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教育发展研究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教育发展研究
教育发展研究

张国良

半月刊

1008-3855

jyfz@263.net

021-64034596;64038342;64186212

200032

上海市茶陵北路21号

教育发展研究/Journal Research in Educational Development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涵盖各级各类教育,注重决策参考和分析,适合教育行政管理人员、教育、科研人员阅读。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回到陈鹤琴:中国教育现代化的目的论解读

    陈红森夏正江
    1-10页
    查看更多>>摘要:陈鹤琴"做人、做中国人、做现代中国人"的教育目的论为解读"中国教育现代化"提供了理论框架.首先,以陈鹤琴论述"做人"的思路为启发,可以在更大的学术视野中看到,中国教育现代化应以"培养学生的理性、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培养学生参与公共生活的能力、成为合格公民""培养学生掌握人类符号系统、促进文化传承与创新"为目的导向.其次,陈鹤琴虽然认为应从文化层面理解"做中国人",但并未具体论述何谓"中国人".在概括国内外学者对何谓"中国人"的理解后可以发现,中国教育现代化应该至少包含民族性的教育、不忘本的教育、文化自信的教育.最后,在陈鹤琴论述"做现代中国人"的思路的启发下,以传统文化的改造和转化、时代变迁的特征和要求为线索,可以明确中国教育现代化进程中的民主教育和科学教育的目的取向、厘清中国教育现代化的人才需求.

    中国教育现代化陈鹤琴教育目的论

    教育实验学的本土化建构及未来面向——基于整体改革综合实验的探讨

    陈丽翠张文军
    11-20页
    查看更多>>摘要:20世纪80年代,整体改革综合实验的兴起与蓬勃开展催生了新教育实验观与新方法论的建构,促进了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实践改进与质量提升,进而推动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实验学的本土化学科建构.面对未来社会的挑战,我国的教育实验学可以在梳理和传承整体改革综合经验的基础上,拓展教育实验的本质与定位,继承和迭代教育实验的思想与方法论,并通过教育实验队伍多元主体协同的共同体建设,开创教育实验学科的新局面,更好服务于我国建设世界一流基础教育的愿景,促进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学学科理论体系的建设.

    教育实验学整体改革综合实验中国特色教育学科建构

    新时代我国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体系的理论模型建构

    边玉芳张馨宇
    21-29页
    查看更多>>摘要:近年来,家庭教育逐渐从"传统家事"上升为国家战略和国家意志,推动我国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体系建设成为新时代我国家庭教育事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基于此,本研究从构建"以儿童发展为中心、以需求为导向、具有中国特色"的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体系这一总体目标出发,阐释我国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体系的基本内涵,并通过现状调研和多视角理论分析,分别揭示我国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体系的实然困境和应然状态,旨在从中厘清新时代我国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体系构成的关键要素和关键机制,构建起"我国新时代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体系四要素四机制"理论模型,以期为解决制约家庭教育指导落实和推进的难题,提升我国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体系建设的现代化进程提供参考.

    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体系模型构建要素机制

    基于学理与实践的家庭教育双层次理论体系构建研究

    叶新东任吉坚周雨欣
    30-39页
    查看更多>>摘要:家庭是立国之本,国家是家庭之依托,而家庭教育构成了培养品德和人才的根基.随着时代的发展,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从家庭层面提升至国家层面,成为时代讨论的中心话题.尽管家庭教育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但我国在家庭教育理论的体系化建设上仍面临挑战,缺乏能够充分解释现实并指导实践的理论框架.本研究跨越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三大领域,旨在构建一个既包含科学理论又融入实践理论的家庭教育理论体系,从而深入分析家庭教育的学理基础和实践应用.通过学术视角来审视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中的基础理论,并解析这些理论在家庭教育实践中的应用,最终构建一个以教育学为核心、心理学为支撑、社会学为基础的综合理论体系.构建该体系的意图在于提供从社会、教育、心理三个层面对家庭教育实践的指导原则,打破家庭教育中基础理论与实际生活经验之间的二元对立,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深度融合.这一理论体系构建研究希望把家庭教育研究推向更加系统化、实践化,为新时代家庭教育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家庭教育理论体系体系构建指导策略

    搭帮与互助:县域家长教育参与的地缘逻辑

    常亚慧胡叶雯
    40-47页
    查看更多>>摘要:高涨的家长主义和弥散的教育焦虑迫使社会关系成为家长教育参与的重要储备力量.在教育资源相对弱势的县域,亲属关系纽带缺失的家长之间由于缺乏共同的社会记忆,彼此情感疏离,信任薄弱,加之县域优质教育资源总量有限,致使陌生的家长群体中充斥着激烈的隐性竞争,阻滞了教育信息的分享和流通.本地家庭间以血缘关系为网络核心,循友缘学缘等次级关系铺展而形成"亲朋搭帮"的熟人教育网络;新流入县城家庭则以邻里关系接入家长关系网络,提振教育参与水平,获得更多社会支持.在家庭核心化趋势下,县域家庭化解抚育压力的途径不能仅囿于既有的熟人教育网络,还需适应县域社会从半熟人向陌生人社会的转型,将村落亲缘和县域地缘相融合,形成家长交流共享、协商参与的社会支持网络,建构愈加开放协作的县域教育共同体.

