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经济纵横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经济纵横
经济纵横

郭连强

月刊

1007-7685

jjzh2006@vip.eyou.com

0431-84637225

130033

吉林省长春市自由大路5399号

经济纵横/Journal Economic Review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数据资本化的政治经济学分析

    胡莹黄滢
    1-9页
    查看更多>>摘要:数字经济时代,数据已成为最重要的生产要素,受到各界的广泛关注.以数据为核心的社会生产关系催生了数据资本.数据要素化与数据商品化推动数据转变为数据资本,数据资本化的过程依赖于数据生产力完成各阶段的数据价值化处理环节.从数据资本化的运行逻辑来看,资本以平台为媒介占有大量的用户数据,这些数据成为资本化的重要载体.随着数据由流通领域进入生产领域,数据要素与数据生产劳动者的结合实现了价值增值的重要使命,而数据生产劳动者的活劳动是创造剩余价值的唯一源泉.数据经历"要素化—商品化—资本化"的历程,最终形成资本样态,但这一资本化路径会因数据价值形态演进的差异而有所不同.尽管我国数据资本化进程已有较快发展,但资本化运行仍面临诸多难题.因此,有必要对数据资本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深入分析,为合理引导数据资本的健康发展提供理论基础.

    数据资本化数据资本数据要素化数据商品化数据生产劳动者

    人工智能时代"活劳动"减少与价值量增加矛盾吗?

    邹升平黄冀
    10-17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人工智能技术在生产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劳动和商品的内容、形式等均发生了重大变化,人工智能代替人类劳动,导致出现"活劳动减少而价值量增加"的现象,进而出现"劳动增加、价值增加,劳动减少、价值减少"的错误认识.要辩证地看待人类劳动,不同类型的劳动会创造不同的价值量,"劳动增加、价值增加,劳动减少、价值减少"是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曲解.而且在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但又发展不平衡的情况下,会出现活劳动减少与价值量增加的反向变化,而这种现象只是生产力与科技发展进程中的一种暂时现象和个别现象.从历史发展视野看待劳动与价值的关系,在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生产力极大提高的情况下,商品交换的范围逐步缩小,商品经济逐步走向消亡,用来交换的劳动逐步减少而价值量也逐步减少直至消亡,这是人类物质生产发展过程的必然趋势.

    人工智能活劳动价值量价格量

    论系统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体系建设

    陈雪娟张旭
    18-26页
    查看更多>>摘要:系统观念作为"基础性的思想和工作方法",不仅是"十四五"规划明确的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五大基本原则之一,也是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重点强调的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基本原则之一.面对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复杂性,全会还强调要更加注重系统集成.坚持系统观念,不仅是重要的实践指导原则,对于深入总结以往的经济发展实践经验、系统优化面向未来的社会主义制度体系,也有着同样的重要原则地位和基础观念作用.经济制度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基石,是一种由多层次、多因素有机结合而成的系统架构,其本身也是在辩证系统观念指引下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探索中逐步产生和不断完善的.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关键时期,社会经济各系统间的普遍联系和非线性反馈更加广泛深入而又迅速,更需要坚持运用和贯彻系统观念,以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为引领,以重要经济制度体系优化改革为切入点,深入把握经济制度体系内部各层次之间、经济制度体系与其他制度体系之间的关联性,通过更加注重系统集成,不断强化基本经济制度的整体性统筹,促进制度子系统各层次结构间的集成性优化,从而不断夯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体系建设.

    全面深化改革系统观念系统集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体系基本经济制度

    以系统观念引领经济高质量发展

    秦书生温佩莹
    27-35页
    查看更多>>摘要: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坚持系统观念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之一.系统观念强调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整体性推进,是一种综合性的科学思想方法.以系统观念引领经济高质量发展,应着重从三方面入手:一是加强前瞻性思考,坚持底线思维,下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先手棋;二是强化全局性谋划,以战略思维引领经济高质量发展;三是注重整体性推进,以整体性思维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坚持系统观念,才能更好地把握经济发展全局,更有效地协调各项经济政策,更灵活地应对外部环境变化,从而以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更快更好地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的实现.

    系统观念经济高质量发展中国式现代化新质生产力

    人工智能全面赋能我国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机制与路径探析

    杜传忠张榕刘书彤
    36-45页
    查看更多>>摘要:人工智能作为第四次工业革命的通用性目的技术,正在广泛渗透产业发展的各个方面和环节,成为催生产业变革、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主导性力量.人工智能主要从要素、企业和产业三个层面引致产业体系变革、赋能我国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其基本机制是:强化与提升数据要素的功能,提升生产要素质量,促进要素优化配置与协同发展;推动企业生产方式、组织结构、商业模式和研发范式的根本性变革;促进产业智能化、融合化、绿色低碳化发展,推动产业结构高端化,驱动产业链供应链优化升级.现阶段,我国通过发展人工智能赋能现代化产业体系已取得一定成效,但也存在诸多问题与制约因素.应进一步加快打造人工智能产业生态,加强人工智能基础性技术创新,适度超前部署数字基础设施,加快推进企业"智改数转网联",促进人工智能与三次产业深度融合,提高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全面提升人工智能对我国现代化产业体系的赋能水平.

