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双月刊

1000-579X

wkxb@jxnu.edu.cn

0791-88506185

330027

江西省南昌市北京西路437号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Journal Journal of Jiangxi Normal University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Edition)CSSCICHSSCD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本刊为省内最早发行的学术期刊,迄今已有45年历史。承蒙诸多作者朋友长期大力支持,本刊得以与时俱进,不断发展壮大。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从黑色雅典娜到绿色中国:全球南方视野中的中国式现代化及其跨文化传播

    赵月枝陈成
    3-14页
    查看更多>>摘要:什么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2023年8月,来自全球且肤色、学科背景、年龄都不同的学者走进生态富集的浙江缙云,在这个中国南方山区小县初步找到了答案.这一次,他们不再将"那座白色大理石雕塑的雅典娜"作为背景板的一部分,不再将环境问题作为推行霸权政治的工具,而是通过人与人、人与田野,以及田野与田野间的跨文化对话,将中国式现代化置于全球南方背景下予以审视,同时识别西式现代化想象的局限性,在历史、政治与文化等多重视野的叠加下敞开第三世界国家可持续的现代化发展之路的无限可能性.这一识别与敞开的过程同时蕴含着传播学的未来,为国际传播这一曾经在文明等级论话语框架中爬行的学术领域提供了全新的理论视野与实践支撑.

    中国式现代化绿色中国"两山"理论国际传播全球南方

    构建中国新型政党制度话语体系的核心要素、现实困境与创新路径

    臧秀玲贾晓强
    15-22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新型政党制度话语体系是基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党政治理论与实践的话语创造,主要包含以人民为中心的民主政治话语体系、以团结为取向的政治秩序话语体系、以和谐为特质的政党关系话语体系、以治理为导向的政党功能话语体系.面对国际话语竞争和力量对比变化,西方政党制度话语体系运用"分权制衡""竞争性选举""政党轮替""否决型政治"等概念对中国新型政党制度进行话语攻击,构成中国新型政党制度话语体系的话语遮蔽.探究持续健全中国新型政党制度话语体系的创新路径,需要打破西方政党制度话语体系的资本依赖、文明逻辑、学术范式和霸权行径,增强中国新型政党制度话语体系的人民属性、文化底蕴、理论基础和话语情境,推动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政治优势转化为话语优势.

    中国新型政党制度话语体系建构逻辑创新路径

    "第二个结合"引领下民主观念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及自主知识培育

    钱安琪赵宬斐
    23-32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民本思想与马克思主义民主思想在价值主张、基本内容和功能定位等多个方面的契合相融以及由此而形成的互构关系,是民主观念在当代中国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前提.在"第二个结合"引领下,民主观念实现了从"以民为本"到"人民至上"、从"为民做主"到"由民作主"、从"人治"到法治、从"治道""治术"到现代治理的创造性转化,并有力地推进了民主知识体系的自主培育和建构.通过民主"再概念"能力、民主自觉意识、民主内生性发展机制、民主赋权能力、民主知识体系构建能力的培育,实现民主思想表达的自主化、本土化和现代化."全过程人民民主"是民主知识体系自主培育的最新理论成果,是现代民主知识的"中国范本".

    第二个结合创造性转化自主知识培育全过程人民民主

    深化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的多维思考

    何博蒙一鸣
    33-40页
    查看更多>>摘要:核心概念是提取问题的关键,基础理论是守正创新的根基."爱""国""主义"是爱国主义教育概念的基础单元,深化基础性问题研究是推进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改革发展的基本路径.基于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深入思考什么是"爱",有利于深化理解爱国主义教育中的情感生发问题;基于中国历史文化之突出特性探索"国"的结构要素,有利于具体阐明爱国主义教育中的认同指向问题;基于历史文献和现实应用习惯探索"主义"的内涵与外延,有利于系统廓清爱国主义教育的路径选择问题.

    爱国主义情感生发认同指向路径选择

    嵌入型治理:检力下沉基层社会的新模式

    路旸
    41-53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国家治理重心的下移,检察机关面临推动法律监督融入基层治理现代化整体格局的新课题.检察机关融入基层治理体系面临认知差异、权力堆叠、规范分散和力量不足等内外部难题."嵌入型治理"模式明确了检察机关参与基层治理的目标、理念和边界,很好地平衡了情理与法理、民主与权威、公共利益与私人利益等基层核心矛盾关系,有助于克服这些难题.基于以"违法行为处置"为中心的嵌入型治理模式,推动规则供给、组织完善和技术革新等结构性改革,以及加强环境治理、企业犯罪治理和诉源治理等能动性改革,从而建立检察机关基层治理体系,实现基层治理的法治化.

