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科学技术哲学研究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科学技术哲学研究
科学技术哲学研究

郭贵春

双月刊

1674-7062

bianjibu@sxu.edu.cn

0351-7011922

030006

山西省太原坞城路92号

科学技术哲学研究/Journal Studies in Philosoph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CSSCICHSSCD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本刊是学术性刊物。旨在倡导和促进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及管理工作联盟,推进自然辩证法及相关学科的发展。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理由空间中的客观性何以可能?——布兰顿论概念规范的客观性

    李红杨倩
    1-8页
    查看更多>>摘要:概念内容如何指涉世界?概念内容的客观性如何得到保障?20世纪后半叶以来,以罗蒂为代表的新实用主义者从不同维度对传统真理观和客观性概念进行批判和消解.在新实用主义者看来,概念内容不是直接通过语词与世界的对应关系而是通过其在判断中所发挥的作用被赋予的,而判断本身在主体的认知系统中具有功能性作用.按照这种理解,这些概念所表述的内容与其所关涉的对象之间的关系问题就构成了一个开放的问题.文章阐明布兰顿对于概念规范的客观性思想的论述,分析布兰顿的概念规范客观性证明所面临的指责和困境,以及布兰顿如何对这些责难进行回应,最后指明在规范性哲学的视域下理由空间中的客观性何以可能.

    布兰顿推理主义语义学规范语用学概念规范规范性客观性

    概念内容的客观性问题及一种融贯论的辩护——从布兰顿的概念内容理论看

    武庆荣
    9-16页
    查看更多>>摘要:布兰顿的概念内容理论诉诸"推理"诠释概念内容,主张概念内容是其推理作用,但这种语义策略面临一大难题,即如何根据社会的和推理的阐明解释概念内容的客观性.针对此问题,布兰顿主要提供了一种表达主义的解决方案.尽管这一方案及其理论基底受到了福多、莱文等的挑战,但在布兰顿的理论语境中,它有一定的合理性;不仅如此,诉诸塞拉斯式的解释性的融贯论,也可以为这种表达主义的解决方案提供一定程度的辩护.

    布兰顿概念内容客观性问题解释性的融贯论

    论推论主义语义学的组合性难题

    戴益斌
    17-23页
    查看更多>>摘要:福多和勒珀尔认为,意义是组合性的,但推论作用不是组合性的.因此,意义不可能是推论作用.布兰顿试图通过利用替换推论解释推论作用具有组合性的特点,佩雷格林则试图通过区分两种不同的组合性规避推论主义的组合性难题.论证表明,布兰顿和佩雷格林的尝试并不成功.对于推论主义来说,放弃意义具有组合性这一论点是一个更好的方案.而且,我们有理由支持推论主义者选择这一方案.

    意义推论作用组合性

    梅洛-庞蒂早期哲学的"不纯粹"现象学动机

    沈宇彬
    24-30页
    查看更多>>摘要:梅洛-庞蒂对现象学的接近并不是"纯粹的",而是以其知觉哲学问题为动机的.相较于《知觉现象学》,《行为的结构》和早期文稿更能体现梅洛-庞蒂在身心关系问题、知觉哲学、格式塔心理学等多维张力下的初始心路历程.现象学因素在此阶段扮演着"工具性"角色.梅洛-庞蒂原有的知觉哲学旨趣与现象学方法的潜在结合加速推动了其哲学的"知觉现象学"转向.在这一过程中,伴随着强烈的问题意识,梅洛-庞蒂通过"自然的现象学化"策略对传统心身二元论的解题思路予以转换,并基于此试图"切中"现象学与自然主义共同秉持的理论锚地.

    梅洛-庞蒂现象学格式塔心理学知觉自然主义

    现象溢出与意识的分离主义

    王振华
    31-37页
    查看更多>>摘要:现象意识与取用意识在经验上是否可分离?现象溢出命题认为现象意识内容超出了取用意识容量,所以它们有着不同的神经实现,从而支持了分离主义;现象稀疏命题则认为可以通过对盲视、注意与错觉的解释消解了溢出命题,意识本质上其实是稀疏的,因此,它支持了反分离主义.文章认为,现象稀疏命题虽然拒绝承认溢出命题,但它所提供的论据并没有将其驳倒.相反,现象溢出是更为合理的,从而支持了分离主义.

