业结构升级效应

    郭秋秋马晓钰
    62-70页
    查看更多>>摘要:利用2011~2019年中国279个地级市及以上城市面板数据,以"宽带中国"城市与智慧城市双试点建设作为准自然实验,采用多期双重差分估计法考察双试点城市的产业结构升级效应.结果表明:双试点城市能够显著促进产业结构升级,且这种促进作用因地区分布、资源禀赋、城市规模的异质性而有所差异.机制分析发现,双试点城市通过促进技术创新、居民消费和互联网发展而推动产业结构升级;政策协同检验结果显示,相较于单试点,双试点的产业结构升级效应更强,并呈现出显著的协同作用.因此,应有序、合理扩大试点城市规模,加强政策协同与联动,因地制宜推动政策实施,推进试点城市的产业结构升级.

    "宽带中国"城市智慧城市双试点产业结构升级政策协同

    "三权分置"背景下农户宅基地利用效率综合评价及其影响作用

    姚青胡银根
    71-79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农户视角,分析宅基地利用效率及其影响作用.研究发现:居住型和经营型宅基地利用效率有明显差异,经营型宅基地利用效率显著高于居住型.宅基地利用效率主要受禀赋条件、政策感知、行为态度、政策响应与宅基地要素承载能力变量影响,存在两种影响路径.禀赋条件能够正向影响政策感知与政策响应,行为态度正向影响要素承载.经营型农户"政策感知→行为态度→政策响应→要素承载"决策逻辑更为清晰.不同类型农户相关路径和逻辑作用差异大.因此,应重视宅基地利用效率影响因素之间相互关系,充分尊重农户个体差异,提高农户"三权分置"改革获得感与响应度,保障农民在改革中实现其权益.

    "三权分置"宅基地利用效率综合评价影响作用

    二轮到期后进城落户农民群体的承包地:延包逻辑与方案选择

    姚志郑志浩
    80-87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农村土地二轮承包到期、延包时点的临近,进城落户群体的承包地延包处置问题亟需解决.理论分析与访谈调查显示:到期延包处置包含固有的现实依据、效率逻辑与产权归属逻辑;在未来延包时点,主要可以配给直接顺延、有偿退出、无偿退回、有偿使用四种方案;到期后全部直接顺延进城落户群体的承包地可能引发无地人群的不满,而有偿退出存在着标准难统一等问题;直接无偿收回进城落户群体的承包地可能会成为大部分村庄的主要选择,原因是受到户籍变动、公平心理与收入差异的影响;有偿使用方案得到了超过半数的访谈农户支持.事实上,进城落户群体的农村承包地权利处置问题实质上是"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人主体资格"问题,是对承包权的下属权利如成员权、继承权、退出权等土地产权理论边界的拓展与深化,也是对中国农地产权改革理论内容的细化与丰富.

    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进城落户群体承包地延包方案

    数字经济、要素市场扭曲缓解与企业全要素生产率

    郑玉
    88-96页
    查看更多>>摘要:针对要素市场扭曲背景下企业全要素生产率提升动能的不足,构建省级层面的数字经济指标体系,利用2011~2022年中国A股上市公司数据,采用中介效应模型考察数字经济的资源配置效应在缓解要素市场扭曲并促进企业全要素生产率提升方面的可行性和有效性.结果证实:要素市场扭曲背景下,数字经济的资源配置效应对企业全要素生产率具有提升作用;数字经济主要通过缓解金融、人才、技术三类要素市场扭曲促进企业全要素生产率提升.进一步研究发现,在国有企业、技术密集型企业以及大企业样本中,数字经济对企业全要素生产率具有更强的促进作用.据此,应完善数字基础设施,为企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保障;关注要素市场发展,促进各类要素充分流动、重组和重构;根据企业高质量发展需求,柔性化创建组织情景体系.

    数字经济要素市场扭曲全要素生产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