    县域教育家长参与关系网络家庭教育教育社会学

    从"浅层合作"到"边界跨越":课后服务赋能家校社协同育人的上海实践

    张万朋张瑛
    48-56页
    查看更多>>摘要:家校社协同育人既是当前义务教育改革的重要政策导向,也是建立良好教育生态环境的重要手段.而课后服务作为家校社协同的重要场域,其边界对象特性赋予了家校社协同育人以更大的活力和潜力.本文以边界跨越理论为分析框架,结合上海市三个区课后服务的实践调查,发现:上海市在义务教育阶段的课后服务实践中已经初步实现了家校社协同的"二度边界跨越",即一方面通过征询家庭需求、促进家长活动参与、赋予家长平等话语权以及支持教师专业发展等重要策略,跨越家校边界,实现了家庭与学校的常态合作;另一方面通过聚合外部资源、利用数字科技、动员社区力量以及推动教师专业拓展等关键手段,跨越校社边界,实现了学校与社会的互动协作.但同时也还存在着一些瓶颈和困境问题,课后服务中的家校社关系总体仍然停留在"浅层合作"阶段.为进一步发挥课后服务的边界跨越功能,需转变课后服务的职能导向,将课后服务重心由简单看护转向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实现职能边界的深度跨越;努力将课后服务打造为家校社协同育人的重点领域,在课后服务中有机融入家庭教育和社区教育指导内容,实现制度边界的创新跨越;大胆突破现有机制障碍,构建各机构各部门课后服务协同发展机制,实现机制边界的再造跨越,最终构建起"政府主导、权责分担、各司其职、保障有力、协同治理"的课后服务赋能家校社协同育人新格局.

    课后服务家校社协同育人边界跨越

    公费定向培养乡村教师政策效果检视与优化路径

    阮成武王芳
    57-65页
    查看更多>>摘要:公费定向培养乡村教师政策是政府与高校、师范生签订三方协议的基础上,采取定向招生、定向培养、定向就业的乡村教师补充政策.通过对安徽省2016年以来定向师范生毕业1-3年工作和发展情况的跟踪调查,对照政策目标就此项政策效果作出研判和检视.研究发现,定向师范生主要依据就业协议回生源地由教育部门分配到乡村小学任教,任教科目涵盖小学全部课程,专业发展开始崭露头角,政策要求"下得去"的目标总体实现;政策规定"留得住"的目标基本实现;政策希望"教得好"的目标初步实现;政策期许"有发展"的目标可望实现.同时,政策实施存在以下问题:定向师范生在岗位上普遍感到教学任务较重而薪资待遇较低;实际得到与希望得到的专业支持差距明显;职前培养与岗位需要存在一定脱节.基于此,提出政策优化路径:建立公费定向培养乡村教师履约选岗的政策激励机制;完善公费定向培养乡村教师的待遇保障和专业支持系统;加强培养院校经费保障和质量管理;注重公费定向培养乡村教师的地方感培育和精神引领.

    乡村教师公费定向培养政策定向师范生政策效果政策优化

    乡村义务教育教师素养的生成逻辑与能动调适——基于结构化理论的视角

    胡劲松汤秋丽
    66-75页
    查看更多>>摘要:乡村教师是乡村学校的第一资源,更是农村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根本保证.依据《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确立的学生培养目标,乡村教师应重点在跨学科融合与信息处理、学科育人与情感育人以及实践教学与教学交往等三方面具备高素养.运用吉登斯的结构化理论分析发现,乡村教师素养根植于特定的乡村结构,其生成动因在于破解育人的一般规则与乡村教师特殊职业状态之间的四对矛盾,经历了接受、选择和建构的能动生成过程.为实现义务教育育人目标,乡村教师应充分发挥能动性,增强自身对乡村结构的适应力、对教学实践的驾驭力和对自身行为的反思力.

    乡村义务教育教师素养生成逻辑结构化理论能动调适

    基于"影响循环"的乡村教师学习环境重构与实现

    毛菊王路路武敏
    76-84页
    查看更多>>摘要:学习理念的迭代、乡村教师培训日益增多而效果不佳等都呼吁对支持乡村教师学习的学习环境要予以高度关注.新时期乡村教师学习环境设计要从关注工具性学习向有意义学习的目标转变、从静态封闭向动态给养的学习过程支持转变、从悬浮化向嵌入乡村工作场域的本土化转变.约翰·哈蒂的"影响循环"理论对此提供了重构思路.以"影响循环"为导向的乡村教师学习环境包括症结判断、供需匹配、反馈调整、影响力评估等要素,是一个螺旋式上升的动态过程.此学习环境的实现需要以下条件保障:微观层面构建互惠共生、人际信任、循证诊断的导学关系,中观层面形成节点联结、机构弱关系、主体强关系的网络,宏观层面实现方案分级、项目监测、循证决策.

    学习学习环境乡村教师影响循环

    人文素质教育在高校语文教学中的应用实践——评《核心素养背景下高校语文教育教学研究》

    张冰洋
    封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