    现象意识取用意识现象溢出现象稀疏分离主义

    认知边界的马尔可夫毯重构——一种多尺度的整合主义立场

    柴新王姝彦
    38-44页
    查看更多>>摘要:认知边界问题是当前认知科学研究中的难点之一.既往关于此问题的探论主要涉及内在主义与外在主义两种对立观点之间的辩争.尽管二者后期在一定程度上趋向于调和,但各自仍存在无法克服的理论困境.新近崛起的预测加工理论为重审认知边界问题提供了一种新的致思理路.在预测认知框架下,基于变分自由能原理,通过援引马尔可夫毯概念,可在一定意义上超越内在主义与外在主义解释的哲学争辩,以一种折衷的整合主义立场对自组织生物系统的认知边界做出全新的阐释.

    认知边界内在主义外在主义变分自由能原理马尔可夫毯整合

    关于实践知识的析取论

    陈仕伟
    45-51页
    查看更多>>摘要:自安斯康姆将实践知识重新引入当代行动哲学以来,学界通常围绕其实践性与非观察性分别展开讨论,却易于忽视两种特性间存在的张力.类比知觉情形,这种张力将易于导致一种关于实践知识的怀疑论,即我们不可能真正拥有关于自身有意行动的实践知识.麦克道尔提示了一种将关于知觉经验的析取论拓展至有意行动进而回应上述怀疑论的可能,但存在诸多问题.文章尝试修正与发展麦克道尔的析取论方案,主张就实践知识而言,区分好坏析取支的标准应当从有意行动"成功与否"转为"适切与否",这将更好地回应关于实践知识的怀疑论.

    实践知识有意行动实践性非观察性析取论

    预测错误最小化与幻觉——论预测加工理论对幻觉问题的解决

    孙玉婷周理乾
    52-58页
    查看更多>>摘要:幻觉经验具有与真实知觉经验相似的体验特征,却没有像真实知觉那样正确呈现外部对象,因此对我们理解知觉造成了挑战.然而,无论是析取论对真实知觉和幻觉的二分,还是同类假说对两者做同一类解释,都无法让人满意.近些年兴起的预测加工理论不但可以解释幻觉为何以及如何产生,还可以解释具有与真实知觉相似体验的幻觉为何会错误表征.预测加工理论认为,不论是真实知觉,还是幻觉,都是大脑的预测,只不过真实知觉是受控的预测,而幻觉是失控的预测.真实知觉之所以正确表征了知觉对象在于其正确最小化了预测错误,幻觉之所以表征了不存在的知觉对象在于其预测精度失调,从而选定了错误的假设来最小化预测错误.

    幻觉析取论同类假说预测错误最小化

    延异视角下的拟人化机器人认知偏差问题审视

    李平安
    59-66页
    查看更多>>摘要:拟人化问题研究原属心理学、认知科学范畴,随着拟人化心理被应用于拟人化机器人设计,其中存在的认知偏差易引发伦理风险,哲学方法被认为有助于厘清其适用条件,拟人化机器人认知偏差问题成为多学科下的综合性研究.不同于心理学、认知科学将拟人化心理机制的普遍存在作为研究对象与前提,哲学以概念、方法为第一研究对象.以"拟人化"及其相关概念的延异为线索,为理解"拟人化""拟人化机器人""逆拟人化"的思维脉络提供不同的视野,以期推动多学科在此问题上的理论互鉴及拟人化机器人在实践中的良性发展.

    拟人化机器人拟人化逆拟人化认知偏差

    从"人类世"到"人机世":后人类时代教育变革路径探析

    苏慧丽
    67-73页
    查看更多>>摘要:伴随着生物技术与信息技术的急速发展,人与技术的互构性不断增强,后人类时代从"人类世"过渡到"人机世"的特征与影响开始逐渐凸显.后人类理论强调打破"人文主义"对规范的大写的"人"的限定,技术的发展与文化境况的转变对教育提出了激进的挑战.在后人类时代下,教育主体形态将趋向于人的"机器化"与机器的"人化",知识生产方式可能造成路途与景深的消解,人工智能对人类思维的替代可能导致人类创造力的萎缩.为应对技术带来的挑战,教育应重新审视并建构后人类时代的人机关系,以创变性作为人机相区别的奇点指向人类智慧培养,打破人类中心主义构建人机交互教育网络,基于"善恶对价法则"划定教育技术伦理红线,坚守"人是目的"这一原则推动教育变革.

    "人类世""人机世"后人类教育变革