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暨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医学版)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暨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医学版)
暨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医学版)

刘颖

双月刊

1000-9965

oxbwk@jnu.edu.cn

020-85224092

510632

广州市石牌暨南大学

暨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医学版)/Journal Journal of Jinan University(Natural Science & Medicine Edition)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由暨南大学主办。在全校师生的大力支持下学术水平和编辑质量取得了显著的进步。被认定为《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来源期刊。《中国期刊网》、《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全文收录。还被国内外重要检索刊物《化学文摘》(CA)、《中国数学文摘》、《中国无机化学文摘》、《中国化学化工文摘》、《中国生物学文摘》、《中国医学文摘》等作为刊源。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630nm LED照射对小鼠巨噬细胞向M1型极化的抑制作用

    王洪民郑维龙赵赛何军...
    227-23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630 nm发光二极管(LED)照射对体内外小鼠巨噬细胞向M1 型极化及功能的影响.方法:以小鼠巨噬细胞系RAW264.7 细胞和原代腹腔巨噬细胞为实验对象,在脂多糖(LPS)和干扰素-γ(IFN-γ)诱导其向M1 型极化前、后用光照功率密度为8 mW/cm2 的630 nm LED照射细胞,利用CCK-8 法测定细胞存活率,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表面活化/共刺激分子CD80 和CD86 的表达水平,实时荧光定量PCR(RT-qPCR)和/或酶联免疫吸附分析(ELISA)检测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和白细胞介素-1β(IL-1β)等的表达与分泌.结果:630 nm LED 照射对 RAW264.7 细胞的存活率无显著影响,但可显著降低经 LPS 和 IFN-γ 极化后RAW264.7 细胞的CD80、CD86 蛋白表达水平及促炎细胞因子TNF-α、IL-6 和IL-1β的mRNA表达量(P<0.05).体内外630 nm LED照射可抑制在体外经LPS和IFN-γ刺激极化后小鼠原代腹腔巨噬细胞TNF-α、IL-6 的分泌水平(P<0.05).结论:630 nm LED照射可抑制巨噬细胞向M1 型极化和促炎因子的表达与分泌,这可为M1 型巨噬细胞参与的炎症性疾病的治疗提供一些新的思路.

    630nmLED巨噬细胞极化M1型巨噬细胞炎症反应

    线粒体融合蛋白Mfn2在阿尔茨海默病中的研究进展

    任瑷珲梁宇彬卓文燕
    240-247页
    查看更多>>摘要:线粒体融合蛋白2(Mfn2)作为调节线粒体融合的关键因子,通过调控线粒体的融合裂变过程来维持线粒体数量、结构和生物功能等动态变化,线粒体动力学的稳态是调节细胞器功能的前提,线粒体功能障碍是包括阿尔茨海默病(AD)在内的神经退行性疾病的特征之一.在AD患者的大脑中,β-淀粉样蛋白(Aβ)聚集和Tau蛋白过度磷酸化的同时,Mfn2 的表达水平明显下降,因此,Mfn2 在AD的发病过程中可能发挥重要的作用.本文主要综述了Mfn2 在AD线粒体动力学中的作用.了解Mfn2 与AD发病机制的相关性,将为开发与线粒体功能障碍相关疾病的治疗提供重要信息.

    线粒体融合蛋白2阿尔茨海默病线粒体功能障碍

    生命周期不同阶段肠道菌群的影响因素

    谢卓君马光宇陈鹏宇陈瑩儿...
    248-255,262页
    查看更多>>摘要:肠道菌群作为人体内最大最复杂的微生态系统,与宿主形成互利共生关系,其构成和功能在整个生命周期中呈现出变化,同时保持相对稳定.随着肠道菌群研究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研究聚焦于遗传、营养和环境等因素对肠道菌群的影响,特别是生命不同阶段的菌群动态变化.肠道菌群随着生命周期的变化不断发育、成熟、衰老,显示出年龄特征性.胎儿菌群从宫内开始定植,而出生方式和喂养方式为肠道菌群的早期定植奠定基础,断奶过程促使肠道菌群逐渐成熟;在青春期和更年期,性激素水平的波动与肠道菌群之间相互调节;在衰老阶段,肠道菌群的变化与免疫衰老和慢性低度炎症密切相关;抗生素在整个生命周期中对肠道菌群产生重要的干扰作用,尤其在生命早期的影响更为显著.本文分析了影响正常肠道菌群初始构建、成熟和衰老的重要因素,旨在探讨这些因素与宿主生理功能之间的相互关系,为深入了解肠道微生态系统的动态变化提供理论基础.

