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教书育人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教书育人
教书育人

徐晓风

月刊

1008-2549

jiaoshi@jiaoshuyuren.com

0451-88060276

150080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和兴路50号

教书育人/Journal Education and Cultivation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多措并举提高课后服务含金量

    郑梅张学炬
    1页

    数学成绩"两极分化"端口前移的原因及对策

    梁长周
    4-6页
    查看更多>>摘要:数学学习"两极分化"的端口不断前移,这一现象在很多小学都存在。随着年级的升高,部分学生数学学习越发困难,到了中学,这部分学生极易成为数学"学困生"。"两极分化"端口不断前移必然会影响一部分学生的后续学习及终身发展。如何化解"两极分化"端口不断前移?如何让每一名小学生接受良好的数学教育,学到真数学,是小学数学教育需要认真思考的教育课题。

    小学数学两极分化端口前移数学考试

    廉洁教育融入小学思政课建设的思考

    蔡风义
    7-9页
    查看更多>>摘要:是否具有坚定的廉洁信念、优良的清正作风,将直接影响学生能否健康成长。本文主要围绕廉洁教育融入小学思政课建设的思考,倡导积极提高认识,持续营造风清气正的氛围;加强问题分析,理性认识廉洁教育现状;坚持工作原则,积极营造廉洁教育氛围;努力多措并举,完善学生廉洁教育体系;创新教育路径,切实提高廉洁教育成效。通过赓续廉洁育人基因,不断提升思政工作实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

    小学思政课建设融入廉洁教育

    基于"文本特质"的语文学习"远距离迁移"

    汪娴
    10-12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文本特质的语文学习迁移,是一种语文要素知性教育和人文话题价值教育的"双轮驱动"。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基于"文本特质"的语文学习,可以从文本话题、语文要素以及文本整体着眼,深度发掘、弘扬"文本特质",与"文本特质"相关的人文话题、语文要素等就会融入学生的心灵,成为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通过语文要素知性教育和人文话题价值教育的"双轮驱动",才能完成对学生心智训练和心灵培育的双重使命。

    小学语文文本特质远距离迁移

    指向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初中道德与法治命题研究

    耿莲娟
    13-15页
    查看更多>>摘要:深入研究初中道德与法治试题命制是教师强化自身专业素养的重要要求,同时也是基于《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 年版)》核心素养导向下引领学生综合发展的教学需要。该要求指向日常工作中教师在领会新课标中试题命制相关内容的基础上,将命题立意由原本的知识导向逐渐扭转为素养导向,命题内容也会呈现出结构化、整体性测试模式。文章着眼学科核心素养培养,对初中道德与法治命题进行深层研究。

    核心素养道德与法治命题

    小学语文识字教学应达到的四重效果

    刘佳佳
    16-18页
    查看更多>>摘要:汉字是记录中国文化的书写符号,学好汉字是了解中国文化的基础,是传承中华民族精神的前提。小学语文教师应将"识字"作为基础课,引导学生热爱传统文化,掌握识字的方法,养成规范书写的习惯,具备应用汉字的能力,达到识字教学的四重效果,真正在小学语文课堂完成新时代语文教育的任务使命。

    小学语文识字教学四重效果

    双减背景下劳动教育困境分析及一体化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常生
    19-22页
    查看更多>>摘要:通过对当前劳动教育的困境进行深入剖析,探索双减背景下劳动教育一体化建设的路径,引导学生参与到劳动活动中,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劳动意识,提升自身的劳动能力,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不断提升。探讨双减背景下劳动教育面临的困境,并提出一体化建设的探索与实践。劳动教育一体化是提升学生综合素养的重要途径,学校、学生和家长需要共同参与劳动教育,提高教育质量和效果,学校与企业建立合作关系,为学生提供实习和实际操作的机会,加强产学研合作,促进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共享。

    劳动教育困境一体化建设

    劳动教育跨学科融合的实践路径

    陈燕贞
    23-25页
    查看更多>>摘要:受应试教育和劳动教育资源匮乏等因素的影响,中小学劳动教育还存在体系松散、实施随意等问题。为了促进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深入开展,探索劳动教育跨学科融合,可以打破学科育人的壁垒,让学科综合育人成为可能。在教育实践的基础上,结合具体实例,提炼出劳动教育跨学科融合的价值和原则,找到劳动教育跨学科融合的路径和策略,为中小学开展劳动教育跨学科融合提供参考。

    劳动教育跨学科融合路径

    高中化学校本课程中融合民族特色文化的劳动教育实践研究——以黔南地区为例

    罗丹
    26-28页
    查看更多>>摘要:劳动教育是以劳动为载体,对学生进行能劳动、会劳动、爱劳动、善劳动的教育,是新时期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据此,立足于高中化学校本课程,以黔南地区为例,探索融合民族特色文化的劳动教育实践,以期提升化学课堂的有效性。

    高中化学民族文化劳动教育

    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学生生命意义感形成的价值指向和积极作用

    杨静瑶
    29-33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传统文化具有悠久深厚的底蕴,以儒、道、释为核心的传统文化思想是古人留给后人的精神财富。中国传统文化在中学生生命意义感形成过程中的价值包括: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学生生命意义感提供心灵精神滋养;中国传统文化为中学生生命意义感引领个体参悟思辨。中学生生命意义感缺失表现为:中学生生命意义体验缺失;中学生生命意义追寻缺失。中国传统文化有助于引导中学生正确三观形成;有助于培养中学生积极健康心理;有助于促进中学生情绪自我调节;有助于建立中学生良好人际关系;有助于提升中学生社会责任感,对中学生生命意义感的形成具有积极的作用。生命意义感是中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而中国传统文化正是从心内求解的良方,学校教育应重视传统文化传承,以中国传统文化滋养心灵并建立个体生命精神家园,进而提高中学生文化自信,形成健康积极的生命意义感。

    中国传统文化生命意义感儒道佛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