    基层治理检察室检力下沉诉源治理

    数字技术与城市协商治理的内嵌式互动——基于C市参与式预算的案例研究

    张开平王彤庄明
    54-65页
    查看更多>>摘要:数字技术革新着协商参与的渠道,重构着城市治理的格局.将全过程的公众参与通过数字平台嵌入城市治理的全流程,是全过程人民民主理念与城市治理现代化的深度契合,体现了人民作为城市治理主体和受益者的价值旨归.城市治理过程与公众的协商参与能够通过数字平台形成全链条的深度嵌合.基于超大城市C市数字化参与式预算改革的田野调研,辅之以平台大数据分析的研究发现,数字平台能够以过程赋能的方式贯通治理流程,以主体赋能的方式吸纳多元主体参与,并以资源内嵌的方式形成参与要素与治理环节的过程性互动.基于数字平台的"内嵌式互动"有助于重构社会治理格局中的权力关系,形成精准回应民需、治理过程共担和治理成果共享的城市治理生态.城市治理的数字化转型,有利于驱动公众有序参与公共事务,加强数字技术对国家和社会的双向赋能赋权,推动城市治理和政治发展的耦合共进.

    城市治理数字技术协商参与过程赋能内嵌式互动

    权力结构视域下的国家与村庄善治——以J省J市一个城郊村庄为例

    易文彬吕铸
    66-73页
    查看更多>>摘要:国家是村庄治理权力结构中的关键一环,是保障村庄善治的重要力量.在城乡社会转型过程中,随着村庄经济功能弱化,精英流失导致村庄权力主体弱化,行政村之下的自然村出现权力结构失衡与治理失序的内卷化现象.党的十九大提出"推动社会治理中心向基层下移".2019年在全国迅速开展的"扫黑除恶"专项行动,有效震慑了农村黑恶势力.实践证明,从国家与村庄的关系而论,国家权力下沉,通过公权力介入与规制监督,可以引导村庄实现善治,促进基层社会更加公平正义.

    权力结构国家权力下沉村庄善治

    地方治理中的"中心工作":学术进展与理论争辩

    刘灵肖唐镖
    74-85页
    查看更多>>摘要:作为学术概念的"中心工作",并不是指某一项具体的中心工作或其内容、方法,而是指一种特定的工作体制和机制,即以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分类为基础,集中主要的治理资源于重要领域并驱动各类治理主体协同推进的工作体制和工作方式."中心工作"作为极具中国特色的治理实践,近10年来已为国内学界高度关注,从概念建构到生成机制的解释,再到其实际效应的分析,研究的面向日益扩张,系统化的学术工作业已展开.但作为一个值得深耕的学术议题,其既有研究仍存在概念建构不力、体制机制与效应的描述和解释各说各话等不足,系统化的理论贡献仍有待进一步提升.其后续研究应强化理论自觉,努力扩展理论与经验的视野和议题,改善经验数据的质与量,积极应用多元的研究方法.

    "中心工作"集中力量办大事中国情境治理社会科学自主性

    弹性雇佣与柔性管理:多重制度逻辑下高校新型教师聘用制度运行机制研究

    黄岩张鑫
    86-94页
    查看更多>>摘要:弹性雇佣与柔性管理是高校实施新型教师聘用制度时回应多重逻辑复杂性的前提与特征.新型教师聘用制度受国家逻辑、市场逻辑和学术逻辑的共同影响.高校采取国家逻辑融合市场逻辑、市场逻辑兼顾学术逻辑的策略回应教师聘用制度逻辑复杂性.国家逻辑融合市场逻辑需以弹性雇佣为前提,借助改革赋权加大市场化聘用正当性,利用专项经费降低市场化聘用成本以及使用事业编制的稳定与助推功能.市场逻辑兼容学术逻辑的特征是柔性管理,通过有限的象征性学术资源、明确的教师身份认同感、折中的职业流动与学术激励得以实现.

    教师聘用新机制制度逻辑弹性柔性

    近代中国教育惩戒治理的实践及启示——以"全国儿童年"废止体罚运动为例

    徐松如师林涛
    95-103页
    查看更多>>摘要:儿童体罚一直是教育领域的难题.20世纪30年代的"儿童年"废止体罚运动是近代中国教育惩戒治理方面的实践.该运动旨在废止学校教育中的体罚,保障儿童权益,并推动教育体制的现代化.尽管废止体罚运动有着积极初衷和努力,但由于多种限制因素,未能完全实现目标.这场运动不仅反映出运动式治理在短时间内取得明显成效,但难以解决问题的根本性;同时也揭示了教育观念尤其是教育实践的改进是一个复杂而长期的过程,需要适宜的社会环境,更需要学校、家庭与全社会的协同努力来实现真正的变革.

    教育惩戒治理儿童年废止体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