    肠道菌群微生物群衰老婴儿肠道多样性

    脓毒症对幸存成年患者长期心血管事件的影响

    郭云霞高春明范奋飞房云岗...
    256-26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明确初次脓毒症(以下均简称为脓毒症)住院史对幸存成年患者长期心血管事件的影响.方法:应用队列研究方法,根据1∶2 的病例对照配对原则,选择在本院住院治疗的脓毒症患者和同一时期在本院住院治疗的非脓毒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在两组患者出院后,对其进行随访研究,记录两组患者在随访期间的心血管疾病发病和死亡状况.应用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脓毒症住院史对心血管事件的影响.结果:多因素Logistic回归显示:①心肌梗死发病结局.心脏病家族史、糖尿病、脓毒症住院史等,均是患者随访期间心肌梗死发病的显著影响因素(P<0.05),OR分别为 2.012、2.436、1.473.②脑卒中发病结局.高血压、高脂血症、脑卒中史、脓毒症住院史等,均是患者随访期间脑卒中发病的显著影响因素,OR分别为 1.392、3.141、1.893、1.428.③心血管疾病死亡结局.高龄、糖尿病、BMI低、脓毒症住院史等,均是患者随访期间心血管疾病死亡的显著影响因素,OR分别为2.013、1.876、1.592、1.404.④全因死亡结局.高龄、男性、高血压、糖尿病、活动性恶性肿瘤、吸烟、脓毒症住院史是患者随访期间全因死亡的显著影响因素.OR 分别为 2.446、1.229、2.398、1.892、2.713、1.455、1.454.结论:与非脓毒症住院幸存者相比,脓毒症幸存成年患者经历心血管事件的风险增加.

    脓毒症住院史心血管事件

    关节镜下踝关节距腓前韧带缝线、PLUS缝线及胫腓前韧带最远束移植增强修复术的疗效

    李锐军陈心茹胡大海李涛...
    263-273,31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关节镜下踝关节距腓前韧带(ATFL)缝线增强修复、PLUS缝线增强修复和胫腓前韧带远束(ATiFL-DF)移植增强修复的近期临床疗效.方法:纳入 2019 年 6 月至 2021 年 2 月接受手术治疗的 67 例ATFL损伤患者,随访24 个月.其中,25 例患者接受ATFL缝线增强修复(缝线增强组),22 例患者接受PLUS缝线增强修复(PLUS缝线增强组),20 例患者接受 ATiFL-DF 移植增强修复(生物增强组).使用美国骨科足踝协会(AOFAS)评分、足踝能力测量(FAAM)评分、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和应力放射图来评估结果.结果:术后 1和3 个月,生物增强组患者的AOFAS评分明显低于缝线增强组和PLUS缝线增强组(1 个月AOFAS评分,生物增强组为78.2±7.2,缝线增强组为83.7±5.7,PLUS缝线增强组为85.0±6.2,P=0.002;3 个月AOFAS评分,生物增强组为86.9±4.3,缝线增强组为91.2±3.6,PLUS缝线增强组为 91.8±3.7,P<0.001).术后 1 和 3 个月,生物增强组的VAS评分显著高于缝线增强组和PLUS缝线增强组(1 个月VAS评分,生物增强组为 3.5±1.2,缝线增强组为2.6±1.1,PLUS缝线增强组为2.8±0.8,P=0.001;3 个月VAS评分,生物增强组为2.9±1.1,缝线增强组为2.1±1.3,PLUS缝线增强组为2.0±1.0,P=0.001).此外,术后 6 月、12 个月和 24 个月,3 个治疗组在AOFAS、VAS、FAAM和应力放射图方面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ATFL缝线增强修复、PLUS缝线增强修复和ATiFL-DF移植增强修复能够获得有效的治疗效果.与缝线增强修复和PLUS缝线增强修复相比,ATiFL-DF移植增强修复的早期疼痛更为显著.

