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考古与文物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考古与文物
考古与文物

王炜林

双月刊

1000-7830

kgyww2000@163.com

029-62520230

710054

西安市乐游路3号

考古与文物/Journal Archaeology and Cultural Relics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立足陕西,面向国内外学术界同行的学术性刊物。其宗旨是:以历史唯物主义理论为指导,探索华夏文明的起源和流变;研究传统文化的表现形态;展现和积累物质文明的重要资料;丰富和扩大人们对自己过去的认识以及对自身的理解。本着“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积极开展学术讨论,活跃学术思想,交流研究成果,报道考古与文物工作的最新成就。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西藏洛扎厅村石棺墓发掘简报

    西藏自治区文物保护研究所山南市博物馆洛扎县文物局
    3-13页
    查看更多>>摘要:2017年4月,西藏自治区文物保护研究所等对洛扎县拉康镇厅村南侧基本建设中发现的2座石棺墓进行了抢救性发掘.2座墓葬结构完整,保存较好,葬具均为由石板砌筑而成的近正方形石棺,在西藏地区较为罕见.墓葬出土了较多随葬品,包括陶器、铜器、石器、料珠等.根据测年结果,墓葬年代距今3000年左右.2座石棺墓的发现为研究西藏地区新石器时代晚期的考古学文化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西藏自治区洛扎县厅村新石器时代石棺墓

    西藏曲水温江多遗址2021~2022年发掘简报

    陕西省考古研究院西藏自治区文物保护研究所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
    14-30,52页
    查看更多>>摘要:2021~2022年,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等对西藏自治区曲水县温江多遗址核心区西南角和东北角的两座佛塔、西部的龟趺基址及中部的吾香拉康周边区域进行了考古发掘,初步证实了文献记载的温江多遗址先后作为吐蕃宫殿、吐蕃王室寺院及卫藏地区重要宗教活动场所的历史沿革.遗址出土了大量吐蕃时期的琉璃质砖瓦建筑材料,是研究吐蕃高等级建筑结构与工艺的珍贵材料,也为深入研究吐蕃与中原王朝及周边地区的交流与联系提供了重要依据.

    西藏自治区曲水县温江多遗址吐蕃时期高等级建筑

    青海都兰热水墓群血渭一号墓2021~2022年清理简报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院
    31-40,中插1-中插3,41-44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厘清血渭一号大墓的形制与营建,帮助推进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2021~2022年,热水联合考古队对血渭一号大墓进行了重新清理,清理范围主要包括血渭一号大墓的墓室、附属建筑及大墓南侧的第4、5号殉马沟.通过清理发现,血渭一号墓营建于自然山体平台上,有覆斗式封土,墓室为木石结构的多室墓,附属建筑位于平台东北部,由3座建筑基址组成.血渭一号墓南侧4号殉马沟内发现马骨17具,5号殉马沟内发现马骨21具,结合早年刊布的1~3号殉马沟的马匹数量,可知殉马沟内殉马总数为90具.

    青海省都兰县热水墓群血渭一号墓重新清理形制与营建

    西藏札达日乌孜细石器地点石制品研究

    朱之勇熊娟唐睿于春...
    45-52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采用类型学、数量统计等方法,对2019年在西藏札达县日乌孜细石器地点调查中所获得的石制品进行了研究.通过分析可知,其石制品类型包括普通石核、楔形细石核、锥形细石核、石叶、细石叶、尖状器、石锥、砍砸器及各类刮削器等,属典型细石器遗存.根据文化内涵及特征,推断日乌孜细石器地点为一处古人类的临时石器加工场所,年代可能处于全新世大暖期的鼎盛阶段,即距今7200~6000年之间.本项研究详细揭示了日乌孜细石器地点的文化面貌,有利于推动西藏西部的细石器研究走向深入.

    西藏自治区札达县日乌孜细石器

    西藏早期铁器的年代——以西藏西部为中心

    吕红亮赵振李帅杨锋...
    53-62页
    查看更多>>摘要:近年来,随着西藏考古工作的开展,发现了一批属于西藏地区早期金属时代的重要材料,其中包括较多铁器,为进一步细分西藏地区早期金属时代提供了关键证据.本文以皮央·东嘎墓群为中心,对出土的早期铁器年代进行分析,提出至迟在公元前5世纪(或有可能早至公元前8世纪),西藏地区已进入早期铁器时代,且至少在公元3世纪存在本土冶铁证据.对比周边地区的铁器考古资料,西藏地区早期铁器技术的传入或与新疆和克什米尔地区有关.