    人工智能现代化产业体系产业变革科技创新

    加快发展农业领域新质生产力的推进策略

    高鸣黄增
    46-54页
    查看更多>>摘要:加快发展农业领域新质生产力,是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推动农业强国建设的必然要求.农业领域新质生产力表现出要素新、组合新、高技术、高效能、高质量的特点,在新旧生产力演变过程中,我国农业科研和创新能力显著增强、农业生产要素配置更加优化、农村产业升级程度不断加深,但仍面临宏观上政策环境与创新要求不匹配、中观上农业产业技术创新和应用存在瓶颈、微观上生产要素质量不高等难题.为进一步推动农业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要以农业领域关键核心技术突破、生产要素配置水平提高、新产业新业态发展壮大等作为主要目标,加强顶层设计和政策供给,加强自主创新能力,强化农业科技创新人才支撑.

    新质生产力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创新引领

    新发展格局下我国产业新旧动能转换方向与对策

    任继球
    55-63页
    查看更多>>摘要:新世纪以来,我国产业新旧动能转换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从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至国际金融危机发生前,外需动能强劲,轻工业带动重工业发展;从国际金融危机爆发至中美贸易摩擦发生前,城镇化驱动内需动能,重化工业加快发展;中美贸易摩擦发生以来,替代需求引致高技术制造业发展动能,服务业稳定成为第一大产业.在新发展格局下,我国产业新动能培育仍有较大空间:需求结构升级催生服务业发展新动能,新技术新产业培育发展形成新动能,国内四大替代需求释放孕育新动能,新兴经济体快速发展带动我国出口新动能,释放中小民营企业活力激发新动能.必须瞄准这五大方向,采取有针对性的改革措施,释放产业发展新动能,促进产业新旧动能转换.

    新旧动能转换新发展格局工业化产业

    国内国际双循环下我国各行业技术含量的测算及其分解

    陈昌兵
    64-82页
    查看更多>>摘要:根据技术含量工序测算法、基于经合组织国家间投入产出表(ICIO)调整缩并,本文构建了测算国内国际双循环下我国各行业技术含量框架.由技术含量结构性分析可知:我国第一产业各行业技术含量较高,但呈现结构性向下调整;第三产业各行业技术含量虽然不高,却呈现结构性较强的向上调整;第二产业各行业出现轻微向下调整.我国各行业技术含量主要由国内循环决定,且主要由国内循环中间品的技术含量和国内循环中劳动过程技术进步共同决定;同时,技术总含量主要由国内循环中间品的技术含量和国内循环中劳动过程的技术进步共同决定.由我国各行业技术含量增长性分析可知:我国产业技术含量增长主要是由国内循环中的中间品技术含量增长推动,产业技术总含量增长主要是由国内循环推动,且技术总含量的增长贡献主要来自中间品技术含量增长.因此,应充分发挥国内国际双循环作用,提高我国行业技术含量及其增长率,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国内国际双循环技术含量生产工序测算法神经网络模型结构性效应增长性效应

    中国数字贸易发展水平测度、时空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李建军
    83-95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2013-2022年中国31个省份为研究对象,采用熵权法、泰尔指数、莫兰指数和地理探测器模型等方法,研究中国数字贸易发展水平的时空演变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第一,全国整体和七大区域的数字贸易发展水平大体呈逐年上升趋势,但存在一定程度的梯度效应,华东、华南、华北地区发展水平较高,西北、西南、东北地区发展水平较低;区域内差异是中国数字贸易发展水平差异的主要来源.第二,中国数字贸易发展空间集聚特征呈增强态势,沿海地区主要为"高—高"集聚,中部地区表现出"低—高"集聚特征,西部地区则主要呈"低—低"集聚态势.第三,中国数字贸易发展水平及其时空演变的主要影响因素为贸易开放水平、人力资本和经济发展水平,其影响力的变化轨迹为经济发展水平—人力资本—贸易开放水平驱动.为进一步提升我国数字贸易发展水平,应营造安全有序的数字贸易生态系统,推动区域数字贸易均衡增长,构建跨区域数字贸易协调发展联动机制以突破数字贸易的瓶颈.

    数字贸易空间集聚区域经济

    百年变局背景下推动东北亚区域经贸合作的对策研究

    陈佳琦贾兴飞
    96-103页
    查看更多>>摘要: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强东北亚地区国家间的经贸合作、构建更加紧密的区域贸易伙伴关系、推动东北亚区域经贸合作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目前,东北亚区域经贸合作面临东北亚区域经贸合作机制不健全、能源合作推进滞缓、金融合作进展缓慢、缺乏发达的区域大宗商品期货市场、地缘政治博弈加剧等诸多挑战.东北亚各国应携手并进,共同探索符合自身区域特色与需求的经贸合作模式和机制,共促贸易自由化;深化能源合作,维护区域能源安全;健全金融服务贸易规则体系,促进合作拓展深化;构建东北亚大宗商品期货市场,提升定价话语权;发展良好的经贸关系,逐步改善政治互信,推动东北亚区域经贸合作迈向更高水平的崭新阶段.

    东北亚区域贸易合作能源合作金融合作大宗商品期货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