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教育发展研究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教育发展研究
教育发展研究

张国良

半月刊

1008-3855

jyfz@263.net

021-64034596;64038342;64186212

200032

上海市茶陵北路21号

教育发展研究/Journal Research in Educational Development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涵盖各级各类教育,注重决策参考和分析,适合教育行政管理人员、教育、科研人员阅读。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教育强国建设背景下的智育使命——基于教育价值秩序变化的考察

    王占魁
    1-12页
    查看更多>>摘要:对于英国教育思想家斯宾塞于19世纪中期提出的"智、德、体"三育说,后世学人多从教育要素上加以承传,而对其内蕴的教育价值秩序观鲜有关注.从历史视野看,古代儒家经典《中庸》中有关智、仁、勇"三达德"的教育学说与斯宾塞的教育价值秩序观一致.至近代,虽然严复早在19世纪末就已宣示物质文明和制度文明的现代化是国家现代化的"标",精神文明的现代化才是国家现代化的"本",但在近代学人引用这一理论的过程中,先后出现过三个"中国化"的版本:一是严复和蔡元培因应近代民族"救亡"之需,将其改造为"体、智、德"的教育价值秩序观;二是梁启超出于"维新"之需,将其改造为"德、智、体"的教育价值秩序观;三是晚清政府出于"保皇"之便,又将其改造为"德、体、智"的教育价值秩序观.这三个版本在教育价值秩序观上的改造,不仅造成20世纪中国民众在"爱智"之求真(而非"用智"之求利)教养上的明显缺失,也最终导致一个多世纪以来中国在真正处于智力核心地位的卓越推理判断能力(而非传统教育所固着的记忆力)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上的瓶颈难破.为此,智育不仅是教育强国的关键,也是教育现代化的突破口,更是一个多世纪以来中国教育强国事业未竟的历史使命.

    教育强国教育现代化钱学森之问爱智教养智育现代化人的现代化

    公共空间意识教育:问题与实施——技术物道德化的角度

    严从根
    13-20页
    查看更多>>摘要:主流伦理学认为,只有人才具有能动性,可以称之为道德主体;技术物没有能动性,只能作为客体,客体与道德、道德教育无关;道德行动只能是人的行动.这种观点割裂了主客体关系,没有正确揭示出道德行动的发生机制.实际上,技术物可以具有道德性,可以对道德行动产生重要影响.就学校公共空间意识教育而言,技术物可促使学生在公共空间中生发新的道德体验和道德诠释,可为学生创造出新的公共空间的道德选择境遇,可给学生提供新的公共空间的道德行动的建议,因此,运用技术物可以培养人的公共空间意识,实施相关的公德教育.但现实中,很多学校都没有有意识地让技术物道德化,培养学生的公共空间意识,即便一些学校实施了技术物的道德化,也因为规范有余而活力不足,窄化了公共空间意识教育.为了充分发挥学校技术物在公共空间意识培养中的作用,学校技术物的设计者要充分意识到技术物的道德维度,从公共空间意识培养的角度出发,自觉以实践伦理学者的身份去设计和应用技术物.

    技术物技术物道德化公共空间意识

    面向人机协同的教师数智素养:测评框架、现状审视与优化路径

    冯剑峰姜浩哲刘珈宏
    21-29页
    查看更多>>摘要:人工智能能否在教育领域发挥变革性作用,关键就在于人工智能能否有效地与教育者和学习者实现有效的协同.对教师而言,有效的人机协同不仅要求其具备人工智能素养和数据素养,还要求其将二者进行有机融合,形成"数智素养".面向人机协同的教师数智素养由基本数智知识与技能、高阶数智思维能力、数智信念与伦理三个维度构成.对上海市1017位中小学教师调查发现,当前教师面向人机协同的数智素养尚未达到比较理想的水平.教师面向人机协同的数智素养水平会受到任教学校类型的显著影响,而其部分维度则会受到教龄、职称和任教学科的显著影响.本研究据此提出如下优化路径:以夯实知识基础和重视思维培养为重点,推动教师数智素养的可持续发展;以提高高级职称教师和文科教师数智素养水平为着力点,以点带面实现教师群体素养水平的整体发展;以将数智素养内容融入教师教育课程为基点,促进人机协同时代教师职前培养和职后培训一体化发展.

    人机协同教师数智素养优化路径

    乡村教育家精神的历史面相、现实回应与培育路向

    王珏
    30-42页
    查看更多>>摘要:乡村振兴的时代背景下我们更加需要乡村教育家.回望历史,近代乡村教育家在对乡村建设的国家使命、乡村教师的公共角色、乡村教育的专业信念、乡村办学的胜任能力的思考与实践中,集中展现出我国乡村教育家群体独有的精神风貌.面对现实,乡村教师所需要解决的使命意识问题、自我认同问题、专业信念问题和胜任能力问题,历史上的乡村教育先贤们都有所解答,给我们以时代启迪.据此,乡村教育家培养应该在教师教育体系中增加乡村教育家精神培育的内容,包括开设讲座课程、建立社区联系、开发教育案例、增加学校实践等四个方面,以助力乡村振兴.