    踝关节镜距腓前韧带缝线增强修复PLUS缝线增强修复ATiFL-DF移植增强修复临床疗效

    外周血细胞比值与类风湿关节炎活动度及英夫利昔单抗疗效的相关性

    付慧兰吴佳瑾曾珊任洁...
    274-28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活动性类风湿关节炎(RA)患者外周血细胞参数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R)、血小板与淋巴细胞比值(PLR)及淋巴细胞与单核细胞比值(LMR)在评估RA疾病活动度和药物疗效中的意义.方法:选取2019 年12 月至2021 年12 月住院的活动性RA患者99 例进行回顾性研究,健康体检者 100 例作为对照组.分析活动性RA患者及健康对照组NLR、PLR、LMR差异及NLR、PLR、LMR与RA疾病活动度的相关性.选取接受英夫利昔单抗治疗14 周的活动性RA患者53 例,观察临床应答组和临床无应答组NLR、PLR、LMR的变化及其与英夫利昔单抗疗效的相关性.结果:①活动性 RA组 NLR、PLR高于健康对照组,LMR低于健康对照组(P<0.05).②低疾病活动组NLR、PLR低于中/高疾病活动组,LMR高于中/高疾病活动组(P<0.05).③活动性RA患者 NLR、PLR与基于红细胞沉降率的28 个关节疾病活动度评分(DAS28-ESR)、红细胞沉降率(ESR)和C反应蛋白(CRP)呈正相关,LMR与DAS28-ESR、ESR和CRP呈负相关(P<0.05).④英夫利昔单抗治疗14周RA患者ESR、CRP、DAS28-ESR、NLR、PLR较基线期下降,LMR较基线期升高(P<0.05).⑤英夫利昔单抗治疗后临床应答组NLR、PLR低于临床无应答组,而临床应答组LMR高于临床无应答组(P<0.01).结论:活动性RA患者外周血NLR、PLR、LMR有助于评估RA疾病活动度及英夫利昔单抗疗效.

    类风湿关节炎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血小板/淋巴细胞比值淋巴细胞/单核细胞比值英夫利昔单抗

    基于体表面积的碘对比剂个性化方案在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增强效能中的应用

    赵延洁王秋霞张进华
    283-29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体表面积(BSA)的碘对比剂个性化方案在受检者自由呼吸状态下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CTA)效能增强的可行性.方法:将临床疑似冠状动脉疾病的30 例患者纳入研究,按BSA分为两组:BSA≤1.6 m2的患者为小BSA组,BSA>1.6 m2 的患者为大BSA组.然后基于BSA计算碘对比剂的用量[造影剂用量(mL)=(BSA×10/碘浓度)],造影剂注射时间为10 s.利用Revolution CT在患者自由呼吸状态下对冠状动脉进行造影成像.由具备5 年以上胸部影像诊断经验的医师对数据进行主观和客观图像质量评分,采用5 分法对A组和B组图像进行主观评分;同时测量两组患者降主动脉、升主动脉、左冠状动脉主干、左前降支、左回旋支、右冠状动脉主干6 支血管的CT值及信噪比(SNR)值.结果:两组图像的主观评分数值均能达到 3 分以上,可满足诊断要求,且两位医师主观评分的一致性(ICC)较好(分别为 0.81、0.71).客观评分结果显示两组图像冠状动脉的显影效果较好,且冠状动脉CT值和SNR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基于BSA的碘对比剂个性化方案具有临床可行性,冠状动脉血管的强化程度合适且均一,可满足临床诊断要求.