    西藏考古早期金属时代早期铁器时代皮央·东嘎墓群

    论西藏带柄铜镜的东、西两系

    霍巍
    63-71页
    查看更多>>摘要:西藏发现过多面青铜带柄铜镜,近年来也有新的传世品被发现.这些青铜镜的发现,反映了西藏在早期文明发展过程中与周边文化之间多方面的交流.总体上看,可将现有的西藏带柄铜镜分为东、西两系,在流行时代、流行地域上各有特点.青铜带柄镜在北方欧亚草原文化、南亚及中亚地区青铜时代遗存中也多有发现,中国西南和西北地区也曾流行过不同形制的带柄铜镜,其背后隐藏着不同族群之间在青藏高原通过"高原丝绸之路"流动与交往的历史背景,也是青铜时代至早期铁器时代不同区域考古学文化之间远距离、跨区域互动的一个生动例证.

    西藏考古带柄铜镜中西文化交流

    吐蕃王室大寺的两种类型:大昭寺类型与桑耶寺类型

    张建林席琳
    72-81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调查西藏自治区拉萨地区和山南地区的佛寺时,宿白分别记述并研究了大昭寺和桑耶寺这2座吐蕃时期最为重要的佛教寺院.2座寺院形制迥异,其中前者以僧房为主,后者以佛堂为主,虽然都源自印度,但反映了吐蕃时期佛教寺院的不同设计理念.尤其是桑耶寺类型不仅在吐蕃时期成为王室佛寺的范本,而且影响到后弘期以至于更晚时代的佛寺形制.

    西藏考古吐蕃时期王室大寺大昭寺类型桑耶寺类型

    《凉州刺史陶使君纪功碑》的发现与初步研究

    张坤孙立滨艾合买提
    82-88页
    查看更多>>摘要:《凉州刺史陶使君纪功碑》,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哈密市伊州区北50千米的焕彩沟内,是在《焕彩沟汉碑》碑身新发现的汉代铭文,也是新疆地区发现的第五块汉代碑刻,记载了东汉某任凉州刺史陶弘的有关情况.由于时代久远,岩面自然风化剥落严重,碑文残泐较多.但借助计算机图像处理,仍能识别部分铭文,该碑和《敦煌太守裴岑纪功碑》性质相同,属于纪功刻石,大概刊刻于汉廷第四次驻屯伊吾时期.

    焕彩沟凉州刺史陶使君纪功碑

    新疆洛浦县比孜里墓地M36出土彩绘木棺考释

    胡兴军
    89-100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通过对新疆洛浦县比孜里墓地出土的彩绘木棺的绘画内容及随葬遗物的分析,认为彩棺具有浓郁的祆教文化因素.结合葬式葬俗、历史文献、遗传DNA等方面综合判断,墓主应是南北朝时期信仰祆教的于阗人.这批资料的发现,为汉唐时期塔里木盆地丧葬习俗、宗教信仰、粟特人东渐、丝绸之路东西文化交流传播等方面问题的研究,提供了新的实物资料,具有重要的意义.

    比孜里墓地彩绘木棺祆教

    西藏阿里地区曲龙遗址出土珠饰的科学研究

    曹诗媛温睿席琳王栋...
    101-110页
    查看更多>>摘要:曲龙遗址位于西藏阿里地区札达县,出土了公元前7~前5世纪的白色滑石珠以及公元1~4世纪的赤红色不透明玻璃珠.通过分析这两种珠饰的工艺、原料,本文认为玻璃珠与巴拉遗址等南亚北部的玻璃珠相似,滑石珠显示出与西喜马拉雅高山地区滑石珠的密切联系.这些发现反映出各个时期的曲龙遗址先民可能与南亚次大陆北部存在物质交换,通过象泉河等河谷地带将低海拔或临近高山地区的装饰品带入当地的生活中.结合西藏西部、新疆南缘、河西走廊同时期的玻璃珠,研究发现公元前1千纪下半叶后,南亚类型的玻璃珠开始频繁出现于阿里地区以及新疆南缘,南亚珠饰的传播半径扩大,西藏西部地区参与进印度河流域与新疆甚至黄河流域的物质文化交流互动中.

    西藏西部玻璃珠滑石珠来源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