    乡村教育家教育家精神精神培育

    乡村教师需要什么样的乡土文化知识——基于文化回应教学理论的质性研究

    王夫艳
    43-52页
    查看更多>>摘要:乡土文化知识是新时代高质量乡村教师必备的关键素养.乡村是一个独特场域,乡村教师要将专业实践植根于乡村这一特殊的文化情境.基于文化回应教学理论,通过对14位公费师范生和一线教师的访谈发现,乡村教师所需的乡土文化知识是多重的,包括:深度关怀乡村学生的乡土文化认同;进行"接地气"的多元沟通;融合乡土文化内容的课程资源知识;以乡土文化为桥梁实施教学的文化教学策略知识.为在"教得好"方面赋能未来乡村教师,师范院校需明确教师乡土文化知识框架,为师范生乡土文化知识建构提供清晰愿景;完善课程结构,打造高质量的回应乡土文化的教师教育课程体系;强化教育实习的在地性、反思性,凸显乡村教育实践的文化深度.

    乡村教师乡土文化知识文化回应教学职前教师教育

    轮岗教师领导力实施困境及其超越——基于扎根理论的质性研究

    宋萍萍李润洲
    53-59页
    查看更多>>摘要:教师轮岗交流政策的顺利实施及其成效的关键在于政策的执行人——轮岗教师的领导力之大小.轮岗教师的领导力是指具备积极影响同行发展、引领学校教育教学变革的能力,主要包括价值领导力、教学领导力与科研领导力.当下,轮岗教师领导力发挥面临的困境主要表现为"局外人"身份定位下"扭曲"的价值领导力、"互不信任"关系制约下"消极"的教学领导力以及"专业支持"缺位下"无力"的科研领导力.充分发挥轮岗教师的领导力则需轮岗教师由"局外人"转向"局内人",增强轮岗教师发挥价值领导力的身份认同;营造互信互惠的共同体文化,提升轮岗教师发挥教学领导力的情感驱动力;强化轮岗教师的科研能力建设,为轮岗教师发挥科研领导力提供专业自主与时空保障.

    轮岗教师领导力质性研究

    学生欺凌防治中的教师实践困境:何以成困及如何解困

    张倩程乐田甜邬燕楠...
    60-69页
    查看更多>>摘要:学校是开展学生欺凌防治工作的主战场,教师是学生欺凌防治工作的一线执行者.然而,当前学校和教师在欺凌防治工作中常处于回避、缄默和被动的状态,理应深入探究一线教师在实际欺凌防治工作中的现实困境,剖析背后所隐藏的学生欺凌防治工作的机制问题,包括赋能机制未完善、问责机制不合理和合作机制未形成等.为此,基于问题剖析和成因梳理,提出多维度赋能教师、合理化问责机制、建立欺凌"零容忍"合作机制和普及"修复性正义观"等解困思路和改进建议.

    学生欺凌欺凌防治教师赋能问责机制合作机制

    学生欺凌问题的发生及其防治:基于心理学视角的分析

    纪林芹
    70-76页
    查看更多>>摘要:学生欺凌是一个世界性的问题,不仅危害儿童青少年身心健康,而且给家庭与社会造成沉重负担.本文主要基于心理学视角分析学生欺凌问题,首先介绍学生欺凌的普遍性与发生特点,其次阐释学生欺凌的个体心理-生态环境影响因素与发生机制,包括个体认知-情绪-行为因素、校园与班级环境、教师认知信念与态度、同伴过程等,最后提出学生欺凌防治的启示建议.

    学生欺凌心理-生态环境机制预防干预

    我国学生欺凌治理进程与法治体系建构

    刘扬任海涛
    77-84页
    查看更多>>摘要:回顾我国学生欺凌治理发展进程,不难发现学生欺凌法治体系是法律制度与欺凌治理实践不断相互作用的产物.我国的学生欺凌治理经历了从萌芽到发展完善,最终实现法治化的整体过程,确立了学生欺凌多层次立法和"预防-认定处置"二分的治理框架.学生欺凌立法目前在欺凌的认定、欺凌严重程度的判定、惩戒措施选取以及程序性规定等具体问题上还存在矛盾冲突或缺漏.对此,需要进一步准确界定政府、学校、家长、社会等主体的职责和协作方式,形成学生欺凌的分级处置机制,构建多方共同参与的学生欺凌法治体系.

    学生欺凌治理学生欺凌法治体系多主体参与

    思想政治教育认同研究的系统化推进——评《思想政治教育认同基本理论研究》

    朱燕婷
    封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