    体表面积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碘对比剂RevolutionCT

    MRI简化方案与标准方案在乳腺癌筛查中的应用比较

    连舟洋陈锴元陈显赞刘红军...
    291-29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评估基于核磁共振成像(MRI)的乳腺检查简化方案(AP)对筛查乳腺癌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收集行乳腺常规MRI检查并有病理结果的186 例患者共193 个病灶.对入选病例使用3 种方案进行阅片,包括标准全方案(FDP)、简化方案AP1(包括DWI、蒙片、第1 期增强及首期增强减影)、简化方案AP2(包括DWI、蒙片、第1、2 期增强及其减影图像).分别比较3 种方案的扫描时间、阅片时间及诊断效能指标.结果:AP1、AP2 方案的扫描及阅片时间均低于FDP方案(P<0.001).AP1、FDP和AP2 的敏感度分别为 80.9%、93.3%和 96.6%.AP1 与FDP(P=0.104)、AP2 与FDP(P=0.305)的敏感度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而AP1 与AP2 间具有统计学差异(P=0.011).FDP(86.5%)、AP1(92.3%)及AP2(89.4%)的特异度均无统计学差异.FDP、AP1 及AP2均表现出较高的诊断准确性,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 0.899±0.025、0.866±0.029 及 0.930±0.021,AP1 的AUC低于FDP(P=0.014)及AP2(P=0.002),AP2 与FDP的AUC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16).结论:MRI的AP方案可节省医疗资源并提高工作效率,且AP2 与FDP的诊断效能相当,AP2 简化方案对筛查乳腺癌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乳腺癌筛查核磁共振成像简化方案

    颈部动脉夹层的长期超声随访观察

    张晋源梁花敏马薇崔海鸥...
    298-30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回顾性分析长期颈部动脉夹层(CeAD)患者的随访结果,探讨CeAD随时间的变化和影响其变化的相关因素.方法:本研究纳入了 2015 年至 2021 年收治的 113 例接受了抗血小板或抗凝治疗的成年CeAD患者.所有患者均进行了初始和多次随访血管超声检查,随访时间(4.7±5.5)个月,每位患者的临床和影像学数据均被记录.结果:113 例患者中发现了118 根夹层动脉,其中有63 例颈内动脉夹层(55.8%),45 例椎动脉夹层(39.8%),5 例患者(4.4%)中有多根动脉受到影响.1 例患者死亡(0.8%),84.1%的患者获得了相对较好的预后(mRS:0~1).50.9%的患者发病后的前 3 个月狭窄有所改善.应用改良的 Rankin 量表(mRS)、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估,颈内动脉夹层[NIHSS=2(0,4)分,mRS=1(0,2)分]与椎动脉夹层[NIHSS=0(0,1)分,mRS=0(0,0.5)分]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CeAD的超声表现在发病后3 个月内高度动态变化,应仔细监测.一半以上的患者颈部动脉狭窄或闭塞程度在治疗后得到不同程度的改善或再通.颈内动脉夹层较椎动脉夹层发生更严重的神经功能损伤.

    颈部动脉夹层超声卒中随访

    基于机器学习Rosetta的全人源化Spastin重组抗体的设计和验证

    马澳孟智超谭明会
    306-31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基于机器学习软件Rosetta实现人源化Spastin重组抗体的设计、体外制备及验证.方法:使用Rosetta设计出针对人Spastin蛋白抗原表位的全人源化抗体,获得其抗体Fab段轻链及重链可变区的氨基酸序列,优化密码子后转化为核苷酸序列得到轻、重链的全长cDNA;随后将全人源化抗Spastin的轻、重链序列分别构建于重组表达载体;在293FT真核表达体系中表达并纯化该抗体;使用Western blot方法鉴定该抗体识别人Spastin重组蛋白信号的能力;通过Rosetta建模模拟抗体与抗原的结合及构象.结果:成功构建了全人源化Spastin重组抗体;该Spastin重组抗体能够在真核系统成功表达;构建的重组抗体轻、重链能够形成完整抗体,且能够特异性识别出人Spastin蛋白信号.结论:借助Rosetta软件成功设计了一种能够特异识别Spastin的重组全人源化抗体.

    Rosetta全人源化抗体抗体设计Spastin人工智能机器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